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共3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教师恰当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理解课文内容。(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实词虚词,加深学生对《左传》语言特点的了解。2.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设想]1.整体感知,疏通文字,读懂文意。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3.巩固练习,拓展阅读。[课时安排] 2课时一、导语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今天通过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我们会知晓这个问题。二、温故知新,字词检测1、实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贰"解释为从属二主""许君焦,瑕"中的"许"解释为"答应,听从""焉用亡郑以陪邻" 中的"陪"解释为 " 增加""若不阙秦" 中的"阙"解释为 " 缺,引申为侵损,消减"2、虚词:"微夫人之力 " 中的"微"解释为 " 如果没有""今急而求子"中解释为才,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 中表修饰,连词。"若亡郑而有利于君"中表顺承,连词。"朝济而夕设版焉"中表转折,连词。3、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中的行李在古代指"出使的人""共其乏困"中的乏困指"缺少的东西""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夫人指"那个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东道主”指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三、烛之武其言提问:既然是"烛之武退秦师"我们就在一个"退"字上下文章退 烛之武怎样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1.提问:烛之武为何退秦师? 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夹攻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危急(展示秦晋围郑地图),而且埋下伏笔,引起秦晋围郑的两件事:"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均与晋国利害相关,与秦国利害不大,暗示秦国可以争取。从驻军位置上看,"晋军函陵,秦军范南",分兵驻扎,让郑国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2.提问:烛之武怎样退秦师? 明确:凭他那高超的劝说技巧,看看烛的语言中都包含着什么劝说技巧?请大家大声诵读讨论。(3分钟讨论)要求: A以文本为依据B 自由寻找学习伙伴C每组指派一位中心发言人1)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出烛之武欲扬先抑,以退为进2)从"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矣" 烛之武阐明利害,动摇秦君3)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以利相诱,替秦着想4)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以史为例,巧施离间。5)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推测未来,劝秦谨慎本段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逼进,层层深入,显示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请一生诵读第三段,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明确:谦卑委婉,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为鉴,劝秦谨慎提问:请你将其有理有据的语气读出来好吗?(生读)这段说辞,短短125字,表现出烛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抓住素穆公不愿"亡郑以陪邻"的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对方。整段说辞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面面俱到,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3.提问: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明确: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四、烛之武其人 这烛之武、邹忌是"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果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邹忌官至成侯,那烛之武当的是什么官呢?当时他在郑国有没有深受国君的赏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君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说明在说退秦师前,郑国国君并没有重用烛之武。 明确:烛之武如此有勇有谋,大智大勇之士。可谓"三朝老臣弼马温,七十高龄建奇功"。从烛之武犀利智慧,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 明确: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一句表现出烛之武的英雄末路,壮志未酬,满腹牢骚提问:烛之武是不是欣然前往?想象以下当时烛之武的表情、心情。提示:背对郑伯,满腹怨气,满腹牢骚,他故意装腔作势,又是高兴,又是埋怨。引导学生角色朗读此句。2)"许之"表现出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义不容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简洁有力,两个字看出烛之武的干脆利落,义不容辞,由原来的牢骚变得严肃了。3)"劝说秦伯"表现出烛之武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提问:看来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如指掌,早有准备,否则不会对秦晋恩怨、秦伯心理如此透彻。可以想象:可以想象他借着微弱的烛光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皇上征召自己的征召声。4)"夜缒而出"表现出烛之武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缒"字最能表现烛之武的勇敢。"缒"即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提问:为何不走大门?明确:形式危急,兵临城下,容易暴露。提问:据历史说,古代的城墙一般有15米高,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三层楼高,请问各位年轻力壮的同学,给你一根绳子,你敢从三层楼夜缒而出吗?那烛之武这样一个须眉尽白垂垂老者为什么敢?明确:1)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浓浓的爱国情怀。2)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得到了释放和爆发。五、结语 初读课文,我们领略了烛之武高超的劝说技巧,再品课文,我们探寻到了犀利言辞背后,烛之武那孤傲、清高、怀才不遇又满怀爱国之志的灵魂。这才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的精神核心,才是中华民族传递千百年的中国魂。言为心声,语见其人,让我们以这样大义、大智、大勇的烛之武为镜,互相勉励!六、作业:1、完成《新新学案》相关练习题。2、背诵全文。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