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重难点专题02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2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2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2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目 录
TOC \ "1-2" \n \h \u \l "_Tc29752" 命题趋势解读
\l "_Tc18928" 核心知识脉络
\l "_Tc2859" 命题点技巧点拨
\l "_Tc29571" 重难点01 大气受热过程与光照(太阳能)资源
\l "_Tc7382" 重难点02 气温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影响
\l "_Tc1659" 重难点03 逆温分析
\l "_Tc12963" 重难点04 热力环流及应用
\l "_Tc25878" 易混易错总结
\l "_Tc4714"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60分钟)
按住 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重难点01 大气受热过程与光照(太阳能)资源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光照资源(太阳能)与开发利用
1.影响光照资源(太阳能)的因素
2.光照资源、太阳能与人类生产活动
3.太阳能特点与开发区位、意义
【点拨】新能源中除了核能,其他能源都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点,故都具有“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减轻环境污染”的环境意义;但它们的“能量分散且不稳定”缺点,开发时对资金、技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因此开发的区位要求:资金充足、科技水平高、有大面积的土地(水面)、地价低。
典型例题
(一)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图),充分利用部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完成下面小题。
1.屋顶光伏发电与其他光伏发电相比的优势是( )
A.光照充足B.节约土地C.资金、技术力量雄厚D.清洁无污染
2.对光伏扶贫项目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 )
A.地质条件B.水文条件C.天气条件D.土壤条件
【答案】1.B 2.C
【解析】1.屋顶光伏发电是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因此主要优势是可以节约土地,B正确;光照充足以及清洁无污染没有突出“屋顶”这一关键条件,其他光伏发电也具有此特征,AD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屋顶光伏发电是在贫困地区推行,其资金和技术力量并不雄厚,C错误。故选B。
2.由于该扶贫项目是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因此太阳能资源的丰欠程度是影响该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大因素,太阳能的多少与气象条件有关,C正确;地质、水文条件、土壤条件对太阳能资源的丰欠程度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新政策。云南大理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推行“面板发电,板下种植”,带动了乡村振兴,促进了绿色高质量发展。云南光伏发电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下图示意云南大理周边位置及1980-2020年云南省不同季节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底部,地温上升会使大气边界层高度增加)平均高度分布。
1.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能匮乏区域,试简述原因。
2.列举云南大理推广光伏发电的有利自然条件。
3.结合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的季节变化,说明云南春季光伏发电量较大的原因。
【答案】1.多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
2.纬度较低;地势较高。
3.图中春季云南省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最大,说明此时地表升温快;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较大;当地春季降水少,多晴朗天气,故光伏发电量较大。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雾天气;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太阳辐射较弱。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云南的纬度位置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多;云南地势较高,大气较稀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与其他季节比,春季云南的大气边界层最高,结合材料信息“地温上升会使大气边界层高度增加”提示可知,春季云南的大气边界层最高说明此时地表升温快,结合所学知识,云南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夏秋季节,降水量大,云层厚,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表温度不是很高,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较低;冬春季节,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较大,地表升温快,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边界层平均高度较高。
(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是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光伏树是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各种仿生树相结合,具有各种功能的多用途发电装置。光伏树下,可以遮阳避雨、休闲娱乐、充电停车、种植花卉蔬果,既能为人们活动提供丰富的共享空间,又能为城市提供绿色发展的电力能源,同时光伏树设计兼具储能及互联网功能。光伏树有利于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绿色化、智能化”。下左图为一光伏树图,下右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图。
1.简述与煤炭发电相比,城市采用光伏树发电的优缺点。
2.说出光伏树发电储能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3.从甲地到乙地,年太阳辐射总量逐渐 。
4.从太阳辐射的角度,分析甲地适合建设光伏树的原因。
【答案】(1)优点:清洁、可再生;缺点:受天气条件影响大、能量分散、不稳定等。
(2)夏季比冬季、白天比晚上发电储能高。
(3)减少
(4)甲地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多晴天,日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解析】(1)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煤炭为矿物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能源,且燃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较大,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无污染;但太阳辐射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受阴雨等天气状况影响大,能量密度较低。
(2)冬季白昼时间短,夏季白昼时间长,冬季发电储能效果差;夏季发电储能高;白天有太阳辐射,相对夜晚来说白天发电储能效果好;晚上发电储能差。
(3)由材料可知,甲属于青藏高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甲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太阳辐射量强,而乙降水多,阴雨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量小,故从甲向乙的方向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的总体变化特点是减少。
(4)海拔高的地区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较小,更多的太阳能量可以到达地面,有利于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甲地晴天较多,光伏电池板可以更长时间地接收到太阳能。 大气中的尘埃会散射太阳光,降低光的透明度,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甲地的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这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为光伏发电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
\l "_Tc5337" 重难点02 气温的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日较差
1.大气受热过程及其意义
【点拨】
(1)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关键点
①两个热源——地面的热源是太阳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根本热源是太阳。
②两个过程——地面增温过程和大气增温过程: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再使大气增温。
③两个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大气逆辐射”进行)。
(2)四类辐射中,只有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只有白天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其他都是长波辐射。
(3)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的“箭头”判读方法
①箭头方向:从哪里出来,就是什么辐射;指向谁,就被谁吸收了,谁升温;指向宇宙,降温。
②箭头粗细:箭头越粗,辐射的占比越大。
2.气温日较差
(1)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2)气温日较差的意义
二. 气温时空分布与影响因素
三. 全球热量带(气候带)划分指标、气温季节变化特征的描述
四.气温(热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气温(热量资源)对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1.气温对大气圈的影响
(1)热空气上升,近地面气压低;冷空气下沉,近地面气压高。(近地面“温压相反”)
(2)地区间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气压带、风带、季风。
(3)出现逆温时,大气稳定,抑制沙尘暴,导致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大气污染;出现雾。
(4)气温极高时,引发强对流天气(暴雨、雷电、冰雹等)。
(5)气温低于0℃时,出现降雪、霜冻等天气。月均温低于-10℃,会有积雪。
(6)气温日较差大的内陆干旱地区,风力大。
2.气温对水圈的影响
(1)月均温<-10℃的时期,陆地水、海水处于结冰期。
(2)年均温<0℃的极地和高山地区,出现冰川和永久积雪。
(3)全球变暖,冰川和永久积雪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
(4)气温极低的地区地下有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易出现沼泽。
(5)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河流,在春季河水开始解冻、初冬河流开始结冰时,都会产生凌汛现象,引发洪涝。
3.气温对地貌的影响
(1)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岩石的物理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砂砾、沙漠。
(2)在气温极低且有冰川的地区,多冰川地貌。
(3)在气温高、降水多的石灰岩地区,流水溶蚀作用强,形成喀斯特地貌。
4.气温对土壤的影响
(1)气温酷寒的地区或季节,多冻土。
(2)气温高,蒸发量大,引发旱灾,此时土壤中水分少、空气多;气温低,则相反。
(3)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增加土壤水分。
5.气温对生物的影响
(1)气温高,适合喜温植物生长;气温低,适合喜温凉植物生长。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植被类型随之发生变化,自然带出现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地势起伏越大,生物多样性越显著。
(3)阳坡气温高,同一类型的植被(或自然带,包括雪线)出现的海拔比阴坡低。
(4)气温低,生物生长慢,植物的有机质积累多,单产高(如东北大米);动物身体肥大,耐寒能力强,如北极熊、企鹅。
(5)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未知病菌活化,可能会加剧传染病流行,给环境带来生态灾难,并威胁人类健康。
6.气温影响人口、城市分布
(1)世界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的亚热带和温带沿海地区。
(2)热带地区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山地、高原地区。
(3)极地、高寒地区人口、城市稀少。
7.气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热量资源决定农作物种类 、分布、耕作制度。
(2)我国热量资源分布(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农作物区域差异
(3)温度带的耕作制度与主要农作物
(4)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积累多,农作物单产高(或:瓜果糖分积累多,瓜果甜);气温低,可以冻死农田的害虫,利于农业稳产。
(5)若气温高于、或低于某类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温度(高温或冻害),或者昼夜温差过大,夜间多冻害,导致农业减产。
(6)在气温过低的地区、季节,要继续进行农业生产,需要建造温室,增加农业生产成本,但农产品价格高。夏季可以在山地海拔较高的地方种植冬令蔬菜,反季节供应市场。
(7)气温高,农作物生长期短,上市时间早,价格高。
(8)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长,上市时间晚,但有机质积累多,品质高,价格高。
8. 气温对交通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气温过高、过低,均导致停工,延长施工期,增加施工成本。
(2)建设材料需要达到耐高温(或:耐低温)的要求,技术要求高。
(3)冻土区铺设地面交通设施,需要特殊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交通安全。
9. 气温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逆温引发的大雾、酷寒引发的地面结冰、海水、河水结冰,都威胁交通安全。
(2)逆温时大气稳定,利于飞机飞行。
10. 气温对农产品贸易构成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的地区有不同的农产品。例如我国热带面积小,就需要从热带国家进口热带农产品。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的美国阿拉斯加州,粮食、棉花等几乎全靠进口,地处温带、亚热带的我国就可以大量出口这些产品。
11.气温对会展业的影响
室外运动项目居多的夏季奥运会,大多选择在温度适宜、多晴天的地方召开;冬季奥运会则在中高纬气温低、冬季有积雪的山地丘陵地区举办。
12.气温与服饰
(1)气温高的地区(或:夏季)服饰轻薄、透气,如我国的丝绸、印度的沙丽、阿拉伯人的长袍。
(2)气温低的地区(或:冬季)服饰厚暖,如皮毛、羽绒服、棉袄等。
(3)昼夜温差大的地区衣服,要穿脱方便,如藏族的藏袍。
13.气温与传统民居
(1)气候寒冷的地区,墙厚窗小,便于保暖,室内有取暖设施,如我国北方的土炕、青藏高原的雕房、极地的雪屋,甚至建地下住宅,如新疆的地窝。房前多栽种落叶树,便于冬季采光、晒太阳取暖。城市地区为居民集中供暖。
(2)气候湿热的地区,墙薄窗大,便于通风散热,如四川的高脚屋、云南的竹楼。
(3)气候干热的沙漠地区,建地下住宅,以避暑。
14. 气温与旅游
季节性避暑/避寒;冬季雪景及相关冰雪娱乐项目;雾凇、雪淞。
15.气温与公共设施保障
(1)气候酷寒时,要做好自来水管、绿化防冻措施,输电线、通信光缆的维护等。
(2)气温过高、过低,要保障居民生活用电、用水需求。
16.气温与人体健康
气温剧降,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高温引发中暑(热射病);酷寒引起冻伤;全球变暖加剧传染病流行。
(二)气温灾害及防御
气温异常升高、剧烈下降引发的灾害。
1.高温灾害:主要是气温太高而引起人员、动植物不能适应的现象,达到或超过37℃以上,影响生理、心理,引发疾病或死亡,多发生在晴热天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7-8月的伏旱季节。还易引发山区森林火灾。
预防高温灾害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尤其关注天气预报;减少户外工作时间;农田加强灌溉;果树遮阳等。
2.低温冻害:主要是因为来自极地的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强降温,使农作物受到损伤以致减产的气象灾害,并危及人体健康。主要包括寒潮、霜冻、冻雨等。
预防低温冻害的对策有:加强监测和预报,尤其关注天气预报;农民加固温室,使用作物秸秆(稻草等)覆盖,提前灌水或喷水、燃烧农作物秸秆人造烟雾防寒;交通部门关注道路结冰、航道结冰、风浪状况,课采用临时交通管制;老人小孩尽量不出门;医院做好紧急医护准备工作;电力、通讯部门做好线路安全巡查等。
下为上海市气象台发布的2024年首场寒潮预警,关注:市民应该做到的事项。
典型例题
(一)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这会促使高原面出现热力上升运动,带动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辐合上升,这种运动会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影响。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青藏高原夏季气温较周边同海拔高度大气高是因为( )
A.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大气吸热多
C.高原面热容量小,升温快D.高原面吸热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多
【答案】D
【解析】近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青藏高原与周边同高度的大气对比,空气稀薄程度一致,太阳辐射强弱无差别,气温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周边大气离地面远的缘故,A错;根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夏季气温高导致四周水汽向高原集聚,因此来自四周的水汽丰富是夏季气温高的结果,不是其原因,B错;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周边同高度大气温度低的原因是离地面远,而不是比热问题,C错;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升温快,高原大气离高原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较高;而同高度的周边大气,因距地面远,接收地面辐射少,所以气温较低,D正确。故选D。
(二)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所示的天气系统是 ,图示刻图中P地区的天气状况是 。
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
2.运用大气热力过程原理,解释对比A处,此时P地的气温日较差相对较小的原因。
【答案】1.A 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2.P处此时为阴雨天气,云量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间,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相对高,故气温日较差较小。
【解析】1.图中水平气流逆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旋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顺时针辐合,A正确、C错误;反气旋气流辐散,B、D错误。故选A。
2.该图为锋面气旋,根据所学可知,气旋的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故P地位于冷锋锋后附近,冷锋降水位于锋后,所以P地为阴雨天气,可能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P地为阴雨天气,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表的保温作用强,夜间气温高,因而气温日较差小,而A地受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
(三)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图,图中两大港口城市圣约翰斯和南安普敦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南安普敦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的气温常在0℃以下。从大气环流和洋流角度,分析造成这种气温差异现象的原因。
南安普敦:
圣约翰斯:
【答案】南安普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自低纬海洋暖湿润的西南风的影响,增温作用明显,气温较高;
圣约翰斯:受拉布拉多寒流和来自高纬内陆干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降温作用明显,气温低;
【解析】图示南安普敦位于欧洲西部、温带大陆的西岸,附近海面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且冬季也受温暖湿润的西风带影响,增温作用明显,气温较高。圣约翰斯位于北美大陆的东岸,附近海域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因海陆热力差异,冬季盛行来自内陆高纬的西北风,降温作用明显,气温较低。
(四)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天山西北部的山间封闭盆地,被称作“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赛里木湖面海拔为2073m,最大水深为92m,平均水深为46.4m,年均水温为7.1℃,没有出湖径流,是典型的微咸冷水湖。近年来,湖区面积变化明显。
材料二:图1、图2。
1.分析赛里木湖为冷水湖的原因。
2.判断赛里木湖面积总体变化趋势是 ,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1.湖区海拔高,气温低,全年水温低;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冷水补给量大;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漫长,水体散热多;夏季短促,热量积累少。
2.面积增大 全球变暖,冰雪融水补给量增加,湖水水位上涨。
【解析】1.文字信息显示赛里木湖湖面海拔为2073米,海拔高,气温低,全年水温较低。图示其所处纬度较高,加上海拔高,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使得水体散热消耗多;而夏季积累的热量少,湖泊温度低。赛里木湖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内部的山间盆地,其地势中间低、四周高,降水少,湖水主要来源于注入湖泊的河流和地下水,河流和地下水受高山冰川积雪融水以及山区降水补给。即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冷水补给量大,所以赛里木湖为冷水湖。
2.图2显示赛里木湖面积总体变化趋势为面积增大,这是近年来全球变暖,天山冰雪融化加快,湖水补给来源多导致的。
(五)我国南方稻米以籼米为主,米粒细长,口感偏硬,产量大,如江西的“万年贡米”。北方则以粳米为主,米粒粗短,口感绵软、粘性大,如黑龙江的“五常大米”。一般,作物为提高抗寒能力,会把体内淀粉转换为糖分,这对口感影响较大。下图为我国黑龙江五常市和江西万年县位置示意,下表为两地水稻种植农事安排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两地能种植水稻共同的优势是( )
A.地广人稀B.雨热同期C.黑土广布D.夏季短促
2.万年贡米比五常大米上市时间更早,主要是因为万年县( )
A.热量条件好B.降水量丰富C.农作物品种D.精细化耕作
3.粳米较籼米口感更好,主要是因为产地( )
A.光照条件更好B.昼夜温差更大C.水热条件更好D.黑土更肥沃
【答案】1.B 2.A 3.B
【解析】1.依据两地自然环境特征可以判读,黑龙江和江西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再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量大的特点,可以推出,共同的优势是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故B正确。ACD南方的江西不符合,故排除ACD。故选B。
2.该题是区域差异比较,江西位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农作物成熟快,万年贡米一般9月就可以面世。而黑龙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水稻生长周期长,11月才可以面世,A正确;降水量、品种、耕作方式不是作物更早成熟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故选A。
3.结合材料“一般,作物为提高抗寒能力,会把体内淀粉转换为糖分,这对口感影响较大”,说明低温有利于作物糖分的形成,东北大米口感好就是因为其纬度高,9月、10月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夜晚温度低,累积糖分较多,口感好,B正确;南方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光照条件较好,北方相对较差,A错误;南方水热条件更高,C错误;土壤对农作物品质影响较气候(温差)小,D错误。故选B。
(六)如图反映了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变化规律,形成该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的差异B. 宗教信仰的差异C. 气温的差异D. 降水的差异
【答案】C
【解析】英国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俄罗斯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漫长而寒冷,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故由西部沿海,向东到内部,温差越来越大,所以传统民居墙壁逐渐变厚,以防寒保暖,C正确。
\l "_Tc16646" 重难点03 逆温分析
一. 对流层逆温现象的形成与消失
1.正常情况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如上图中的a、e阶段,这导致大气对流运动,产生多变的天气。
2.反常情况下,海拔越高、气温越高,即逆温现象,如上图中b、c、d阶段,这导致大气稳定。
二.逆温的成因分类
三.逆温的影响
1.有利影响:逆温出现时,大气稳定,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有利于飞机飞行。
2.不利影响:逆温时,大气稳定,自净能力差,加剧大气污染;易产生浓雾,大气能见度下降,威胁交通安全;会产生冻雨等气象灾害。
典型例题
(一)霜冻是指生长季节内因土壤表面和植株体温度降到0℃以下而引起植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按成因可分为平流型霜冻、辐射型霜冻和平流辐射型(混合型)霜冻。依据发生的时期可分为春霜冻、秋霜冻、冬霜冻。三种霜冻中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每年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了降低霜冻的危害,一些果园采用下图所示的防霜机,此装置的防霜原理主要是利用“逆温现象”,采用风机搅动气流的方式来提升果园地面温度,从而减轻霜冻的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春霜冻对梨树的危害比其他两种霜冻大的原因是春季( )
A.梨树处于开花期B.北方冷空气最强C.霜冻的强度最大D.阴雨天气频繁
2.防霜机工作的最佳时段为( )
A.2:00—6:00B.8:00—12:00C.13:00—17:00D.19:00—23:00
【答案】1.A 2.A
【解析】1.春季为梨树开花期,梨花受霜冻将影响梨子产量;冬季梨树处于休眠期,冬霜冻影响小;华北梨子一般在8-9月成熟,成熟期梨子可据气象预报抢收,秋霜冻影响小,A正确;冬季北方冷空气最强,B错误;冬季霜冻的强度最大,C错误;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不易出现霜冻,D错误。故选A。
2.防霜机在逆温最强时工作,日出前逆温最强,A正确;8:00—12:00为上午,B错误;13:00—17:00为下午,C错误;19:00—23:00为上半夜,D错误。故选A。
(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冻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当过冷雨滴从空中落下来时,由于近地面的气温很低,其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后,立即冻结,这种在地表冻结上一层晶莹透亮的薄冰,气象上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冻雨”。冻雨大量冻结积累后能压断电线和电话线,严重的冻雨会把房子压塌,飞机在有过冷水滴的云层中飞行时,机翼、螺旋桨会积水,影响飞机空气动力性能,从而造成失事。冻雨多出现在冬季近地面气温低于零度、中层大气出现逆温层的时期。下图为冻雨的形成与逆温层关系图。
材料二:我国出现冻雨最多的地区是贵州省,其次是湖南省、江西省、湖北省等地区。下图是某日我国冻雨区预报图、冬季昆明准静止锋形成示意图。
1.简述冻雨形成与逆温的关系。
2.简述贵州省受冻雨天气危害大的自然原因。
【答案】(1)大气上层云中水汽充足,冷却形成小水滴、冰晶、雪花后下降,掉进中层温暖的逆温层,气温升高,融化成液态的小水滴,继续下降至近地面层,由于近地面气温低于零度,形成过冷却水,由于冬季地面温度更低,降落地面后,在地面或物体上立即凝结形成冰壳或冰柱,形成冻雨。
(2)云贵高原海拔高,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初冬时期,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大,空气中水汽丰富;贵阳位于昆明准静止锋冷气团的一侧,冬半年多阴雨冷湿天气,中层空气受锋面逆温影响大。
【解析】(1)结合材料一,读冻雨形成与逆温关系示意图可知,上层大气中水汽充足,冷却形成小水滴、冰晶、雪花后下降,掉进中层温暖的逆温层,气温升高,融化成液态的小水滴,继续下降至近地面,由于近地面气温低于零度,形成过冷降水,由于冬季地面温度更低,降落地面后,在地面或物体上立即凝结形成冰壳或冰柱,形成冻雨。
(2)由冻雨形成过程可知,冻雨的形成需要满足的条件有冬季大气中水汽丰富、中部大气存在逆温层、地面温度低于0℃。初冬时节,云贵高原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容易出现降水天气;冬季贵州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中层空气受锋面逆温影响较大,到近地面气温较低,低于0℃时容易形成过冷水;贵州省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但是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在冬季时地面温度低于0℃,过冷水遇物结冰,故容易出现冻雨天气。
\l "_Tc14784" 重难点04 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一.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二.判读技巧
1.热上升、冷下沉
2.热低压、冷高压(温压负相关)
3.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
4.同一水平面上风从高压流向低压
5.等压面判读:高高低低规律(等压面向高处弯,气压高;向低处弯,气压低)
典型例题
(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B.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C.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减D.甲地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2.“晚见江山雾,宵闻夜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描述。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
A.夜晚的气温高于白天的气温,气流上升
B.夜晚气温低,空气中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C.夜晚的气温比周围地区的气温低,气流上升
D.夜晚气流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答案】1.B 2.D
【解析】1.根据气压的定义可知,等压面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A项错误;由等压面的分布可知,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B项正确;等温面的数值自上往下递增,C项错误;由等温面的分布可知,位于同一高度的甲地气温比乙地低,D项错误。故选B。
2.甲处在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山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迫使谷底中原有的暖空气抬升,暖空气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甲多夜雨,D正确;夜间气温低于白天气温,A错误;夜间气温低不是导致水汽凝结的主要因素,B错误;夜间谷底气温高于山坡,C错误。故选D。
(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地球表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由此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小区域的地方性风,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大型湖泊附近常常由于湖泊与陆地气温存在差异,产生了风的昼夜差别,我们称之为湖陆风,每年夏季,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常常存在着典型的湖陆风。下图是鄱阳湖区域某年8月每日14:00等温线分布图。
1.从总体上看,8月份14:00鄱阳湖湖区气温比周边陆地气温要 (填“高”或“低”),因此,此时鄱阳湖附近主要的风向为 (选填:湖风/陆风)。
2.请在下图中用虚线绘制出此时图中沿29.0°E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并在图中的实线上添画箭头,以示意鄱阳湖湖区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状况。
3.此时图中甲地的风向最可能是 。
4.湖泊面积大小变化对湖陆风强弱影响巨大,一般情况下,湖泊面积越大,湖陆风越强。推测鄱阳湖 (选填:冬/夏)季湖陆风更强。分析其成因。
【答案】1.低 湖风
2.
3.东南风
4.夏 因为夏季为鄱阳湖的丰水期,湖面变大,湖与周围陆地之间的温差变大,湖陆风变强。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陆地升温速度快于湖泊,所以8月份14:00鄱阳湖湖区气温比周边陆地气温要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陆地上气温较高,形成低压中心。近地面风由湖泊吹向陆地,为湖风。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在垂直方向上,湖泊盛行下沉气流,陆地盛行上升气流;鄱阳湖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陆上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气流由鄱阳湖吹向陆地,高空由陆地吹向鄱阳湖。绘图如答案所示。
3.由图可知,甲地左侧温度更高,右侧温度更低,英雌可以判断,左侧气压较低,右侧气压较高,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因此此时甲地的风向为东南风。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鄱阳湖夏季为丰水期,湖泊面积大;冬季为枯水期,湖泊面积小,所以夏季湖泊面积大于冬季,湖陆热力性质夏季大于冬季,水平气压梯度力夏季大于冬季,夏季湖陆风强于冬季。
(三)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山区风力、风向多变,一旦发生火灾,山火较难扑灭。消防人员常采用喷水、喷洒灭火剂、复土、扑打和砍伐隔离带等方式扑灭森林大火。如果风力很小,也会用“点倒火”方式快速灭火。图1示意某山区森林大火位置。图2示意“点倒火”灭火方式。
1.从地形角度分析图示山区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点倒火”可以灭火的原因。
【答案】1.山区地形复杂,风力、风向不定,火势难以预测;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机械设备难以进入;地势高,山上取水非常困难。
2.山火火源处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水平气流由四周流向火场,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扩大隔离带范围;当两火相遇时,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山火自然熄灭。
【解析】1.从地形角度分析,即从地势高低、地表起伏状况等角度回答。结合图示等高线信息可知,该区域为山区,山脊和山谷走向多样,风力、风向不稳定,火势难以预测和控制;读图可知,火点区域地势高,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该区域交通不便,灭火用的机械设备和消防员等难以进入,远离山谷的水源地,取水非常困难,森林大火难以扑灭。
2.山火发生的必备条件是要求可燃物、氧气。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即从地区之间的气温差,进而引发的气压、水平气流的运动方向等角度回答。山火火源处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从而吸引倒火一侧的气流向山火火源处运动,水平气流运动的过程中,吸引“倒火”向火场方向燃烧,而当“山火”与“倒火”相遇后,山火火源与隔离带之间的可燃物和氧气都已燃烧殆尽,从而使得山火熄灭。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 ≠ 某地太阳辐射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指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为100%;
(2)某地太阳辐射是该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即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全球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约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47%。
2.太阳辐射强度 ≠ 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一年中获得的太阳辐射,是用来衡量光照资源、太阳能资源的指标之一。
(2)太阳辐射是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2.光照资源 ≠ 太阳能
(1)光照,指光线的照射,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光照资源强调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光合作用,尤其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的部分。光照资源越丰富,农产品质量越高、单产越高。
(2)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太阳光线。在现代一般用作发电或者为热水器提供能源。
3.气温年变化 ≠ 气温年际变化
(1)气温年变化是指气温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即季节变化、气温年较差。如热带地区全年高温、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温和等。
(2)气温年际变化是指气温在不同年份的变化,如全球变暖、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地区气温偏低等。
4.光照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 气温高的地区
(1)光照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的地区,如低纬、夏季、高原高山、气候干旱区等。
(2)气温高的地区,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且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强的地区,如低纬低海拔的地区。
例如,高山高原地区因为大气稀薄,光照资源丰富,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更少,就出现光照资源丰富、但气温低的特征。
5.短波辐射与长波辐射的区别
(1)物体的温度越高,对外辐射能量时,波长越短。
(2)太阳温度高,故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短波辐射,也因此成为太阳辐射的代名词。
(3)大气、地面、大气温度低,都属于长波辐射。
6.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大气辐射向各个方向都有,可大致分为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向下射向地面。向下的部分为大气逆辐射,属于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
7.大气热力过程中四类辐射存续的时间差异
(1)太阳辐射只有白天存在,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最强,即一日内正午达到最强,一年中被直射时、或夏至日达到最强。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全天都存在。
(3)一日内地面辐射在13点达到最强。
(4)一日内大气逆辐射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即14点达到最强;日出前后在气温最低的时候达到最弱。
(5)一年内大气逆辐射在在气温最高的时候,即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达到最强。
(6)大气逆辐射在晴朗的夜间比阴雨的夜间弱,降温快,气温偏低。
8.大气两种热力作用对象的差异
大气热力作用包括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大气削弱作用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大气保温作用是大气逆辐射把部分能量还给地面,是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9.近地面大气热量来源的差异
近地面(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根本来自太阳辐射。故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地形、海陆热力差异、洋流)、大气环流。
10.气温≠热量资源
(1)气温: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2)热量资源:是指通过湍流运动和分子传导引起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包括地表面与其上层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和地表面与其下层土壤之间的热量交换。热量资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的热效应。通常用气温、积温的多少和霜冻期的长短等作指标来衡量某地区的热量资源的多少。热量资源状况决定农作物品种、分布、耕作制度(熟制)、产量。
(3)气温是衡量区域热量资源多少的指标之一。
11.区分:气温、积温、生长期、无霜期(霜期)、结冰期
(1)气温: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2)积温:指某一段时间内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3)生长期: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也称为生季。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时期就称为生长期。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如南岭以一年的生长期多达320 天。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
(4)无霜期(霜期):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剩余时间段为霜期。热带地区无霜期为0天,亚热带无霜期约10个月。
(5)结冰期:河流、湖泊等水体从结冰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称为结冰期。一般月均温在0℃以下的地区河湖有结冰期。
(6)气温是气象指标。
(7)气温、积温、生长期、无霜期(霜期)、结冰期,均属于衡量区域热量资源状况的指标。
(8)气温越高,积温越多,生长期、无霜期越长,结冰期越短。
12.生长期≠生长周期
(1)生长期:指一年中植物活跃生长时间段。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如南岭以一年的生长期多达320天。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
(2)生长周期:某种作物从播种到成熟的时期,如冬小麦的生长周期通常为230-280天,早熟水稻的生长周期在2-3个月,而晚熟水稻的生长周期在7-8个月。
13. 气温≠地温
(1)气温: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2)地温:地面和地中不同深度的温度。地面温度指下垫面的表面温度。夏季或白天地球表面一定深度内,离地表越近的区域升温快地温高,向下温度降低;冬季或夜晚,地表散热快,距离地面一定深度内,向下温度升高。地面温度变化大,地下温度变化小,更接近恒温状态。
(3)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地表温度越高,气温越高。
14.区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气温年际变化
(1)气温日较差:气温在一天之内的变化,也称为气温日变化。正常情况下,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候越干旱、海拔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大。
(2)气温年较差:气温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即气温季节变化。其变化状况,是划分热量带的依据。如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的是亚热带、全年高温的是热带、全年温和的是温带等。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气候大;中纬地区(亚热带和温带)的气温年较差高于低纬(热带)和高纬(寒带)地区。高海拔地区气温年较差高于低海拔地区。
(3)气温年际变化:不同年份之间气温的差异。正常情况下,气温年际变化小。全球变暖,反映的是近200年来的气温年际变化趋势。
15.区分: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全球气温升高
(1)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完全是全球年均温升高,也有年均温下降的情况,但年均温总体变化特征是波动上升,如下图所示。
(2)全球气温升高,仅仅是指年均温升高。
16.温度越低≠冻害越大
冻害,是降温幅度过大导致的,但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来说,灾害损失有差异。
冬半年同样的降温幅度,对温带地区农作物损害要小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农作物。原因是温带地区农作物耐寒性能强,不易冻伤;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农作物多耐寒性能差(喜热),易冻伤。温带地区农民有防寒保温的经验,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因低温概率低,农民缺乏防寒保温的经验。
17.高压的气压值不一定高于低压
气压高低的比较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的。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18.气温高的地方不都是低压,气温低的地方不都是高压
(1)只有因冷热不均(热力作用)形成的高、低气压才符合“热低压、冷高压”规律。
(2)因动力作用形成气压,则是的不符合上面规律,如30°附近的副热带高压,是气流在高空堆积下沉而形成的暖性高压(气温高、气压也高);60°附近的副极地低压,是中纬温暖的西风沿着极地寒冷东风爬升而成的冷性低压(气温低、气压也低)。
19.逆温范围<对流层范围
(1)对日常生产生活影响大的逆温现象,仅仅出现在近地面对流层大气一定的高度范围内,且在逆温层之上,气温仍然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下降,符合对流层整体气温垂直变化规律。
(2)大气在逆温层范围内,大气稳定;不在其范围内,大气不稳定。
(建议用时:60分钟)
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随着西藏大型光伏发电项目的投产,光伏发电总量稳步提高,然而其利用效率却很低。2024年3月,西藏弃光率达30.8%,居全国首位。如图示意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1.说明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近年来西藏光伏发电利用效率低的原因。
3.请为西藏弃光率较高的现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答案】1.西藏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西藏海拔高,大气稀薄,多晴天 日照时间长;西藏面积广阔,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
2.西藏太阳辐射量大,发电效率高;大型发电项目的投产,装机总量大,光伏发电量大;西藏经济较落后,人口稀少,当地电力消耗量小,利用效率低。
3.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对电力的消纳;配备充足的储能设备,调节不同时段电力的使用;加强西藏电力输出设施建设,提高“藏电外送”能力。
【解析】1.西藏位于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较强;西藏海拔高,大气稀薄、洁净,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年太阳辐射总量大;降水相对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面积广阔,空间大,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
2.西藏在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发电效率高;西藏有大型发电项目的投产,装机总量大,发电能力强,光伏发电量大;西藏经济较落后,地广人稀,电力市场需求较小,当地电力消耗量小,因此利用效率低。
3.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发展,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增加对电力的消耗,提高当地对电力的消纳;太阳能发电相对不稳定,可以配备充足的储能设备,通过储调节电能,调节不同时间电力的使用;加强西藏电力输出设施建设,提高“藏电外送”能力,充分拓展外地市场。
二、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图乙为某地平流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示意图,图丙为某地连续两天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1.图甲中 (填数字)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图乙中abc三条曲线,能够正确表示平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简述平流层大气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3.图丙中AB两条气温曲线,代表晴天的是 (填字母)。
材料二 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地面各地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下图是北半球某地夏季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
4.图中①②③④⑤五点的气压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如果AB两地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则代表海洋的是 ,AB间的风向为 。
材料三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等值线的单位:亿焦耳/米3·年)。
5.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区域是 (填地形区名),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选填:纬度位置/气候)。推断上海一年中太阳辐射最强,出现在 (选填:6月/7-8月)。
材料四 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的景观。
6.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结合图甲和所学知识,其显示的主要原理是( )
A.减少了图甲中②的散失B.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图甲中①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7.根据下图和所学知识,分析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的原因是大棚中( )
A.光照太强B.热量不足
C.日温差较小D.年温差较小
【答案】1. ②
2.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于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臭氧层能吸收部分紫外线,使地面免受紫外线伤害
3A
4.④>①=②=③>⑤ A 西北风
5.四川盆地 气候 7-8月
6.A
7.C
【解析】1.读图甲,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②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根据所学知识,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是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因此能够正确表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a。平流层的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平流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适合航空飞行;而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的紫外线的伤害。
3.晴天,空中云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升温快,白天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降温快,晚上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阴天空中云量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升温慢,白天气温较低;晚上大气逆辐射强,降温慢,晚上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因此,晴天相对于阴天昼夜温差更大。图丙中,A曲线的温差大于B曲线,故A曲线代表晴天。
4.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图中,④、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⑤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①的海拔低,气压高于⑤,③与④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④海拔低,气压高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④>①=②=③>⑤。由于气压④大于⑤,因此AB间的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A气流下沉,B气流上升。若此热力环流发生在夏季的海陆之间,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气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所以A为海洋,B为陆地。近地面A为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B为低气压,盛行上升气流。同一水平高度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加上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北风。
5.图示太阳辐射低于50亿焦耳/米3·年的区域在四川盆地,主要是因为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上海6月多梅雨天气,7-8月为伏旱天气,多晴天,故太阳辐射最强。
6.图甲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穿越薄膜,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地面辐射被薄膜内大气吸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A正确,B错误。薄膜对太阳辐射总量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影响很小,CD错误。故选A。
7.塑料大棚使得晚上大棚内的温度不会太低,日较差相对较小,而晚上温度高,蔬菜的呼吸作用比较强,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不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C正确; 大棚有一层塑料遮挡物,光照条件不如自然状态下强,A错误;与自然状态下相比,大棚内热量不易散失,热量较充足,B错误; 蔬菜通常生长周期短,年温差对蔬菜质量影响小,D错误。故选C。
三、2024年当地时间5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气象观测点记录了今年的最高气温为52.3℃,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电力部门官员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居民集中使用空调,新德里的单日用电量也创下了8302兆瓦的新高。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印度首都新德里出现高温的原因是(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②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高温
③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海温升高④季风不规律,延长印度高温期
A.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印度高温可能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 )
①极端高温威胁生物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②新德里电力供应紧张,阻碍经济活动
③持续高温,热量充足,使农业产量增加④弱势群体中暑脱水,医疗系统压力增大
A.②④B.③④C.①④D.①②
【答案】1.D 2.A
【解析】1.印度新德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升高,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出现异常高温现象,①正确;新德里为城市,生产生活废热排放多,加之随着气温升高,家庭空调使用增多,向大气排放废热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加剧高温,②正确;受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太平洋海温升高,大气环流受到影响,导致季风不规律,延长印度高温期,③④正确,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极端高温威胁生物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属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错误;气温升高,居民集中使用空调,日用电量增加,使新德里电力供应紧张,阻碍经济活动,②正确;持续高温,白天会降低植物光合作用,减少糖分的合成和累积,夜晚会加速植物呼吸作用,消耗营养物质,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③错误;弱势群体在高温环境下会中暑脱水,增加医疗系统压力,④正确,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四、倒春寒是春季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形成“前春暖、后春寒”特点的天气现象。有研究基于多个气象站气象数据得出云贵高原标准化倒春寒指数(下图),标准化倒春寒指数越大,倒春寒的强度越大。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云贵高原倒春寒产生的主要原因为( )
A.亚洲低压偏强B.西太平洋副高偏强
C.蒙古高压偏强D.阿留申低压偏强
2.高标准指数的倒春寒最可能导致云贵高原地区( )
A.交通阻断B.农业减产C.工业停产D.建筑损坏
【答案】1.C 2.B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倒春寒是春季因冷空气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造成的,若蒙古高压偏强,会使我国春季气温偏低、寒潮多发,造成云贵高原地区出现倒春寒现象,C正确;亚洲低压一般是夏季较强,春季其势力较弱,且受其控制不会产生倒春寒天气,A错误;西太平洋副高偏强会使我国南方地区春季偏暖,不易出现倒春寒,B错误;阿留申低压所在的纬度较高,距离云贵地区较远,若其偏强则对高纬度内陆地区冷空气吸引力增强,一般容易使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低温寒潮天气,对云贵高原影响相对较小,D错误。故选C。
2.高标准指数的倒春寒其强度较大,会使云贵高原地区出现低温天气,而春季云贵地区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因此其对农业影响较大,B正确;倒春寒现象虽然会给云贵高原地区带来一定程度的降温、大风和降水天气,但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大暴雪等极端天气,不至于造成交通阻断、工业停产和建筑损坏,ACD错误。故选B。
(五)东北日光温室农业。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冬季广泛使用的一种日光温室大棚示意图,后墙采用土质结构,人们可以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对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可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这种温室大棚弧形拱面朝向与南方地区不同,且夜晚当气温下降一定温度时覆盖上保温被,待到第二天上午9时再揭开保温被。他们利用当地优良的自然环境,种植了当地居民喜爱的和当地不出产的优质蔬菜(水果黄瓜、小番茄等)。但是当地人们发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连续种植几年后,土壤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导致作物的产量下降,品质变差。
1.推测东北地区的大棚弧形拱面朝向为 (单选:A.东偏南B.南偏西)
2.与南方大棚多采用单棚框架结构比较,东北大棚一侧采用土墙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棚内湿度B.承重和防风
C.蓄热保温D.通风透气
3.当地人们发现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连续种植几年后,土壤容易出现盐渍化现象,原因可能是( )
①棚内气温较高,蒸发较旺盛
②有机肥用量大,盐类释放多
③棚内无自然降雨,对土壤盐分淋溶作用小
④农作物种植过密,导致盐分易在地表集聚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分析温室大棚技术普及对提升该地区优质蔬菜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答案】1.B
2.B
3.A
4.该地温室大棚改变热量条件,在冬季也能够种植优质蔬菜,增加了蔬菜的产量;日光温室能够人为控制温度湿度,保证了蔬菜生产的连续性,提高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冬季供应蔬菜,有利于降低冷藏保鲜成本;温室技术改变蔬菜的上市时间,有利于占领淡季市场。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大棚应朝南,早晨和上午气温低的时候棚顶上会覆盖保温被,不能采光,所以下午实际日照时间比上午长,所以大棚朝向为南偏西,B正确,排除A。故选B。
2.结合所学知识,与南方大棚多采用单棚框架结构比较,东北大棚纬度高,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近,气温低,风力大。一侧采用土墙,不利于通风透气,最主要原因是承重、防风,防止冬季时大棚被风力强的冬季风吹塌,蓄热保温和增加棚内湿度不是主要原因,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结合所学知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自然原因,因此棚内气温较高,导致蒸发旺盛,棚内无自然降雨,降水较少,对土壤盐分淋溶作用小,土壤容易出现盐渍化,①③正确,有机肥对土壤盐渍化影响较小,农作物种植密度对其影响较小,②④错误。故选A。
4.结合所学知识,一般情况下,“质优价廉、保质保量”的商品,竞争力强。温室大棚技术普及改善了热量条件,在冬季也能够种植优质蔬菜,增加了蔬菜的产量,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蔬菜上市时间,实现蔬菜反季节供应,占领淡季市场,增加销量;冬季气温低,供应蔬菜可以减少冷藏保鲜成本;“人们可以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对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调节”,可有效提高蔬菜的产量,保证蔬菜生产的连续性,保障了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下,经过城市化后,在城市的特殊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气候,改善城市气候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垂直绿化又叫立体绿化,指充分利用不同的立地条件,选择攀缘植物或其他植物栽植或铺贴于建筑物等空间结构上的绿化方式。图1中甲为海滨城市,乙为海滨地区一工厂,甲城阴天日数比同时期郊区多,近年来,甲城加大了城市垂直绿化的建设力度(如图2)。
1.试从海陆风和逆温角度考虑,分析甲城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2.分析甲城阴天日数比同时期郊区多的原因。
3.指出甲城建设城市垂直绿化的益处。
【答案】1.白天海风吹向陆地,将工厂烟囱的污染物带到甲城城区;且较冷的海洋空气在下方,较暖的陆地空气在上方,形成逆温,污染物扩散速度慢;海风和陆风转换后,原被海风吹走的污染物会被陆风带回原地形成重复污染。
2.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形成垂直上升的气流,有利于对流云的形成;城市空气中杂质比郊区多,为云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多,易产生光化学烟雾遮挡阳光;城市建筑物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使云层在城区停留的时间比在郊区长。
3.增强城市立体景观效果,美化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减轻热岛效应的影响;吸烟除尘;减弱噪声;保温隔热,节约能源;截留雨水,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昼夜风向变化。第一,读图可知,甲城位于海滨,白天海洋气温较陆地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滨地区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被海风吹向陆地,导致甲城污染严重。第二,白天海风气温低,贴近近地面,较暖的陆地空气在上方,形成上暖下冷的气温状况,即逆温,导致对流运动受到抑制,污染物不易扩散。第三,晚上吹向海洋的陆风又把污染物带回,如此循环,导致甲城大气污染严重。
2.甲城阴天日数比同时期郊区多主要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污染物提供更多的凝结核等有关。首先,由于甲城为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和交通发达,大量人为热排放,使得城市气温较周边地区高,形成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形成垂直上升的气流,有利于对流云的形成。其次,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多,杂质多,为云层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第三,城市空气中污染物多,易产生光化学烟雾和雾霾天气遮挡阳光,使城市多阴天。第四,城市建筑物多高楼且数量多,分布密度大,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使云层长期滞留在城市上空。
3.第一,垂直绿化使城区的园林绿化从地面提升到空中,丰富了绿化空间结构层次,增强城市立体景观效果美化环境。第二,充分利用了城市立体空间,有助于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同时给建筑物披上绿色外衣,减慢了其吸热升温速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减小城市气温日较差。第三,城市垂直绿化能够吸烟除尘,减弱噪声,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第四,可以降低最高温,减少降温设备(室内空调)使用时间,节约能源资源,减少人为热和大气污染物的释放。第五,垂直绿化,丰富了绿化的层次空间和绿植的数量,使城市植物能够截留更多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内涝,缓解城市排水压力。
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家气象中心评估数据显示,7月10~26日,南方高温范围覆盖13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达138.2万平方千米,40℃以上高温面积6.5万平方千米。江淮大部、江南大部及湖北西北部、重庆等地日最高气温普遍达到38~40℃,其中上海、浙江等多地突破历史极值。此外浙、苏、皖、沪、闽、湘、赣、鄂等地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达5~10天,浙江多地和福建局部最长连续高温日数14天以上。据中央气象台预测,南方高温天气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下面左图为7月26日全国高温区预报图。
材料二:武汉别称“江城”,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武汉由于7月夜间气温高被评为“夜间火炉王”。下面右图为武汉位置图。
1.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天气的时空分布特点。
2.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新疆吐鲁番盆地通常夏季气温更高。试分析其自然原因。
3.结合材料二,分析武汉7月夜间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4.说明高温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
【答案】1.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方中东部地区,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极端性强。
2.吐鲁番盆地纬度高,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植被覆盖率低,水域少,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
3.7月份武汉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高温天气多;武汉河湖众多,夜晚降温慢;武汉是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4.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加剧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造成供水(供电)紧张;诱发火灾等次生灾害。
【解析】1.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南方持续高温天气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南方中东部地区;高温天气的覆盖范围广,分布范围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此次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较高,极端性强。
2.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鲁番盆地纬度比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吐鲁番盆地白昼时间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结合所学可知,吐鲁番盆地深居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削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吐鲁番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水域少,下垫面比热容小,地面升温快,地面辐射强,大气升温快,气温高;叶鲁番为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受地形限制,热量不易散失。
3.7月份武汉成为夜间火炉的原因应从太阳辐射、地面性质、热岛效应等方面进行说明。7月份,武汉受西太平洋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白天获得和储存的能量多;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河湖众多,热容量较大,夜晚降温慢,导致夜晚气温较高;武汉是中部地最大的工业城市,人口产业集中,城市夜间”热岛效应”明显,因此7月份武汉成为“夜间火炉王”。
4.高温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可从对人体健康,生活用水用电,农业生产等角度进行分析。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容易导致中暑等健康问题;高温天气,加剧干旱,加剧蒸发,土壤水分减少,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农作物减产;高温天气,人们为了生活和制冷需要,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造成供水供电紧张;同时,用电量增加,地表物质疏松干燥,容易诱发火灾等次生灾害。
三年考情分析
2025考向预测
2024上海卷T18、T19、T21:全球变暖影响、气温空间差异、太阳能
2023上海卷T16、T25:气温日变化、年变化
2022上海卷T5、T15、T25、T31:气温垂直变化,太阳能、气温年变化,气温因素,温差光照影响农业和旅游
考点预测:上海卷在大气热力过程及其影响,包括光照资源(太阳能)、气温(热量)时空分布及其引发的热力环流、逆温、全球变暖的影响等,会继续成为考试热点。
考法预测:2025年题目仍然要求学生阅读区域地理情境的图文信息,结合诸如光伏产业情境中的太阳能分析、冻雨灾害与大气污染因素中逆温的分析、气候特征中气温特征的分析、全球变暖的成因分析与影响、各种物候(水文结冰与融化、植被开花成熟等)和人文现象(农作物、饮食、民居、服饰等)中气温因素的分析、城市规划与村庄位置选择中的热力环流应用分析等。试题数量2-3题,分数占比4—10%。
热量带
划分指标
(北半球最冷1月,最热7月)
(南半球最热1月,最冷7月)
气温季节变化特征
(气温年变化特征)
热带
最冷月均温≥16℃
全年高温
亚热带
最冷月均温0℃~16℃
夏季高温、冬季温和
温带
最热月均温≥18℃,最冷月均温<0℃
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亚寒带
最热月均温10℃~18℃
夏季温暖、冬季酷寒
寒带
最热月均温<10℃
全年酷寒
高寒地区
略
气温年较差小
育秧
插秧
收割
万年贡米
3月中旬
5月初
8月下旬
五常大米
3月中下旬
5月初
10月下旬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日出前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越近地表,降温越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4 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4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4大气环流与气候-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3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3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难点专题0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25年高考地理 热点 重点 难点 专练(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重难点专题0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重难点专题0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025年高考地理热点重点难点专练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