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课ppt课件
展开1、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 3、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1、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葛亮为军师。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写三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第二部分(2-3):刘备以诚得见诸葛亮,诸葛亮隆中献策。
第三部分(4):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请结合课文分析: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三顾茅庐”是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刘备拜访孔明时的虔诚态度?
(1)拜访次数——(2)拜访前——(3)拜访时——(4)拜访后——(5)拜访前后语言——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恐惊扰先生,对先生尊重有加)
得知先生未醒,不让童子通报,“拱立阶下”,半晌后,“犹然侍立”,“又立了一个时辰”(耐心等候)
“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斥责张飞无礼;自降身份,言辞恳切
2、结合文本分析刘备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气度宽宏、有耐心、志向远大、忧国忧民、谦虚、不耻下问。
3、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体现张飞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表现张飞鲁莽、急躁、直爽的性格特点。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但刘备执意要去,他也无条件随同去:“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看出这个莽张飞讲义气。
4、文中对关羽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体现关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 关羽比张飞稳重得多,他听到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认为太过,对几次远访诸葛亮也很有意见,但是他不像张飞那样鲁莽。刘备第三次要去卧龙岗,他和张飞一致反对,但他的话却委婉得多,不像张飞那样直爽。他虽然对诸葛亮的昼眠也不耐烦,但张飞大怒要去放火的时候,他却能“再三劝住”,这些都表现关羽的稳重、顾全大局。
5、关羽、张飞的这些表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关、张的表现,在作品中正好有力地反衬出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他们愈不赞成,就愈显得刘备“思贤若渴”。刘备求贤的精神表现得愈充分,就愈能看出他的抱负。
6、文章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 “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 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隆中献计,“德操、元直,世之高士。 亮乃一耕夫耳”,“亮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等。“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徐庶、司马徽、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正衬)
7、这些描写表现了诸葛亮的哪些特征?
表现了诸葛亮长相俊美,气度不凡;谦虚低调,淡泊名利;为人谨慎,心思深沉,足智多谋;关心人民疾苦等。
8、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 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总结: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诸葛亮:谦虚谨慎、智谋过人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恭敬诚恳
1、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天时”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 “地利”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 “人和”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5、语言赏析:“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6、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是虽逢其时、未逢其主的权宜之计。
7、文本中的短诗,有什么作用?
1、诗(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2、用诗对刻画之人进行评点,为后面故事埋下伏笔。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古代小说常用的人物出场方法是,在人物正式出场之前,层层烘托,反复渲染;在正式出场后,再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使人物的基本特点得到更鲜明的表现。文章写刘备拜访诸葛亮,层层烘托,反复渲染,诸葛亮和刘备的形象便呼之欲出。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个时辰”,而态度“恭恭敬敬”;张飞则粗犷豪放、莽莽撞撞。诸葛亮则是经世奇才,从他未出隆中,已分天下便可以看出来。
3、学了《三顾茅庐》后,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①我们对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②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③要学习诸葛亮,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评优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评优课ppt课件,共1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学ppt课件,共15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课文配套ppt课件,文件包含《三顾茅庐》课件pptx、《三顾茅庐》教案docx、《三顾茅庐》同步练习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