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同步训练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读写,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近年来,种种食品安全问题络绎不绝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惶恐不安
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D.小明在老师的点拨下终于写好了一篇作文,可谓是才思敏捷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那瀑布的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B.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的袭击,就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
C.蓝天下,一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地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
D.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心惊胆战的搏击。
3.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二、基础知识
4.给划线字注音。
5.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 子上还有许多灸疮 疤。
(2)这个方面,情况就jiǒng 乎不同,而且一反jì 往了。
6.切切察察:
: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
莫名其妙:
7.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形近字。
三、综合读写
8.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示例: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 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姓名:
解说: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姓名:
解说:
四、现代文阅读
9.阅读下面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回答问题。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什么?
(2)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语,说说它们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0.阅读刘同的《她一直在老地方》,完成问题。
①大概在二十八年前,我刚读小学的时候,方老太就已经是方老太了。
②那时她只是五十岁的方老太,每天推着炸臭豆腐的摊车,在学校南面的拐角处叫卖,八分钱一块。臭豆腐摊前,每到放学都会排上长长的队。
③豆腐炸得黑黑的、脆脆的,方老太用筷子戳破表皮,一股热气便冒了上来,哗,浇上一大勺汤料,把热气硬生生地给压回去,豆腐的每一个下口处都是满满的葱姜蒜和浓浓的黄豆味。
④上小学时,我的零花钱很少,别的同学都是四毛钱一次买五块,我只能花一毛钱买一块,再找回两分。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丢脸、排老半天队只能可怜巴巴地掏出一毛钱。所以每次轮到我的时候,我都早早地把一毛钱准备好,趁旁人不注意赶紧塞给方老太,也不好意思大声说,自己只要一块。
⑤那时,方老太就会帮我把一块臭豆腐用铲子切成九小块,然后放进碗里,唰地浇上一大勺汤料,再装了袋子给我。
⑥我拎着那个袋子,沉甸甸的,珍而重之,用小竹签一块一块地慢慢吃,就好像吃到九块臭豆腐一样。放了学去方老太那儿买臭豆腐,成为我小学时最美好最开心的回忆。
⑦无论刮风下雨晴天阴天,方老太总是雷打不动地待在实验小学正南面的拐角处,时间久了,她记得住每一个小孩的名字,有时小孩的爸爸妈妈来接小孩没看到,也会问方老太。方老太不像是臭豆腐的摊主,更像是一个信息交流站。
⑧读初中后,每次大家聚会,地点都是“方老太的臭豆腐摊”。去得早的同学会坐在小桌子旁吃上几块,去得晚的同学还会在电话里交代:“你跟方老太说是我要吃,她知道要给我的臭豆腐炸得干干的。”那个时候,方老太的臭豆腐变成一毛五一块了,依旧便宜。
⑨时光飞逝。
⑩我们很好奇的是,那么多年,方老太永远只是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她老公,也没有见过她带着小孩。她似乎总是一个人推着小车从拐角处突然出现,从白天到深夜,一个人在路灯下默默收摊,又在拐角处突然消失不见。
⑪等读了高中,才渐渐听人说起方老太的故事。
⑫方老太三十多岁才嫁人,嫁过去第一年就生了儿子。老公每天在外面赌博,输了回来就要钱,要不到钱就打方老太和儿子。后来儿子慢慢长大,方老太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谁知道儿子在长期的家庭暴力之下,早早就放弃了学业,每天在外面游荡。父子俩都没有正经工作,要睡觉了就回来,没钱了就闹……
⑬那时我们年纪小,想不通的问题有很多。只是觉得方老太好可怜。
⑭随着我们这拨人考上了大学开始漂泊在异国他乡。有时候聊起大家何时回家聚一聚总有人会提到方老太。
⑮那年我们都大一,放假晚,而小学早已经放假。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地方。惊喜的是方老太居然在,她远远地抬头看见我们,咧嘴笑了起来。那种久违的笑,不是大笑,也不是微笑,而是人与人之间重逢的美好,开心的是时间过去那么久,而人与人的关系却还停留在老地方。
⑯我们叽叽喳喳地跑过去,一个人五块臭豆腐,趁着方老太炸豆腐的时候,大家纷纷跟方老太汇报着自己的近况,方老太一直笑着说:“真好真好,你们有出息了就好。”
⑰我们相信一切都没有变,相信一切都如往年一样好。我们看不到方老太炸豆腐的速度越来越慢,看不到方老太的生意越来越糟糕,现在的小学生已经不怎么吃臭豆腐了,也看不到方老太已经弯曲的背和悄悄爬满了波纹的脸。
⑱随着年纪渐长,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后来再去方老太那儿,一开始是开心的,吃了几块臭豆腐后心情就变得有些沉重。隐隐问自己,万一哪天,再也吃不到这样的臭豆腐了呢?
(1)梳理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表格。
(2)联系上下文,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句子。
①豆腐炸得黑黑的、脆脆的,方老太用筷子戳破表皮,一股热气便冒了上来,哗,浇上一大勺汤料,把热气硬生生地给压回去,豆腐的每一个下口处都是满满的葱姜蒜和浓浓的黄豆味。(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②那时,方老太就会帮我把一块臭豆腐用铲子切成九小块,然后放进碗里,唰地浇上一大勺汤料,再装了袋子给我。(“就”强调的是什么?“然后”和“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3)小语和小文发现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有相似之处,他们就此展开了讨论。
小语: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刘同的文章可以把标题改成《方老太和臭豆腐》,这样就明确指出了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小文:我更喜欢《她一直在老地方》,文中有很多句子和标题呼应,比如:① ,这个标题的含义是:②
小语:我还发现这篇文章和《阿长与<山海经>》一样,也有交错转换的叙述视角。你看画横线的这两段话。“看不到”的“我”,和“年纪渐长”的“我”,是“两个我”’,你能读出这“两个我”对方老太的情感吗?
小文:③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蚕豆
毕飞宇
①蚕豆主要种植在南方,它不是主食。因为这个缘故,它被种在田埂或河岸一类“边角料”的地方。蚕豆最好的吃法是炒。香极了,嘎嘣脆。唯一的缺点是太硬。可是,孩子们的牙更硬——有了金刚钻就不怕瓷器活。不过,我小时候吃炒蚕豆的机会并不多,只是过年的时候操练操练。
②我要写下我和蚕豆的故事,这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
③我出生那一年,父母在杨家庄小学做代课教师。他们决定请个人帮着烧午饭,附带着带孩子。“奶妈”就这样成了我的奶奶。我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多。我五岁,父母工作调动。奶奶没有和我们一起走。
④我十一岁,父母要调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临行前,我去了一趟奶奶家。奶奶格外高兴,她的孙子来了,都“这么高了”。那时,奶奶守寡不久,爷爷的遗像挂在墙上,奶奶高高兴兴地对着遗像说了一大通的话。可无论奶奶怎样高兴,我始终能感觉到她身上的重。她的笑容很重,很吃力。奶奶和我谈起了爷爷,她很内疚。她对死亡似乎并不在意:“哪个不死呢?”但奶奶不能原谅自己,她没让爷爷在最后的日子“吃好”。奶奶说:“家里头没有得唉。”奶奶让我到锅里铲了一些锅巴,放在了爷爷的遗像前——这是让我尽孝,我得给爷爷“上饭”。奶奶望着锅巴,笑了,说:“死鬼嚼不动咯。”
⑤傍晚,奶奶决定让我早点回家。她在犹豫,想。她在想让我带点什么东西走。现在回想起来,她当时真是太难了,穷啊。真的是家徒四壁。奶奶拿过来一根丫杈,从屋梁上取下一个竹篮,里头是蚕豆。奶奶最后的决定是炒蚕豆让我带走。多年后,我知道了那些蚕豆是奶奶预备着第二年做种用的。蚕豆炒好了。她把滚烫的蚕豆盛在簸箕里,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⑥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⑦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妈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了许多。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⑧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去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⑨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⑩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读者》2016年第20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叙写了“我”和奶奶的往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五岁前,奶奶被请来烧饭、照顾“我”;十一岁,“我”临别前去看奶奶、 , ;二十二岁,“我”回杨家庄奔丧,又见奶奶,奶奶不久后便去世了。
(2)联系上下文,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文章中画线的句子。
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奶奶怎样的心理?)
(3)第⑦段中,作者说:“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说说作者为什么羞愧。
(4)文章题目是《蚕豆》,为什么作者却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说说你的理解。
(5)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2023年同步练习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分析】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平时学习中,对成语要注重积累。可以从词意。感情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解答。成语运用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小说情节不能说“抑扬顿挫”,用词不当。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多不能用“络绎不绝”。用词不当。
C: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根据句意用词语使用准确。
D:才思敏捷: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根据句意此句用“才思敏捷”不恰当。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句意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易错点是句意理解不到位,词语理解不正确。
2.【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词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词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词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C.使用正确;
D.使用不当,“心惊胆战”形容内心极度惊惧恐慌。用来修饰“搏击”不恰当,可用“惊心动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分析】解答病句题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解答】A.语意重复,“第一趟”与“首飞”重复,删去“第一趟”或“首飞”;
B.语序不当,“开展与策划”语序不当,应为“策划与开展”;
C.表述正确;
D.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在“制定”前加上“能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掌握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辨析。
二、基础知识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答案:
hài;sǒng;huáng;chuāng;dàn;suǒ;pī lì;jié
【点评】字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读准字音,对多音字要能根据其意思正确判断读音,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加强记忆。
5.【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答案:
(1)jǐng chuāng
(2)迥 既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6.【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意思的积累。解答此题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离开语境可能意思就改变了。
【解答】答案:
细碎的说话声。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点评】词语解释属于语文基本常识,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依靠日积月累的努力。
7.【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并能根据语段的内容来确定填写的字词。
【解答】答案:
(1)辫 辩 辨
(2)诘 拮 洁
(3)虏 掳 虎
(4)灸 炎 炙
(5)骇 赅 咳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三、综合读写
8.【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所给示例,结合“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来举例解说即可。
【解答】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所给示例,结合“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来举例解说即可。
答案:
示例:
①张欣广 与其自寻烦恼,不如放宽心胸。
②李乐然 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快快乐乐。
【点评】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现代文阅读
9.【分析】本题语段出自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主要描写阿长给我买回《山海经》时,我的反应与内心感受,表达我对阿长的敬佩与感激。
【解答】(1)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代词“这”是近指代词,其指找的内容一般为前一句话或是句中的部分内容。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指的是长妈妈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2)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人物情感的分析。“霹雳”本义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强烈雷电现象;“震悚”指发抖。结合前文可知,“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被长妈妈的这份关爱与热情深深地感动了。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人物性格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前文内容以及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选段首句“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可以看出阿长看出了“我”非常喜爱这套书,而她又是“我”的保姆,“我”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所以才会关心《山海经》。通过这个事,表现了她关爱孩子,心地善良的性格。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从文段第一自然段可以看出,《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从后面几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本书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情况下买来的,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所以作者在文末强调“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案:
(1)长妈妈为“我”买来《山海经》
(2)“霹雳”与“震悚”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听长妈妈说她买了《山海经》无比的震惊,难以相信。表现“我”被长妈妈的这份热忱深深地感动了。
(3)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4)《山海经》是“我”渴慕已久、念念不忘的书,它承载着阿长对“我”的关爱和“我”对阿长的敬意。
【点评】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那”是代指下文内容。
10.【分析】本文主要写“我”对方老太充满感激,对她的不幸身世深表同情,更为能在多年后彼此重逢而温暖欣喜。“年纪渐长”的我对由方老太引发的“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而伤感,对方老太未来生活的担忧,以及对一去不返的童年与青春的深切怀念。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结合“上小学时,我的零花钱很少,别的同学都是四毛钱一次买五块,我只能花一毛钱买一块,再找回两分”,可概括①:读小学;结合“读初中后,每次大家聚会,地点都是‘方老太的臭豆腐摊’”,可概括②:在方老太的摊位聚会;结合“等读了高中,才渐渐听人说起方老太的故事”,可概括③:听别人说起方老太的事情,觉得她可怜;结合“那年我们都大一,放假晚,而小学早已经放假。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地方。惊喜的是方老太居然在,她远远地抬头看见我们,咧嘴笑了起来”,可概括④:读大学。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①结合“豆腐炸得黑黑的、脆脆的,方老太用筷子戳破表皮,一股热气便冒了上来,哗,浇上一大勺汤料,把热气硬生生地给压回去”,句子采用视听结合,写豆腐黑黑的颜色,浇汤料“哗”的声音,葱蒜味和黄豆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腐的美味。动作描写,“戳”“浇”“压”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方老太做豆腐技术的娴熟。表达了“我”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②结合“我的零花钱很少,别的同学都是四毛钱一次买五块,我只能花一毛钱买一块,再找回两分”,可知“就”强调了方老太能够感受到“我”因为零花钱少而害羞、窘迫的心情,体现了她的善解人意。“然后”“再”不能删去,连词使用体现了方老太装臭豆腐的细心,也体现了她对“我”的体贴入微和关爱。
(3)①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她一直在老地方”说明她没有离开那里,从“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地方。惊喜的是方老太居然在,她远远地抬头看见我们,咧嘴笑了起来”可以照应题目。
②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从文章内容来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方老太一直那里,因此表层含义是:那么多年过去了,方老太一直在学校南面的拐角处叫卖臭豆腐。结合“随着年纪渐长,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后来再去方老太那儿,一开始是开心的,吃了几块臭豆腐后心情就变得有些沉重”,可知深层含义是指:无论我们怎样经历成长,不离开的不仅仅是摊主本人,而是她身上散发的坚强、乐观、善良的精神品质。
③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等读了高中,才渐渐听人说起方老太的故事。方老太三十多岁才嫁人,嫁过去第一年就生了儿子。老公每天在外面赌博,输了回来就要钱,要不到钱就打方老太和儿子。后来儿子慢慢长大,方老太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谁知道儿子在长期的家庭暴力之下,早早就放弃了学业,每天在外面游荡”,可知“看不到”的“我”对方老太充满感激,对她的不幸身世深表同情,更为能在多年后彼此重逢而温暖欣喜。“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后来再去方老太那儿,一开始是开心的,吃了几块臭豆腐后心情就变得有些沉重”,“年纪渐长”的我对由方老太引发的“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而伤感,对方老太未来生活的担忧,更有对一去不返的童年与青春的深切怀念。
答案:
(1)①读小学;②在方老太的摊位聚会;③听别人说起方老太的事情,觉得她可怜;④读大学
(2)①视听结合,写豆腐黑黑的颜色,浇汤料“哗”的声音,葱蒜味和黄豆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豆腐的美味。动作描写,“戳”“浇”“压”一系列动词写出了方老太做豆腐技术的娴熟。表达了“我”对豆腐的喜爱之情。
②“就”强调了方老太能够感受到“我”因为零花钱少而害羞、窘迫的心情,体现了她的善解人意。“然后”“再”不能删去,连词使用体现了方老太装臭豆腐的细心,也体现了她对“我”的体贴入微和关爱。
(3)①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老地方。惊喜的是方老太居然在,她远远地抬头看见我们,咧嘴笑了起来。
②表层含义:那么多年过去了,方老太一直在学校南面的拐角处叫卖臭豆腐。
深层含义:无论我们怎样经历成长,不离开的不仅仅是摊主本人,而是她身上散发的坚强、乐观、善良的精神品质。
③“看不到”的“我”对方老太充满感激,对她的不幸身世深表同情,更为能在多年后彼此重逢而温暖欣喜。“年纪渐长”的我对由方老太引发的“身边亲人也都在渐渐老去”而伤感,对方老太未来生活的担忧,更有对一去不返的童年与青春的深切怀念。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11.【分析】本文以蚕豆为线索,记述了十一岁临别时奶奶让“我”给爷爷“上饭”,二十二岁,一路吃奶奶炒的蚕豆,不久奶奶就去世了。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真爱和“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表达了“我”对像奶奶一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能力。第4至6段写“我”十一岁时,临别前去看望奶奶,奶奶炒蚕豆,让“我”带走。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句中的“摸”而且是老半天的“摸”,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同样“乖乖”等口语非常亲切自然,非常具有浓郁的亲情。全句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与不舍。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一句,可提取出“我”羞愧的原因。即为:“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而感到“羞愧”;“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而感到羞愧。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系。首先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表达对奶奶的爱,写自己的感激和愧疚。其次蚕豆是线索,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触发了“我”的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还有蚕豆是引子,写蚕豆是为了引出奶奶对“我”的真爱;最后可拓展开去,蚕豆具有象征义,象征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和境遇。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理解归纳。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根据文中的事件来看,其中写了奶奶生活的艰难及“我”对蚕豆的喜爱,可以看出表现了作者对童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和追思:从对奶奶的情感来看,有对奶奶的爱,也有对奶奶的愧疚,同时以姑姑的死,也表现了奶奶性格的坚强与隐忍。将这些情感分点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1)奶奶炒蚕豆,让“我”带走
(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奶奶对“我”的爱怜(疼爱),以及对“我”即将离开的不舍(内心的伤痛与隐忍)。
(3)“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而感到“羞愧”;“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而感到羞愧(“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而感到羞愧)。
(4)①文章的中心是为了表达对奶奶的爱、感激和愧疚,所以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我和奶奶的故事”;②蚕豆是线索,全文内容与蚕豆有关,奶奶炒用来做种的蚕豆触发了“我”的多年后的难受和愧疚;③蚕豆是引子,写蚕豆是为了引出奶奶对“我”的真爱;④蚕豆具有象征义,象征了奶奶极普通的社会地位和境遇。
(5)①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的感激与怀念;②对“我”未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尽孝的难受和羞愧;③对像奶奶那样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强的女性的赞美(或:对奶奶乐观、坚强精神的赞美)。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惊骇
震悚
惶 急
疮 疤
惧惮
烦琐
霹雳
诘 问
(1)biàn子
biàn论
biàn析
(2)jié问
jié据
整jié
(3)lǔ夺
lǔ获
老hǔ
(4)针jiǔ
yán热
脍zhì人口
(5)惊hài
言简意gāi
ké嗽
时间
事件
①
在方老太的摊位买臭豆腐吃
读初中
②
读高中
③
④
与方老太重聚,汇报自己近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10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作业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综合读写,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下册(2024)10 阿长与《山海经》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基础知识,语言运用,综合读写,现代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当堂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基础知识综合,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