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教师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21/0-17335829877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教师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21/0-173358298777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分层作业)(教师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8/16490321/0-17335829878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达标测试,共10页。
◆1.阅读《淝水之战示意图》,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过程;了解淝水之战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空观念)
◆2.分类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的影响;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北朝政权更替的过程和重要史事,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理解“北朝”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唯物史观)
基础达标
考点1 淝水之战
1.【时空观念】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A.纸上谈兵B.朝秦暮楚C.草木皆兵D.三顾茅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东晋”“淝水”等信息和所学可知,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形成的典故是草木皆兵,C项正确;纸上谈兵与战国时期赵括有关,排除A项;朝秦暮楚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排除B项;三顾茅庐为东汉末年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2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史料实证】(2024·重庆·中考真题)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这反映了( )
A.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B.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D.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在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绘制有包括帝舜、周太姜、晋文公、汉成帝等人物故事,其画风与《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可知,北魏贵族墓葬中出土的漆屏风的画风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有共通之处,反映了汉族文化传播到了北魏,汉文化对北魏社会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鲜卑族的农业生产情况,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没有体现魏晋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政权的并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史料实证】如图所示是荆州市某中学绘画小组以孝文帝改革为主题设计的漫画。漫画内容可以反映出孝文帝改革( )
A.促进了民族交融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D.实现了南北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及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积极推行汉化改革,494年迁都洛阳,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鲜卑旧俗,向汉文化学习,排除C项;北魏并未统一南北,排除D项。故选A项。
4.【历史解释】(2024·陕西省宝鸡市一模)北魏孝文帝即位后,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结束了南北分裂 D.推动了江南开发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主要包括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A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排除B项;北魏统一了
5.【史料实证】如图为某位历史人物专著的目录。该历史人物应为( )
A.秦始皇B.汉文帝C.北魏孝文帝D.隋炀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迁都洛阳,以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等,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C项正确;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者,排除A项;汉文帝与汉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排除B项;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虽颇有建树,但导致隋朝的灭亡,是有名的暴君,排除D项。故选C项。
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汉化措施,与江南地区开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史料实证】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D.迁都洛阳
【答案】D
【解析】题干“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强调的是为什么要迁都洛阳的重要性,这便于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原先定都于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故孝文帝迁都洛阳,D项正确;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是孝文帝改革一项汉化措施,与题干“居于中原”无关,排除A项;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也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一项措施,与“居住于中原”信息不符,排除B项;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史料实证】图中两幅有关北魏时期的图片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进行交融B.中外交往频繁
C.经济快速发展D.科技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进行改革,迁都洛阳,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两幅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民族进行交融,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出民族交融,与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科技,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3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8.【史料实证】(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这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地区( )
A.民族间经济交往密切B.民族的大交融
C.社会政局的动荡不安D.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此时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逐渐的民族隔阂趋于缓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B项正确;材料体现北方地区各族互相学习,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仅仅是民族间经济交往,排除A项;材料体现北方的民族交融,没有涉及社会政局怎样,排除C项;材料表明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的现象,不是表达北方生活丰富多彩,排除D项。故选B项。
9.【史料实证】据题表可知,这些现象反映了( )
题5表
A.汉人生活方式完全胡化B.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C.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达D.分科考试已经普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至十六国时期,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文化,说明民族文化互鉴融通,B项正确;汉人生活方式完全胡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畜牧业传到中原,无法说明中原地区的畜牧业发达,排除C项;隋朝科举制创立后,分科考试才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0.【史料实证】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11.【史料实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民众穿便于骑射的窄袖短衣和长勒靴的情况十分常见,而吃肉食、胡饼,服茶酥的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俗也十分流行。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是( )
A.北方地区战争不断B.物质生活日益富足
C.各民族间交流频繁D.中原地区政治稳定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原地区民众穿便于骑射的窄袖短衣和长勒靴的情况十分常见,而吃肉食、胡饼,服茶酥的北方游牧民族饮食习俗也十分流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民众的服饰和饮食习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这主要和当时民族融合有关,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较多。题干中没有体现北方地区的状况,排除A项;题干中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流频繁,没有反映物质生活日益富足,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较多,排除D项。故选C项。
12.【史料实证】公元4~6世纪进入中国黄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如石勒曾立“太学”及“小学”10余所,并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前秦苻坚“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这些情况的出现( )
A.体现出北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B.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
C.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D.表明儒学传播缓解了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少数民族首领在建立政权后都注重设立学校,传播儒学”“亲临太、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女并遣受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情况的出现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进而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是少数民族受汉族文明影响,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农作物种植结构”、“农牧工商经济结构”材料都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无法直接说明这些情况的出现结束了农牧业地域分异的格局,排除B项;儒学的传播确实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但材料未反映儒学传播的效果如何,排除D项。故选C项。
13.【史料实证】下图所示坐具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引入内地。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 )
A.排异性 B.吸纳性 C.保守性 D.连续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椅子、方凳等坐具被引入内地,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吸纳性,故选B项;排异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保守性与题目中吸纳少数民族的文明不符,排除C项;题目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
14.【史料实证】下图为1972年在嘉峪关市发掘的魏晋砖室墓壁画。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据此,可推断( )
题5图
A.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之间冲突B.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
C.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政权的封建化
【答案】B
【解析】由题干中的“画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既有汉族牧民,也有鲜卑农民。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的丝束、蚕茧、绢帛和可能与缫丝有关的工具”可知,嘉峪关地区汉族和鲜卑族民众相互学习,推动了当地农牧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反映出民族交融促进了当时的生产发展,B项正确;画像砖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而不是冲突,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民族交融,不能体现丝绸之路在魏晋时期得到极大发展,比如材料现象看不出是丝绸之路带来的结果,排除C项;材料中魏晋砖室墓壁画中生产的场景,无法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政治影响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5.【家国情怀】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这说明( )
A.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形成B.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
C.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D.中华文化影响非常深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前秦是由少数民族氐族建立、北魏是由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并结合题干“前秦王苻坚和北魏孝文帝及北周文、武二帝各自称是远古有扈氏(苻坚)、黄帝(鲜卑拓跋氏)、炎帝神农氏(宇文氏)之后,皆为华夏族苗裔”可知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华夏文明,说明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C项正确;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对峙,因此不能称之为大一统的国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没有反映出北方各族之间矛盾不断,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加强,中华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非常深远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能力提升
16.观察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次著名战役的形势?这一战役发生于何时?
(2)战役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战役的结果是怎样的?其原因是什么?
(3)简单概括此战役的历史影响。
(4)列举两个出自该战役的成语。
【答案】(1)淝水之战。时间:383年。
(2)前秦80多万兵力,东晋8万人。结果:东晋打败前秦。原因: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军心涣散,战线过长,力量分散,苻坚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指挥不当;从东晋方面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势,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
17.观察地图,完成下列各题。
(1)439年,鲜卑族 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将都城迁至
(2)将北魏迁都前后的都城名称填在图中相应框内。
(3)从地理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
【答案】(1)拓跋洛阳
(2)
(3)平城位置偏北,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且与强敌为邻,常受骚扰,不够安全。洛阳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迁都有利于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有利于减少改革阻力。
18.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各题。
材料一 见下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
材料二 见表格
(2)材料二反映了谁在位期问颁布的哪一项具体改革措施?
材料三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引自元末诗歌
(3)上述材料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哪几种形式?
【答案】(1)西晋时期,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
(2)孝文帝;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3)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间的友好交往等。
三、开放创新
19.【思维拓展】 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尤其是他亲政的9年,是北魏改革最为频繁的历史阶段。对于他的改革,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他的改革导致六镇兵变,加速了北魏和鲜卑的衰亡。”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案】不同意。
理由: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应该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前进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北魏建立后,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以后全国统一打下基础,值得肯定。(言之有理即可)
目录
一、年幼登基
二、立志改革
……
五、迁都洛阳
六、推行汉化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饭、胡箜篌
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重用汉人张宾为谋主,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
十六国时期,游牧民族把畜牧业与有关生产技术带到中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两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训练题,共6页。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测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优秀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朝政权更替,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