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
能力目标: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
价值目标: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社科类文章的阅读模式,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古典诗词的暗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诵读法、互动法
四、教学流程
【导入】课前播放张学友歌曲——《秋意浓》,问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离别相思之情),进一步设问:为什么题目是“秋意浓”,抒发的却是离别相思之情?秋天和离别相思之情有什么共同之处?这要涉及意象的某个特点。今天我们通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来探讨探讨。自然导入课文。
【作者简介】林庚(1910— 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人评价他: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 布衣情怀
其他我们有所了解,主要讲讲他的“少年精神”。林庚先生是一个唐诗研究者,而少年精神是他对唐诗总体风格的概述。他认为唐朝有一种勃发的气象在,反映到唐诗上,便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极富青春生命力的能够以天下为己任的少年精神。如李白一生怀才不遇,仍然高歌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一声穷困潦倒,依旧高喊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大情怀的诗句。说林庚先生有少年精神,是说他具有勃发向上的生命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想了解更多的同学,可以阅读张伟的《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字音字义】齐读
【疏通文意】这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社科类文章,大家在阅读社科类文章时,应该尽量速读,随时勾画、抓住要义。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下面给5分钟左右,请结合一下空白,疏通文意。
(1)自从吟唱出这动人的句子,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的钟爱。
(2)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 ,自从屈原发现了的奥秘,后人一用再用,并创造出一词。
(3,4)通过诗句和诗句 的比较,发现“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
(5)木之所以会有落叶的因素,要触及诗歌语言的问题,“木”一般有着,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带来了“木”所的。它可能是透着,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的而不是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与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的气息。
【1—2段讲解】根据1、2段填写,林庚先生发现了(哎!)中国古诗很少看见树叶这个词,而木叶却成了诗人们的钟爱。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一系列的诗词。我们齐读一遍。
(ppt投影)
的确如他所言,这里有木叶、树、叶,就是没有树叶。这叫发现问题。接下来是探讨分析啊,(哎?为啥?)
【3、4讲解】经过分析,林先生发现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他是通过“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得出的结论,我们齐读这一部分,思考高树、高木的区别?朗读“例如吴均„„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部分。
„„
所以高木是空阔的,只有空阔的高木才能表现寒风的凛冽;高树则是饱满的,只有具有饱满叶子的高树吹过才能表现风的大,才能顺理成章地说海水扬其波。于是得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5、6段讲解】经过进一步分析,林庚先生说还发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也举了两个例子,我们齐读这一部分,思考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朗读“47页倒数5行到48页4行。袅袅兮秋风……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部分。
所以木叶是微黄干燥的,而树叶是褐绿湿润的。我们看这背景,是“木叶”还是“落叶”,这样“木叶”之所以能为历代诗人钟爱就一目了然了,在于它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以及它暗含的颜色性。
【暗示性讲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林庚先生的分析,发现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都和“暗示性”有关。是木叶本身的暗示才使它有了落叶的因素和微黄干燥之
感。那么“暗示性”是指什么?
暗示性:即意象的文化内涵。中国诗是讲究含蓄的,所以很多情感寄托在意象上,当某种意象所寄托的情感被反复强调,它就具有了某种暗示,也就成了某种文化内涵。比如大雁,不用我说,你看到大雁就会想到什么情感——相思,为什么,因为李清照曾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因为王湾曾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因为我们都说“鸿雁传书”正是这种不断的强调,让你产生的联想。使你在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而正因为意象的暗示性,所以关注诗歌意象的文化内涵,才是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把金钥匙。
我们再回到开始的那首歌里面,为什么说秋天离别多,为什么说秋天相思浓,这正和意象的暗示性有关。大家能否知道写秋的关于写离别相思情感的诗词?是的,“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天因为此才有了这样的内涵。举例【齐读】
南浦别绪: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
春草碧色,春水渌(lù)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举例【齐读】
丁香凝愁: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摊破浣溪沙》
当然,同一种意象有时只有一种文化内涵,有时又同时具有多种文化内涵,也就是意象的多元化。比如“蝉”,大家能想到哪些诗句?
高洁: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悲凉离别: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又比如“草”,具有哪些内涵?
愁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坚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引申】最近呢,我也写了一首诗,题叫《秋感》,看看你能不能知道这写的是什么感情。(弹性时间)有时间多则让学生站起来分析各句;没时间多则自己分析或其他句子不分析。
秋感
少南
三秋寒气凋木叶,九月笛音绕心愁。
迢递千山连嶂起,满天风雨下西楼。
【作业】林庚先生通过木叶,发现了这里面的暗示性;我们南方少有木叶,但宜春每年有菊花展,仿照《说“木叶”》,搜集描写“黄花”“菊花”的诗词,试找出两者不同的暗示含义。
“黄花”一般表现的是消极情感,如“满地黄花堆积”“人比黄花瘦”等,而“菊花”则主要表示的是积极的情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等。
五、板书设计
寒风扫高木——高木空阔
高树多悲风——高树饱满
洞庭波兮木叶下——枯黄干燥
落叶何翩翩——褐绿湿润
六、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准备工作较充分,能运用多媒体搜集歌曲、钢琴曲、背景模板等,对快速把学生带入情境有较大帮助;能运用各种搜索引擎为备课所用,所以课堂内容含纳了众家之长,对重点内容暗示性的讲解有所助益;以填空的形式,使疏通文意环节简单高效,对学生阅读社科类文章亦有启发;课堂以我自己的作品分析结尾,把课堂推向高潮,更是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课堂氛围轻松愉快。
改进之处:因为时间的缘故,没有足够的时间的给学生自主探讨;课堂多对话式,对学生的启发不够;略微超时。
附1【参考资料】:
1、知网文章 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等
2、张学友歌曲 《秋意浓》MV
3、奥鹏远程教育相关资源
4、百度搜索ppt模板及相关文章、图片
附2【《秋意浓》歌词】
秋意浓
张学友
秋意浓 离人心上秋意浓 一杯酒 情绪万种 离别多
叶落的季节离别多 握住你的手 放在心头 我要你记得
无言的承诺 啊 不怕相思苦 只怕你伤痛 怨只怨人在风中
聚散都不由我 啊 不怕我孤独 只怕你寂寞 无处说离愁
舞秋风 漫天回忆舞秋风 叹一声 黯然沉默 不能说
惹泪的话都不能说 紧紧拥着你 永远记得 你曾经为我
这样的哭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教学参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9 说“木叶”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出示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课文重点段落研读学习,课外延伸拓展,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