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课件+同步教学设计
【2025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文件包含第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教学课件》pptx、第12课《词四首》整合教学教学设计docx、定风波教材歌曲mp4、经典咏流传辛弃疾教材歌曲mp4、词四首课文朗诵mp4等5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词四首 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壹贰叁学习目标 在把握大意、熟读成通的基础上,体会不同时期词人的家国情怀。 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理解豪放词的风格。读一读导入新课 城大顺回道中作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范仲淹写边塞风光的一首诗与和一首词。词相比于诗有什么不一样呢?你能说一说吗?文体知识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词、诗余等。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一般分上下两阙,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曲调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段数、句数、字数、声调上都有规定。与诗相比,音乐性更强,押韵、平仄、对仗等更灵活。词回顾学过的词说到“词”,我们会想起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回顾学过的词说到“词”,我们会想起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回顾学过的词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说到“词”,我们会想起秦观:这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 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行香子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婉转含蓄细腻柔美词四首《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满江红》 清末·秋瑾这四首词的风格是不是和前面三首词一样呢?要怎么读?朗读参考活动一 读出词韵 1.自由朗读四首词,想一想要怎么读,并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基调。 2.每人选择其中一首以下列句式在小组内展示朗读,读出词的韵味。______(题目)要读出______,你听(看)……示例: 《渔家傲·秋思》要读出阔大苍凉,你听: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活动一 读出词韵 《渔家傲·秋思》要读出 ,你听: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渔家傲·秋思》要读出 ,你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展示阔大苍凉苍凉悲壮活动一 读出词韵 《江城子·密州出猎》要读出 ,你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朗读展示豪迈狂放活动一 读出词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读出 ,你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朗读展示豪情悲壮活动一 读出词韵 《满江红》要读出 ,你看: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朗读展示慷慨悲愤 词,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早期词题材较窄,多写花前月下,闺怨别情,语句浅明婉丽。到宋朝,词有了大发展和大变化:词的题材也更为广阔,有生活闲情,也有感时伤世,有个人离愁别恨,也有国家兴衰深愁......按其风格,大体将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资料助读一婉约派 中国古代词学流派之一,这一类词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有“词为艳科”的说法。代表词人:李煜、柳永、晏殊、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资料助读二今天所读的四首词属于哪个流派?与婉约词比有什么不同呢?我说你读词中有塞外风光: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有僚属出猎盛况: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词中有沙场征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词中有英雄肝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词中有壮志难酬的悲慨: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华发生!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些词读来,你有什么感受?豪放派 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豪放词题材广阔,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不求含蓄婉曲。豪放词开拓新词境,提高了词的格调,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等。 资料助读三婉约词美在豪放词美在含蓄有致、秀丽柔美大气磅礴、意境开阔1.译读词作,读懂词意。请结合注释,译读四首词,用现代汉语将四首词的意境表达出来。活动二 读出豪情要求:(1)分组译读,每个小组选一首词进行译读。(2)分小组展示译读。比比哪组是最美译读。读懂词意一字立骨,读出豪情 读懂了词意,你能根据词作内容尝试用一个字或词概括每首词的情感吗?《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狂泪壮烈 范仲淹为征人“燕然未勒归无计”而“泪”;苏轼渴望施展抱负而发“少年狂”;辛弃疾梦回沙场“少却君王天下事”而赋壮词;秋瑾有着“心却比,男儿烈”巾帼不让须眉的刚烈。他们心中有豪情,下笔便也情辞慷慨,格调高昂!奠定了全词感情基调的字叫做词眼。 四位词人于豪放之下难掩“愁滋味”。你能从词中找出含有愁绪的词句来读一读吗?活动三 知人论世,读出壮志《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小住京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怜白发生。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峨眉。俗子胸襟谁识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他们是为何而愁呢?请看背景资料,知人论世。知人论世,读出壮志助读资料一 宋康定元年(1040年)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渔家傲·秋思》就是他身处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知人论世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写于密州知州任上。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其实这样的自请出京,到地方为官,无异于贬谪。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然而却仍有少年狂气,为国御敌的壮志。助读资料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 (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 (1181) 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赋闲家居。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写给陈亮的。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知人论世助读资料三 《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中秋那天,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四年前她第一次来北京,即赶上了“庚子事变”,亲耳听到八国联军人侵的隆隆炮声。这次是第三次来,她感到京城更加冷落萧条。清政府更加昏庸无能,民怨更甚。这时,文化界改良与革命的新思想迅速传播,这对秋瑾启发很大。婚姻的不如意,使她更加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去上学读书,去参加社会活动。 知人论世助读资料三 请你结合词作内容与写作背景,说说不同时代的四首词有何共通之处?国家命途多舛人生遇到挫折都有什么样的境遇?都有什么样的选择与坚守?家国情怀课堂小结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情感,却是一样的豪情,家国是他们同的选择与坚守。 他们是时代洪流里的中流砥柱,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导入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南宋 俞文豹《吹剑续录》 你知道北宋豪放派的开创者是谁吗?柳永,婉约派的代表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苏轼“以诗入词”突破了绮罗香泽之风,写词像写诗一样,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山川风俗名胜古迹、生活见闻,都可入词,融入了更多言志、抒怀的成分。他的词,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位。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第一首豪放词是哪一篇?你能猜得到吗?《渔家傲·秋思》发豪放词之先声。《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范仲淹的秋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他奉命戍边西北,主张“积极防御”,使西夏不敢进犯。后主持“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集》。《渔家傲·秋思》是他戍边西北时所作。了解作者说到范仲淹,你会想到什么?渔家傲·秋思词牌名文题解读题目,在秋天里的思考或情思。范仲淹在那年的秋天,西北边地想些什么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这首词,读出词韵,把握特点。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韵谐婉。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勾画出相应的词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象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用一个字统领了全部景物的特点,是哪个字?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点明地点、季节,风景特点探究一:小组合作赏读上片,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①“异”在塞下天气的极寒冷衡阳雁: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雁”与“燕”在古诗文中有什么文化含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的《浣溪沙》)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传送书信的使者。燕:伉俪之谐、惜春悲秋,渲染离愁,寄托相思,感伤时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探究一:小组合作赏读上片,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①“异”在塞下天气的极寒冷②“异”在塞下奇异的声音。 风吼、马嘶、羌笛声,同不断响起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外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也是中原、江南所没有的。“边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凄凉。“连角起”点明战事未停的现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点明了什么? 隐隐地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③“异”在紧张的战地环境。助读资料: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知延州,可以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视觉听觉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探究二:小组合作,赏读下阕。上节课我们用了一个“泪”字来概括词人的情感。这个“泪”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情感?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乡之情典故勒石燕然: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后以“勒石燕然(燕然勒功)”指打赢了仗,建立了功勋。用典故借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功业未成不得还乡。渲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加重征人的愁思。写景,也是写情互文思乡之泪英雄之泪 抒发了征人要建立军功却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思乡忧国的情怀,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之情。对比 小 结 上阕写景,情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 下阕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 作者借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既有对国家的担忧,又有对家乡的思念;既有拳拳报国之心,又有对将士功业未成的悲怆同情。从苏轼到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宋朝的文坛,苏轼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正如宋神宗所说:“李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无论是诗、词、书、画、散文,他都是一把好手。不仅如此,他还是北宋文坛上的 CP 狂魔。在写诗方面,他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在写词方面,他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和欧阳修并称欧苏,同时,他们还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在书画方面,他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称得上是一个古今中外的超人气偶像! (摘自“混子曰”公众号)了解作者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何以令东坡写信向好友得瑟呢?江城子·密州出猎词牌名文题解读题目,点明地点、事件。在密州的一次外出打猎。朗读这首词,读出词韵,把握特点。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上片叙事,写出猎盛况下片抒情,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狂:①狂妄,傲慢 ②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 ③发疯 ④失去常态狂乱苏轼的“狂”什么是狂呢?苏轼的“狂”是哪一种?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轻狂”的表现? “形狂”指人的外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 “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苏轼的“狂”小组讨论:找到体现“狂”的句子,并以“ 之狂”概括,填写表格。行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概心态志向 运用孙权射虎的典故,自喻孙权,表示也要像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表达了词人虽已年老,仍有少年狂气,勇武可用。 运用典故,“射天狼”喻指打败侵犯北宋的西夏军队,抒发了词人期望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词中还有一处用典,请找出并说说这处用典有何用意呢?苏轼的“狂”词中还有一处用典,请找出并说说这处用典有何用意呢?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希望被再次重用。也隐含着作者被排挤出京的无奈、愤懑之情。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为国立功之志 “狂”是苏轼的一种气质,是他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也是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整,是一种豁达乐观的体现。这种豁达的胸襟贯穿于苏轼的许多作品,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从密州到黄州,从苏轼到苏东坡,他完成一场精神上的突围。从苏轼到苏东坡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借助注释读懂词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读懂词意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再读词作,结合文中赏析文字,找出词眼。一个“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情感(人生态度)?面对风雨,要任其自然,随遇而安、泰然处之。苏东坡的“任”作者遭遇的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助读资料一 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因“乌台诗案”陷狱四个多月的苏东坡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到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苏东坡谪居黄州有五个年头。《定风波》写于元丰五年(1082)。助读资料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更是人生中的风雨。东坡说,面对风雨又有何妨?管它是风雨还是晴,都任我逍遥。一个“任”字写出他面对困境,不畏惧、不颓丧,淡然处之、泰然处之,乐观豁达的胸襟。这不正是他的另一种狂吗?在狂之上更添一份从容与淡定! 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苏东坡的“任”刘禹锡似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哀叹;没有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哀悯;更多的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而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通透;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在苏轼被贬的文章、作品中,我们难以看到课堂小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范仲淹的“泪”包含了着思念家乡、心忧国事的复杂心情,这滴泪是范仲淹“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选择和坚守。苏轼的“狂”虽包含了他几经沉浮、壮志未酬的辛酸无奈,但也彰显出他老当益壮的生命状态,这份狂也诠释了苏轼在身处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 愿同学们在遇到风雨时也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气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满江红》导入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你发现这个经典咏流传歌曲剪辑里都是谁的词?你能说出是哪几首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顾学过的词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回顾学过的词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回顾学过的词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哪些词?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在文学上,辛弃疾几乎只专注词的创作,作品多,题材广泛,是豪放派集大成者。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了解作者 辛弃疾是真正文武双全的侠士。他生于金国,二十一岁便投身抗金义军,二十二岁手持宝剑深入敌营擒拿叛徒,之后归南宋。辛弃疾的军事才能以及他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得宋高宗赞许。二十五岁时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他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了解作者 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后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这一退就是二十年。他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他终其一生的追求就正如他所写的词——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辛弃疾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此时他34岁,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这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然而建议始终未被采纳。中秋夜,辛弃疾与好友吕大虬对酌,想起过往种种,即席寄兴作词一首赠与好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侠士辛弃疾的剑与梦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借助注释读懂词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侠士辛弃疾的剑与梦读懂词意 当时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方法:找意象,找词眼,看写作手法。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赏读景:事:情:上片下片景: 事: 情:
(实写)(想象)秋影 金波 飞镜 白发把酒问姮娥 时光流逝的感慨,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悲愤。山河 桂婆娑乘风去,直下看,斫去桂婆娑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引用神话 虚实结合 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 一个正值壮年却已白发,梦想着有一天能仗剑北伐收复失地,实现补天宏愿的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牌名文题解读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作者朋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作雄壮的词我为陈同甫写下雄壮的词来送给他。 “赋壮词”壮在哪里?读懂辛弃疾的“壮”小组讨论:请分析“壮词”的“壮”是如何体现的,并完成表格。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塞外声场面志向悲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露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军营生活战斗场面落魄英雄形象威武将军形象 的卢是一种良马,相传刘备荆州遇难,所骑的卢“一踊三丈”因而脱险。借用典故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梦境 “八百里”谓牛,晋王恺有一条良牛名“八百里驳”。一次王济与恺比射,以此牛为赌。济“一起便破的”遂杀牛作炙。这里用典,乃取济之豪气。现实 表达了作者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发了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思考:“可怜白发生!”一句分明是“悲”且“愤”的,那怎么能说是“壮词”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更有“可惜白发生,但是,只要有机会,我还是要上场杀敌报国的。”悲壮 小 结 本词先写词人自我形象,然后通过“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的军营生活场景和战马飞驰、弓响如霹雳的战斗场面表现作者的壮志豪情,最后“可怜白发生”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在逆境中,不磨灭坚毅,不熄灭心中英雄梦的辛弃疾。从这首词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疾?李清照“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清代大儒沈曾植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九万里鹏飞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鉴湖女侠 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侠女秋瑾的热血与肝胆【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了解作者 秋瑾,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从中你能看出秋瑾是个什么样的人?何为侠?为国为民者为侠。侠女秋瑾的热血与肝胆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她的性格特点,你用选词中的哪个字?哪些句子能体现她的这种性格特点?读懂秋瑾之“烈”①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品读下列词句,读懂秋瑾之“烈”态度之刚烈。②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心气之勇烈③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情怀之热烈④四面歌残终破楚。 见解之直烈冲破牢笼的勇气和决心投身革命的热血与肝胆读懂秋瑾的苦闷悲伤①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你还从中词中读到什么情绪?从哪些词句能读出?以乐景写哀情。②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用典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难觅知音的孤寂与苦闷侠女的苦闷悲伤,源于家国危亡和家庭束缚!助读资料 事实上,秋瑾并没有徘徊在个人的伤感中不能自拔,她是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中秋节过后,她就离家出走,寄寓在朋友家。从此,她即融人了当时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当家庭女教师,参加妇女集会,接受进步思想。第二年夏天,秋瑾东渡日本留学,结识了很多革命志士,包括宋教仁、黄兴、徐锡林、陈天华、陶成章等人。1906年因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愤而回国,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侠女秋瑾的热血与肝胆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你追求的信念或许不被理解,但是一定要有“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的坚定信念。侠女课堂小结豪放词的特点内容题材:情感: 风格特征:题材广泛,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的方方面面都可入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结合,情感表达多慷慨激昂。情辞慷慨,意气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