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山东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考试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16分)
以下是小华语文积累本上呈现的内容,请根据要求,回答1~3题。
七上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不必说春草的嫩绿绵软,夏雨的热烈粗 (guǎng) ,秋菊的泼洒烂漫,冬雪的娇羞可爱;也不必说寿镜吾的博学质朴,白求恩的纯 (cuì) 热忱,革命者的麻木不仁,商人庇护神的虚荣可笑。单是难看的小猫被误认为畏罪潜逃时的悲楚,就让我久久难以释怀。轻轻地开语文课本,这里精彩纷呈,美不胜收: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济南的冬天,澄清的河水在绿萍上冒着热气,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刘湛秋笔下热烈奔放的夏雨与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响了夏天;瘫痪的史铁生怀念与母亲诀别时收获的人生真谛;莎莉文老师用她独特的教育方法打开了"我"智慧和情感的大门,是为"我"再塑生命的人……在语文的世界里,我们收获了满满的幸福。
小华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华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
A .犷 粹 zhù jué B .矿 粹 zhù jué
C .犷 萃 zhu jie D .犷 粹 zhū jué
2.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麻木不仁 B .畏罪潜逃 C .美不胜收 D .呼朋引伴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湛秋让笔下热烈奔放的夏雨与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响了夏天。
B .刘湛秋笔下热烈奔放的夏雨与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响了夏天的交响曲。
C .刘湛秋笔下猛烈奔放的夏雨与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响了夏天。
D .刘湛秋让笔下猛烈奔放的夏雨与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响了夏天的交响曲。
七年级(1)班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4.【营造氛围】为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更好地促进同学们阅读,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5.【畅谈心得】小文同学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4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有删改)
【注释】①牧坚: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6.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两狼之并驱如故"与"故令嗥"中的两个"故",意思相同。
B ."意暇甚"与"意甚仓皇"中的两个"意",意思相同。
C ."狼不敢前"与"乃悟前狼假寐"中的两个"前"意思不同。
D ."一狼径去"与"相去数十步"中的两个"去"意思不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乃舍此趋彼"中的"乃"与"乃悟前狼假寐"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C .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D .《聊斋志异》中,"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8.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 .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牧童"谋"的结果。
D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的手法。
9.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2分)
数十往 A 复 B 奔渐 C 迟 D 声 E 渐弱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2)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
11.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4分)
(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共7分)
泊平江百花洲
[宋]杨万里
吴中①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②得胜游。
半世三江五湖掉③,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
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注释】①吴中:指苏州一带。②王程:指被君王差遣办理国事的旅程。③棹:船桨。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诗题中的"泊"字便可见出;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且颔联、颈联对仗颇为巧妙
B .首联交待自己与苏州的因缘,表达了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以游赏吴中佳胜的幸运之感,渲染了喜庆的氛围,奠定了全诗愉悦的情感基调。
C .颔联中,诗人从眼前的胜游回顾半世以来的行踪,从眼前的百花洲联想到所游历过的三江五湖,时间、空间都延伸扩大了。
D ."眼底云山苦见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明是诗人依恋眼底云山,却故意说成是眼底云山依依挽留自己。
1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尾联。(4分)
(三)诗词默写。
14.诗文名句默写。(共8分)
诗文,描绘着山川美景,寄寓着情思感悟。诗文中有景:可以欣赏到"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 "(李白《峨眉山月歌》)月映清江的美景;可以欣赏到"② ,山人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奔腾壮阔的风景;还可以欣赏到"树木丛生,③ "(曹操《观沧海》)欣欣向荣的盛景。诗文中有情:可以感受到"潮平两岸阔,④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乐观昂扬;还可以感受到"⑤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的豪壮情怀。诗文中有理:"⑥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让我懂得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⑦ ,⑧ "(诸葛亮《诫子书》)让我明白君子修身养德之道。
三、(7分)
15.在读完《朝花夕拾》之后,某班级开展"鲁迅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鲁迅先生读过的书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提到了三本在他人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书,一本是长妈妈给他买的《山海经》,一本是想去看五猖会,父亲偏要叫他背的《 》,一本是在矿务学堂如饥似渴阅读的《 》。(2分)
(2)任务二:鲁迅先生谈儿童读书
通过阅读下面的选文,你觉得鲁迅认为儿童读什么样的书才能"满足幼稚的爱美的天性",让"他们的眼睛里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呢?(2分)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节选自《二十四孝图》)
(3)任务三:鲁迅先生谈儿童教育
结合《朝花夕拾》中的具体篇目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的。(3分)
"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海婴,鲁迅的儿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他自己生活在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对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
(选自许广平《鲁迅先生与海婴》,有删改)
四.(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2分)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钟情于龙文化,毫无疑问,龙年必将激发传统龙文化的新活力、新思考。
材料一
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他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
材料二
①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农历龙年春节,"赢"( da )字出圈成了生僻字界的"扛把子"。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鼎矗,欣欣家国",到中国国家博物馆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厅中出现的"龙行赢蕴",再到时下应景的祝福语"龙行鼎赢、前程關朋",都引起民众对生僻字的关注和好奇。
②虽然这个字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实际使用过,但今人将其重新挖掘出来,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显然是一种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巧妙结合。不仅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与此同时,"矗"字在当前的火爆也并不意外,除了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大力助推,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生物之一,龙本身就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无论是人们关于其蜿蜒而雄健体态的想象,还是古籍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生动描述,都为龙的"周边"火爆舆论场打下了基础。
材料三
甲辰龙年是不是可以再次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理念,来呈现春晚的主标识?
顾永江及团队开始寻找适合承载龙年气象的字,"有没有'两条龙''三条龙'这样的字?一经搜索居然真有,当时就特别兴奋。它('磊'字)的读音也很好,念 da ;含义也很好,就是巨龙腾飞的样子,很能代表我们当今时代。'矗'字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以"矗"字为主视觉符号的创作灵感落地后,顾永江又设计了几个版本,最终导演组选定了以"九叠篆"作为美学符号的设计方向。所谓"叠"就是笔画在结构上的装饰性转折、均分,印文刻制可分为五叠、六叠、七叠……因"九是数之终",统称九叠篆。龙年主标识设计最终呈现足有十八叠之多。
顾永江把金字拓宽,压缩留白,红底填充进去,张力瞬间拉满,就好像是民族的血脉。"我甚至感觉到有血液奔涌,流淌过百转千回,融进了这个'矗'字。有那么一刹那,我想到了我们的民族,也曾饱受屈辱,但始终百折不挠。"顾永江又发现,这个图形经过线条粗细的处理以后,很像一个"芯片",就再度强化了这一意象,让其呈现出金属光泽度。
材料四
①中新网上海2月9日电(记者许婧)随着甲辰龙年的到来,龙年的"龙"英译成" dragn "还是" lng "成为热议话题。上海杉达学院英语系教授兼外语学院院长、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原系主任曾泰元表示,语言在变化,语义在流动,文化在糅合。中国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放眼世界,把各文化的特色词翻成英文,均以音译最为常见。汉语拼音是中文罗马字现行的国际标准,把中国的龙音译为 lng (或 lng )合情合理。
②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图腾,身躯长,体有鳞,头有角,嘴有须,足有爪,能走能飞,能入水游泳,能兴云降雨,封建时代以龙作为帝王的象征,也用来指称帝王使用的器物。
③曾泰元说,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龙"的英译需要注入新的认识,与时俱进。新千年以来,"龙"的英译逐渐引发了较为广泛的讨论。有论者认为,在传统的西方文化里, dragn 的负面形象明显、突出,代表的是恐怖、邪恶的怪兽,各路英雄好汉皆欲诛之而后快。令人遗憾的是,长久以来国人习焉不察,默认了用邪恶的西方龙来对应祥瑞的中国龙。论者因而声言,这是个严重的历史错误,必须彻底纠正,同时积极主张,应该以音译的 lng (或 lng )来翻译中国龙,用全新的语言符号来代表专属的语义内涵。
16.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图腾,龙的影响波及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B .""字在当前的火爆,除了媒体和社交平台的大力助推外,与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分不开。
C .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龙行赢赢,欣欣家国"中的生僻字"赢"在历史上没有实际使用过。
D .春晚的主标识由三条"龍"组成,"三"是虚数,往往表众多,可以理解为所有龙的传人一起腾飞。
17.下列对材料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龙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把各文化的特色词翻成英文,均以音译最为常见。
B .龙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其英译需要注人新的认识,满足全球化需要。
C .在传统的西方文化里, dragn 往往代表的是恐怖、邪恶的怪兽。
D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图腾,代表祥瑞美好。
18.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龙年春晚主题词"龙行赢赢,欣欣家国"有何寓意?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久别的故乡,我不由得想起了儿时在大山里的故乡静静地坐在屋檐下听雨的情景,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下雨天,大人们一般都不下地干活,或待在家里,或串串门,东家长,西家短,天南地北地聊着八卦。下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美得像一幅山村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很多,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大山里到处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此时的山村也十分宁静,一阵清风吹来,雨后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芬,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
③大人不下地,小孩也不要干活,心无闲事,顿感轻松释然。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摘掉斗笠,漫走在田野里,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喜欢下雨天,但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这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看着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看着长满青苔的橡子,看着被群山环抱的小山村……山间云雾缭绕,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中……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扣人心弦,滴动思绪,触及灵魂,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不刻意做什么,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是喜欢听雨的,也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有"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元代张可久也有描写听雨的篇章:"云影天光乍有无,老树扶疏。万柄高荷小西湖。听雨,听雨。"明代女诗人王素娥对听雨也有诗句吟唱:"黄昏愁听雨萧萧,挑尽残灯夜寂寥。"清代文学大师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曾有描写林黛玉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更是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在《虞美人·听雨》词中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张爱玲在《小团圆》中也曾写道:"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听雨》,更是散文中的经典名篇,清新质朴自然,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老家隔壁乡的,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我住的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在这里,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商店和朋友圈,也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音乐节奏和诗歌韵律感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 .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 .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 .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20.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第③~⑥段的内容概括。(6分)
21.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下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美得像一幅山村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很多,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大山里到处洗得干干净净,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此时的山村也十分宁静,一阵清风吹来,雨后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芬,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从感官角度品析)
(2)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中……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从动词角度品析)
22.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6分)
五、(60分)
23.按要求作文。
一棵挺拔的苍松激发失败者的信心和勇气;一轮皎洁的明月唤起离人的故园之思;一档精彩的节目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一次辛勤的插秧唤起孩子对劳动意义的深刻体悟……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种美好,能让你有深刻的体验,带给你新的感悟。
请结合自身体验,以《有一种美好唤起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⑤不少于600字。
答案
1.A
2A
3.B
4.示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照亮人生。
5.示例: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6.A 7.A 8.D 9.BD
10.(1)(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2)大狼(听到后)停止嚎叫四面环顾,才望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
11.示例: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12.B
1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作孤舟,借孤舟起兴,说自己不要埋怨孤舟,自己原本就是一只孤舟。此句照应了"十年四泊百花洲"一句,表达了诗人身如孤舟,漂泊无定的羁旅之愁,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14.①影人平羌江水流 ②河流大野犹嫌束 ③百草丰茂 ④风正一帆悬
⑤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学而不思则罔 ⑦静以修身 ⑧俭以养德
15.(1)鉴略天演论
(2)①图文并茂,符合孩子形象思维特点的书。②印刷精美,充满童趣,能吸引孩子的书。③内容丰富贴近孩子生活,能够启发孩子追求真善美的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示例:鲁迅先生的教育观是尊"天性",贵"自然",反对扭曲和残害。如《五猖会》中,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作者反对、批判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因为深受其害,所以对自己的孩子采用的是顺其自然、尊重喜好的教育。
16.C 17.B
18.示例:"龙行畿畿"形容巨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振奋与自豪。"欣欣家国"中的"欣欣"表示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样子,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祝愿。"龙行龌蟲,欣欣家国"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祝愿,与春节团圆喜庆的氛围一致。
19.C
20.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
21.(1)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写出了雨后的山村非常美丽,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对雨后山村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2)这些词语不仅描写了雨落下的各种声音,还突出了声音所产生的变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山中雨声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及带给作者的美妙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雨声的迷恋和陶醉。22.今夜听雨让作者回忆起儿时听雨的情景,再现了故乡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古代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让作者感受到了听雨带来的愁思;海外华侨听雨思乡的往事,引起了作者强烈的共鸣;在回忆与联想中,"听雨"与作者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升华为浓浓的乡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7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鸿雁南飞,有白雪皑皑和滴水成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