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对化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
A. 化学能创造新的物质B. 化学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C. 化学能帮助人们改善生活D. 化学只会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化学能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故选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可以生成出化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利用化学能合成符合人们需求的物质,进而帮助人们改善生活,故选项认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D.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化学指导合理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也会保护自然,故选项认识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2. 下列描述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石蜡熔化B. 海水晒盐
C. 粮食酿酒D. 试管破碎
【答案】C
【解析】
【详解】A、石蜡熔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试管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3.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详解】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只是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光的折射现象,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B、燃放烟花爆竹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包含碳酸钙高温煅烧,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 科学家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科学家有( )
A. 爱迪生和拉瓦锡B.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C. 门捷列夫和道尔顿D. 汤姆生和拉瓦锡
【答案】B
【解析】
【详解】拉瓦锡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道尔顿、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等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律,汤普生发现了电子。
故选B。
5. 下列有关空气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纯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 食品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
C. 稀有气体用于制作电光源,利用了其通电发光的化学性质
D. 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净的空气中也有氧气、氮气等,属于混合物,故说法错误;
B、氧气具有氧化性,食品在空气中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故说法正确;
C、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电光源,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说法错误;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造成温室效应增强,但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说法错误。
故选B。
6.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粉末状固体B. 滴加液体
C. 点燃酒精灯D. 量取液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要用药匙,且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且易溶于水的气体
B. 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氧气
C.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D. 液态氧气可作为火箭的燃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且不易溶于水的气体,选项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选项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和很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在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选项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液态氧气可作为火箭的助燃剂,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选项错误;
故选C。
8.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氮气、氧气B. 冰水共存物、四氧化三铁
C. 食醋、自来水D. 空气、五氧化二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氮气、氧气都是单质,属于纯净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B、冰水共存物、四氧化三铁都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C、食醋、自来水中都含有多种物质,都是混合物,选项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五氧化二磷只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9. 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A是指( )
A. 氮气B. 氧气
C. 稀有气体D. 二氧化碳
【答案】A
【解析】
【详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故A为氮气。
故选A。
10. 把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成等量a、b两份,在b份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把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成等量a、b两份,b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分解产生氧气,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b反应速率快,至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少;a反应速率慢;观察图象,C符合变化过程;
故选:C。
11. 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4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3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A. 小于10mLB. 大于10mL
C. 等于10mLD. 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平视凹液面最低处,开始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40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则实际液体的体积小于30mL,则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40mL-30mL=10mL,故选B。
12. 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
A. 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B 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C.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D. 燃烧后镁条失去了银白色光泽
【答案】B
【解析】
【详解】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失去了银白色光泽,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B。
13. 为防治大气污染,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 加强扬尘管控B. 使用清洁能源
C. 直接排放工业废气D.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加强扬尘管控,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C、直接排放工业废气,会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D、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 下列对实验的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红磷量不足会使实验结果偏大
B. 称量固体质量,左物右码放反了,且用了游码,则实际结果偏小
C. 量筒量液体时仰视刻度,实际结果偏小
D.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二氧化锰用量偏少,则所得氧气的质量偏少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若红磷的量不足,氧气不能完全消耗,则测得氧气的含量会偏小,故说法错误;
B、称量固体质量,左物右码放反了,且用了游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所以实际结果偏小,故说法正确;
C、量筒量液体时仰视刻度,读数偏小,实际结果偏大,故说法错误;
D、用过氧化氢制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反应中的催化剂,不影响生成物氧气的质量,故说法错误;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 二氧化碳是我们熟悉的气体之一,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小美同学查阅到有关二氧化碳气体的资料如下: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时,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等。
以上叙述中:______是物理性质;______是化学性质;______是现象;______是用途。(均填序号)
【答案】①. ① ②. ③ ③. ② ④. ④
【解析】
【详解】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②点燃镁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冒黑烟、发光、生成白色固体属于实验现象;③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④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人工降雨等属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故①是物理性质;③是化学性质;②是现象;④是用途,故填:①;③;②;④。
【教材变式】
16. 根据给出的仪器,写出下列实验所需仪器的名称或指出仪器的用途。
(1)溶解较多固体时用______。
(2)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答案】(1)烧杯 (2)试管
【解析】(1)溶解较多量固体时用烧杯;
(2)可以直接加热的玻璃仪器是试管。
17.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倾倒细口瓶里的液体后,标签被腐蚀、字迹模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称量5.5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若砝码放在左盘、食盐放在右盘,则实际所取的食盐的质量为______g。
【答案】(1)没有将标签向着手心
(2)4.5
【解析】
(1)倾倒细口瓶的药液时,标签应该向着手心,瓶口和瓶口或瓶口和管口应该紧靠,避免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故填:没有将标签向着手心;
(2)称量5.5g食盐时1g以下用游码,应该是用了5g砝码,0.5g游码,正确的应该是左边放物品,右边放砝码,若称量结束后发现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药品的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5g-0.5g=4.5g,故填:4.5。
18. 如图所示为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的实验,B中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A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
【答案】①.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②. 碳+氧气二氧化碳
【解析】
【详解】B中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A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碳+氧气二氧化碳。
19.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红磷燃烧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2)燃烧结束后,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再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进入瓶中的水量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______。
【答案】(1)剧烈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
【解析】(1)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压强减小,水进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面最终上升约至1刻度处;由此可知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20. 某同学对一种暗紫色固体A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推断下列物质的名称:H______;
(2)固体C是反应②的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______,反应②属于______反应。
【答案】(1)二氧化硫
(2)催化剂
(3)①. 过氧化氢水+氧气 ②. 分解
【解析】
【分析】A为暗紫色固体,加热生成两种固体C、D和一种无色气体B,A为高锰酸钾,B为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C与无色液体F反应生成氧气,C为二氧化锰,F为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D为锰酸钾;黄色固体Y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H,Y为硫,H为二氧化硫,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将答案带入原题,符合题意。
(1)由分析可知,H为二氧化硫;
(2)固体C为二氧化锰,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
(3)反应②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和氧气,故文字表达式为:;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小红同学借助U形管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略去)。实验操作步骤是:
①准备一个干燥的U形管备用;
②点燃固定在桌面的蜡烛,将U形管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观察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
③蜡烛燃烧10秒后,将U形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U形管中注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步骤②中观察到的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
(2)步骤③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1)出现水雾
(2)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解析】(1)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因此步骤②中,可以观察到U形管内壁的实验现象是出现水雾,故填:出现水雾;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步骤③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填: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2. 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烧杯中的水倒流至集气瓶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
(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
【解析】(1)红磷燃烧是指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故填写:。
(2)因为红磷在里面燃烧时候把氧气用完了,使得里面的空气少,这样里面的压强就小于外面的压强,可以把外面的水吸进去,故填写: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并且生成固体,使得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
23.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回答下列问题。
(1)使用酒精灯时,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怎么办?
(2)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应怎么操作?
【答案】(1)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解析】(1)使用酒精灯时,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故填: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故填: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先把导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24. 以下是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①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盛放试剂的部位加热;④将试剂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胶塞塞紧试管;⑤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⑦熄灭酒精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实验正确的操作顺序;
(2)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答案】(1)②④①③⑥⑤⑦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解析】(1)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以免装置漏气更换仪器造成药品浪费),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排水法要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避免收集到排出的空气),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熄灭酒精灯(选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入试管导致试管炸裂),故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①③⑥⑤⑦;
(2)氧气具有助燃性,验证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的简单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实验时要根据______的高度调整仪器a的高度,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小朋选用A装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做该实验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是____________;
(3)向发生装置内装药品前先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若要收集纯净的氧气用来做铁丝燃烧实验,最好选择______(填字母)装置收集;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检验气体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
【答案】(1)①. 锥形瓶 ②. 酒精灯外焰
(2)①.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②. 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③.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3)①. 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 D ③. 在②处放带火星的小木条,若木条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解析】(1)据图可知,仪器b的名称为锥形瓶;实验时要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调整仪器a的高度,便于用外焰加热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同时得到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加热高锰酸钾时,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否则可能导致水槽中的水变红;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倾斜的要求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3)向发生装置内装药品前,为了防止装置漏气,先要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铁丝燃烧产生高温熔融物,因此需要在瓶内留有少量水,避免集气瓶炸裂,用排水法收集即D收集,便于在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的水;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想用G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从①端通入,用G装置收集氧气时,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②处,木条复燃说明满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名校九年级(上)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6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期中化学试卷(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