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6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7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 11 核舟记 PPT课件第8页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核舟记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2024)核舟记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1课时,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初读课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通假字左手倚一衡木,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器皿人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个两三厘米长的桃核,有人将它雕刻成一只船,大家可能觉得不足为奇;但如果我告诉你们,这位雕刻家又在上面刻了五个人,而且须眉毕现,神情各异,大家相信吗?这还不算完,他还刻了八扇窗户,刻了船篷、船桨、茶炉、茶壶、书画手卷以及和尚的念珠,还刻了三十四个字,怎么样?这下是不是很想见识见识这枚桃核了?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明朝人魏学洢是以怎样独特的视角记下这枚桃核的。
    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少时才德超众,工古文,著有《茅檐集》。
    自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②尽量读准句子的句读。
    提示: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如“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
    断句跟语法密切相关,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避免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
    (“衡”同“横”,横着)
    词类活用:①箬篷覆之②石青糁之③中峨冠而多髯者④居右者椎髻仰面
    (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用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读“qí”,形容词,奇妙)
    (读“jī”,名词,零数、余数)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翻译这些句子,观察其中的数量词在翻译时的不同之处。(1)苏、黄共阅一手卷。(2)舟尾横卧一楫。(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 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翻译: (1)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 (2)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分析:首先,古代汉语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直接与名词结合是比较常见的形式,如所给的三个例句中均无量词。这是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量词。其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翻译的时
    候要删去。此外,关于数词和名词的搭配,若重点在名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前面,如例句中的“一手卷”“一楫”“一舟”;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要放在名词之后,如“人五”“窗八”等。现代汉语里也有数量词组在名词之后的现象,翻译时可以不把数量词移到前面。
    本文的题目中有一个“记”字,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①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的景物,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记”的是一艘“核舟”,是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和高超技艺,属说明类性质的记叙。
    ②从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看,前者多用描写性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严谨的说明性语言,是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就此可以得出:同为“记”,它们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小结:“记”这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而《核舟记》属于“记”中的少数,虽是略读课文,却具有精读的价值。
    课后查阅苏轼游赤壁以及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交往的相关材料。
    王叔远是“奇巧人”,他雕刻的核舟是奇巧之物,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发现了核舟的“奇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根据课下注释可知一个黍粒的长度为一分,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由此得出核舟的长度约为2.6厘米,高度约为0.67厘米。大概只有小拇指前段那么大,可见用于雕刻舟的桃核之小。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雕刻的内容一共有品类11种,数量53个,可见所刻范围之广,数量之多。
    “旁开小窗,……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么小的核舟上还能做八扇可开的小窗与对衬的雕栏,还能在窗上刻如此多的字,可见其雕刻技艺之精巧。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人物神态栩栩如生;“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的细微之处都表现出来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珠可历历数也”,小小核舟中的人物不仅姿势不一,变化丰富,而且就连人物的动作乃至服饰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可谓是巧夺天工。
    “石青糁之”“其色墨”“其色丹”,在小小的桃核上,色彩丰富,有蓝色、墨色、朱红色。足见其妙哉!
    “大苏泛赤壁”是核舟的主题,核舟上哪里表现出了这个主题?
    第2段,核舟上所刻的对联是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里的名句,呼应了“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同时,窗上的刻字则暗示了活动的背景:正是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之景,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图。
    核舟上刻有泛舟的人物,有苏子与客(佛印、鲁直),有舟子,而前后两篇《赤壁赋》都有提到“客”相从,刚好吻合。 为了造成江上泛舟的实感,核舟上“舟尾横卧一楫”,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给观赏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小结:一枚小小的核舟上 ,雕刻了53个东西,事物繁多,人物众多,雕刻得极其精巧,还有丰富的色彩,表现出了“大苏泛赤壁”这个主题,确实是“奇巧”,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难怪引得作者感叹“嘻,技亦灵怪矣哉!”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围绕着核舟依次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
    (1)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艺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大小、形状、结构,舟上的人物、物品和题字。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物、文字及其数目,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核舟中间的船舱部分,然后介绍船头、船尾和船背。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视觉上的“主体”。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船舱无疑是背景部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既明,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而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小结:作者先设定“背景尺寸”,然后按照空间顺序一一写来,文末又与开头相互呼应;又准确抓住读者的认知心理,运用多种说明顺序,为我们巧妙地再现了这枚精美绝伦的核舟,真可谓核舟奇,文更奇。
    魏学洢介绍核舟的顺序不可谓不巧妙!他仅用400多字,就写出了核舟奇巧的特点和王叔远高超的雕刻艺术。这得益于他简洁、准确和生动的语言。请同学们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文中分别找出例句,加以品析。
    (1)品析语言的简洁性。 例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品析:为了说明雕刻者技艺之“奇巧”,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再说雕刻物件繁多,“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又进一步总结形象之真、艺术之妙,“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三个层次,简明扼要。
    (2)品析语言的准确性。 例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品析:这句话在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因为没有经过准确测量,所以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
    (3)品析语言的生动性。 例句: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品析:先写出“一楫”,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容,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这样,一动一静,动静相宜,秩序井然,神态毕出。
    小结:这些简洁、准确且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引人想象的。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全篇仅400余字,就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语言简洁生动。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生动的描绘和具体的说明,同学们在写作中也应如此。
    阅读清代宋起凤的《核工记》,简析其中对核雕的描写与《核舟记》有何异同。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做简要介绍,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说明文。

    相关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文配套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体简介,学习目标,第六段翻译,文章思路,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一词多义,文化知识积累,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教学ppt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新课导入,走近作者,背景资料,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句末语气词,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做这里指雕刻,无不全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堂教学ppt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准字音,答疑解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常用词语积累,无不全都,yí赠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