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时练习,共3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默写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2.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3.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朱敦儒《相见欢》)4.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二、阅读(一)阅读《浣溪沙》,完成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B.整首词全都是在对“去年”所经历“宴饮作词”情景的追忆。C.词人由“夕阳西下”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D.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2.请具体分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答: “花落去”表达了作者对春花消逝的怜惜和无力挽回的无奈之情;而归来的燕子似乎给作者带来一丝喜悦;但物是人非,作者独自徘徊于“香径”,越发孤寂伤感。 (二)阅读《采桑子》,完成问题。1.对《采桑子》解读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西湖时所见的景色。B.上片轻舟短棹,春草碧色,绿水清波,长堤掩映,柔和的笙箫随风飘来,描绘了一幅淡远的画面。C.下片以静衬动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愈显西湖的幽静。D.“无风水面琉璃滑”中的“滑”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面的平滑,更显其晶莹、澄澈。2.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所展现的景象。答: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的花草散发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三)阅读《相见欢》,完成问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D.词的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2.诗词创作讲究“一字传千言”,请说说词作中“散”字的表达效果。答: “散”字意为帽缨(帽饰)散乱,作者用“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阅读《如梦令》,完成问题。1.下面对《如梦令》的解读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A.“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B.“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C.“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D.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但又一时找不到出路的兴奋心情。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答: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鸥鹭”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情感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