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 (7)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 (7) 教案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 (7) 教案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2 土壤 (7) 教案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内容教材资源,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土壤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本课标要求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把“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对于土壤的观察,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其次要指导学生野外观察土壤的观察方向,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三方面入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形成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和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可以根据学生观察的土壤,结合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具体分析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从培养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角度,将内容重点确定为适宜中学生野外观察土壤的一般方法。鉴于土壤与人类活动关系的重要性,为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适当拓展土壤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内容,哪一类土壤更适合耕作。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地理必修一的内容设置是基础自然地理,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认识土壤对认识整个陆地环境有很重要的意义。土壤是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与我们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学习和认识土壤对于学生联系生活,了解农业有着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教材内容教材资源:
    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节教材依次安排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土壤的功能和养护”三个标题的内容。教材首先介绍观察土壤,在重点介绍观察土壤的主要方法的同时,讲述有关土壤的基础知识,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的学习做铺垫。简单介绍土壤概念及物质组成后,从观察土壤的角度,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的思路,依次介绍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三个方面的土壤特征。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本教材重点就已形成的土壤现象分析各成土要素的作用。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是属于扩展内容,教材从土壤的功能自然转入土壤与人类的关系,强调土壤的自然资源属性,简单介绍了人类为提高和维持土壤的生产力而进行的养护工作。本节讲课没有涉及该部分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土壤形成的过程
    2、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有关土壤的基础知识。土壤,随处可见,是我们生存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生活经验加上小学初中所学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地理必修一的内容设置是基础自然地理,包括宇宙环境、大气环境、陆地环境与自然环境等,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植被内容后,不同地区的植被呈现出差异性,土壤也有所不同。高中阶段的土壤学习更多的是从人类与土壤的关系角度来研究土壤问题,并重点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比起小学、初中,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本节课程的设置重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本节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授课,更多的是地理知识的实践课,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真实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人地协调观的教育。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或者土壤标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
    2、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结合各地土壤标本,能够分析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改良土壤的措施。教学重难点
    1、科学观察土壤的方法
    2、结合示意图,分析土壤形成的过程
    3、结合各地土壤标本,分析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土壤视频土壤,我们随处可见,视频中的土壤与我们记忆中的土壤是一样的吗?万物土中生,土壤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与我们人类生存息息相关。那什么是土壤,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土壤。
    【课程教学】
    一、观察土壤
    1、土壤的定义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探究活动一】
    观察土壤标本,思考土壤的物质组成。
    (1)矿物质:岩石被风化,岩石的碎屑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2)有机质:生物残体、枯枝落叶,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腐殖质。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水分: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
    (4)空气:存在于土壤空隙中。虽然小时候经常玩土,但是我要怎么观察土壤呢?
    2、观察土壤在野外观察土壤我们应该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三方面观察。
    (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展示图片,让同学们给土壤基于颜色起名。
    【播放视频】
    土壤颜色蕴含的信息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砂土: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黏土: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播放视频】
    三种土壤的渗水实验,完成下列表格,哪种土壤更适合农业耕作。观察完土壤的表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土壤的纵剖面。
    3、土壤剖面构造从地表垂直向下,由形态特征各异、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土层越厚、土壤层次越明显,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发育程度越好。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最为典型。
    A:有机层:枯枝落叶层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特点: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层特点: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淋溶层特点: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含量少),颜色较浅
    D淀积层特点: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E母质层特点:疏松的岩石风化碎屑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F母岩层特点:坚硬的岩石除了自然因素,还有人类活动对土壤会有影响,形成耕作土壤。
    A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一段视频带我们解密一下土壤的形成过程。
    【播放视频】
    土壤的形成地表一开始没有土壤,地表的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由坚硬的岩石变小、变软形成疏松的土壤。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组成的,我们来逐个击破一下土壤的组成要素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矿物质是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空气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的松散物质。有机质是伴随着低等生物的出现,开始出现有机质。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无论是风化作用还是生物的影响,都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归纳总结土壤的形成要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势、时间、人类活动。
    【探究活动二】现在分小组讨论一下,各形成要素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什么作用?
    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四川盆地的紫色砂页岩,紫色土。
    2、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3、气候: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但是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有机质积累少。在干冷地区,土壤的形成速度要比湿热地区慢得多。但是在高寒地区的冷湿环境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例如世界上三大黑土区均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
    4、地貌: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在自然状态下,形成 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 100-1000年。6、人类活动: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探究活动三】
    结合土壤形成示意图,描述一下土壤的形成过程。
    (1)土壤是在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和时间五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或分解,形成许多松散物质。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有机质积累,形成原始土壤③在高等生物、微生物改造作用下,形成土层深厚、层次明显的成熟土壤。(2)人类耕作经营,形成耕作土壤
    【课堂练习】
    1.野外观察土壤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B.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可近似地对土壤质地进行判断
    C.取小块土样用手捏紧,可感受土壤的水分含量
    D.土壤的剖面构造从上至下均为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和母质层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
    图 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 2-3题。
    2.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3.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 4~6题
    4、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5、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6、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
    质与强度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土壤,理想土壤的组成,在野外观察土壤我们应该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三方面观察,并且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后实践作业】
    观察家乡的土壤 在家乡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 20cm的土壤立方块,观察土壤,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每 1cm厚土壤的形成都来之不易,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我们人类与土壤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方式是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阵地,努力构建真实自主课堂。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让学生理解人类的生存与土壤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土壤。本节课设置了三个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拿着土壤样本真实的感受土壤的组成,通过观看视频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土壤形成示意图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学习。课堂检测部分,注重基础知识,随堂检验学生的学习成功,同时布置课后实践观察作业,学以致用,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观评记录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教姿教态,语言流畅,对于语速和语调都有很好的把控。教学逻辑清晰,知识体系明了。注重老师的引导作用,探究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优秀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体系作为课堂小结,分析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其他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课后实践作业观察家乡的土壤,突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控不到位,探究活动时间短,学生思考时间少,所以学生回答的内容不是很完整很准确。应该压缩老师的讲解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再多找一些素材,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
    课后反思
    在课前分析教材、分析学情,预想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每节课都会有新问题出现。本节课主要设置三个探究活动环节,该环节给学生的预留时间较少,所以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完整,很准确。简单的问题少讲,难题小组讨论,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土壤剖面的教学部分如果换成短视频的方法展示,效果可能会比照片展示更好一些。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加课堂容量。在板书设计方面还可以再加强,用一种地理逻辑思维将所有的内容串联起来,真正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小结部分,如果时间充足,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思维导图,比展示优秀学生的思维导图效果要好,所以在课堂时间管理上有待加强。

    相关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引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案及反思,共2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典型例题,合作探究3,探究结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