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教学设计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教学设计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石钟山记》名师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第1段交代了文献记载中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文章首先引用《水经》的记载,交代了石钟山的位置在鄱阳湖口。然后提出郦道元对此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和人们对“水石相搏”这一说法的质疑。
    第2段记叙了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元丰七年……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在绝壁下是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景象: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这部分描写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疑惑消解后,作者欣然而笑,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了郦道元的说法。
    第3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点明文章主旨。然后从两方面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首先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认为郦道元的说法正确,只是说得太过简略,导致“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肯亲身实践,不做实地考察,所以不能知道真相;三是渔工水师虽然知道却不能写成文章记录下来。郦说不详,士大夫能为文却“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而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发现了真相,这是李渤产生错误观点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文章最后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即记录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二、艺术特色
    《石钟山记》是一篇记游说理的散文,虽然文体是“记”,却“以辩体为记体”(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把论断、说理与叙事、写景融为一体。文章围绕着“石钟山因何得名”的问题,从对前人说法的怀疑写起,进而写自己和苏迈同游石钟山,探究其得命名原因的经过和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想,并推测石钟山得名问题长期没有“正解”的原因。其中父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不仅是绝妙的“绘声”文字,也是详尽的探究记录,近人说“东坡此文,直以记为考”(林纾批《古文辞类篡》卷九),是很有见地的。
    三、教学优势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说明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石钟山记》表现出苏轼的质疑精神,也体现了他一贯的重视直接认识,不满足于间接认识的思想,属于认识论方面的“道”。
    在强调“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张载《正蒙·大心》)的时代,苏轼这种重视直接经验的认识论往往被视为他“所学不绝”的证据,但在今天看来,这种求实的认识论是非常可贵的,带有现代科学的精神。何况苏轼还关注到了认识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经验与常识之间的关系(“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这些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也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学情整体分析】
    本单元选取魏晋到明代的六篇经典散文,有的以情见长,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胜,理趣盎然,发人深思。这些作品体裁不一,风格各异,呈现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多样面貌。集中在一个单元研习,在对比中体会,在联系中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散文。
    本课篇幅较长,对高二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和梳理总结的文言文知识比较多,相关文化背景的障碍也比较大需要学习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也较为复杂。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学习的有效性,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注意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开始之前,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有尽量多的了解,以便开展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知人论世,预习检测
    初读课文,厘清思路
    深入文本,品读课文
    拓展延伸,交流深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能够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认识到苏轼所表现出的可贵精神和存在的不足;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感受作者所阐发的“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人生哲理,培养勇于质疑和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策略设计
    在充分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分段朗读课文,厘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接着使用表格梳理苏轼的所见所闻和所感。经过学生间的交流探讨,最后总结文章蕴含的做学问的道理和精神。
    四、教学方法建议
    读书指导法、合作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学习掌握本文叙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1.了解苏轼散文的特点及其严谨治学的态度。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石钟山简介(由学生读课后注解,教师展示相关图片):此山位于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山名的来历众说纷纭(风水声如钟;石声如钟;山形如钟)。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探究山名的来历。
    导入语二:
    今天我们要走近苏东坡,跟随他姿态横生的笔触,去领悟游览名山大川引发的人生思考。这类富含生活哲理的思考和感悟,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表现,比如我们熟悉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下来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这样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
    导入语三:
    郦道元,字善长,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其《水经注》在《水经》的基础上扩充撰成,记载的河流水道增加至1252条,达30万余字,共40卷。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苏轼有一篇文章开篇就质疑郦道元书中的观,点。到底真相如何,让我们今天一同走进《石钟山记》中一探究竟吧。
    【多媒体展示】
    图片资料 石钟山与鄱阳湖
    教学策略:向学生介绍《石钟山记》的背景资料,展示石钟山与鄱阳湖的相关图片,由祖国秀丽的名山大川引出课文,通过文章对郦道元的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导入语一从石钟山导入。导入语二从苏轼及他的诗句导入。导入语三从学生熟悉的郦道元导入。学会质疑的话题。提高学生发散创新、批判赏析的能力,培养联想与想象、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知人论世——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苏轼简介:①基本资料: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②文学成就:散文——“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诗歌——开宋代诗歌新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放词派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一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查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介绍石钟山
    湖口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出口长江南岸,属湖口县双钟镇,位于镇南的叫上石钟山,位于镇北的叫下石钟山,相对高度只有50多米。石钟山历史悠久,其得名由来,据北魏郦道元说,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李渤则在深潭上发现两块巨石相击之声,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钟。为解此谜,北宋文学家苏轼亲自乘舟考察,发现绝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缝,风浪冲击洞穴,发出钟鸣般的声响,谜底终于揭开了。苏轼为此写下了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就更名扬中外了。
    教学策略:先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苏轼是学生熟悉的文学家,到了此阶段,可在课堂中多引申,将苏轼的文法讲解得更深入。
    设计意图:步骤一主要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和石钟山,为下一步全面学习文章做好铺垫。此环节可提升学生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的学科素养。
    (二)初读课文——厘清思路
    1.学生分段朗读,教师矫正读音。在课件上展示易读错的字音,学生订正后齐读一遍。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批注,读懂能读懂的内容,圈画出不懂的词句。
    活动步骤:
    (1)小组讨论不懂的词句,通过小组讨论仍不懂的,小组派一个代表写在黑板上。
    (2)全班共同讨论、解答黑板上的疑难词句。
    (3)学生不懂的,教师引导、点拨、精讲。
    (4)学生复习、理解、背记。
    3.讨论问题,厘清思路。
    (1)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谁在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时候,犯了臆断的错误?(李渤)
    (3)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嘲笑)
    (4)作者对郦道元是什么态度?(惋惜)
    4.筛选关键词句,概括段落大意,并指出各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第一段:(记叙、议论)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
    第二段:(记叙、描写)记游石钟山。
    第三段:(议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教学策略: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梳理较难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少讲精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部分内容可以放到课前预习中去,这样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此环节可提高学生观察记忆、信息提取的能力,培养直觉与灵感、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三)深入文本——品读课文
    1.齐读第2段,想想作者“记石钟山夜游”都有哪些见闻?并完成下列表格。
    【多媒体展示】
    2.再读文本,思考本段中作者突出描写的是声音,这些声音是从何而来的?苏轼对此有何感受?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分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水石相博发声
    “心动欲还”“徐而察之”
    小结:本文不是一般的游记,而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考察记。
    3.通读全文,抓关键句“古之人不余欺也!”,厘清三个段落的内在联系。请从文中找出语句加以分析。
    (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全文结构:读书质疑——游石钟山察疑——释疑有感
    教学策略:翻译文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整段的基础上,梳理作者的所见所闻,提取关键词语完成表格。
    创设学习情境,跟随苏轼一同前往石钟山夜游,探寻声音的由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语文加以分析,体悟作者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学习,梳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再抓关键句厘清三个自然段的联系,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脉络。提高学生分析概括、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体验与感悟、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三)拓展延伸——交流探讨
    1.通读全文,理解作者阐发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2.本文体现了苏轼哪些科学精神?
    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并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科学精神。
    3.受苏轼精神影响,后人对于石钟山命名有何新发现?
    “丙午春,余过湖口。临湖上下,两山皆若钟形,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缘石以登……”
    ——明代罗洪先《石钟山记》
    “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主要有“主声说”“主形说”“形声说”三种,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科学?怎样看待苏轼的结论?
    教学策略:明确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和科学精神。补充明、清两朝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循着实事求是的脚印,探究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设计意图: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钻研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此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的能力,培养意识与态度、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的学科素养。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9课
    陈情表/李密
    项脊轩志/归有光
    学习理解能力
    观察记忆、
    信息提取、
    分析概括、
    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交际、
    解释推断、
    解决问题、
    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
    发散创新、
    批判赏析、
    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相关文化知识、作家作品
    2.文言现象(实词、虚词、特殊句
    式等)
    3.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4.文意概括与分析
    5.翻译以及情景默写
    第10课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第11课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第12课
    石钟山记/苏轼
    所见
    所闻

    相关教案

    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下册9.2 *项脊轩志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知能对标,课文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12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展示,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鉴赏结构特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1.1 氓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细读文本,注意关键词的变化,拓展延伸,升华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