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温故知新,朗读课文初感文意,再读课文探究文本,小组讨论探究,比较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该漫画源自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文章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常借助寓言,曲达旨意,见解独到。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五石之瓠》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说明了什么道理,我们一起去看看。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品读寓言故事,了解寓言体的特点。3.了解《老子》和《庄子》在论述说理上的不同。
1.介绍庄子及《庄子》。2.结合学过的《庖丁解牛》谈谈《庄子》的艺术特色。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3.小组讨论自学课文时发现的问题。4.快速归纳本课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
(1)惠子种出来的大葫芦有什么特点?(2)惠子如何评价这个大葫芦?(3)惠子如何处理这个大葫芦?(4)庄子如何评价惠子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评价惠子?(5)庄子为惠子提出了什么建议?(6)如何理解庄子所说的“蓬之心”? (7)同一个大瓠,为什么惠子和庄子的看法不同呢?给我们什么启示?
(1)惠子种出来的大葫芦有什么特点?惠子种出来的大葫芦内中空虚而宽大。可以“实五石”,用来盛水浆,则“其坚不能自举”;剖为瓢,因为宽大而没有容得下它的东西。(2)惠子如何评价这个大葫芦? 惠子认为这个大葫芦大而无用。
(3)惠子如何处理这个大葫芦?惠子把大葫芦击破了。(4)庄子如何评价惠子的行为?为什么这样评价惠子?庄子认为惠子“拙”,说惠子本来就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作用。庄子之所以如此评价惠子,是因为惠子有一颗“蓬之心”。
(5)庄子为惠子提出了什么建议?庄子建议惠子把能容得下五石东西的大瓠当作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6)如何理解庄子所说的“蓬之心”? “蓬之心”,比喻尚有浅陋的见识,不能通达事理。文中惠子不知如何使用大瓠,就和庄子所说故事中的那个“世世为洴澼絖”的人一样,不知道发挥事物的大功用。惠子对待大瓠的想法和“世世为洴澼絖”的人对“不龟之药”的认识是一样的,他们偏执于一己之惯有的思维,这就是不通达的见识。
(7)同一个大瓠,为什么惠子和庄子的看法不同呢?给我们什么启示?同样的大瓠,在惠子看来大而无用,于是把它击碎,在庄子看来,可以当作腰舟,帮助人浮游于江湖之上,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两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这启示我们,看待问题,要从多角度观察、思考。换个角度看,也许事情就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
学完课文,以《四章》和《五石之瓠》为例,思考《老子》与《庄子》在论述说理上有什么不同。
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四章》巧用排比、比喻,使得说理既充分深刻,又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第二章连用排比句式,列举了种种现象,阐述了遵道而行、顺天应人的道理。第四章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了要注重积累的道理,也告诫世人事物都是从细微小事发展起来的。
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五石之瓠》则是借生动的寓言和形象的比喻说理。借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说明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事物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庄子用“蓬之心”比喻惠子见识短浅,生动形象。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目标,检查预习,诵读课文探究文本,比较鉴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第二单元6(《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6.1《老子》四章教学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目标,诵读课文初探文意,布置作业,小组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6.1《老子》四章背景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文今译掌握字词,探究儒道之异同,教学目标,重点实词,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踮起脚后跟,企者不立,行走不稳,跨者不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