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学期课件PPT+导学案+素材全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第二课时 课件+导学案+素材 (2)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第二课时 课件+导学案+素材 (2),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第一课时课件pptx、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词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doc、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微课mp4、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汪苏泷翻唱《江城子密州出猎》mp4、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经典咏流传钟镇涛《渔家傲秋思》mp4、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朗诵鲍国安mp4等6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 词四首 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恬淡心境,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他工于诗词散文,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词是诗的别体,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词上承诗,因此有“诗余”之称;句式参差多变,因而有“长短句”之称。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与其乐曲的原始内容大多无关。按字数的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除了极短的小令),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根据词作风格,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派。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词题材广泛,更喜摄取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千嶂( )里 燕( )然不寐( ) 羌( )管zhàng·yānmèiqiāng··· 点我放课文朗读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sài)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zhànɡ)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yān)然未勒/归无计。羌(qiān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有一种凄凉感。下片:读出词人悲怆、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衡 阳 雁 去 无 留意。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千 嶂 里,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号角。古代军中乐器。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荒漠上的烟。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无半点儿留恋之意。军号和着边塞特有的声音在四面响起,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比喻夜深寒重。出征的士兵。未经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的头发都白了,眼里都流出了思乡的热泪。名词作动词,生白发。名词作动词,流泪。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肃杀、紧张的边塞景象。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片抒情作铺垫。“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勾画出戍边将士想借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归期无望而乡愁更浓的情状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戍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采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征夫思乡流泪,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①思乡泪②英雄泪默写常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功业未成无 法回家的矛盾心理夜寒霜浓之中传来悠悠羌笛之声,加重 了征人的悲思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眠,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回,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眼泪。这是思乡之泪,也是英雄之泪。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情感?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上阕:写景,描写边塞秋景,表现了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出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下阕:抒情,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苍凉悲壮中蕴含着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广州中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河南中考)“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下面的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其感情有什么异同?【甲】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B【解析】“边声、号角声”写的是声音,所以上阕后三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渔家傲·秋思写景抒情雁去 边声 千嶂长烟 落日 孤城肃杀、荒凉、形势严峻浊酒 归无计羌管 人不寐白发 征夫泪凄凉、悲壮、慷慨、悲愤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仍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这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擎( )苍貂裘( ) 鬓( )微霜qíng····diāo qiúbìn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ɡ)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卷平冈(ɡān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hān)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我放课文朗读上片:声音洪亮,语调昂扬下片:要读得豪迈奔放,高亢激昂。“西北望,射天狼”要读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 报 倾 城 随 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姑且,暂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锦缎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戴锦帽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作者自称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带领随从千骑席卷过平坦的小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角稍白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终将饰以彩绘的弓酒喝得尽兴,畅快。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拉我喝足了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何时会像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一样赦免我呢?我终将拉开饰以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1、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思考:本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词人在上片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1)“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2)“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3)“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4)“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3、品读下片,分析苏轼的“狂气”。 (1)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狂志狂4、分析“狂”字的表达效果。“狂”字总领全篇,塑造了意气风发、尽显狂态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借以抒写词人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一“聊”一“狂”,既突出了词人潇洒豪放、不受羁绊的气势和姿态,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5、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词运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现出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6、“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何关联?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 “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8、纵观全词,概括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记叙、描写) 下片:抒发词人渴望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情、议论)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想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重用的愿望。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孙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英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2.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描写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词人的英雄气概,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B.词中“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词人以冯唐自比,雄健豪放地表达了希望朝廷派人赦免他的罪过,让他为国建功。D.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C【解析】C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意思是说朝廷什么时候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赦免自己,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出猎盛况下片:表明志向牵黄擎苍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鬓霜何妨盼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壮志满怀胸襟豪放渴望报国倾城相随课程结束
12 词四首 唐诗宋词,国之瑰宝;自古及今,人才辈出。人们赞美“诗仙”的浪漫情怀,讴歌“诗圣”的宽广胸襟,欣赏苏东坡的恬淡心境,称颂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的四首词,感受词的魅力。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他工于诗词散文,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现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渔家傲·秋思》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彼时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腹中有数万甲兵。”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词词是诗的别体,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诗演进与发展的产物。词上承诗,因此有“诗余”之称;句式参差多变,因而有“长短句”之称。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平仄和用韵。内容上也有大体规定,抒发的感情也有一定的讲究。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与其乐曲的原始内容大多无关。按字数的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除了极短的小令),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根据词作风格,词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派。 “婉约派”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在内容上坚持“诗庄词媚”的主张,讲究含蓄,语言精丽而清新,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词题材广泛,更喜摄取军情国事等重大题材入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境界宏大,气势恢弘。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千嶂( )里 燕( )然不寐( ) 羌( )管zhàng·yānmèiqiāng··· 点我放课文朗读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sài)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zhànɡ)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zhuó)酒/一杯/家万里,燕(yān)然未勒/归无计。羌(qiānɡ)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mèi),将军/白发/征夫/泪。上片:语调要平稳、悠长,略有一种凄凉感。下片:读出词人悲怆、苍凉的心境,语调要低沉。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 塞 下 秋 来 风 景 异, 衡 阳 雁 去 无 留意。四 面 边 声 连 角 起, 千 嶂 里, 长 烟 落 日 孤 城 闭。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号角。古代军中乐器。层峦叠嶂。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荒漠上的烟。西北边疆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无半点儿留恋之意。军号和着边塞特有的声音在四面响起,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燕 然 未 勒 归 无 计。羌 管 悠 悠 霜 满 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笛。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燕然,山名。勒,刻石记功。比喻夜深寒重。出征的士兵。未经过滤的酒,浑浊、质量不好的酒。喝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故乡,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幽怨的羌笛声悠扬,秋霜满地,征人深夜不能入睡,将军和士兵的头发都白了,眼里都流出了思乡的热泪。名词作动词,生白发。名词作动词,流泪。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了战争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肃杀、紧张的边塞景象。通过对边塞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片抒情作铺垫。“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勾画出戍边将士想借酒消解乡愁,却因家乡遥远归期无望而乡愁更浓的情状用典,化用“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了戍边战士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之情这两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戍边将士思乡与报国不能两全的矛盾心理采用互文手法,写将军征夫思乡流泪,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功业难成的哀伤。①思乡泪②英雄泪默写常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泪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但因功业未成无 法回家的矛盾心理夜寒霜浓之中传来悠悠羌笛之声,加重 了征人的悲思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眠,因功业未成,有家难回,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眼泪。这是思乡之泪,也是英雄之泪。下阕的情感着重体现在哪个字上?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复杂情感?这些情感在哪些词句中有所体现? 上阕:写景,描写边塞秋景,表现了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出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下阕:抒情,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苍凉悲壮中蕴含着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广州中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河南中考)“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蕴含着作者浓浓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它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象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表达了他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下面的两首诗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其感情有什么异同?【甲】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 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 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B【解析】“边声、号角声”写的是声音,所以上阕后三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渔家傲·秋思写景抒情雁去 边声 千嶂长烟 落日 孤城肃杀、荒凉、形势严峻浊酒 归无计羌管 人不寐白发 征夫泪凄凉、悲壮、慷慨、悲愤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仍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这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擎( )苍貂裘( ) 鬓( )微霜qíng····diāo qiúbìn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ɡ)苍,锦帽/貂裘(diāo qiú),千骑/卷平冈(ɡān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hān)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我放课文朗读上片:声音洪亮,语调昂扬下片:要读得豪迈奔放,高亢激昂。“西北望,射天狼”要读出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朗读指导读音准确富有节奏读出情感停连恰当学生自由朗读诗文。要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 报 倾 城 随 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姑且,暂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锦缎帽子,这里用作动词,戴锦帽形容骑马的随从很多。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作者自称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这里是作者自喻。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带领随从千骑席卷过平坦的小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弯弓射虎。酒 酣 胸 胆 尚 开 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鬓角稍白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尚,还。开张,开阔雄伟。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终将饰以彩绘的弓酒喝得尽兴,畅快。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拉我喝足了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何时会像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一样赦免我呢?我终将拉开饰以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1、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思考:本首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词人在上片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1)“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2)“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3)“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4)“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3、品读下片,分析苏轼的“狂气”。 (1)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2)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气狂志狂4、分析“狂”字的表达效果。“狂”字总领全篇,塑造了意气风发、尽显狂态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借以抒写词人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一“聊”一“狂”,既突出了词人潇洒豪放、不受羁绊的气势和姿态,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5、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词运用典故,表明词人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现出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6、“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与贯穿全词的“狂”有何关联? “亲射虎”,作者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 “遣冯唐”,作者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 “射天狼”,喻指打败侵扰边境的西夏军队。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8、纵观全词,概括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描写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壮志勃发的英雄气概。(记叙、描写) 下片:抒发词人渴望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抒情、议论)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想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情怀,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重用的愿望。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孙权狩猎的典故,表明自己的英武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2.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描写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词人的英雄气概,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B.词中“鬓微霜,又何妨!”的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词人以冯唐自比,雄健豪放地表达了希望朝廷派人赦免他的罪过,让他为国建功。D.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C【解析】C项“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意思是说朝廷什么时候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赦免自己,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江城子·密州出猎上片:出猎盛况下片:表明志向牵黄擎苍千骑卷平冈威武雄壮鬓霜何妨盼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壮志满怀胸襟豪放渴望报国倾城相随课程结束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