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2024)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诸葛亮,罗贯中,刘备三顾茅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蜀 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起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181年:诞生于琅邪。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221年:被封蜀国丞相。225年:讨伐南蛮,七擒孟获。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232年:发明木牛流马。234年:病逝五丈原。
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抓住小说的主要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重点)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的人物形象,学习文中层层渲染、反复烘托的写作手法。(难点)感受古代白话小说丰富的文化底蕴;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重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景。
拜谒(yè) 愧赧(nǎn) 鄙贱(bǐ)箪食壶浆(dān) 顿开茅塞(sè)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 岂可相强(qiǎnɡ) 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汉室末胄(zhòu) 谬举(miù) 倾颓(tuí) 吴会(kuài) 沔水(miǎn)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屏人促席(bǐng) 刘璋(zhāng) 失礼 傲慢 疏懒 如雷贯耳 经世之才 思贤如渴
拜谒:拜访谒见。 失礼:指感到招待不周而向对方表示歉意。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存恤:爱惜,体恤。 纶巾:古代用青丝做成的头巾。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2.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
因为汉室衰败了,而董卓、曹操等人夺取了国家政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想要在天下伸张正义,又苦于自己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只好请人称“卧龙”的诸葛孔明相助,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段落大意。
一( ):二( ):三( ):
写三顾茅庐之前,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刘备以诚得见诸葛亮,诸葛亮隆重献策。
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请结合课文分析: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阅读文章,通过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刘备 诸葛亮 张飞 关羽)
我找到的是文中 ,这里通过 (人物描写方法),我看出 是个 的人。
玄德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 玄德拱立阶下。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做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1.第2自然段说说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
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2.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的雄才大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第3自然段中诸葛亮是从哪些方面分析天下形势的?
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交通发达,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能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愚昧软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4.诸葛亮在隆中给刘备制定的策略是什么?体现了什么?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和雄才大略,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天时”指曹操拥兵百万,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地利”指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人和”指刘备是帝室之胄,且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5.结合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说说“将军欲称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具体指什么?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任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
语言赏析:“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文章通过刘备“三顾茅庐”之事,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评优课ppt课件,共1页。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24* 三顾茅庐教学演示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