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4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97218/0-173183811976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高中地理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4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人类与海洋协调发展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4,共2页。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______。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________和________。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解析】 本题以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为例考查海岸带的海洋环境问题与海洋环境保护。第(1)题,超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和海水入侵问题;温室效应会使全球变暖;污染物排放超过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海洋污染。第(2)题,读示意图可知,由于入海径流和入海泥沙减少,苇滩、湿地生态破坏,海浪侵蚀作用加强,海岸受到侵蚀后退。第(3)题,苇滩、湿地对污染物有降解作用,能有效容纳、净化水中的污染物,并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但不能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和增加河流水量。第(4)题,黄河入海径流量增大,会延缓由于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所造成的海岸侵蚀后退;淡水汇入增多,减轻了海水入侵所造成的淡水变咸;由于汇入水量增多,渤海的自净能力增强,能减轻海洋污染。
【答案】 (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2.(2009年福州质检)赤潮又称红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地增殖造成的。2008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3.738平方千米,直接经济损失0.02亿元,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08年我国赤潮发生的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海域是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我国近岸海域赤潮高发的月份最可能是________。
A.1月 B.3月
C.6月 D.11月
(3)防治赤潮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1)东海 东海的海岸线较长,沿岸的工业较发达,入海的废水污水较多,尤其是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水温适宜赤潮藻繁殖。
(2)C
(3)加强监测预报,加强管理,切实控制沿海地区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采取相应的生物、化学等措施进行治理。(言之有理即可)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领海基线是根据________法而确定的,这种领海基线法适用于________的国家。
(2)领海基线西侧的海域为该国的__________,东侧为该国的________。
(3)在图上用平行斜线画出该国“毗连区”的范围。
(4)该国在E海域拥有哪些权益?
【解析】 该题以模拟海域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了与海洋权益有关的几个概念。第(1)题,领海基线的确定方法有正常基线法、直线基线法和混合基线法三种。图中所示为直线基线法。第(2)题,领海基线是内水和领海的分界线。第(3)题,毗连区是领海以外12海里以内的海域。第(4)题,从图上看,该海域属于领海,在确定某国在某海域的权益时,可按下列思路分析:
【答案】 (1)直线基线 海岸线比较曲折或沿岸有一系列岛屿
(2)内水 领海
(3)画图略 (方法提示:先在ABCD四点外侧画出四个点A′B′C′D′,使AA′、BB′、CC′、DD′的方向大体与原领海基线垂直,并使AA′、BB′、CC′、DD′的距离等于12海里(以图下比例尺为准),然后将A′B′C′D′四点用直线连接起来作为领海外围界线。再按同样的方法在A′B′C′D′连线的外侧画出毗连区的外部边界A″B″C″D″,然后将新画两条界线之间的区域(宽度为12海里)用平行斜线表示出来即可)。
(4)享有主权及于其上空和底土。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共3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灾害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2,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高中地理章末整合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共2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