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优质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770/0-173582885858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再别康桥》优质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770/0-173582885863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6.2 *再别康桥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渲染情境,导入新课,诵读诗歌,整体感知,再读诗歌,设疑自探,小组合作,解疑释难,质疑再探,鉴赏形式,拓展延伸,比较鉴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蔡琴的《再别康桥》)
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大家知道这首乐曲的歌词是哪一首诗吗?下面就让我们在这柔婉而忧伤的旋律里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情境。教师恰当的衔接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说说感受。
3.欣赏配乐朗诵,注意朗读时的语气及节奏。
4.思考:(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离别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离别的对象一般是人,而这首诗离别的对象却不是人,而是康桥,告别对象由人向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情。
(3)作者选取的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作者选取的意象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自然物,作者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之感。
三、再读诗歌,设疑自探
1.点名读诗歌。
2.思考:(1)作者在诗中选用了众多意象,这些意象都有怎样的作用呢?
(2)《再别康桥》第1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鉴赏诗歌。)
四、小组合作,解疑释难
1.分组讨论。
2.明确:(1)云彩:诗歌开头,诗人如一缕轻风飘然而来,又悄无声息地荡去,那深深的情丝在招手间幻成“西天的云彩”。诗歌最后又照应开头的告别,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圆形抒情结构。诗人把他对康桥的情感化成了“云彩”这个洒脱的意象。
金柳: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浸透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青荇:“招摇”用拟人的手法写康河的水草随微波起伏漂荡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在这样诗情画意中,诗人“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热烈的爱恋。
潭水: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常在这里读书、遐思。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霓虹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有着他在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宁静、清新、飘逸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2)诗的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旋律美。这不仅使诗歌内容得到充实,而且也升华了诗人的情感。
五、质疑再探,鉴赏形式
1.结合诗歌谈谈《再别康桥》在形式上是怎样体现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
2.讨论明确。
(1)音乐美。这首诗歌如同一首优美的小夜曲,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十足。这首诗歌从整体上看用韵不一致,但每一节用韵基本相同,可以说是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韵式上严守二、四行押韵。这样,通篇章节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另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带有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走路的声音。
(2)绘画美。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如,“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彩虹似的梦”、“满载一船”的“星辉”,均给人一种如入画卷的感觉。诗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画家,把康河岸上、水中的景色涂抹成一幅整体画卷,从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河中的水草、榆荫下的一潭,到梦幻般的彩虹、斑斓的星辉、飘动的云彩,不仅物象鲜明、色彩柔和,而且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黄昏康河美景图。而且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3)建筑美。本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有种建筑的美。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语意相似,遥相呼应,回环复沓,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给人以整体的美感。
六、拓展延伸,比较鉴赏
思考:徐志摩借鉴西方诗歌形式,融入中国传统格律,进行了新诗格律化的尝试;艾青追求诗的散文化,把现代自由体诗推向新的历史高度。请结合《再别康桥》与《大堰河一我的保姆》谈谈这两首诗在写作形式上的区别。明确:《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共十三节,少则四行一节,多则十四行一节;少则每行两个字,多则每行二十二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多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再别康桥》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别康桥》贯彻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
七、布置作业
1.不同的读者对《再别康桥》有不同的解读,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会。
2.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500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6.2 *再别康桥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诗歌,把握情感,鉴赏诗歌,品味情感,再读课文,体味情感变化,比较阅读,鉴赏意象,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7.2 *秦腔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组合作,赏析课文,比较鉴赏,提升认识,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7.2 *秦腔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赏析文本,比较阅读,鉴赏手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