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章的字词,重点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主张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4.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本文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治学严谨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难点: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主旨;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预习指导】
1、作者
苏轼,字_____,号_________,世称_______,
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等。
_____之一,其余七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之一,其余三人是_____、_____、_____。
其词开_____一派,与_____同是其派代表。
父子三人:与父_____、弟_____合称“三苏”;
词派:与_______并称“苏辛”;
散文:与_______并称“欧苏”;
宋诗:与_______并称“苏黄”。
一贬再贬的人生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名动京城。宋神宗时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与守旧派发生分歧,被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苏轼曾概括自己的一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现湖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进行实地考察,写了这篇文章。
3.文体知识:记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可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又称“杂记”。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
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本文是一篇游记,记叙游览经历的文章。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
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
有带抒情色彩的,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课前预习】
自学文本
为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1)彭蠡( ) (2)郦( )道元 (3)铿( ) (4)硿( )
(5)栖鹘( ) (6)磔( ) (7)鹳鹤( ) (8)噌吰( )( )
(9)穴罅( ) (10)窾( ) (11)镗鞳( )( )
(12)无射( ) (13)汝知( )之乎 (14)钟磬( )
2.找出文中的特殊句
窾坎镗鞳者
魏庄子之歌钟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
得双石于潭上
古之人不余欺也
【课中探究】
内容探究:
(一)梳理文章思路
(二)质疑前人:
前人具体是谁?
前人分别提出哪些观点?
苏轼对二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三)实地考察:
作者实地考证后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实地考察分为几个阶段?结果如何?
实际这和谁的观点一致?
怎么一致?请将对应内容找出来
(四)事后心得:
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了什么道理?
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指导石钟山得由来?
写法探究:
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课堂总结】:1、本节学到了哪些知识?
2、本节学会了哪些方法和技能?
【达标检测】:
对比阅读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责怪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传:传说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并自为其名
D.①于人为可讥 ②良曰:“长于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余之力足以入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纵观全文,以记游为据,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8.请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3分)
⑵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3分)
⑶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分)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情检测,联系高考.迁移训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个人预学,同伴助学,教师导学,训练验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学案设计,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预习任务检测,课中学习任务一,课中学习任务二,课中学习任务三,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