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1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2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3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5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6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7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 第2课时 课件第8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课文配套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2024)九年级上册(2024)课题1 碳单质的多样性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氧气充足充分燃烧,碳单质与氧气反应,做燃料,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CO2生成,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有Cu生成,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实验注意事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的稳定性和可燃性。2.掌握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3.掌握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碳原子排列方式多种多样,使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它们的化学性质会怎样呢?也会差异很大吗?
    金刚石 石墨 C60
    这些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密切,因此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
    古代书法家、画家用墨做的字画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下面的事例说明了碳单质的什么性质?
    说明了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结论:碳单质有可燃性。
    冬天,北方农村地区常在房间里燃煤、烧炭取暖,常发生中毒现象,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当木炭燃烧不充分时,生成一氧化碳,同时放出热。
    2C + O2 2CO
    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会决定着反应的进行程度或产物的不同。
    1.氧气充足、燃烧充分时,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时,碳燃烧生成一氧化碳。
    如,在常温下,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时则生成一氧化碳等。
    1. 【演示实验6-2】: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
    碳单质与某些氧化物反应
    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纸上(防止生成的铜再被氧化成氧化铜)。
    2CuO + C 2Cu + CO2↑
    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应用1: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例如,利用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
    CO2 + C 2CO
    2Fe2O3 + 3C 4Fe + 3CO2↑
    应用2:在高温条件下,碳单质能使二氧化碳转化成一氧化碳。
    4. 碳的还原性的应用
    【教学实验】碳与氧化铁的反应
    1.下列有关碳单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B.木炭具有可燃性,金刚石、石墨不具有可燃性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构成D.书写档案资料使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不活泼
    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不同
    A、金刚石是一种绝缘体,不具备导电能力
    B、金刚石和石墨都属于碳单质,都具有可燃性
    2.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 撤出
    3.两份质量相等的木炭,一份燃烧全部生成二氧化碳,一份燃烧全部生成一氧化碳,则两份木炭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比是(  )A.1 : 2 B.2 : 1 C.3 : 8 D.3 : 4
    【解】设:碳的质量为a,生成二氧化碳时消耗氧气质量为x,生成一氧化碳时消耗氧气质量为y。
    24 32
    a y
    x : y = 2 : 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