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5《小石潭记》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7页。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观第五泄①记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山行之极观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用“/”为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以 面 受 沫 乍 若 披 丝 虚 空 皆 纬。
    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1)《小石潭记》:________
    (2)《观第五泄记》:_____
    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 大约 景象(景观)。 2.(1)(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译成使动用法亦可。)
    (2)走了几步,听到很响的雷声,心里很害怕。 3.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 4. 清 伟(奇) 5.《小石潭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观第五泄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小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头。可:大约;
    (2)句意: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观:景色。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1)凄:使……感到凄凉;寒:使……寒冷;悄怆:忧伤的样子。邃:深。
    (2)闻:听到;疾:很;悸:害怕。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断句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语法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
    本句的意思是: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这句话形容水迸到脸上的感受。“以面受沫”陈述现状,“乍若披丝”描述水沫迸到脸上的感受,像一丝凉线,故此断开。“虚空皆纬”是进一步的描述,故此断开。可据此断句为: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
    4.本题考查文言文概括提取能力。
    本题考查对两文中表现水的特点的字的提取能力。读懂文句,理解大意是作答的前提。如甲文可提取“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清”。乙文可提取“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中的“伟”。也可根据“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概括,得出“奇”的特点。
    5.考查文言文的情感鉴赏。
    要想捕捉情感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得,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而《观第五泄记》从“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等直抒胸臆的句子可知,抒发的是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睛】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石头青绿,陡如刀削,没有一丝泥土,三面石头就像外城一样耸立。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二)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
    【注释】①玦: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像珠子的美玉。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荠菜。⑥舁夫:轿夫。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______ (2)佁然不动 佁:______
    (3)西折纤秀长曲 西:______ (4)尽溪,平望如荠 尽:______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8.中乙文中“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的中的“少陵”指诗人______,为他被称为“______”。
    9.甲、乙两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答案】6. 沿着,顺着(自,由) 静止不动(愣住或静止不动) 向西 走到……尽头 7.(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2)走了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 8. 杜甫 诗圣 9.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景,生动形象。
    不同点:甲文动静结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景(甲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乙文以静景为主,侧重视觉描写。
    【解析】6.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1)句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从:沿着,顺着(自,由);
    (2)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静止不动、愣住;
    (3)句意: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西:向西;
    (4)句意: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尽:走到……尽头。
    7.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布,照映,分布;澈,穿透。
    (2)句重点词语:行,走;为,到;时远时近,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苍然,郁郁葱葱。
    8.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少陵”指的是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9.考查比较阅读。
    相同点:甲文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水声比作是珮环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其岸势犬牙差互”把岸边的地势比作是犬牙交错。这是比喻的手法。乙文中“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浣花溪水的形状和声音。甲文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排比。乙文中的“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同样是排比。所以两文都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不同点:甲文写景有静有动,岸边树木为静,水中游鱼为动。乙文写景以静景为主,作者写万里桥,写溪水的曲折蜿蜒,写青羊宫环境清幽,都是静景,并无动景。
    【点睛】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罢了。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平望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往西,因溪水汇流而架设了三座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选自《游青溪记》)
    【注释】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0.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B.心乐之/盖世间之色
    C.明灭可见/可拊可餐D.独于碧不甚了然/温于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明怎样的思想感情?
    13.甲文第二段与乙文都写到水,这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答案】10.C 11.(1)溪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2)青溪的溪水像跳跃的珍珠,飞溅的雪花,这种景色也和别的泉水没什么不同。 12.表达作者贬官之后的孤凄悲凉哀怨落寞的心境。 13.语段一用潭中的鱼、石头、日光、影子等从侧面进行衬托水的清冽;语段二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对比)水色碧绿、温润如玉的特点。
    【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A. 清澈/清幽;
    B. 代词,代指竹林外的水声/的;
    C. 都译作“可以”;
    D. 对于/比;
    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1)其:它的;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
    (2)跳珠:像跳跃的珍珠;溅雪:像飞溅的雪花;亦:也;异于:和……不同;诸:那些;泉:泉水。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情感体悟。
    本题通过描写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景物,写出了小石潭人迹罕见,凄清幽静的特点。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因被贬官后内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凄苦,同时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甲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运用侧面描写,“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乙文主要通过用“秋天”“晓岚”比喻水色,用“舍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溪水的清澈透明、温和滑润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 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⑥,益奇而坚,其疏数⑦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⑧,而列是夷狄⑨,更⑩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⑪,是固⑫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记》)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③睥睨(pì 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④梁欐(lì):屋的正梁。 ⑤堡坞(bǎ 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⑥箭:小竹子。⑦数(chù):密,与“疏”相对。⑧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⑨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⑩更:经过。⑪售其伎:施展它的才能。⑫固:通“故”。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良久乃已 良多趣味
    B.心乐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青树翠蔓 不蔓不枝
    D.则其果无乎 未果,寻病终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投以小石
    B.乃记之而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不足为外人道也
    D.逾黄茅岭而下 而山不加增
    1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7.请用“/”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断三处。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
    18.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所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______的感情;在《小石城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的________的不平之气。(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4.A 15.A 16.(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 17.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8. 凄苦孤寂 有才能却无法施展。
    【解析】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良:很/很;
    B.乐:以……为乐/快乐;
    C.蔓:藤蔓/生藤蔓;
    D.果:果真/结果;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A.以:介词,用/介词,用;
    B.之:代词,指小石潭/动词,到;
    C.为:动词,成为/介词,对,向;
    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故选A。
    16.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重点词语:
    (1)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全,都;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依:依傍。
    (2)自:从;径北:一直往北;逾:越过;下:向下走。
    1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子大意是: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其气之灵”是句子的主语;“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是说这地方的钟灵之气不是孕育伟人的而是凝聚成这奇山盛景,是对“其气之灵”的陈述;“故”表明前后是因果关系。故断为: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18.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的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情感。《小石潭记》中第四段写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清幽冷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突出了一个“静”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突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小石城山记》第二段中作者欣赏了小石城山的奇景之后,认为是有造物者的。作者的思索由此展开,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这种劳而无用之事“神者傥不宜如是”;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正如柳宗元自己空怀一身才华却被弃置的身世遭际,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
    【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也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两种说法,我都不信。
    (五)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干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⑦剌泼⑧,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⑨静躁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⑧刺泼:鱼击水声。⑨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______________ (2)犬牙差互____________
    (3)清慧可怜____________ (4)或投饼于左___________
    20.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其境过清 ②界以石梁B.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不里许
    C.①安闲宁寂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D.①为坻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21.给文中划线的句子用“/”划分停顿,共三处。
    导 泉 于 寺 周 于 廓 下 激 聒 石 渠 下 见 文 砾 金 沙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
    23.【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9. 以……为乐 像狗的牙齿那样 可爱 有人 20.B 21.导 泉 于 寺/ 周 于 廓 下/ 激 聒 石 渠 /下 见 文 砾 金 沙 22.(1)向小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周围)用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 23.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出作者游玩西山的欢愉之情。
    【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句意: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3)句意:清秀灵动,惹人喜爱。可怜:可爱;
    (4)句意: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或:有人。
    20.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B.许:都是名词,表示大约的数量;
    C.安:形容词,安定/副词,怎么;
    D.为:动词,成为/介词,给,向,对;
    故选B。
    2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导泉干寺”动宾结构,应在“寺”后停顿;“周于廊下”状语后置,应在“下”后停顿;“激聒石渠”动宾结构,应在“渠”后停顿;
    故断句为:导泉干寺/周于廊下/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2)重点词语:界:隔开;以:用;许:表约数。
    2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作者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心乐之”;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似与游者相乐”内心喜悦;“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乐”是短暂的,“乐”的底色是“悲”,是“忧”,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的忧伤感情。
    乙文,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作者在写景中,间接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欢快愉悦的心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乙】
    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长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六)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下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 ②罅:缝隙,裂隙。
    ③掉:摇动。 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转折。 ⑥欹:斜靠。
    24.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悄怆幽邃 邃:_____________
    (2)不可久居 居:_____________
    (3)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
    (4)而犹不忍去 去:_____________
    25.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2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以面受沫B.潭西南而望 忽卷掣折而后注
    C.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D.乃记之而去 见渔人,乃大惊
    27.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28.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甲文:
    乙文:
    【答案】24. 邃:深 居:停留 乐:以……为乐 去:离开 25.(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26.D 27. 清 伟(或“奇”) 借景抒情(或移步换景) 28.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24.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凄凉幽深。邃:深。
    (2)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
    (3)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4)句意:还留恋不想离开。去:离开。
    25.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重点词语:态:气势;愈:更加;伟:雄壮;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最壮观的景象。
    26.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因为/因此,用;
    B.表修饰/表顺承;
    C.副词,大约/助动词,可以;
    D.连词,于是/连词,于是;
    故选D。
    27.考查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问:甲文“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都表现了水的清澈,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清”;
    第二问: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或概括为“奇”。
    第三问:甲文写于柳宗元被贬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寄情于山水。采用的写法是借景抒情。在行文中,“从小丘西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中鱼”“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由这些短语可知,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描写下来)。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在行文中,由“从山门右折”“疾趋,度石罅,瀑见”“坐欹岩下望”“暮归”这些短语可知,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28.考查作者的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
    【甲】文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写于柳宗元被贬官之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乙】文中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离开。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七)文言文阅读
    【甲】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①。”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②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③回巧献技,以效④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⑤,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⑥,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⑦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货而不售:想卖没卖出去。②刈:割。③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④效:呈现。⑤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⑥沣、镐、鄠、杜:均为当时的地名,在唐代京城长安郊区,为豪门贵族所居之地。⑦遭:遭际,际遇。
    2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记之而去 ( ) ②悄怆幽邃 ( )
    ③止四百( ) ④伐去恶木 ( )
    30.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32.甲乙两文都出自《永州八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甲文选段突出小石潭_______的氛围,抒发作者的___________之情;乙文写被人舍弃的小丘却有奇丽的景致,在感慨小丘命运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遭遇和________的愿望。
    【答案】29. 离开 深 只 砍伐 30.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1.(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2)(小丘)如今被抛弃在这永州,连农民、渔夫经过也轻视它/认为它简陋。 32. 悄怆幽邃/凄凉幽深/过于凄清/寂寥/凄神寒骨……(有“凄清”意思即可) 孤寂凄苦之情 有才华却被弃用/贬谪(要点是“被弃用”) 希望自己重新得到起用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①句意为: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②句意为: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邃:深。
    ③句意为:只要四百文。止:只。
    ④句意为: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伐:砍伐。
    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为定语后置,将定语“二”后置在中心语“异地”之后,其后可断开;“虽”表示转折,也是断句的标志;“古好事”是定语,修饰中心语“士”,句式完整,其后应断开。据此断句为: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3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
    ①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蜿蜒。
    ②是,这。陋,鄙视。贾,售价。
    3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文根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政治失意生活中的抑郁心情,因此当他听到水声时,当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到欢快,但是小石潭幽静寂寥的景色,无人欣赏的命运,让他想起了自己被贬谪到地方,孤独寂寞的悲苦。
    【乙】文中由“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可知,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巷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可以装到笼子里占为己有。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以为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就轮流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飞禽走兽的遨游,全都自然融洽地呈巧献技,表演在这小丘之下。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二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这个小丘难道真的有遇合或不遇合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
    (八)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①。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②。遇用事者③得罪,例出④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⑤停蓄⑥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⑦于山水间。
    (节选自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注释]①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属官。②礼部员外郎:官名,掌管辨别和拟定礼制之事及学校贡举之法。③用事者:掌权者,指王叔文。④例出:按规定遣出。⑤泛滥:文笔汪洋恣肆。⑥停蓄:文笔雄厚凝练。⑦肆:纵情。
    【丙】
    溪居
    唐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①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
    [注程]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谪: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②榜(péng)行船。
    3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3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监察御史,古代官名,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大诗人韩愈也曾担任过该官职。
    C.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经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D.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他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韩愈并称“韩柳”,同时他和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白居易称为“唐宋八大家”。
    3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36.《溪居》诗歌中“夜榜响溪石”一句历来被世人所称赞,请赏析。
    37.【甲】【丙】一诗一文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33.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34.D 35.(1)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逢遇当权人王叔文获罪,他也被按照惯例贬出京城当刺史。 36.夜晚船桨击打溪石的声音响亮,以动衬静,表现了环境的清幽,诗人内心的恬静、闲适。 37.我认为诗文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诗中所说的“幸”并非真正的幸运,“闲”也并非真正的闲适,而是作者以反意着笔。作者表面上写生活的惬意自适,其实是强写欢愉,将其被迫闲置、孤寂凄凉又强作闲适的愁苦与郁愤之情隐晦写出。《小石潭记》中作者本来为幽静深远的小石潭的景色所吸引,然而作者遭遇贬谪,清幽的环境就显得过于凄清,被贬谪的孤寂凄凉的心情一经环境的触发就禁不住流露出来了。所以一诗一文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34.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D.有误,“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不包括白居易;
    故选D。
    35.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西南(向西南方向)”“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明灭可见(时隐时现)”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用事者(当权人)”“得罪(获罪)”“例(按照惯例)”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6.此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夜榜响溪石”的意思是“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写的是天黑船归,船触礁石,通过对夜里行船时声音的描摹,衬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宁静,表现了作者的悠闲、恬淡之情。
    37.此题考查比较阅读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诗文内容阐述理由。
    甲文写小石潭的曲径通幽,写游鱼的悠然自得,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写环境的清冷幽寂,都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作者复杂的感情。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作者那排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由“乐”转化为“悄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凄凉与哀怨之情;
    丙诗从表面上看没有怨恨之情,而实则句句写出怨情。首联就写到说自己在官场多年,久为官场所束缚,没有自由,幸而被贬到这样的蛮荒之地,看似豁达欣喜,实则透露出对官场束缚人自由的不满;中间两联描述的是自己参与到农耕生活中,句句看似闲适自由,实则透露出不被重用的无亲与失落之情;最后写自己独来独往,自歌自乐,也透露出孤寂冷清之情;
    由此可知,一诗一文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贞元十九年,子厚由蓝田县尉调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又升为礼部员外郎。逢遇当权人王叔文获罪,他也被按照惯例贬出京城当刺史。还未到任,又被依例贬为永州司马。身处清闲之地,自己更加刻苦为学,专心诵读,写作诗文,文笔汪洋恣肆,雄厚凝练,像无边的海水那样精深博大。而他自己则纵情于山水之间。
    丙:
    长久被官职束缚不得自由,幸好被贬谪到边远的永州一带。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间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傍晚伴着水激溪石的声响归去。来去之间碰不到那庸俗之辈,眼望楚天一片碧绿,高歌自娱。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小石潭记(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7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北冥有鱼》对比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北冥有鱼》对比阅读(含解析),共2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