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海陆分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海陆分布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五种基本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特征,并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了解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及其分布特点。
理解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形景观图、分析地形图和制作地形模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经历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学会从地理图表和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认识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征及分布。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包括识别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难点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特征判断地形坡度的陡缓以及地形部位,理解等高线地形图所反映的地形起伏状况。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展示世界各地不同地形的精美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雄伟山峰、内蒙古高原的广袤草原、亚马逊平原的茂密雨林等),创设问题情境:“地球表面的形态丰富多样,这些高低起伏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 海陆地形。
(二)新课讲授(28 分钟)
五种基本地形(12 分钟)
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展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的景观图片和地形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种地形的地表起伏特征和海拔高度特点。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峭,相对高度较大。展示阿尔卑斯山、昆仑山等山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山地的雄伟险峻。
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峭。以青藏高原、巴西高原为例,让学生体会高原的广袤和地势起伏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如东北平原、恒河平原,呈现平原地区一望无际、地势低平的景象。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通过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的图片和地形轮廓图,帮助学生理解盆地的地形特征。
丘陵:海拔较低(一般在 500 米以下),起伏和缓,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展示江南丘陵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察丘陵地形的起伏特点。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的异同点,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并完善表格对比。
海底地形(8 分钟)
展示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介绍海底地形的主要类型: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大洋中脊。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是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坡度较缓,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如我国的渤海大陆架。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向深海倾斜的陡坡,水深急剧增至数千米,地形较为陡峭。
海沟: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一般位于大陆坡与洋盆的交界处,如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洋盆:大洋底部广阔而平坦的区域,面积较大,深度较深,是海洋的主体部分。
大洋中脊:大洋中轴部的海底山脉,是新地壳的诞生处,火山活动频繁,如大西洋中脊。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思考海底地形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
等高线地形图(8 分钟)
讲解等高线的概念: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通过在山体模型上绘制等高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
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山体模型,讲解如何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判断地势高低、坡度陡缓,以及识别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形似马鞍)、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等地形部位。
让学生分组进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选取部分小组的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讲解,强化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五种基本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特征、分布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重点强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如山谷和山脊的等高线特征区别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地形对农业、工业、交通、聚落分布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课堂练习(7 分钟)
展示 5 - 8 道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 )”“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 )”“简述山地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选取部分典型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强化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五)作业布置(2 分钟)
让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地形剖面图,要求标注出不同的地形部位,并注明其海拔高度范围,以加深学生对地形起伏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地形地貌,思考地形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形景观图片、山体模型、海底地形模型、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练习册、绘图工具等。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学习海陆地形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步骤,教学反思,教学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精品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概述,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资源,教学过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仁爱科普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海陆分布获奖教学设计,文件包含仁爱科普版地理七上21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教案docx、仁爱科普版地理七上21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案docx等2份教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教案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