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28701/0-173449319534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28701/0-17344931954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528701/0-173449319551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不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新鲜 nèn 绿的草,芳香四溢的花,飘浮摇曳的风筝,是美不 shèng 收的春;热辣滚烫的太阳,鼓噪喧嚣的蛙鸣,婉约而来的暴雨,是热烈粗犷的夏;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天高云淡,是静 mì 悠远的秋;北风呼啸,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是令人又爱又惧的冬。四季总有变换的风景,而我们也应该有缤纷的心情。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 yì tàng kuàng 嫩 甚 秘 B . yè tàng guăng 嫩 胜 谧
C . gē tàn kuǎn 漱 胜 秘 D . yì tàng guăn 嗽 盛 谧
2.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婉约而来 C.层林尽染 D.白雪皑皑 A.芳香四溢
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人民路是荆州有名的赏银杏胜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市民驻足观赏、拍照打卡。
B .深秋初冬时节漫步于荆州古城赏银杏是一件雅事,也是迎接冬天特有的仪式感。
C .为了留住浓浓秋意,满足市民游客的赏景需要,荆州区城管采取了"落叶缓扫"。
D ."雨后整体清理、腐坏及时清理、积适度清理"的精细化保洁方式,让荆州市民享受到了更纯粹的落叶美景。
4.2023年9月6日,第十一届济南国际泉水节开幕,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为泉水节拟写一条宣传标语。(16字以内)(3分)
示例:泉水嘉年华,泉城邀天下。
5.右图是济南泉水节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其构成与含义。(注:标志上的三个相似图案颜色:上为蓝色,左下为绿色,右下为粉色)(4分)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1题。(共21分)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水雪》
乙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选自《黄琬巧对》,有删改)
6.不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3分)
A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两个"日",意思不同。
B ."琬年七岁"与"年与时驰"中的两个"年",意思相同。
C ."白雪纷纷何所似"与成语"无可奈何"中的两个"何",意思相同。
D ."即以其言应诏"与"稍纵即逝"中的两个"即",意思不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B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与"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中的第一个"之",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
C ."俄而雪骤"中的"而"与"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中的"而",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
D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8.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谢道韫和黄琬,都是年少而聪慧的代表,"未若柳絮因风起"表现出谢道韫的才思敏慧。 B .甲文以"公大笑乐"作为故事的结尾;乙文以"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作为故事的结尾,文简而意丰,表达了对主人公才华的赞美之意。
C ."黄琬幼而慧"总领全篇,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文中的黄琬是一个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的孩子。
D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写黄琼思考良久,不知如何妥帖描述日食景象,写出了黄琼的不善言辞,是正面描写。
9.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需要断句的选项标号下画"√"。(多选不得分)(2分)
黄琬 A 幼而慧 B 祖父琼 C 为魏 D 郡太守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11.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4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共7分)
送四镇薛侍御东归①
岑参
相送泪沾衣,天涯独未归。将军初得罪,门客复何依?
梦去湖山阔,书停陇雁②稀。园林幸接近,一为到柴扉③。
【注释】①天宝十四年前后,诗人供职于封常清基府。安史之乱初起,封常清受命征剿安禄山,因仓促而兵败,被削官。这首诗就作于此时:②戌恒:飞越陇山传递家书的大雁。③柴扉: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囡.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叙事抒情,诗人泪送薛侍御东归,"独"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 .颔联运用反问手法,写了作为门客的诗人因得罪了将军而感到无所依靠。
C .颈联运用梦境表情达意,"阔"字写路途遥远,"稀"字表明信息难通。
D .诗歌语言通俗,言辞凝滞,体现出诗人的愁肠百结,读来令人满目凄然。
1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4分)
三.诗词默写。
14.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共8分)
(1)古人在诗文中表达了对时光的珍惜。孔子提醒众人"①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诸葛亮告诫儿子"② ,③ ,遂成枯落"(《诫子书》),强调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
(2)爱秋的诗人往往能感受到秋天不凡的气势,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刘禹锡用"④
,⑤ ,"[《秋词》(其一)]展示愈挫愈奋的豪情;曹操用“⑥ ,⑦ ”"(《观沧海》)描写秋风中阔大的沧海;马致远用"夕阳西下,⑧
"(《天净沙·秋思》)直抒思乡之情。
三.(7分)
15.小斗阅读名著《西游记》,并写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1)《西游记》,作者 。这部小说主题多样,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这部小说更像一个
励志故事,告诉我们 。(2分)
(2)请你根据问题补充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2分)
(3)小斗发现,不同的名著中会出现一些相似的情节。如《西游记》中孙悟空"骗"走芭蕉扇,《朝花夕拾》中衍太太"骗""我"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的情节。同样是"骗",你认为两个作者设计"骗"这一情节的目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3分)
四.(31分)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6~18题。(共12分)
【材料一】
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遗文化向新而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党员干部要做好非遗文化传承、弘扬、守护、宣传工作,让非遗文化向新而生。
②执坚定传承之笔,让"非遗"血脉相传。从音韵悠长的古琴艺术,到婉丽妩媚的昆曲……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党员干部要带头挖掘和保护非遗,走进大街小巷,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民族舞蹈、民间美术、乡村风俗等非遗文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研修培训、实地展演、直播交流等方式,为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通过短视频、宣传片、非遗进课堂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和情感,吸引有热情、有潜力、有特长的青少年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来,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③展锐意创新之纸,让"非遗"生生不息。时间沉淀了韵味,光阴打磨出光芒,非遗的魅力不言自明,非遗文化越古老越有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越发闪亮。各文化展馆要积极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博物馆、展览馆、文物遗址里的非遗项目动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全力打造非遗体验的新场景。要激活非遗"一池春水",就必须让它们和文创产业发生"化学反应",依据愈发旺盛的非遗文化市场需求,探索"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新方式,让非遗产品展现时代光彩。
④ ,让"非遗" 。每一件非遗作品,都诠释着传承人的坚守、信念与热爱。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有更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乡村"等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提升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意识,突出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美好生活,形成人人传承、人人保护的生动局面,共同守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
【材料二】
【材料三】
正月里,各地年俗百花齐放。游神是福建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日益受到全国民众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关注。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到了游神的日子,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万人空巷。高大威武的神将在众人簇拥中走街串巷,队伍里鼓乐、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一同上阵。有评论称之为"行走的民俗博物馆"。
游神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祈福,也是当地非遗文化的集大成者。游神活动中蕴含着竹编技艺、脱胎漆器、十番音乐等非遣元素,且类型越来越丰富。
虽然这是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但也越来越"年轻化"。在圈粉无数的神将背后,就有许多年轻人的参与。新版神将形象的设计者之一"00后"林滨秉持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了解,保持敬畏之心,对神像进行创新。
【材料四】
每个自然村都有几十尊塔骨神像、鼓乐队、扮演仙班皂吏开道的队伍和表演高跷、西游记等故事的队伍,以及随着队伍绕行的村民。十几个村加起来,让游神队伍变得非常长,见头不见尾。游神队伍从头到尾全部经过大概要两个小时。此间,烟花爆竹会燃放不断。各村还会斗鼓,声震于天,游神队伍一直到午夜前后,才会绕回祠堂祖厅,游神才结束。
16.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按照并列式论证结构,层次分明,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证。
B .党员干部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通过研修培训、实地展演、直播交流等方式,提升非遗技能。
要激活非遗"一池春水",就必须让它们和文创产业发生"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化学反应"。
D .福州第十九中学在校科艺节上邀请闽剧院带来《武打精粹》的闽剧表演,培养了同学们对于"非遗"的了解和情感。
17.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游神是福建地区春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日益受到全球华人的关注。
B .如果游客想了解游神文化,可以前往东南沿海一带。
C .【材料二】中显示在2024年春节国内热门城市人口迁入中,福州热度增幅最高。
D .因为新版神将的设计者都是"00后",所以游神越来越"年轻化"。
18.福州第十九中学小记者要推荐游神参选福州市"非遗"评选,请你结合以上材料为它写一段推荐语。要求:①体现游神特色;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100字左右。(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共19分)
爸爸的大鞋
①妹妹在家人群里,发了一个小视频,把我们都逗乐了。
②她的小孙子,穿着爸爸的皮鞋,在家里走来走去。他的脚太小了,鞋太大了,走起来踉踉跄跄。左腿是迈出去了,右腿却没跟上,"啪",鞋掉了,小脚丫子冲了出去,还差一点摔倒了。小家伙不甘心,赤脚走回来,把脚塞进去。用"塞"这个词,似乎是不准确的,那么大的鞋,那么小的脚,还用塞吗?但我细看视频里的娃,还真是用了吃奶的劲,用力将脚塞进去的,他是想尽量将他的小脚,塞进又宽又大的鞋里。
③这次,他成功了,走出了好几步,这让他很得意,脸上有点傲娇的样子。他从客厅走到了卧室,又从卧室走到了厨房,好像在用爸爸的大鞋,丈量家的尺寸。他甚至试图打开大门,想要穿着这双大鞋走出门去,可惜够不着门把手,他回头看看,脸上是求助的表情,不过,很显然,他被拒绝了。不能穿着大鞋出去,让邻居的小伙伴们艳羡,他也不急不恼,继续穿着大鞋,很认真地在家里走啊走……
④我们都笑翻了。正在读中学的小侄子,好奇而纳闷,他为什么那么喜欢穿他爸爸的大鞋啊,这很好玩吗?
⑤"跟他一样,小时候你也穿过爸爸的鞋。"我们告诉他。
⑥我也穿过。记得小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兄妹几个在家里乱翻,竟然从箱底翻出了一双军用皮靴,这是父亲从部队退伍时带回来的,他自己舍不得穿,压在了箱底。我们如获至宝,拿出来,端详,摩挲,嗅嗅它的独特气息。大妹妹说,哥,你试试?这正是我想的。光脚丫子套进去,怕弄脏了,不敢在地上走,就爬上床,在床上走,从床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床的那头走回来,脚下的枕头和被子软软的,大鞋踩在上面,真的像大船在水上漂浮一样。就连两个妹妹,后来也忍不住爬上床,穿上了爸爸的皮靴。她们的脚更小,力气更小,靴子帮都超过了膝盖,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们穿上爸爸的靴子时,那份激动和骄傲。
⑦父亲回来后,发现了我们的秘密,他没生气,只是告诉我,这双鞋,是想等我长大了,大小合适了就送给我,让我穿着它,去镇上的中学读书。也许就是从那天开始,我就特别渴望长大,长大、长高了,我的脚就穿得上这双靴子了,我就可以穿着它去镇上读书了。
⑧回头想想,我的生活,似乎从那天开始,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来我真的长大了,考进了镇里的中学,我却并没有穿过那双父亲的靴子,它已经太旧了,款式太老了,它留在了我的记忆里,它助力了我的成长。
⑨男孩子们,一定都穿过爸爸的鞋,就像女孩子们,一定偷偷穿过妈妈的裙子。不是因为爸爸的鞋多么好,而是因为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不是因为妈妈的裙子多么美,而是因为,妈妈的裙子上留有她青春的气息,洋溢着爱的味道。
⑩在我们长大之后,你会发现,世界颠倒过来了,我们的老父亲,开始穿上了我们不再穿的鞋子和衣服,那些我们因为款式或别的什么原因,而打算扔掉的鞋和衣服,他们舍不得扔,穿上了。如果鞋子比他的脚还大的话,他就会在脚后跟塞点旧布,衣服太紧连纽扣都难以扣上的话,他们干脆就敞着。年轻的款式穿在他们发福衰老的躯体上,一点也不协调,但他们从不嫌弃,因为孩子的衣鞋上留有他们青春的气息,洋溢着爱的味道。所以,你在马路上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不要笑话他(她),那可能是他儿子的,也可能是她孙女的。
EQ \\ac(○,11)生命和爱,就是这么传递和轮回的。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篇以生活逗乐视频内容导人,活泼有趣,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B .后来"我"考上了镇里的中学,却没有穿过那双爸爸的大鞋,是因它款式太过老旧,"我"心生嫌弃了。
C .第⑤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是过渡,既承接上文小孙子穿大鞋的事,又引出下文"我"对穿大鞋封的回忆。
D .文章写小孙子、小侄子、"我"三代人穿"爸爸的大鞋"的故事,体现了生命和爱的传递。20.简析第⑥段画线的句子有何表达效果。(4分)
脚下的枕头和被子软软的,大鞋踩在上面,真的像大船在水上漂浮一样。
21."我们"为什么喜欢穿爸爸的大鞋?请根据文章内容回答。(6分)
22.请谈谈你对"生命和爱,就是这么传递和轮回的"一句含义的理解。(6分)
五.(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去有风的地方,你可听见春天的歌唱;去有云的地方,你将领略日出的瑰丽;去有高山的地方,你会懂得艰辛跋涉后的骄傲;去有站台的地方,你能遇见离别的惆怅……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选择不同的时间,选择不同的地点,就会发生不同的故事,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想一想,你最想去往哪里?期待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请以《去有 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标题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卷面整洁,书写工整;④文中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
1.B
2.B
3.C
4.示例一:展齐鲁古风,品泉水神韵。
示例二:济南泉水清又冽,人民生活美又甜。
5.示例:济南泉水节标志运用传统水纹组合而成草书"泉"字;三个相互交融的旋涡状代表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类似手印纹的效果代表济南人的淳朴和诚信,充满人文色彩;水墨效果彰显泉城的文化气质之美;颜色上运用蓝、绿、粉,分别代表泉城的蓝天、绿柳和荷花。
6.C
7.A
8.D
9.BC
10.(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2)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11.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的"琼大惊"都运用了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分别表现了"兄女"和黄琬的机敏、聪明。
13.①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②因将军获罪而感到前途未卜的孤独和迷茫;③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4.①逝者如斯夫 ②年与时驰 ③意与日去 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⑤便引诗情到碧霄 ⑥秋风萧瑟 ⑦洪波涌起 ⑧断肠人在天涯
15.(1)吴承恩示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为了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以超强的韧劲和斗志战胜一切困难,直至达到胜利的终点。
(2)孙悟空因打死白骨精被唐僧赶走后,黄袍怪抓走唐僧将他变成老虎。猪八戒上花果山用激将法请孙悟空下山,救出唐僧。由此可见他机智的一面。
(3)《西游记》的"骗"里藏着智慧,可谓斗智斗勇,作者这样设计安排是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机智;而《朝花夕拾》中衍太太的"骗"是带着恶意的,这样的设计安排更能突出衍太太爱拨弄是非、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的典型形象,体现作者对她的批判。
16.B
17.D
18.示例:锣鼓交织,时而热烈,时而悠扬;烟花爆竹,印染天空,增添热闹;神偶徐行,左摇右晃,肆意潇洒。游神,是华夏儿女几千年传承的信仰。看人间烟火,赏风俗民情,品年味四溢。
19.B
20.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枕头和被子比作"水",把鞋比作"大船",既写出鞋之大,枕头和被子之软,也体现出孩子穿上爸爸大鞋后的自得其乐,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孩子穿上爸爸的大鞋时的兴奋、喜悦。
21.爸爸的鞋比我们的鞋大,爸爸的鞋比我们走过的地方更多更远,我们对长大和远方,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我们自己还不能实现这些之前,我们穿上爸爸的大鞋,就是想提前感受一下成长和远足的滋味。
22.年少时穿着父亲的大鞋,心中充满激动与骄傲,这双鞋寄托着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随着孩童的长大,父母渐渐衰老,穿着孩子们不再穿的鞋和衣服,体现了父母对青春的回味,也承载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依恋。生命和爱就这样传递和轮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示例一,示例,插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适用于山东),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根据语境,补写描写雪的句子,下列对甲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古诗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d4b79351ae3a39596034d4bbb94b74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