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指导性。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文章题目就大有深意。“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意味暗含其中;“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文章开头就以一句感叹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抒发了作者对于秋的总体感觉,也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然而作者并没有沿着这个感觉往下写,而是宕开一笔,将江南的秋拿来与北方的秋作比较,突显了北国之秋的浓烈、酣畅。最有代表性的秋景在文章的 3—11段,对故都的秋进行了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是最能体现作家审美情趣的地方。他不写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顶多就是一笔带过:“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他关注的,更多是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结构上,本文也非常精巧。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细腻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突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本文在语言上也特别见功力。文中有许多整齐的语句,排比句也很多,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2、分析作者观察、表现景物的角度,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3、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分析作者观察、表现景物的角度,体会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说文解字:心里担忧秋天禾谷成熟的情况就是愁。有文字以来,愁这个字就和秋天紧密相关。吴文英的词里面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天,是一个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季节,而自然之秋又常常引发我们对生命之秋的感慨。所以,自古以来中国的许多文人墨客写诗文来抒发这种感慨。今天我们走进这其中的一篇佳作——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预习检测: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指导朗读:排比使得这一句气势顺畅,节奏舒缓,声韵上抑扬顿挫,有很浓厚的抒情味。
    三、品味鉴赏
    作者在对秋景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结合文段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引导:秋草:这位同学抓住了景物的形态进行了鉴赏,不错。我们再来思考秋草寓意着什么?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秋草意味着生命的衰败。这种衰败表现了秋的悲凉。
    所以我们看,悲凉不仅是景物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景与情(板书情)交融在一起,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丝纹: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进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情景交融)为什么觉得落寞?因为他想到了梧桐一叶天下之秋,受到古诗词的浸润和影响,自然而然有悲秋的意识。
    秋蝉:这位同学从听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分析一下秋蝉内在的寓意?秋蝉是古典诗词里的经典意象。庄子的逍遥游里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就是秋蝉。柳永的雨霖铃里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还有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秋蝉衰弱的残声,仿佛是在悲吟自己生命的消歇,所以很多时候它象征着愁苦。
    四、学以致用
    添加定语(限两个字),使景物符合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一组二组把答案写到黑板上,其他组进行点评。你们认为哪个词更好,说明理由。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答案更好,也可以分享出来。五、为什么作者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这悲凉之感从何而来?知人论世:在个人气质方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节。文化寻根:郁达夫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诗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刘彻《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欧阳修《秋声赋》: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
    总结:悲秋的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到唐诗宋词元曲,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积淀,最终演变为成为中国古代作家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一种民族审美传统。正是受这种民族审美传统的影响,郁达夫笔下的秋天有悲凉的意味。
    六、课文升华
    虽然这篇文章的基调是“悲凉”的,作者的情感是落寞的,但我们是不是从中读出一种美来?郁达夫以愁为美,沉浸在秋天带给他的愁绪当中,并没有什么悲苦,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感受秋的衰败和死亡,是人生一种高雅的境界。
    七、继承民族审美传统
    作业 1:你走过的每一路,淌过的每一条河都有它独特的美。请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自然,找到与自我精神相契合的山水,获得心灵慰藉与人生启示,写一段个性化的感悟。
    作业 2: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古代文学中的悲秋传统,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本溯源。制作 PPT,班内交流分享

    相关教案

    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学习资源,教学素养,预习任务,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知人论世,鉴赏课文,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绘秋,比秋,诵秋,议秋,结课,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