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第1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第2页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一)(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祖父的月光
    杨献平
    ①那时候的月光真的如水,摇动的和不摇动的事物都在荡漾着。而照在祖父居住的青石板房顶上的那一片月光,却一直流动着,祖父的嘴巴也不断翕张,淌着的都是古老的传奇和故事。我摇着巨大的蒲扇,划动月光,为祖父驱赶着炎热和蚊蝇。祖父讲着我爱听的故事,虽然陈旧了,但语言和梦想永远新鲜。祖父所讲的那些故事传奇,在我植满草根和野花的心灵当中,响动着滴水穿石的音乐。
    ②讲故事的时候,祖父的语调不紧不慢,静静地将他道听途说或是自身经历过的那些民间奇人异事,持续不断地灌输给我,往往,在紧要处卖个关子,或且听下回分解,让我欲罢不能。回荡在内心里的古灵精怪和故事碎片,像旧了的黑白胶片,在我的想象里翩翩起舞。
    ③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和祖父一同度过的。每晚,吃完饭后,我就早早地跑到祖父那里。通常,夏天的夜晚,我就把失明的祖父搀扶到不高的屋顶上,拿一面蒲扇,端一碗开水,请祖父给我讲故事。也有许多的小伙伴,自动围上来,竖着耳朵,一脸虔诚地听,有时讲到夜半三更,害得那些胆子小的伙伴不敢独自回家,祖父就拄着拐杖,敲敲打打地将他们一一送回家。
    ④奶奶说,祖父年轻的时候,不仅读过私塾,还收藏了不少四书五经和传奇志怪之类的书籍,上面的文字,他都读过,甚至几十年后,还会背诵。
    ⑤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是祖父的故事,为我的童年营造了一种宽厚、亲切和富有想象余地的心灵氛围。可是人总有厌倦的时候,尤其是一天天地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的。到中学读书以后,我就不自觉地远离了祖父和他的故事。但过往如水,许多的故事都模糊如我们所经历的往事,而总会有一些场景,在记忆中矗立如碑。许多年后,我总是回想起童年夜晚里的那些均匀月光,是它们,让祖父翕动的嘴唇长出了美妙和神奇的花朵,让一个少年的乡村时光迷离、灿烂得不名所以。
    ⑥不幸的是,在我十八岁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看起来健壮,且没有任何疾病的祖父,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所在的尘世。几乎与此同时,我也携带着故乡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性与祖父当年在月光下给我讲的那些故事,走州过县,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存。起初,由于工作的忙碌和生活的艰难,很少回头打望来时的道路,也很少去回想童年时光,尽管那一段时光里花草繁茂,月光照耀的村庄和祖父的面庞坚韧而持久。
    ⑦再回到故乡,又去看了祖父、母居住的房屋,里面堆满了尘土覆盖的物什,大小蛛网挂满屋梁墙角。我知道,祖父和祖母,连同那些在这间屋子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是不会走的,他们的气息已经深入到了黄泥、榆木椽檩和空气中了。如今的村庄,月光依旧,但感觉已经没了少小时候的清净和缥缈了。房顶的青石板依旧,铺陈着岁月的落叶与灰尘。但月光照在上面,还是呈现出水的姿态,在风里微微荡漾,看得久了,仿佛祖父又在喃喃地讲故事了。
    (选自作家文摘网,有改动)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内容。
    童年时,祖父给我讲故事——读中学,_______——十八岁,______工作初期,很少回想童年时光和祖父——再回故乡,______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也有许多的小伙伴,自动围上来,竖着耳朵,一脸虔诚地听。
    3.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
    祖父所讲的那些故事传奇,在我植满草根和野花的心灵当中,响动着滴水穿石的音乐。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5.文章写祖父的故事,为什么以“祖父的月光”为题目?
    【答案】1.我远离了祖父和故事 祖父去世,我离开家乡 我怀念祖父(意思对即可)
    2.运用神态描写或动作描写,“围、竖着、虔诚地听”形象地写出小伙伴听祖父讲故事的入神。或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写小伙伴听故事的入神表现祖父讲故事的生动、吸引人。(两种答法都可以,意思对即可)
    3.“植满草根和野花的心灵”是指生活在乡村的我有自由质朴的天性;“滴水穿石”是指有潜移默化、深远的影响;这句话是说祖父讲述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给我营造了一种宽厚、亲切和富有想象余地的心灵氛围,让我和故乡紧紧相连。
    4.从“祖父年轻的时候,不仅读过私塾,还收藏了不少四书五经和传奇志怪之类的书籍,上面的文字,他都读过,甚至几十年后,还会背诵”可以得知祖父爱读书、有见识;从“祖父就拄着拐杖,敲敲打打地将他们一一送回家”、可以看出祖父慈爱、善良;从“让我欲罢不能”、“自动围上来,竖着耳朵,一脸虔诚地听”可以看出祖父善于讲故事。(意思对即可。)
    5.祖父是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月光是祖父讲故事的环境背景;月光如水,祖父的故事像月光一样浸润着我,给我深远的影响。(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⑤段中的“到中学读书以后,我就不自觉地远离了祖父和他的故事”可得:我远离了祖父和在故事。
    根据第⑥段中的“不幸的是,在我十八岁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看起来健壮,且没有任何疾病的祖父,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所在的尘世。几乎与此同时,我也携带着故乡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性与祖父当年在月光下给我讲的那些故事,走州过县,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存”可得:祖父去世,我离开家乡。
    根据第⑦段中的“在风里微微荡漾,看得久了,仿佛祖父又在喃喃地讲故事了”可得:我怀念祖父。
    2.考查赏析句子。
    “围、听”是对小伙伴们的动作描写。“竖着耳朵,一脸虔诚”是对他们的神态描写。通过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伙伴们听祖父讲故事时的入神。另外,这是对小伙伴们的描写,但从中却可以看出祖父讲故事讲得传神生动,很吸引人,所以这又是对祖父的侧面描写。通过对小伙伴们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祖父讲故事水平高超,传神生动。
    3.考查对重点句了的理解。
    “根和野花”是乡村常见的景物,我的心灵当中植满了这些乡村的特有景物,表现了在乡村成长起来的我的自由质朴的天性。“滴水穿石的音乐”联系前句“祖父讲着我爱听的故事”可知指的是祖父所讲的故事。“滴水穿石”表述的是祖父讲的这些故事对我产生的影响。联系第②段中的“回荡在内心里的古灵精怪和故事碎片,像旧了的黑白胶片,在我的想象里翩翩起舞”,第③段中的“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和祖父一同度过的”,第⑤段中的“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是祖父的故事,为我的童年营造了一种宽厚、亲切和富有想象余地的心灵氛围”可知,祖父讲的故事给我的心灵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把我和故乡紧密联系起来。
    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第④段中的“祖父年轻的时候,不仅读过私塾,还收藏了不少四书五经和传奇志怪之类的书籍,上面的文字,他都读过,甚至几十年后,还会背诵”可知,祖父是一个爱读书,有见识的人。
    根据第③段中的“祖父就拄着拐杖,敲敲打打地将他们一一送回家”可知,祖父是一个关爱孩子,慈祥善良的人。
    根据第②段中的“在紧要处卖个关子,或且听下回分解,让我欲罢不能”和第③段中的“也有许多的小伙伴,自动围上来,竖着耳朵,一脸虔诚地听”可知,祖父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5.考查赏析题目的的含义。
    根据第①段中的“而照在祖父居住的青石板房顶上的那一片月光,却一直流动着,祖父的嘴巴也不断翕张,淌着的都是古老的传奇和故事”可知,本文主要回忆的是儿时祖父在月光下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月光是祖父讲故事的背景环境。
    根据第⑤段中的“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是祖父的故事,为我的童年营造了一种宽厚、亲切和富有想象余地的心灵氛围”可知,祖父在月光下讲的故事,就像是这月光如水,浸润了我心灵,给了我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地边的玉米
    侯宏博
    ①我家有一块田地,与大路为邻。每年夏天,播种了玉米,路边的那一行常因过往行人的踩踏,总是出苗最晚,好不容易长上来几片弱弱的叶子,又被贪嘴的牛羊吃得稀里哗啦,优幸存活下来的,到了秋天结出的玉米棒子只有鸡蛋那么大。偶尔有几株身强体壮的,结出了大棒子,还未成熟就被行人顺手牵羊掰走了,只留下光秃秃的玉米秆杵在地边。
    ②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也省得白费劳力,父亲摇摇头说,哪能让这么肥的田白白荒废?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父亲微微一笑说,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父亲反诘道,那哪成?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
    ③有一年,正是玉米施肥的时节,化肥供应却异常紧张。看着满地面黄肌瘦的玉米苗子嗷嗷待哺,父亲决定掏高价从别人手里倒买几袋化肥。施肥时,我对父亲说,化肥这么金贵,干脆不要给路边的这一行玉米施肥了,反正也收获不了几粒玉米,施肥简直就是浪费!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
    ④随后,父亲经常带着锄头去这块田地;一发现有被行人踩踏过的地方,就用锄头松土;一见着被踩到的玉米苗,就扶起来在根部培土。那些扶也扶不起、站也站不直的,他就用草茎拧成绳,将它绑缚在别的玉米苗上,也让它抬头挺胸地成长。我知道,父亲是想用他手中的锄头扶起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让路边的这一行玉米守护这一方田地,守护这一年的收成。
    ⑤待到秋天,玉米成熟了。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
    ⑥父亲咬着烟袋,悠悠地吸着烟,微笑着对我说,你看,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玉米秆比往年都要粗壮,都要端直,根部的土地也少了行人的踩踏,比往年都要松软。
    ⑦我辩驳道,我们要的是珍贵的粮食,而不是当柴草烧的玉米秸秆。
    ⑧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地边的这一行玉米,能够从路人的脚掌下和牛羊的唇齿中存活下来,已属不易,更何况今年又长得这么壮实。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⑨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它们有的叶子已被牛羊啃食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秆子;有的被拦腰折断,只有两尺来高的半茬;有的被掰走了棒子,撕裂的外衣似在秋风中哭诉;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支撑,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但是,它们的根系都很发达,露出地面的霸王根环绕着主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毫不妥协地守护着田地。
    ⑩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经历了很多事,接触过很多人,也常常遇到“生长在地边的玉米”,便想起父亲当年田间地头的教诲,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尽己之力施以援手,让他们也把根深深地扎进土地。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3期)
    6.阅读选文第②~⑨段,完成下面表格。
    7.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8.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父亲一边扶起一株被行人踩倒的玉米给根部培土,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2)地里头的玉米一个个捧着沉甸甸的大棒子,争相炫耀自己的成果。(修辞角度)
    9.结合选文,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地边的玉米”的妙处。
    10.父亲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地扶起地边的玉米,对所有的玉米一视同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感悟。
    【答案】6.(1)疑惑不解(2)待到玉米成熟时,路边的一行玉米几乎颗粒无收。(3)父亲说,路边的一行玉米保护了里面玉米的成长,为丰收做了贡献。(4)恍然大悟
    7.对比,突出强调了父亲不听他人的劝阻,执意在路边一行种玉米的坚持,表现了父亲为他人着想、朴实善良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8.(1)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父亲对路边这一行玉米的重视,同时也对“我”提出不给路边的一行玉米施肥的建议进行了回应,推动情节的发展。(意对即可)(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地里头的玉米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米的丰收景象,表达生动有趣。(意对即可)
    9.①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文章主要围绕地边的玉米进行写作,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地边的玉米”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③含蓄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我们要像地边那一行玉米一样,守卫家园、保护同伴;对所有的人和事情要一视同仁,尽己之力施以援手。
    10.示例: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总会经历挫折、磨难,要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念及在自己无助时家人朋友关心的言语,陌生人伸出的援助之手,都会让心中充满感恩。因此,我们也要推己及人,面对别人的不如意,我们也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意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由第③段“他不仅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还固执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多加些肥料。我很是不解,他这不是给瞎子点灯吗”可知,(1)处情感态度:不解;
    由第⑤段“唯独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还和往年一样,被糟蹋得几乎颗粒无收。看着眼前的一幕,我抱怨父亲当初不该不听取我的建议”可知,(2)处情节:待到玉米成熟时,路边的一行玉米几乎颗粒无收;
    由第⑧段“父亲缓缓地说,你只看到一行玉米,没有看见满地的丰收。要知道,不是每一株玉米都能生长在田地中央,不要苛求每一株玉米都能结出一个大棒子”“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就是它们对丰收的贡献” 可知(3)处情节:父亲说,路边的一行玉米保护了里面玉米的成长,为丰收做了贡献;
    由第⑨段“我恍然大悟,再次细细地打量地边的这一行玉米”可知,(4)处情感态度:恍然大悟。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表现手法则要仔细观察作者叙事抒情所用的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对比、象征、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侧面描写、衬托或烘托等。“有人建议父亲少种一行玉米”“有人让父亲在地边筑一道篱笆”“甚至还有人说,那就在地边每隔一段挖一个深坑或放置一块大石”和父亲不愿让田白白荒废、拒绝筑篱笆、拒绝在田地边挖深坑或者放大石头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父亲不听他人的劝阻,执意在路边一行种玉米的坚持,“几十米长的篱笆墙,防了行人,也碍了自家,不值当”“万一摔倒了行人,罪过可就大了”也能看出父亲为他人着想、朴实善良的特点,增强文章感染力。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本题考查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扶起”“培土”,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对路边一行玉米的重视;“一边对我说,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这一行玉米眼巴巴地望着,这公平合理吗?”属于语言描写,是对“我”提出不给路边的一行玉米施肥的建议进行了回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本题考查修辞赏析。可以采用的答题模式是: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生动细腻)+写出了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捧着”“争相炫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地里头的玉米拟人化,“沉甸甸”生动形象地写出玉米丰收的场景,语言活泼生动。表达出“我”对玉米的喜爱之情,为后文看到路边的玉米被糟蹋便心生抱怨做铺垫。
    9.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长在地边的玉米”中的“玉米”,交代了文章写作对象,“长在地边”说明文章主要围绕地边的玉米进行写作,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其次,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坚持为长在地边玉米施肥照顾、玉米没丰收“我”心生抱怨、父亲解释照顾好它们的原因等内容,都是围绕“长在地边的玉米”来写的,所以它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最后,路边的这一行玉米,虽然没有结出像样的玉米棒子,但是它们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了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这揭示了文章主旨:我们要像地边那一行玉米一样,守卫家园、保护同伴;对所有的人和事情要一视同仁,尽己之力施以援手。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感悟。父亲不辞辛苦,一次又一次地扶起地边的玉米,这说明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遇到些挫折或者磨难,这个时候就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不要轻易放弃,面对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生活中存在着这么一些群体中的边缘人,他们毫不起眼,但是他们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坚守自己的职业,对待这些人,我们应该像父亲那样,一视同仁,要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要感激他们的付出并向他们学习。
    (三)阅读《幸福的开关》,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开关
    林清玄
    ①我小时候对汽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向往,原因不在汽水有什么好喝,而是由于喝不到汽水。我们家是有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小孩依次排行就有十八个之多,记忆里东西仿佛永远不够吃,更别说是喝汽水了。
    ②有一回,我走在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孩子喝饱了汽水,站在屋檐下呕气,呕——长长的一声,我站在旁边简直看呆了,羡慕得要死掉,忍不住忧伤地自问道:什么时经我才能喝汽水喝到饱?什么时候才能喝汽水喝到呕气?因为到读小学的时候,我还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到呕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
    ③有一次,我的母亲把臭油装在空的汽水瓶里,放置在桌脚旁,被我误认为是汽水。我趁大人不注意,一个箭步就把“汽水”拿起来往嘴里灌,当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经过医生的急救才活转过来。为了喝汽水而差一点丧命,后来成为家里的笑谈,却并没有阻绝我对汽水的向往。
    ④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堂兄快结婚了,我在他结婚的前一晚竟辗转反侧地失眠了。我躺在床上暗暗地发愿:明天一定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喝到呕气。
    ⑤第二天我一直在庭院前窥探,看汽水送来了没有。到上午九点多,看到杂货店的人送来几大箱的汽水,堆叠在一处。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提了两大瓶汽水,就往茅房(厕所)跑去。那时农村的厕所都盖在远离住屋的几十米之外,有一个大粪坑,几星期才清理一次。我们小孩子平时很恨进茅房的,卫生问题通常是就地解决,因为里面实在太臭了。但是那一天我早计划好要在里面喝汽水,那是家里唯一隐秘的地方。
    ⑥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嘟咕嘟地往嘴里灌,一瓶汽水一会儿就喝光,几乎一刻也不停的。接着,我把第二瓶汽水也灌进腹中。
    ⑦我的肚子整个胀起来,我安静地坐在茅房地板上,等待着呕气。慢慢地,肚子有了动静,一股莫之能御的气翻涌出来,呕——汽水的气从口鼻冒了出来,冒得我满眼都是泪水,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____________”然后朝圣一般打开我茅房的门栓,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
    ⑧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每当回忆涌起,我的心里就百感交集,眼泪忍不住就要落下来。
    ⑨有时这种幸福不是来自食物,而来自自由自在地在田园中徜徉的一个下午。
    ⑩有时幸福来自看到萝卜田里留下来作种的萝卜开出一片宝蓝色的花。
    ⑪有时幸福来自家里的大狗突然生出一窝颜色不同的、毛茸茸的小狗。
    ⑫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者有其幸福,富有者有其幸福,位尊权贵者有其幸福,身份卑微者也自有其幸福。在生命里,人人都会有笑有泪;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
    (选自《心美,一切皆美》),有删改)
    11.文章围绕“幸福开关”描写了三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写下表。
    12.“我”在茅房里喝汽水其实并不舒服,但为什么“我”一直到今天都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
    13.试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14.结合文章内容,体会标题“幸福的开关”的含义。
    15.请发挥想象,在第⑦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将“我”要说的话写出来。
    16.结合文意,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答案】11. 羡慕 误喝臭油,差点丧命 躲在茅房里独自喝饱汽水
    12.因为在贫困的岁月里,“我”终于实现了自己能喝饱汽水的愿望,内心感到满足。
    13.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拿着汽水飞奔的样子,表达了我急于喝汽水的迫切心理。
    14.浅层含义是指“我”在汽水中获得了幸福;深层含义则是指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灵与生活匹配,才能获得。
    15.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喝汽水喝到呕气更幸福的事了吧。
    16.幸福与身份地位无关,与贫穷富有无关,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点满足,一点惊喜,一点爱意,幸福来自辛勤播种后的收获,来自泪水忧伤后的微笑,来自战胜挑战困境后的喜悦。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第一空,根据第②段中“我还还没有尝过喝汽水到呕气的滋味,心想,能喝汽水喝到把气呕出来,不知道是何等幸福的事”,可知“我”的心情是“羡慕”;
    第二空,根据第③段“有一次,我的母亲把臭油装在空的汽水瓶里,放置在桌脚旁,被我误认为是汽水。我趁大人不注意,一个箭步就把‘汽水’拿起来往嘴里灌,当场两眼翻白、口吐白沫,经过医生的急救才活转过来”,可概括为:误喝臭油,差点丧命;
    第三空,根据第⑥段“我把茅房的门反锁,接着打开两瓶汽水,然后以一种虔诚的心情,把汽水咕嘟咕嘟地往嘴里灌”,可概括为:躲在茅房里独自喝饱汽水。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④段“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位堂兄快结婚了,我在他结婚的前一晚竟辗转反侧地失眠了。我躺在床上暗暗地发愿:明天一定要喝汽水喝到饱,至少喝到呕气”,第⑧段“在茅房喝汽水的时候,我忘记了茅房的臭味,忘记了人间的烦恼,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可知在那个贫困的年月里,“我”从来没有体验过把汽水喝到饱的感受,在堂兄的婚宴前,“我”终于实现了喝饱汽水的心愿。虽然是躲在茅房里,喝汽水时并不舒服,喝饱后身体的感受也不好受,但因为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内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因此“一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年叹息的情景”。
    1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第⑤段中,“我飞也似的跑过去,提了两大瓶汽水,就往茅房(厕所)跑去”,这是“我”终于得到可以喝饱汽水的机会,抓紧行动的样子。“飞也似的跑过去”“提”“跑去”,一系列的动词,是动作描写。这个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着急慌忙拿汽水的情景,这次终于可以喝汽水喝到饱了,终于可以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了,表现“我”实于实现愿望的心理。
    1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幸福的开关”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所写的几件事都与“喝汽水的幸福”有关,因此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我”在喝汽水时感觉到了幸福,就像打开了幸福的开关一样;
    从深层含义来看,第⑫段中“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在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与忧恼,这是人间世界真实的相貌。掌握在个人的心里”,指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幸福的“开关”由个人的心态决定,并不是由外物决定的。
    15.本题考查情境补写。
    第⑦段中,“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喝汽水喝得从肚子里往外呕气。“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此时“我”的心理是特别满足的,感觉是极其幸福的,因此“我”可能会说:喝汽水喝到呕气,这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补写的句子能表达出“我”的幸福满足感,符合语境即可。
    16.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拓展。
    本文最后一段,作者总结道:“生命的幸福原来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可据此拓展延伸,写出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如:幸福不是由人所处的环境、地位、物质等外在因素决定的,而在于人的心灵能否与生活对应。无论是贫困者、富有者,还是位尊者、卑微者,困厄横逆者,只有遵循自己的生活,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找到幸福的开关。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班级开展小组散文朗诵表演活动,你们小组选择了《老海棠树》作为朗诵作品,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儿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是什么感觉;都能看见什么?
    ④但她只是望着我吗?她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⑤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⑥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莱,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⑦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我也大些了,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衔。
    ⑧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奶奶的心思我有点儿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⑨所以冬天,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己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⑩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7.小组准备拍摄朗诵的背景视频,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完善分镜头剧本。
    春天,老海棠树满树繁花,奶奶糊纸袋。
    夏天,(1)______。
    秋天,(2)______。
    冬天,老海棠树枝条枯干,奶奶学习、看报。
    18.在朗诵训练中,不少同学表示很喜欢画线的写景句,请你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
    19.背景视频中,多次定格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画面。结合文章,说说文中“张望”这一细节的妙处。
    20.朗读表演结束后,小组分享对作品的理解。不少同学认为标题“老海棠树”内涵丰富,请你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答案】17.老海棠树枝叶繁茂,奶奶补花、缝床单 老海棠树结实落叶,奶奶扫院子扫街
    18.动静结合。将静态的花与动态的蜂、风、雨等结合起来,通过嗅觉、听觉、触觉等细腻生动地写出春日海棠花树的清新美好,展现了“我”童年时候的美好,也体现了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
    19.(1)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了奶奶在海棠树下张望,前后照应。
    (2)体现了奶奶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也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的愿望。
    (3)突显奶奶不服老、努力上进,追求尊严的可贵品质。
    20.①内容上“老海棠树”见证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②“老海棠树”是行文线索,全文围绕“老海棠树”展开情节;
    ③“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老海棠树在不同季节极力展现其生命力,春天开花、夏日浓阴、秋天结实,就像奶奶终日辛勤劳作,用劳动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展现了奶奶尽力跟上时代,努力上进的形象。
    【解析】
    17.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和概括。
    题目中给出两个范例,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一次概括都由三部分组成:季节+老海棠树的样子+奶奶所做的事。
    (1)所选季节是夏天,对应文中⑥段,“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写出老海棠树的样子,根据“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可知奶奶所做的事为:补花、缝床单。故本空可概括为:夏天,老海棠树枝叶繁茂,奶奶补花、缝床单。
    (2)所选季节是秋天,对应文中⑦段,“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写出老海棠树的样子,根据“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衔”可知奶奶所做的事为:扫院子、扫街。故本空可概括为:秋天,老海棠树结实落叶,奶奶扫院子扫街。
    18.本题考查环境描写极其作用。
    本句选自③段,此段写“我”童年时在老海棠树上度过的快乐时光。句中“花”是静态,“蜂”在鸣叫,“春风”拂过脸庞,“海棠花雨”随风飘撒,均为动态,画面充满动静结合之美;句子写景角度多样,“花香”为嗅觉所知,“蜂鸣”为听觉所得,“春风拂面”为触觉感知,三者结合生动地写出了春日海棠花树的清新美好,这就是我童年生活的场所,因为老海棠树的加入,让“我”的童年多了一份美好;而写景之外,“我”一切活动都在树上,又让我们感受到“我”对老海棠树的喜爱之情。
    19.本题考查情节作用。
    “张望”这个细节除第一段外,几乎每段都会出现,前后自然形成了照应关系,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根据⑧段“这样我才明白……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她说过:得跟上时代”还可以知道,奶奶的“张望”还有特殊的想法:希望有自己的工作,能自食其力,也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根据⑨段“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可知奶奶的内心倔强,奶奶不服老、努力上进,追求尊严。
    20.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首先,根据①段“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和②段“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以及后面几段所写“我”和奶奶在老海棠树下发生的故事可知:从内容上看,“老海棠树”见证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其次,“老海棠树”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起了“我”和奶奶的生活点滴,所以它是本文的行文线索,全文情节围绕“老海棠树”展开;
    第三,根据②段“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可以知道“老海棠树”是奶奶的象征,后文所写春夏秋冬每个季节,老海棠树经历了发芽、成长、开花、结果、落叶的各个几段,而树下的奶奶也在不断地“张望”不停地劳作,糊纸袋、补花儿、缝床单、扫院子、扫街、看报、学习……老海棠树在不同季节极力展现其生命力,就像奶奶终日辛勤劳作,用劳动证明自己能自食其力,展现了奶奶尽力跟上时代,努力上进的形象。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好像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2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23.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24.品读下面的句子,从修辞角度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2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21.(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2)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3)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2.真正的,纯粹。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23.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24.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25.示例: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解析】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第②段中“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等内容,可概括出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从此认识老舍先生;
    从第③段中“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及第④段中“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等内容,可概括出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从第⑤段“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等内容,可概括出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2.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能力。“地道”的意思是:真正的,纯粹。
    从第④段中从“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可知老舍先生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可知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23.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把握能力。从文章第⑥段“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可知,文章的主题就是以小见大,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来表现了老舍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细心体贴的优良品质。
    2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的意思是光辉如日月,巍峨如泰山北斗,联系全文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的影响比作太阳和月亮,高度像泰山北斗一样,意指指老舍先生的文章水平太高了,他人难以企及。蕴含了作者对老舍先生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之情,既生动形象,又富含感情。
    2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从第②段中“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等内容,看出老舍先生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的大学教授;
    从第②段中“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和第④段“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等内容,看出老舍先生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
    从第③段“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等内容,可知老舍先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从第⑤段“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等内容,可知老舍先生是一个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馨香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青春就不再来过。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⑬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26.通读全文,说说标题“大地的馨香”有何含义?
    27.请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第②段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那时,我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
    28.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9.文章结尾段有哪些作用?
    30.“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联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26.春天的大地上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散发着馨香;父亲好比大地,给了“我”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2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摇头的样子比作拨浪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不能理解父亲用心良苦的教导,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
    28.父亲是一个勤劳、关爱儿子、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29.篇末点题,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含蓄地点明中心,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与思念;营造了优美的意境,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30.示例:我赞成文中父亲的观点,认为读书与种地是一回事儿。种地是春种秋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收获。读书也是这样。只有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才能提高成绩,提升本领。如果想要不劳而获,恐怕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解析】
    26.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设置这类试题,一般都是在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情感的领会和把握,答题时既要答出标题的含义,也要将标题蕴含的情感分析出来。
    从字面理解,根据⑭段“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可知,指的就是春天大地散发出的迷人馨香;
    从蕴含的感情理解,根据②段“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④段“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和⑩段“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可知,父亲将读书与种地联系起来,我开始不理解,当得知父亲春天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才理解了父亲;结合“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可知,作者将父亲比作大地,教育“我”珍惜青春年华好好读书,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他给“我”的教诲犹如大地的馨香。
    2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从修辞的角度看,“我的脑袋摇得像拨浪鼓”,把“我”摇头的样子比作拨浪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亲“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观点的不认可;结合⑧段“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表明当时很幼稚,不理解父亲良苦用心。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⑤段“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可知,年老的父亲依旧早起劳作,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根据②段“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和⑧段“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可知,他在“我”年少时让我早起,并告诉“我”读书与种地是一回事,可以看出他是个关爱儿子,会教育孩子的好父亲。
    29.本题考查尾段作用。
    从内容上看,⑭段“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紧扣题目,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含蓄地点明了文章主题;
    从结构上看,⑭段“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照应开头,形成了首尾呼应,使结构显得严谨。同时,这句话渲染美好的氛围,结合第二句“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可知,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30.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及看法。可回答赞成父亲的观点,围绕“种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收获。读书也是这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提升本领,取得成绩”来谈理由即可。
    示例:我赞成这观点。例如从④段“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可知,读书也要有目标,有追求;从⑪段“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可知,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只有抓住了,长大才能成才;从⑤段“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可知,读书也需要不辞辛苦,要读万卷书。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褪色的迷失
    ①我儿时的照片留下的很少,就那么两三张。有一张一寸的报名照,是不到三岁时拍的。照片上的我,胖乎乎的脸,傻呵呵的表情,眼睛里流露出惊恐和疑问,还隐隐约约含着几分悲伤……看这张照片,使我很自然地回忆起儿时的一个故事。那是我最初的记忆之一。
    ②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出门,在一条马路上走失在人群中。开始还不知道什么叫害怕,以为父亲会像往常一样,马上就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将我抱起来,带回家中。然而我跌跌撞撞在马路上乱转了很久,终于发现父亲真的不见了。我惊悸的大叫引起很多行人的注意,数不清的陌生面孔团团地将我围住,很多不熟悉的声音问我很多相同的问题……然而我不愿意回答任何问题,因为我以为是父亲故意丢弃了我,我无法理解一向慈眉善目的父亲怎么会就这样把我扔在陌生人中间,自己一走了事。我以为我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父母了,小小的心灵中充满了恐惧、悲哀和绝望。我一声不吭,也不流泪。被人抱着在街上转了几个小时之后,有人把我送到了公安局。一个年轻的女民警态度和善地安慰我,哄我,给我削苹果。另一个年轻的男民警在一边不停地打电话,听他在电话里说的话,我知道他是在帮我找爸爸。我在女民警的哄劝下吃了一个苹果,然而心里依然紧张不安。眼看天渐渐地暗下来,还没有父亲和家里的消息。我呆呆地望着窗外,恐惧和惊慌一阵又一阵向我袭来。尽管那位女民警不停地在安慰我:“你别急,爸爸就要来了,他已经在路上了,过一会儿,你就能看见他了!”但我不相信。我想,父亲大概真的不要我了,要不,他怎么天黑了还不来呢?
    ③就在我惊恐难耐的时候,女民警突然对着门口粲然一笑,口中大叫道:“瞧,是谁来了?”我回头一看,只见父亲已经站在门口。
    ④我永远也忘不了父亲当时的模样和表情。他那一向很注意修饰的头发乱蓬蓬的,脸似乎也消瘦了一圈。当我扑到父亲的怀抱里时,噙在眼眶里的泪水一下子夺眶而出,委屈、激动、欢喜和心酸交织在一起,化作了不可抑制的抽泣和眼泪。当我抬起头来看父亲的时候,不禁一愣:父亲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在我的心目中,父亲是不会哭的,哭是属于小孩子的专利。父亲的泪水使我深深地受到了震动。父亲紧紧地抱住我,口中喃喃地、语无伦次地说着:“我在找你,我在找你,我找了你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着急……”
    ⑤此刻,在父亲的怀抱里,我先前曾产生过的怀疑和怨恨顷刻烟消云散。我尽情地哭着,痛痛快快哭了个够。哭完之后,我才发现,那一男一女两位警察一直在旁边微笑着注视我们父子俩。这时,我又不好意思地笑了。那个男警察摸着我的脑袋,笑着打趣道:“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这是当时的孩子人人都知道的一首儿歌。于是我们四个人一起笑起来……从公安局出来,父亲紧拉着我的手走在灯光灿烂的大街上。他问我:“你想吃什么?我给你买。”我什么也不想吃,只想拉着父亲的手在街上默默地走,被父亲那双温暖的大手紧握着,是多么安全多么好。然而父亲还是给我买了一大包好吃的东西,让我一路走,一路吃。走着,走着,经过了一家照相馆,看着橱窗里的照片,我觉得很新鲜。长这么大,我还没有进照相馆拍过照呢。橱窗里的照片上,男女老少都在对着我开心地微笑。我想,照相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父亲见我对照片有兴趣,就提议道:“进去,给你照一张像吧!”面对着照相馆里刺眼的灯光,我的眼前什么也看不见,父亲又消失在幽暗之中。于是我情不自禁又想起了白天迷路后的孤独和恐惧。摄影师大喊:“笑一笑,笑一笑……”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当快门响动的时候,我的脸上依然带着白天的表情。于是,就有了那张一寸的报名照。在这张小小的照片上,永远地留下了我三岁时的惊恐、困惑和悲伤。尽管这只是一场虚惊。看这张照片时,我很自然地会想起父亲,想起父亲为我们的走散和团聚而流下的焦灼、欢欣的泪水。父亲在找到我时那一瞬间的表情,是他留在我记忆中的最清晰最深刻的表情。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父亲和孩子一样,也是会流泪的,这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好的泪水啊……
    ⑥照片上的我永远是童稚幼儿,可是岁月却已经无情地染白了我的鬓发。而我的父亲,今年八十三岁,已经老态龙钟了。从拍这张照片到现在,有四十年了。四十年中,发生了多少事情,时事沉浮,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可四十年前的那一幕,在我的记忆中却是特别的清晰,特别的亲切,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眼前。岁月的风沙无法掩埋儿时的这一段记忆。当我拿出照片,看着四十年前我的茫然失措的表情,不禁哑然失笑。四十年的漫长时光在我凝视照片的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哦,父亲,在我的记忆中,你是不会老的。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仿佛看见,你正在用急匆匆的脚步,满街满城地转着找我……而我,什么时候离开过你的视线呢?
    ⑦前些日子,我,我的妻子,还有我的九岁的儿子,陪着我高龄的父母来到西湖畔。久居都市,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想陪他们在湖光山色中散散心,也想在西湖边上为他们拍一些照片。在西湖边散步时,我向父亲说起了小时候迷路的事情,父亲皱着眉头想了好久,笑着说:“这么早的事情,你怎么还记得?”我说:“我怎么会忘记呢?永远也忘不了,你还记得吗,那时,你还流泪了呢!”
    ⑧父亲凝视着烟雨迷蒙的西湖,久久没有说话。我发现,他的眼角里闪烁着亮晶晶的泪花……
    31.文中第②一⑤段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32.第④段和第⑧段写了父亲两次流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原因。
    33.自选角度分别赏析下列句子。
    (1)但我不相信,我想,父亲大概真的不要我了,要不,怎么天黑了他还不来呢?
    (2)父亲紧紧地抱住我,口中喃喃地、语无伦次地说着:“我在找你,我找了你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着急……”
    3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不褪色的迷失”的理解。
    【答案】31.三岁时,我跟父亲出门,我走失了,被送进派出所,在民警的帮助下,我和父亲得以团聚,父亲又带我去照相。(三岁时,我与父亲走散又相聚,然后去照相。)
    32.第一次是在孩子走失后,费尽周折才团聚,焦灼、欢欣的(着急、焦虑、担心、辛酸、激动、喜悦、喜极而泣等)泪;第二次是四十年后,儿子仍记得当年那一幕,感动、幸福(满足、无悔)的泪。
    33.示例:运用心理描写,写了天黑了父亲还没来,心里所想。表现了我的怀疑、怨恨、恐惧、悲哀、绝望(紧张不安、惊恐)。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写了父亲找到我时的表现,“紧紧抱住我”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喃喃”“语无伦次”表现了父亲的激动喜悦。“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写出了父亲为找我所经历的艰辛。
    34.表面意思指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次走失的经历,父亲为我流下眼泪,(或照片上永远留下了我的惊恐、疑问、困惑、悲伤的表情);深层意思指我永远不会忘记,血浓于水的舐犊深情(浓浓的父爱)。
    【解析】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从②段“那是我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跟父亲出门,在一条马路上走失在人群中。开始还不知道害怕,以为父亲会像往常一样,马上出现在我面前,将我抱起来,带我回家。然而等我跌跌撞撞在马路上乱转了很久后,才发现父亲真的不见了”可知,父亲带“我”出门,竟把“我”弄丢了;
    从④段“当我抬起头来看父亲的时候,我不禁一愣:父亲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在我心中,父亲是不会哭的,哭是小孩子的专利。父亲的泪水使我深深地受到了震撼。父亲紧紧地抱住我,口中喃喃地、语无伦次地说着:‘我在找你,我找了你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着急……’”可知,父亲找了整整一天才在派出所找到“我”,他双眼噙泪紧紧地抱着“我”;
    从⑤段“父亲见我对照片感兴趣,就提议道:‘进去给你照一张相吧!’面对照相馆里刺眼的灯光,我什么也看不见了,父亲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情不自禁又想起了白天迷路后的孤独和恐惧。摄影师大喊:‘笑一笑,笑一笑……’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当快门声响起的时候,我的脸上依然带着白天的表情。于是,就有了那张一寸的照片。在这张小小的照片上,永远地留下了我三岁时的惊恐、困惑和悲伤”可知,经过一家照相馆时,父亲看见“我”对照片很感兴趣,便进去给“我”照了一张照片;
    据此可概括为:三岁时,“我”与父亲走散又相聚,然后去照相。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结合原文第④段“父亲的眼睛里,也噙满了泪水!……父亲紧紧地抱住我,口中喃喃地、语无伦次地说着:我在找你,我找了你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着急……”,这是父亲第一次流泪。是因为丢失孩子的焦灼,失而复得的激动与自责而流泪。
    2)结合原文第⑦⑧段“在西湖边散步时,我向父亲说起了小时候迷路的事情……父亲凝视着烟雨迷蒙的西湖,久久没有说话。我发现,他的眼角闪烁着亮晶晶的泪花”这是父亲第二次流泪。父亲是因为“我”的回忆想起往事。结合第⑦段“这么早的事情,你怎么还记得?我怎么会忘记呢?我永远也忘不了”,时隔多年,“我”还记得父亲当年的眼泪,记得父亲当年的爱意,因为“我”的记忆让父亲留下了感动幸福的眼泪,体现他对“我”深沉的爱意。
    3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句,由“我想……”,可知是对“我”的心理描写。“父亲大概真的不要我了,要不,怎么天黑了他还不来呢”,这是写出了父亲还没来时“我”心里想的内容。“父亲大概真的不要我了,要不,怎么天黑了他还不来呢”表现了“我”在迷路怀疑父亲不要“我”了,表现了“我”迷路后内心的担忧和恐惧,生动细腻地描写出了“我”当时紧张不安的心理。
    (2)句,由“抱住我”“说着……”,可知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我在找你,我找了你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着急……”是语言描写。“紧紧地”“喃喃”“语无伦次”这些修饰词写出了父亲找到“我”时的激动、喜悦。“整整一天”“找遍了全上海”写出了父亲在寻找“我”时所经历的艰辛不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令人震颤的深沉厚重的父爱。
    3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不褪色的迷失”中的“迷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表面点出了中心事件:儿时的迷路经历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从深层意思来看是写了一段难忘美丽的记忆,一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歌颂了人间至真至美的亲情。“不褪色”表示此时留在父子记忆的深处,表现了父子情深。“不褪色的迷失”指在父子记忆深处,迷失所带来的委屈、悲伤、惶恐,以及再见时的激动、喜悦等情绪体验,表现了父子情深。时光可以老去,照片可以褪色,唯有儿时迷路的故事不会忘记,因为那故事里弥漫的父子情深的爱不会忘记,不会褪色。
    主要情节
    父亲不顾劝阻,坚持种下路边的那一行玉米并为玉米施肥。
    (2)
    (3)
    “我”的情感态度
    (1)
    抱怨不满
    (4)
    事情
    “我”的心情
    第一件事
    看一个孩子喝饱汽水呕气
    ①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
    ②_____________
    向往
    第三件事
    ③_____________
    百感交集

    相关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2散文阅读(含解析),共4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梳理文中内容,完成下列表格,文末老人反复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4 散文阅读(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体会第③段加点的词语的作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这是一份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03 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