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课件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授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授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精彩课堂,课堂小结,板书设计,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导入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21年3月11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纲要》中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具体表现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纲要》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
思考:1.为什么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2.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导入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由于欲望的膨胀、需求的猛增、利益的驱使,出现了人类一时活动和长远利益相背离,人类局部活动和社会整体利益相冲突的现象。思考:怎样认识和对待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
主题探究活动(一)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1.环境安全问题。材料一 荀子《天论篇》记载:“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意思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它不会因为有尧才存在,也不会因为有桀而消亡,用平治的社会来对应它就吉利,用混乱的世道来对应它就凶险。这种客观规律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
材料二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中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结合上述材料思考:(1)采集渔猎时代、农耕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人地关系有什么特点?①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②在农业社会时期,尽管技术水平制约了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开始有了朴素的科学认识。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地主动适应和保护自然环境等思想。③工业社会时期,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大量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废弃物排放,使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乃至人类生存与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
(2)哪些因素影响着人地关系的演变?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方式、资源基础、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都不尽相同。每一个新的社会阶段的出现,都源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并伴随着人地关系的演变。
(3)现代社会为什么必须重新审视人地关系问题,必须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①现代,人类不可能退到筑巢而居、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也不能继续对自然一味地征服、索取和破坏,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②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目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浙江省安吉县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主题探究活动(二)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材料一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时间点。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2024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时强调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坚持全面转型,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对于在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经济社会系统进行全领域、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绿色化升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必须在全面转型上下功夫,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是什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这种资源与环境安全观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2.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首先,要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要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是生态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要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从根本上讲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阅读材料,回答1~3题。①全球战塑。(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 (梅尔维尔《白鲸》)
③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 啾! 啾! (傣族古歌谣《欢乐歌》)④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②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 (梅尔维尔《白鲸》)2.材料②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对自然的 态度 ( )A.依附自然 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 D.善待自然
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 描述的文明时期 ( )A.① B.② C.③ D.④
森林被大片砍伐 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回答4~5题。4.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 )A.征服自然 B.人地和谐 C.崇拜自然 D.改造自然
5.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矿,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一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的建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完美版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向生态文明,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新课导入,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自主梳理•探新知,知识点,生产力,生态文明,可持续利用,知识点,区域稳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