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
展开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课程标准 | 核心素养目标 |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综合思维) 2.结合资料,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及措施。(人地协调观) |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不同时代的人地关系演变
社会发展阶段 | 生产力水平 | 人与环境的关系 |
采集渔猎时代 |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
农业社会时期 |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
工业社 会时期 |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 | 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源环境问题对人类构成威胁 |
现代 |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 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变 |
2.生态文明的含义: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我国的做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2.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1)强调:资源、环境安全的本质就是寻求自然环境服务的可持续利用和服务效益最大化的平衡。
(2)两大要求
①应在地球资源、环境所允许的边界内,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②应避免资源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威胁。
3.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
(1)根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变革发展模式。
(2)主要途径
①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②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特别提醒]人类只要科学审视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谨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就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从而保障资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1.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 ( )
2.农业社会没有环境问题。 ( )
3.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
4.选择一次性餐具是绿色生活方式。 ( )
5.下列农业生产行为属于绿色农业的是( )
A.陡坡开垦 B.大水漫灌
C.秸秆还田 D.大量施用化肥
提示:1.× 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
2.× 在农业社会由于过度开垦耕地,也有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
3.√ 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要实践。
4.× 选择一次性餐具,对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属于绿色生活方式。
5.C [秸秆还田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维护土壤的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 |
为保护长江生态,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称,从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即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长江刀鱼进入全面禁捕时代,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仍有长江刀鱼在售。下面是漫画《小鱼的哀求》。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江刀鱼。
提示: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市场上我们会发现目前仍有刀鱼在售,说明了捕捞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持续性原则。
问题3 (综合思维)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避免出现《小鱼的哀求》这种局面?
提示:保护环境,转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归纳提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 含义 | 具体做法 |
公平性原则 |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
持续性原则 |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
共同性原则 |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
二、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根本
1.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
2.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中可以证实的有( )
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1.D 2.A [第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3~4题。
3.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4.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D 4.B [第3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是闽浙丘陵。第4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题组1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米地带
2.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1.A 2.B [第1题,从题干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人口%,观察2000年和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发现,在海拔1 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口百分比上升或土地面积百分比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1 300~1 900米之间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不大;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A项正确。第2题,依据上题分析,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排除C、D项;根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土地面积%/人口%可知,受该地地形影响,不适合大量开垦耕地,最大可能是人口迁出,所以B项正确。]
题组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据此完成3~4题。
3.“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 )
A.经济可持续发展 B.社会可持续发展
C.生态可持续发展 D.文化可持续发展
4.下列人类活动中,符合“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理念的是( )
A.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B.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C.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
D.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
3.C 4.A [第3题,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由材料中“生态文明”可知,“建设美丽中国”是指要建设好生态环境,故A、B、D错误,C正确。第4题,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符合“建设美丽中国”理念,A正确;扩大地下水开采,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B错误;围湖造田,扩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会使湖泊的功能衰退甚至丧失,C错误;全面关停重化工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我国国情,D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省针对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5~6题。
5.该农业生产模式,将( )
A.因地制宜,减轻盐碱化
B.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C.减轻农民劳作负担
D.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6.最适宜推广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是( )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珠江三角洲
5.A 6.B [第5题,读图分析,该农业生产模式是鱼塘—台田模式,既解决了农业生产的土地问题,又解决了土地盐碱化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因地制宜发展农业,A对;塘泥筑台田,对该地的整体海拔没有影响,B错;该生产模式没有节省人力的机械设施,不能减轻农民负担,C错;生产过程中没有农药的使用,不会加重农药污染,D错。第6题,根据图中的农作物类型分析,小麦、玉米是北方作物,C、D错;三江平原不适宜棉花生长,A错;华北地区有土地盐碱化问题,需要淋盐改造土壤,B对。]
教材P96活动
提示:1.与主动屋相比,被动屋有用于热量存储的石板地板与墙面;在房屋结构的连接点上减少热能损失,增加大面积高性能玻璃获取太阳能;通过合理的空气流动设计降低能耗等。
2.略(举例合理即可)
教材P97思考
提示:略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如何完成美丽蜕变——怎么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地理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优质学案及答案,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新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课时安排,重点难点,预习交流,互动探究,互动探究一,互动探究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导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