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 讲义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07/0-173604524923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 讲义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07/0-173604524927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 讲义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91107/0-173604524930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 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 讲义,共9页。
《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知识探究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1.熟悉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的特点,并尝试进行写作。2.比较“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的异同,比较《荷花淀》和《小二黑结婚》(节选)塑造的人物及方法的异同。3.理解体会立论驳论的论证方式。4.深入体会革命年代的生活情景,学习先辈勇于反抗压迫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5.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所谓思想感情就是文章传达出来的情理,由事说理或由物说理,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怀,就是从具体可感的事或物中抽离出来道理和情感,是从实到虚的过程。难在用语言准确把握情感,仔细也很关键。先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把握写作的背景,然后通过一些细节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抓住作者强调的事情的细节,内心的描写,景物的描写往往会透露作者的心情,等等。有时候我们不能一眼从标题中看出文章的情感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了,可文章内容很长,我们要从中分析出文章的情感表现会花费我们很多的时间,尤其是在考试时,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的重要。要对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就要求我们将作者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情感态度整合起来或者以更简略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分析概括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而不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代替作者的情感态度。分析概括情感态度常见的角度有以下几个。1.从全文的整体性出发,辨析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态度。这就需要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否则是难以判断准确的。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情感态度,需要筛选整合文中相关的重要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进行辨析和概括。3.对于作者在文中引述和转述的他人的观点态度,一定要进行比较分析,除引述和转述的这个观点态度,文中必然有相关的其他内容,我们要细致地分析不同的观点态度之间的异同,然后再考查作者到底是持什么态度来转述或引述,就会相对容易了。把握作者的情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结合关键语句,确定情感态度。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有深刻含意的语句,往往表明或暗示文章的主旨,也显示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联系文章主旨,把握情感态度。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进行。3.依据词句色彩,推敲情感态度。词句的色彩主要指文中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些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往往能充分地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是做题时理解、推敲的凭借。运用这一策略,在依据色彩推敲情感的时候,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中一系列同一色彩的词语。4.根据人物、景物描写,分析情感态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者对人物、景物的描写,有时也有助于分析其情感态度。在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时,要善于根据文中关于人物和景物的描写由表及里,观其外表,知其内涵。下面我们具体结合一段课文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六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问题: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很明显,作者说“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全文的基调也是如此,作者强烈斥责统治者的暴行,揭露污蔑者的丑陋嘴脸,沉痛悼念刘和珍等人的同时,也对她们的牺牲表达了深沉的惋惜之情。更有针对性地筛选文中相关的重要信息,主要有上文“煤”的比喻,和下文议论在亲友中的影响,以及引用陶渊明的《挽歌》等内容。通过“煤的形成”这个比喻,我们可以领悟到,作者隐含的意思是,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面也包含着对以往进行斗争的指导思想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是不是为了一点点成果必须要付出那么大的牺牲呢?再加上一句“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否定态度。接着在下一段,作者虽然通过引用陶渊明的《挽歌》表达了对刘和珍等青年的崇敬,赞颂她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但也指出了,她们的殉难并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这必然再次引起读者对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故从选文中可以解读出鲁迅对“徒手请愿”活动的态度是不鼓励和不支持的。作者认为当反动派异常强大,且实行暴政统治,人们徒手请愿是徒劳的,基本可以确定不会有多大的效果。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作者是在暗中引导,需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推翻反动统治。学科素养:从解释与推理角度考查情感态度典例1 [批判赏析能力]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中作者的情感态度。(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少男刘庆邦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刚刚听说了姐姐定亲的事,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定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定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定亲呢?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声不吭,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解析:对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其行为举止都是含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首先,从人物的哭,我们自然会联系到文中的遭遇,不由得让人同情。其次,从好好读书的念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认同,对其努力改命运,作者是持肯定态度的。答案提示:对河生遭受挫折又无能为力的同情;对河生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赞许;对河生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这一价值观的认同。探究点2:分析概括选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的组接关系,掌握文脉的发展方向,破解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高考试题对“分析文章结构”的考查多与理解语句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等考点结合起来。解题时,首先要辨明文体,选准角度。议论文,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等;说明文,可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在时间、空间、事物自身的构成、事物发展,或事理逻辑的角度进行分析。其次,要辨明重要文句,把握逻辑关系,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再次,要辨明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归纳内容要点”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近几年高考全国卷多采用选择题型,要求考生选出正确体现中心意思的语句,或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做好这类型题,考生要具备三种能力。1.概括具体内容的能力。强调内容的全面和文字的简练,反映出此句、此段、此篇的特定思想内容。2.阐发抽象内容的能力。或举出实例化抽象概括为具体详细,或分析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将题干前后联系起来。3.解说含蓄内容的能力。考生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意,还要深入挖掘隐含信息,即能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说材料深层的内涵。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一是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性词语,以便读起来更加通顺。二是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2.要素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4.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5.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重要内容。如《养花》的结尾“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学科素养:从欣赏与评价角度考查分析内容。典例2 [分析概括能力]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玩玩”是一种态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是一种自谦的说法。答案C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1.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2.分析概括文章内容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领会鲁迅的深刻思想2.了解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掌握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交叉的方法3.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并深入分析其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4.掌握山药蛋派的语言风格,理解翻身农民对自由的追求5.能够对小说的细节和照应进行分析,了解人民对革命的支持6.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并能够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记忆杂文、小说、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分析文中的人物,领会写作意图,可以提升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的语文学科素养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