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优质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6582656/0-17358263356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鉴赏结构特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石钟山的彩色图画和地理位置示意图)教师介绍:石钟山由于受地下水及江水、湖水的溶蚀冲刷,加上水位变化大,形成了所谓溶洞,“空中而多窍”,形如覆钟。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涵澹澎湃,声如钟鸣。这就是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石钟山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翻译课文,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小组内相互交流。
4.讨论: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质疑——提出对两位古代名人观点的疑问。
第二部分(第2段):察疑——通过实地观察,得出结论。
第三部分(第3段):释疑——发表自己的感想。
5.思考讨论:
(1)本文题为“石钟山记”,作者“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围绕“得名原因”,作者是怎样展开课文的?
明确:(1)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2)质疑前人——实地考证——事后心得。
6.小结:本文记述了作者游历石钟山所观察到的情况,阐明了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
三、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前人提出了哪些观点?
(2)作者为什么认为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不科学呢?(用原句回答)
(3)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1)郦道元——水石相搏说;李渤——“扣”石发声说。
(2)郦道元——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李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石钟山的山脚下都是石穴和裂缝,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发出声音。石钟山中间的大石头,里面是空的,风、水进进出出,发出击物声和钟鼓声。作者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
2.(1)正是因为作者敢于质疑前人的观点,才为我们揭开了石钟山得名的真相,那大家能否对作者的某些观点、态度提出质疑呢?
(2)各小组展开讨论,由代表提出质疑。
(3)示例一:作者将石钟山水石相搏发出的声音分别与周景王的无射钟之声和魏庄子的歌钟之声联系起来我觉得有点牵强。
示例二:苏轼说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未免武断了一些。
(4)结合课文,搜集有关“怀疑”的名言名句。
示例: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围绕课文重点内容,从“作者如何质疑”“质疑作者”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重点突出。)
四、小组讨论,鉴赏结构特点
讨论:根据文章三个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谈谈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见闻和感想编织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课文第1段与第3段是议论部分,第2段是描写、记叙部分。在第2段中写“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与首段李渤的“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相照应;“余固笑而不信”与首段的“余尤疑之”相照应,为最后一段笑“李渤之陋”埋下伏笔。又如“钟鼓不绝”与首段“声如洪钟”照应;“微波人焉”照应首段“微风鼓浪”;“涵澹澎湃而为此也”照应首段“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第2段处处与郦说印证,又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为末段叹“郦元之简”作了铺垫。文末一“叹”一“笑”与开头紧密照应。由此可见作者把描写、记叙、议论有机结合,丝丝入扣。
文章开头提出两“说”、两“疑”,然后用事实和事理作反驳,用游览石钟山时的所见所闻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推翻了李渤的说法,最后得出凡事必须耳闻目见,不可主观臆断的结论,交代了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讨论概括文章的结构特点,了解本文与其他游记的不同。)
五、课堂小结
《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从书面来看,作者通过对石钟山的实地考察,探求出石钟山得名由来,驳斥了李渤的观点,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观点,得出要“目见耳闻”,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这一富有哲理的结论。全文将情趣和理趣融为一体,由小事入,由深理出,其中体现的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概括文章的写作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苏轼在亲访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请以此为论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谈谈实践的重要性,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石钟山记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读课文,疏通大意,赏析文本,分析课文,比较鉴赏,赏析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0.1 兰亭集序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欣赏书法,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