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湘艺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我们走在大路上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湘艺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我们走在大路上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湘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神、信仰、力量、情感。自2022年新课标出台之后,紧接着湘艺版的教材也需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模糊了“欣赏”与“演唱”两门课的界限,一首歌不再设定是否为演唱课,是否为欣赏课了,而是以歌曲本身出发,凭靠学生和教师对歌曲的理解来进行,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进一步感知,用心去体会。本单元以《精神、信仰、力量、情感》为题,选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走进新时代》《领航》《十八洞飞出幸福歌》《不忘初心》七首歌曲,集中地歌颂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自己深厚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审美视角欣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领略祖国音乐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开阔其音乐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审美听觉,在音乐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加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我们走在大路上》描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前行的场景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之情。整首作品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演唱者需以进行曲的风格进行演唱。在演唱的过程中,应着力表现出坚定、有力之感,从而激励人民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将音乐环绕于课堂,多听多思考,重视聆听体验,并结合聆听、赏析、练唱音乐主题、讨论探索、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互动交流,从而使其形成自己对进革命音乐的整体认知。
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们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身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青春期。而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在经历身体上的某些变化——变声。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各自的声带开始了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初中生的声带是非常脆弱的。因此针对于学生的变声期,教师在演唱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保护嗓音。而嗓音的保护,不是靠教师的言语去提醒,而是一系列正确的发声气息练习进行的,学生掌握了这些发声气息的练习,在课堂中加以运用,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本能,谨记演唱时的正确发声,做到良好的嗓音保护。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持续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教学资料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潜力的培养。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对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立德树人,是中华美育精神的优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美育的宗旨。
四、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对《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的聆听、欣赏与演唱,学生感受旋律中明快的节奏和强弱力度的对比,辨别曲中所带有的进行曲那铿锵有力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将音乐与歌词相对应,理解歌曲的艺术语言、风格意蕴,感受曲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前行的场景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之情。体会时代精神,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二)艺术表现:
通过对歌曲的反复聆听与演唱,感受歌曲铿锵行进的音乐熏陶,提高学生欣赏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引导学生用轻松、自然、优美的音色,激昂深情地演唱歌曲,表达思想感情。
(三)创意实践:
结合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音乐背景知识的渗透下,通过改编歌词、即兴表演,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文化理解:
通过对歌曲背景的了解,深入到时代的漩涡中去感受,了解旋律的创作手法,附点节奏的运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内容,理解歌词中蕴含的人民在国家的领导下向前进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够自信有感情的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尝试从多方面多角度聆听歌曲旋律,比如:节奏、旋律、音乐形象以及文化价值,掌握附点节奏的演唱与打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PPT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法、情境导入法
六、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
1、教师播放袁隆平被采访《上世纪60年代》的视频,学生观看并思考:你听说过1959年吗?
接着,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经历了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那段时间全国近1/4的地区受灾,无数的人口忍受饥饿,这被称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同学们,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距离上世纪已经很遥远了,也许大家很难去带入没有粮食、吃不饱饭的经历。而有这么一首歌,它出现于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无疑是给遭受了无数痛苦的百姓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我们走在大路上》,感受曲中的力量吧!”➡引出新课《我们走在大路上》。
【设计意图:《我们走在大路上》描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前行的场景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期盼之情。这首歌曲被设置到了精神、信仰、力量、情感这一单元当中。而《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歌曲,它汇聚了极其浓厚的精神,集中的歌颂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表达自己深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深入去探究歌曲创作的背景,以背景的形式来导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由此教师引出新课。】
歌曲介绍:
背景:
①历史背景:三年困难时期,还有个说法叫三年自然灾害,主要指的是1959、1960、1961这三年。我国当时的主要产粮区东北、华中和西南等地发生了史上罕见的旱灾和洪涝。据统计,三年期间,全国的粮食平均产量下降了约15%,其中1959年最为严重,粮食减产高达40%以上。除了当时的天气原因,还有我们的农业条件落后,而且当时的居住条件里,家庭里的孩子是居多的,壮劳力比较少,当然在国际上还有一些原因。
②创作背景:《我们走在大路上》为李劫夫所作。某天,李劫夫打开收音机,听到电台正在播放歌曲《小路》。李劫夫对他的夫人张洛表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走小路,人民应该走大路。之后,周总理向他们讲述了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总理表示大家要相信党和国家能够带领人民继续前进。李劫夫对此触动非常大,于是他按总理讲话的精神进行创作,要把总理说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用到歌里,他还写了一个副歌。歌名《我们走在大路上》也就定了下来。
词曲作者:
李劫夫: 有“红色音乐家”之称。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通俗、质朴、自然、生动的艺术特色。
①以民间分节歌形式写作的许多叙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
②运用北方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艺术手法于歌曲创作之中,扩大了歌曲体裁的表现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庄的故事》《胜利花开遍地红》等歌曲和歌剧《星星之火》等作品中,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热情洋溢、豪迈乐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③为毛泽东诗词谱写的歌曲,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沁园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歌曲之前教师务必要给学生介绍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以及歌手。我们都知道每一首歌曲被创作出来都是赋予了一定的创作意义的,而这首歌也发挥出了它最本质的意义。在经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人们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饱经风霜,这首歌的出现,极力将人们从悬崖边慢慢拉回来,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精神力量,因此学生在学习演唱之前,对歌曲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初步感知:
初听:当歌曲一响起,刻在骨子里的DNA是否萌动?歌曲情绪如何?
(刻在骨子里的DNA觉醒,浓烈的红歌向我们扑面而来,热情且自豪。
情绪:雄伟地、崇高地、充满希望地)
复听:边听边仔细观看谱例,歌曲分为几段?这又是一首什么风格的歌曲呢?
(①段落:AB两段,单二部曲式结构
②风格:进行曲风格➡一般为2/4或4/4拍子,且节拍强弱分明。
速递感坚决、稳定。
歌曲的结构较为方整,乐句较为对称。
旋律及其节奏均富于推动力和感召力。
演唱形式以多人的齐唱或合唱为主。)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阶段,教师所涉及的问题必须简单,易于学生能够听了歌曲之后立马回答。初步感知本身就是对这首歌曲的一个初次感悟,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复杂,会让学生回答不出,并且认为这首歌曲很难,于是就没有学下去的愿望。学习歌曲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初听环节,教师以歌曲情绪来入手,学生在聆听感知的过程当中去感受那雄伟、崇高、激动的旋律音色。复听阶段出示谱例,引导学生去聆听,观察歌曲共分为几个段落,除此之外,去根据初听的情绪来感受歌曲的风格。】
歌曲学唱:
教师播放歌曲伴奏并演唱第一段,同时手拿军鼓为歌曲打击节奏,引导学生起立,边听边跟随音乐做踏步走,感受进行曲风格。
军鼓: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X XX X-
军鼓:
X XX X-
X XX XX XX
X XX XX X
军鼓:
军鼓:
X XX X-
X XX XX X
X XX XX XX
X XX X
X XX X-
教师再次演唱第一段,学生根据PPT节奏所示用双手为教师打击节奏。
引导学生跟随音乐一起用“lu”“la”哼唱旋律,共两遍。
引导学生在旋律熟练之后发现旋律有何特点?学会从节奏、旋律分析,感受歌曲旋律的韵律美。
(①节奏:此曲的节奏分明轻快,采用 4/4拍凸显了曲调强弱次强弱的力度,很好地表现出了抒情性与雄伟相结合的效果,且运用了大量的附点的节奏型来表现动感跳跃的节奏感。二、四分音符加附点与八分音符加附点产生的效果又有不同,例如歌曲开头的3.5,3的音时长从一拍延长到了一拍半,在跳跃的进行曲风格中加入了抒情的情绪。像 2.1这样的小附点节奏型,就体现了整首作品的跳跃律动的风格。
②旋律:旋律走向呈大山形结构,上上下下,有起有伏,音程的跨度较大,如弱起小节的1与第三小节的1组成了一个八度,形成了旋律的崇高感。之后,“披荆斩棘”奔向前方这一句,就是高潮形成的一个预备期,从10小节的最后一拍55开始的两句“向前进”则可真上升直至“革命气势不可阻挡”高潮的到达,这一句之后的两句“向前进”则是高潮部分的爆发,持续直到“朝着胜利的方向”下降结束。从旋律的走向特点和高潮的过程能感觉到这首歌曲表现得情感过程即是从主歌部分的崇高感到副歌开始的情绪不断地蓄积与爆发,也达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加入歌词演唱,感受音乐形象?
(《我们走在大路上》这首作品整体建构了一个人民群众不畏艰难,内心充满希望,建设祖国的一个音乐形象。)
6、带歌词完整演唱,同时伸出双手为歌曲击拍打节奏。
【设计意图:这首歌曲的行进风格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在教授歌曲时,可以通过演唱歌曲,为歌曲击拍节奏的方式让学生聆听,同时要求学生在边听的过程当中随着音乐做踏步走,这样能更加深入的去感受进行曲风格。同时,随着2022年课程标准改革之后,为了凸显美育,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部分,歌曲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唱、学生学唱这种老旧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聆听之后,慢慢的对旋律产生熟悉感,并学会哼唱。当学生开始慢慢对旋律有所熟悉之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旋律中发现韵律美,比如可以从节奏、旋律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歌曲的走向,作曲家所要创作的意图。最后带入歌词,通过歌词的带入,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形象,让学生对这首作品整体形成一个建构。】
歌曲升华
《我们走在大路上》是李劫夫在 1963年创作的一首作品。在这首作品诞生之前,祖国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百姓痛苦不堪,这首作品的出现,无疑是给遭受了无数痛苦的百姓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曲,一个时代有一个音乐时代的旋律,正是因为这首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所以在社会上起到了广泛的影响,且这首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有很强的音乐性和音乐表现力,在国家各大重要场合,都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音乐作品。
小结
同学们,欢乐的音乐课堂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如今中国的音乐创作空前繁荣,创新层出不穷,但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不仅需要不断地创新,更是需要寻根,发扬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我们要发扬的不仅仅是当时的创作技法,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到音乐学习当中。这才是了解与学习中国当代音乐的精髓与灵魂。希望通过今天的音乐课程能让大家有所感触,课程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利用简短的时间对当堂课的教学进行升华,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认知印象,加强学生世界观的构建,同时也检验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二八以及附点节奏为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第一单元 精神·信仰·力量·情感领航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音乐七年级上册(2024)领航教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