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00950/0-173381134053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00950/0-17338113406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6500950/0-173381134062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共63分。
1.下列描述中涉及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
A.
A. AB. BC. CD. D
2.202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合成新核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内质子数为92B.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22
C. 原子核外电子数为92D. 转化成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A. ClB. NaC. SD. Al
4.下列物质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
A. B. KOHC. D.
5.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 Cl的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B. 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 水分子的空间结构示意图:D. 的电子式:
6.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是
A. B. C. D.
7.下列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还原性:B. 酸性:
C. 热稳定性:D. 氢化物的稳定性:
8.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从氯到碘,卤素单质的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B. 从氯到碘,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容易
C. 还原性:
D. 溴单质和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分别呈现橙色和紫色
9.一定温度下,在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C. 该反应中,X和Z是反应物,Y是生成物
D. 内,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非金属元素不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B.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 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
D. 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反应时需要吸收能量
11.下列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① HCl ② ③ ④ NaOH ⑤ ⑥ ⑦ NaF ⑧
A. ①②⑥⑧B. ①③④⑥C. ①⑥⑧D. ①③⑥⑧
12.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HI、、的浓度不再变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已停止
B. 单位时间内生成2 ml HI的同时生成
C. HI全部转化为和
D. H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一种适合外出旅游时使用的“即食即热快餐”,其外层分别包装了两种化学物质,使用时两种物质接触并反应,对食物进行加热。最合适的两种物质是
A. 浓硫酸与氢氧化钠B. 稀盐酸与铝片C. 柠檬酸与碳酸氢钠D. 生石灰与水
14.下图表示和反应生成过程中能量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代表氧原子
B. NO是共价化合物
C. 和反应生成,可释放能量180 kJ
D. 化学性质稳定,是因为断开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
15.硫酸钡是一种用于胃肠道造影检查的辅助用药。钡与镁是同族元素,关于钡的性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A. Ba是第五周期第Ⅱ族元素B. 碱性:
C. 金属性:D. 离子半径:
16.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氯水滴入溴化钠溶液中:
B. 铜与稀硫酸反应:
C.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D. 钠与氧气反应:
17.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Z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
B. 单质的氧化性:
C. W单质能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D. X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18.用于检测CO的某气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工作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 该装置中向电极Ⅱ移动
C. 电极I上发生氧化反应
D. 电极II上发生反应:
19.用纯净的块状与100 mL稀盐酸反应制取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的体积标准状况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OE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快B. EF段
C. FG段收集到的最多D. 加入氯化钠固体可加快该反应速率
20.某实验小组用的溶液、粉末和蒸馏水探究外界条件对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记录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比实验Ⅰ、Ⅱ可知,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
B. 研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实验Ⅰ、Ⅳ研究温度对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D. 结合表中数据,推测
21.Fe和Mg与反应的实验记录如下:
关于上述实验说法不合理的是
A. Ⅰ中产生气体的原因是:
B. 取出Ⅱ中的铁棒放入溶液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
C. Ⅲ中现象说明Mg在浓中没被钝化
D. Ⅳ中现象说明Mg的金属性比Fe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
22.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变化的同时常常伴随有能量变化。
将锌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说明化学能转变为__________能。
原电池是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该装置中Zn、Cu、稀硫酸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母序号
A.电极反应物 失电子场所 得电子场所 离子导体
②请分析该装置中电流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用化学用语及文字表述
已知:键能是指气态分子中,1 ml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当和化合生成时,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能量__________kJ。下列能从化学键角度正确表示该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请根据化学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在下方简单装置示意图中标明所使用的试剂。负极材料________;正极材料_______;离子导体______。
23.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①⑧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
元素③和⑦可形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
比较元素②、③的离子半径大小:_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元素③、④、⑤组成的单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__________,形成化合物的类型: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比较元素⑥、⑦形成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___。从实验证据的角度列举能证明其氧化性强弱关系的反应__________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已知硒与⑥同主族,请根据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及其化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__________。
的最低负化合价为价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⑥的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4.某同学在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系列实验。
Ⅰ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请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
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较多的是__________,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时,生成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__标准状况。
上述实验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__________。
实验⑤、⑥说明Mg金属性强于Al的理由是__________。
此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
Ⅱ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硅是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半导体材料,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
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非金属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仪器 A的名称为__________。
② C中试剂为__________。
③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25.某化学小组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设备,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为进一步研究和对分解反应的催化效果,化学小组同学做下列实验:
①定性研究:小组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在注射器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溶液和溶液,可通过观察____,定性确定反应速率的大小。某同学提出用相同体积溶液代替溶液,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
②定量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图2装置进行定量实验,向大试管中加入溶液,向注射器中分别加入溶液和溶液,测定的数据是____,比较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工业废水中有毒,对环境危害很大,可以氧化废水中的,可催化该反应。
①与反应会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其化学式是____。
②一定条件下,测得的氧化去除率随溶液中的变化如图所示。过多时,的氧化去除率有所下降,原因是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26.苦卤是从海水中提取碘的主要原料之一,用高分子吸附树脂提取卤水中的碘主要以形式存在的工艺流程如下:
资料:通常情况下,卤水呈碱性。
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③的目的:__________。
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①__________④填“”或“=”。
④主要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⑤中氧化剂还原剂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
A.水力发电是水利势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故A错误;
B.汽车的燃料电池是原电池工作原理,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B正确;
C.甲烷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故C错误;
D.电解水制氢气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核素、元素、同位素的概念,中Z为质子数,A为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A.该原子的质子数为92,故A正确;
B.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14,质子数为92,则中子数,故B正确;
C.该原子的质子数92,其电子数=质子数,故C正确;
D.该反应为原子核变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3.【答案】A
【解析】【详解】Na原子序数是11,Al原子序数是13,S原子序数是16,Cl原子序数是17,Na、Al、S、Cl都是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所以原子半径最小的是Cl;
故选A。
4.【答案】B
【解析】【分析】一般来说,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第IA、第IIA族和第VIA、第VIIA族之间易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详解】是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故A错误;
B.K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原子和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
C.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C错误;
D.中钠离子和氧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涉及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空间构型、化学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侧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及规范答题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其最高价为价,则Cl的最高价氧化物化学式为,故A正确;
B.硫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电子数为16,各电子层的电子数依次为2、8、6,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B正确;
C.水分子空间构型是V形,中心O原子的半径大于H原子,其空间结构示意图为,故C正确;
D.是共价化合物,C、O原子间共用2对电子对,C、O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其电子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6.【答案】B
【解析】【详解】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则X元素最低负化合价为,则其最高正化合价为,据此解答。
A.中X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A错误;
B.中X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B正确;
C.中X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C错误;
D.中X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为解答关键,试题侧存在基础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解答】
A.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即还原性,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错误;
B.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对应酸性越强,即酸性,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错误;
C.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无法用元素周期律解释,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正确;
D.元素非金属性,又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即氢化物的稳定性,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同一主族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从氟到碘,其单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则熔沸点依次升高,故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则从氯到碘,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困难,故B错误;
C.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则还原性:,故C错误;
D.、都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且呈现一定的颜色,溴单质和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分别呈现橙色和紫色,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详解】由图可知,反应进行到时X、Z的物质的量仍在减少,Y的物质的量仍在增多,则反应没有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
B.反应进行到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达到平衡状态,则反应为可逆反应,B正确;
C.由图可知,反应中X、Z的物质的量在减少,Y的物质的量在增多,则X和Z是反应物,Y是生成物,C正确;
D.内,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D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比较简单。
【解答】
A.非金属元素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铵,故A错误;
B.反应放热或者吸热与反应条件无关,与反应物能量和生成物的能量大小有关,故B错误;
C.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释放能量,故C正确;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发生反应时需要放出能量,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合物类型的判断,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物质的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作用力、离子化合物和共价键化合物的区别是解本题关键,注意题干中限制性条件,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①HCl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正确;
②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错误;
③中只存在共价键,但氮气是单质,不是化合物,故错误;
④NaOH中既含离子键也含共价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错误;
⑤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错误;
⑥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正确;
⑦NaF中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故错误;
⑧中只存在共价键,属于共价化合物,故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分析】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当HI、、的浓度不再变化时,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详解】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仍在进行、并未停止,A不符合题意;
B.反应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说明此时正反应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单位时间内生成2 ml HI的同时生成,分别代表逆反应速率和正反应速率,且速率数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B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则HI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和,C不符合题意;
D.H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通常只能表示物质反应转化关系,但平衡时HI、、的物质的量之比不一定为,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B。
13.【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石灰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氧化钙的性质进行,要熟记物质间反应时伴随的能量变化。
【解答】
A.浓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放热,但浓硫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且是液态物质,不易使用,故A错误;
B.稀盐酸与铝片反应放热,但盐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且是液态物质,不易使用,故B错误;
C.柠檬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是吸热反应,不能使用,故C错误;
D.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易使用,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能量变化,侧重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为解题关键,此题难度不大。
【解答】
A.,所以,,所以图中“●”代表氧原子,故A正确;
B.NO分子中只有共价键,所以NO是共价化合物,故B正确;
C.和反应生成,可吸收能量为,故C错误;
D.键能较大,断开分子中的化学键需要吸收较多能量,所以化学性质稳定,故D正确;
故选:C。
1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周期律,题目难度不大,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解答】
A.钡位于第六周期第IIA族,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故B正确;
C.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则金属性,故C错误;
D.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离子半径,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A
【解析】【详解】氯气氧化性比溴单质的强,则溴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生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故A正确;
B.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故B错误;
C.碳酸钙是难溶物,应保留化学式,反应离子方程式:,故C错误;
D.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 ,钠与氧气在加热下反应: ,故D错误;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一般。
【解答】
根据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Z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可知,Z为S元素,Y为O元素,X为N元素,W为Cl元素,据此分析。
A.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序数越大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故A错误;
B.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则单质的氧化性:,故B错误;
C.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故C正确;
D.的水溶液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把握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及书写电极反应式是解题关键,注意结合电解质条件书写电极反应式,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电极Ⅰ上CO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为原电池负极,电极Ⅱ为正极,负极反应式为,正极上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生成,正极反应式为,原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经过导线进入正极,阳离子移向正极,据此分析解答。
A.该装置为原电池,工作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A正确;
B.电极Ⅰ为原电池负极,电极Ⅱ为正极,原电池工作时阳离子移向正极,即向电极Ⅱ移动,故B正确;
C.电极Ⅰ为原电池负极,负极上CO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故C正确;
D.电极Ⅱ为正极,氧气在正极上得电子生成,正极反应式为,故D错误;
故选:D。
19.【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图象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明确图中反应速率大小比较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点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曲线的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根据图知,EF段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最快,故A错误;
B.EF段消耗的,,故B正确;
C.纵坐标的差值越大,收集的越多,根据图知,EF段收集到的最多,故C错误;
D.NaCl不影响溶液的浓度且不参与化学反应,所以加入氯化钠固体不影响该反应的速率,故D错误;
故选:B。
20.【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同时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对学生的比较思维要求较高,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难度中等。
【解答】
A.对比实验Ⅰ、Ⅱ可知,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故A正确;
B.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则,溶液总体积保持50mL不变,故B正确;
C.实验Ⅰ、Ⅳ的温度不同,催化剂使用情况不同,无法确定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实验Ⅱ、Ⅳ,其它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可以研究温度对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错误;
D.实验Ⅳ温度最高,其它条件相同,反应速率最快,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测,故D正确;
故选:C。
21.【答案】B
【解析】A.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因此铁表面产生大量无色气泡,合理,故A错误;
B.铁和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在铁的表面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阻碍反应的进行,因此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立即析出亮红色固体,不合理,故B正确;
C.根据实验现象,镁表面迅速产生大量的气泡,说明镁和浓硫酸没有发生钝化反应,合理,故C错误;
D.根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上产生气泡,因此铁作正极,镁作负极,活泼金属作负极,即镁的金属性强于铁,合理,故D错误;
故选B。
22.【答案】热
负极:,正极:,电子沿着导线由锌流向铜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铜片正极,阴离子向锌片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热
负极:,正极:,电子沿着导线由锌流向铜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铜片正极,阴离子向锌片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放出 482 B
溶液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详解】将锌片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随反应进行,温度升高,说明化学能转变为热能;
①该装置为原电池,相对活泼金属作负极,则Zn作负极,Cu作正极,Zn是负极反应物,锌失电子生成,则Zn是电极反应物和失电子场所,故选AB;Cu是正极材料,属于得电子场所,故选C;稀硫酸中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离子自由移动导电,则稀硫酸是电极反应物和离子导体,故选AD;
②该装置中电流形成的原因是:负极:,正极:,电子沿着导线由锌流向铜片,溶液中的阳离子向铜片正极,阴离子向锌片负极移动形成闭合回路;
当和化合生成时,需断裂键、键,形成键,断键吸收的总能量为:,成键放出的总能量为:,则反应放出能量482kJ。断键吸热、成键放热,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所以能从化学键角度正确表示该过程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的是B;
根据设计原电池,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铁作负极材料和负极反应物,正极材料的活泼性比铁弱,可以用石墨;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则正极反应物是,离子导体为溶液。
23.【答案】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离子化合物
、Cl位于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得电子能力,故单质的氧化性合理答案即可
【解析】【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为N、②为F、③为Na、④为Mg、⑤为Al、⑥为S、⑦为Cl、⑧为Br。
【详解】
元素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③为Na、⑦为Cl,元素③和⑦可形成化合物氯化钠,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②为F、③为Na,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比较元素②、③的离子半径大小:用离子符号表示。
③为Na、④为Mg、⑤为Al,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递减,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水反应越容易,元素③、④、⑤组成的单质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用元素符号表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即氢氧化钠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形成化合物的类型:离子化合物。
⑥为S、⑦为Cl,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越强,通常单质的氧化性越强,比较元素⑥、⑦形成的单质的氧化性强弱:用化学式表示,请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原因:S、Cl位于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得电子能力,故单质的氧化性。可以依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从实验证据的角度列举能证明其氧化性强弱关系,则反应可以为合理答案即可写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已知硒与⑥即硫同主族,由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且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S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e元素强,的还原性比弱;
最外层6个电子,则Se的最低负化合价为价,说明正确;
价的硒元素化合价既可升高又可降低,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说明正确;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e元素强,Se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⑥即硫的弱,说明不正确;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而不是,说明不正确;
选ab。
24.【答案】;A;E;D;F;C;Al;;
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⑤中沉淀不消失,说明氢氧化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⑥中沉淀消失,说明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其碱性比氢氧化镁弱,故Mg金属性强于Al;
金属性:;
第三周期第Ⅳ族;
①分液漏斗;
②硅酸钠溶液;
③盐酸有挥发性,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实验探究,侧重考查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判断及总结归纳能力,明确同一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是解本题关键,知道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①因镁条能和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氢氧化镁是碱,遇酚酞变红,所以会看到镁条表面有大量气泡,溶液变成红色,反应为:;②发生反应,因钠的密度比水小,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同时反应放热,所以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③因镁为活泼金属,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所以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④发生反应,铝能与盐酸反应,较镁不活泼,所以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⑤向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⑥与NaOH反应生成,具有两性,能与NaOH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四羟基合铝酸钠,所以先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则E中现象为:开始有沉淀后沉淀消失,离子方程式为,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足量同浓度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较多的是Al,转移电子时,生成氢气的物质的量为,标况下的体积为,
故答案为:B;A;E;D;F;C;Al;;
上述实验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有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故答案为:元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实验⑤、⑥说明Mg金属性强于Al的理由是实验⑤中沉淀不消失,说明氢氧化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⑥中沉淀消失,说明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其碱性比氢氧化镁弱,故Mg金属性强于Al,
故答案为:实验⑤中沉淀不消失,说明氢氧化镁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⑥中沉淀消失,说明氢氧化铝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说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其碱性比氢氧化镁弱,故Mg金属性强于Al;
此实验的结论是金属性:,
故答案为:金属性:;
硅是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的半导体材料,为14号元素,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三周期第Ⅳ族,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Ⅳ族;
①由结构可知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②C中试剂为硅酸盐,选择硅酸钠溶液最合适,
故答案为:硅酸钠溶液;
③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因为盐酸有挥发性,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
故答案为:盐酸有挥发性,干扰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
25.【答案】①气球膨胀的快慢;否;阴离子不同,可能有干扰;
②相同时间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或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
①、;
②可以催化分解,增大,分解增加,去除率就会下降。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制取及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为背景知识,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图像与装置的分析,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ⅰ小组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在注射器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溶液和溶液,可通过观察:气球膨胀的快慢,定性确定反应速率的大小,某同学提出用相同体积溶液代替溶液,由于阴离子不同,可能有实验结果有干扰,不合理,
故答案为:气球膨胀的快慢;否,阴离子不同,可能有干扰;
ⅱ小组同学利用图2装置进行定量实验,向大试管中加入的溶液,向注射器中分别加入溶液和溶液,测定的数据是:相同时间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或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 ,比较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相同时间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或者量气管内液面上升一定高度所需要的时间;
①可以氧化废水中的,则C元素和N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生成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故答案为:、;
②、、二氧化锰对双氧水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超过90mgL,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导致产生的数目减少,与反应的的量减少,的氧化去除率有所下降,
故答案为:超过,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与反应的的量减少,去除率就会下降。
26.【答案】
富集碘元素,使碘与卤水分离
【解析】【分析】卤水中含碘离子,酸化后通入氯气可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高分子吸附树脂吸附碘单质,然后碘与亚硫酸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离子和硫酸钠,反应为,氧化时氯酸钾可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离子反应为,升华可得到碘产品,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据分析,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高分子吸附树脂从含碘溶液中吸附了碘单质,则③的目的是:富集碘元素,使碘与卤水分离;
流程中①和④所得溶液中,碘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为碘富集过程,浓度增大,则经①和④所得溶液中,: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北京市丰台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B卷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1,下列气体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是,下列关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