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疑自探,合作探究,解惑答疑,课堂总结,拓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目标
1.了解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技巧。
2.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归纳整理了文言知识点,现在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行文的?
2.本文意在指斥秦的过失,但一开篇却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3.第3段末句写秦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段写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之微,并拿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何用意?
5.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论证技巧有哪些?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7.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8.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
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
默读课文,独立探究以上问题。
明确: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1~4段)。
(1)兴起的过程(第1~3段)。
(2)灭亡的过程(第4段)。
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第5段)。
2作者写秦孝公意欲独占天下、虎视眈眈、咄咄逼人的气势,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用意是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以后的迅速灭亡作对比。
3.反衬秦王朝灭亡之迅速。
4.作者极言陈涉之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阔,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最重要的因素。经过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秦灭六国后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用计骗魏将公子卯而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东方诸国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衡术所破。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2)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在分析时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国,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将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6.贾谊的这篇文章不是赋,然而在语言上却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列举了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显得很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威加海内”的形象。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它的骈偶形式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的“四六句”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甚至不完全相同,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有些骈语是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语言变化多端,灵活且不单调。
7.本文先大篇幅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与秦的速亡史相对照,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劝诫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叠的艺术效果。
8.贾谊肯定陈涉起义的必然性、正义性,以及它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与地位。他不仅看到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国由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行动和当时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相一致。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兴亡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
(设计意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课堂总结
本文是“借古喻今”的政论文中的杰作。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先陈述史实,然后对照比较,最后归纳议论,前后照应,文章末尾点明中心论点。本文还运用了衬托、对照的手法来加强说理的力度。如描写六国的实力,衬托出秦之强大;极力描写陈涉起义时的条件之差,衬托出秦亡之惨。在语言方面或列举一串人名、地名,或变换使用同义、近义的词语、词组,或连续使用结构相同的句式来表示含义相同或相关的内容,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也增添了作品的文学色彩。
四、拓展运用
思考:贾谊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板书设计
过秦论
第1段:固基业 兴
第2段:蓄国力 强 叙史实
第3段:治天下 盛
第4段:义军起 亡
第5段:析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1.1 过秦论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11.1 过秦论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德育渗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1(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11.1 过秦论教案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定位,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技法指引,文本分析,迁移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