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沪教版·全国)
展开
这是一份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沪教版·全国),共24页。
考点一燃烧与灭火
01 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例1】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不纯氢气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用玻璃杯罩灭点燃的蜡烛,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变式1-1】如图“纸火锅”是用纸做容器盛放汤料的火锅,点燃火锅时纸不会燃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该纸不是可燃物B.水降低了该纸的着火点
C.温度达不到该纸的着火点D.该纸与空气的接触面太小
【变式1-2】如图是用电炉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升温至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260℃的过程中,仅③燃烧。
(1)对比①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0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例2】在“烹饪与营养”劳动实践课上,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这是因为()
A.柴草的着火点降低B.灶内的柴草变多
C.柴草接触更多空气D.柴草的导热性变强
【变式2-1】下列关于燃烧说法错误的是()
A.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而污染环境
B.火种灯导流通道的作用是提供充足的氧气
C.所有的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丙烷充分燃烧的产物与甲烷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同
【变式2-2】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氢气与氧气混合后点燃一定会爆炸
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燃烧
D.将木材紧密堆积有利于其完全燃烧
03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例3】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正在工作中的电器设备失火,可立即用水浇灭
B.身上衣服着火时可就地打滚
C.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引起的火灾
【变式3-1】下列灭火方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扑灭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D.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灭
【变式3-2】燃烧与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不正确的是()
A.酒精灯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B.电烤炉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04 火灾自救
【例4】化学知识能帮助我们有效的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下列处置不当的是()
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C.用燃着的小木条检查家里液化气瓶口是否漏气
D.身处火灾现场,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保持低姿态逃生
【变式4-1】下列关于灭火和火灾自救的知识中,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高层楼房着火时,乘坐电梯逃离
C.档案室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当室内发生火灾时,应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变式4-2】安全重于泰山,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错误的是()
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
C.夜间厨房煤气泄漏时,开灯检查并打开门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05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例5】消防安全无小事,同学们应认识一些常见的图标,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变式5-1】为了安全,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场所,都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下列图标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
A.B.C.D.
【变式5-2】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了解有关图标的含义并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中正确的是()
A.禁止带火种 B.禁止吸烟
C.禁止烟火 D.当心爆炸
考点二质量守恒定律
01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例1】如图所示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
C.D.
【变式1-1】下图是通过白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量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
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
D.瓶底的细砂用来隔热,防止锥形瓶炸裂
【变式1-2】化学小组选用如图所示装置(托盘天平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实验一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
(2)在进行实验二时,发现反应后装置内药品的总质量变少了,若要使实验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装置应如何改进?。
02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例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分子的种类⑤元素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B.③C.④⑦D.③④⑥⑦
【变式2-1】O2通过臭氧发生器转化为O3,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
A.原子总数B.分子种类C.元素种类D.物质的总质量
【变式2-2】在氢气燃烧生成水的反应中,下列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B.原子的种类
C.分子个数D.元素化合价
03 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3】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2KNO3+3C=K2S+X↑+3CO2↑,则X的化学式为()
A.O2B.SO2C.NO2D.N2
【变式3-1】实验后试管中残留的硫,常用热的NaOH溶液清洗,发生了如下反应:3S+6NaOH=2Na2S+Na2SO3+3X,则X的化学式为()
A.H2SB.Na2OC.H2OD.H2O2
【变式3-2】煤气中加入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C2H5SH),可提醒煤气是否漏。乙硫醇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则X是()
A.COB.CO2C.CH2OD.H2O
04 用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例4】实验室常用燃烧法测定物质的组成。现取3.2 g 某物质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4.4 g CO2和3.6g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8 g
B.生成CO2和H2O分子个数比是1:2
C.该物质中含有氧元素
D.该物质中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3
【变式4-1】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只含有C、H两种元素B.含有C、H、O三种元素
C.只含有C元素D.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变式4-2】某物质1.6g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共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空气的质量等于6.4g
B.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该物质一个分子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05 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5】3g碳和8g氧气完全反应生成11g二氧化碳,则3g碳和11g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11gB.14gC.3gD.10g
【变式5-1】已知反应,且A与B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4:3,若反应后生成C和D共2.8g,则消耗的反应物B的质量为()
A.1.6gB.1.2gC.0.3gD.0.9g
【变式5-2】实验室把10 g高锰酸钾放在试管中加热,冷却后,称得试管中残留物的质量是9.2 g,则反应中放出的氧气质量是()
A.0.8 gB.0.6 gC.0.4 gD.无法确定
06 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6】在反应式为2WX+2Y+3Z的反应中,生成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W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20B.60C.80D.40
【变式6-1】已知反应2A+2B=C+2D中,15gA和14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22g D,已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15B.28C.30D.60
【变式6-2】在化学反应A+2B=C+2D中,已知16gA与64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比为11:9,又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07 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例7】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丙一定是化合物B.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丙与丁变化的质量比为9:10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变式7-1】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是31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C.丙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
【变式7-2】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催化剂
B.丙可能是单质
C.反应过程中丙丁变化的质量比是5:2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考点三化学方程式
01 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氢气在空气中燃烧H2+O2H2O
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2Mg+O22MgO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4Fe+3O22Fe2O3
D.白磷在空气中燃烧2P+O5P2O5
【变式1-1】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木炭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D.用铁与硫酸铜溶反应验证质量守恒:
【变式1-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
C.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D.红磷燃烧
02 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2】《天工开物》中介绍了烧制青砖的方法,其中记载有“灌水其上”“水火既济”。相关反应为水蒸气与灼热的碳生成一氧化碳和一种单质气体,其化学方程式为。
【变式2-1】用氢氧化锂(LiOH)作吸收剂除去二氧化碳,并生成碳酸锂(Li2CO3)和水,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变式2-2】古诗“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0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例3】铅酸电池两极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铅(PbO2)和铅(Pb)。
配平放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PbO2+Pb+2H2SO4=PbSO4+H2O。
【变式3-1】太空舱内的电缆金属丝是铜丝制成的,铜单质也可以和酸反应,只是不能生成氢气。例如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一种可溶性铜盐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字使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1Cu+HNO3(浓)=1+H2O+2NO2↑
【变式3-2】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撰文宣告首次实现了由CO2到淀粉[ (C6H10O5)n ]的人工全合成。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6nCO2+mH2(C6H10O5)n+7nH2O,则化学计量数m=。
04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例4】石头纸是一种介于纸张与塑料之间的环保新型材料,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现将10g石头纸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40g稀盐酸时,恰好不再有气泡产生,此时烧杯内混合物的质量为46.92g。(假设石头纸中的其他成分不参与反应)请分析并计算:
(1)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g。
(2)石头纸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变式4-1】为了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我国研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促进CO2转化为清洁燃料CH4,其反应的学方程式为:,理论上8.8gCO2可以转化为多少克CH4?(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并写出过程)
【变式4-2】化学反应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某工厂废气中的有害气体SO2,可以转化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无水石膏粉(CaSO4)。若处理6.4t二氧化硫,计算可生产硫酸钙的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05 化学方程式与实验结合的计算
【例5】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收集到所需氧气后停止加热,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1)反应生产氧气的质量为g。
(2)计算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变式5-1】根据图示实验过程和所提供的数据进行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为g;
(2)Cu-Zn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3)所用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同上)
【变式5-2】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依据以上信息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
30
20
10
反应后质量/g
m
39
5
16
参考答案
考点一燃烧与灭火
01 燃烧的条件及实验探究
【例1】D
【解析】A、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故错误;
B、不纯的氢气点燃时可能会发生爆炸,在氢气的爆炸极限外不会爆炸,故错误;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会发生改变,故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空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
故选:D。
【变式1-1】C
【解析】A、纸张具有可燃性,是可燃物,能燃烧,说法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纸张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说法错误。
C、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因此纸张不能燃烧,说法正确。
D、纸张与空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说法错误。
故选C。
【变式1-2】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解析】(1)升温至60℃时,①中白磷燃烧,而③中红磷不燃烧,因此对比①③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2)升温至260℃时,②中被沙子覆盖的红磷不燃烧,③中红磷燃烧,对比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02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例2】C
【解析】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不能降低柴草的着火点,错误;
B、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灶内的柴草没有变多,错误;
C、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火焰变旺,是因为增大了柴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柴草充分燃烧,正确;
D、导热性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小芸将灶内的柴草挑空后,柴草的导热性没有变强,错误。
故选C。
【变式2-1】C
【解析】A、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故A说法正确;
B、火种灯导流通道的作用是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燃料的充分燃烧,故B说法正确;
C、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如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C说法错误;
D、丙烷和甲烷都是由氢元素与碳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烷充分燃烧的产物与甲烷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同,均为二氧化碳和水,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变式2-2】C
【解析】A、水灭火是通过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的着火点是故有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故A说法不合理;
B、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明火会产生爆炸,但若不在爆炸极限范围内,不会产生爆炸,故B说法不合理;
C、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燃烧,故C说法合理;
D、将木柴紧密堆积,接触氧气的面积减小,不利于燃烧,故D说法不合理;
故选C。
03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例3】A
【解析】A、正在工作中的电器设备失火,若立即用水浇灭,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而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所以不能用水灭火,应该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A方法不正确;
B、身上衣服着火时,就地打滚可以使身上燃烧物随翻滚而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方法正确;
C、锅里的油着火,用锅盖盖住,可以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达到灭火目的,故C方法正确;
D、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热,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会覆盖在图书档案的表面而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所以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引起的火灾,故D方法正确;
故选A。
【变式3-1】D
【解析】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容易触电,应先断开电源,故错误;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水烧灭,由于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油漂在水面上,导致油与空气接触更充分,燃烧更剧烈,故错误;
C、室内起火,开窗通风会加剧火势,故错误;
D、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灭,故正确。
故选D。
【变式3-2】B
【解析】A、酒精能溶于水,不可用水灭火,酒精灯打翻起火时,应用湿抹布扑盖,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能导电,电烤炉着火时,不能用水浇灭,以免引发触电,灭火措施不正确,符合题意;
C、精密仪器、贵重物品、图书档案等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可防止损坏,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D、森林着火,将大火蔓延线前的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通过隔离可燃物灭火,灭火措施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04 火灾自救
【例4】C
【解析】A、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着火,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正确;
C、液化石油气具有可燃性,用燃着的小木条检查容易引起爆炸,故C错误;
D、身处火灾现场,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尘被吸入体内,由于温度高使烟尘聚集在上方,因此保持低姿态逃生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C。
【变式4-1】C
【解析】A、炒菜时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油的密度比水小,加水后,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炒菜时油锅着火,应该立刻用锅盖灭火,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
B、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下任何痕迹,不会造成档案的损坏,可以用来扑灭档案室的火灾,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室内发生火灾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通风,以防空气流通造成火势蔓延,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变式4-2】C
【解析】A.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不要直接用水扑灭,以免发生触电;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处理正确;
B.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湿毛巾可起到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会吸入有毒气体,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害的热气流上升,尽量贴近地面逃离,可防止中毒,处理正确;
C.夜间厨房煤气泄漏时,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开灯,通电时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引燃泄漏的煤气,发生爆炸,处理错误;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清除了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处理正确。
故选C。
05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例5】B
【解析】A、该图标是易燃物图标。不符合题意;
B、该图标是禁止烟火图标。符合题意;
C、该图标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图标。不符合题意;
D、该图标是禁止吸烟图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变式5-1】C
【解析】A、该图为禁止带火种图标,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该图为禁止燃放鞭炮图标,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该图为国家节水标志,不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选项C符合题意;
D、该图为禁止吸烟图标,属于消防安全标志,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变式5-2】A
【解析】A、图中是禁止携带火种的标志,故选项正确;
B、图中是禁止烟火的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是禁止吸烟的标志,故选项错误;
D、图中是当心火灾的标志,故选项错误。
故选A。
考点二质量守恒定律
01 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例1】B
【解析】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B、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质量不变,可以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正确;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后有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错误。
故选B。
【变式1-1】A
【解析】A、锥形瓶内的白磷和氧气不一定恰好完全反应,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如果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则反应前锥形瓶内白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大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故A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白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若没有冷却,气球膨胀,存在浮力,会对称量的结果产生影响,故B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白磷燃烧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的气体膨胀,冷却后气体收缩,因此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故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防止锥形瓶因受热不均而炸裂,故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变式1-2】(1)因为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实验一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实验二应把烧杯换成密闭装置(合理即可)
【解析】(1)因为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实验一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2)在进行实验二时,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生成的氧气逸出,发现反应后装置内药品的总质量变少了,若要使实验二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把烧杯换成密闭装置,防止生成的氧气逸出对实验造成干扰。
02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例2】A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再根据其意义: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由此可知:
A、①②⑤⑥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变化,故该选项正确;
B、③分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有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C、④分子的种类、⑦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D、③分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有变化,④分子的种类、⑦物质的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A。
【变式2-1】B
【解析】O2通过臭氧发生器转化为O3,发生了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物质的种类、分子的种类改变,
故选B。
【变式2-2】B
【解析】A、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氢气燃烧的反应中,有新物质水生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故A错误;
B、反应前有两种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有两种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化学变化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分子的过程,原子种类不变,故B正确;
C、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前分子个数为3,反应后分子个数为2,所以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反应前氢气中氢元素由0价,氧气中氧元素由0价,反应后水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为-2价,所以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03 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3】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反应前有1个硫原子、2个钾原子、2个氮原子、6个氧原子及3个碳原子;而反应后有1个硫原子、2个钾原子、6个氧原子及3个碳原子,故X的化学式中含有2个氮原子,故选:D。
【变式3-1】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有三个硫原子,六个钠离子,六个氧原子和六个氢原子,反应后有三个硫原子,六个钠离子,三个氧原子,缺少三个氧原子和六个氢原子,X系数为3,所以X化学式为H2O。
故选:C。
【变式3-2】B
【解析】根据可知,反应前碳原子4个,氢原子是12个,硫原子是2个,氧原子是18个,反应后已知的是硫原子2个,氢原子12个,氧原子10个,对比反应前后,可发现反应后缺少了:碳原子4个、氧原子8个,所以在4X中含有这些原子,则每个X中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则X为CO2;
故选:B。
04 用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例4】D
【解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4.4 g+3.6g-3.2 g=4.8 g,故A正确;
B.生成CO2和H2O分子个数比是:,故B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不变,该物质中碳元素质量为:,氢元素的质量为:,该物质中碳、氢元素质量和为:1.2g+0.4g=1.6g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沪教版(全国)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原卷+答案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备考期末】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沪教版,江苏专用),文件包含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沪教版・全国江苏专用原卷版1docx、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沪教版・全国江苏专用解析版1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末复习】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 ——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文件包含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学生版docx、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初中化学九年级单元知识点梳理沪教版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