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件出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
2、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本诗的大意。
2、学会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体验意境,感受作者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但是,对于古诗当中一些重难点的句子和词语以及情感上的把握还存在欠缺。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讨论法3、小组合作探究法4、借助情景想象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谈话导入,介绍作者
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就是最凄美、最永恒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挥毫泼墨,成就了一片篇美文佳作。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穿越盛唐时期的润州,来到烟波浩渺的长江之畔,和作者王昌龄一起送别一位友人。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1.出示诗题,关注“送”字
①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诗题的意思,并用一句话来概括。
② 关注诗题中的“送”字。 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学生了解到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从而把握整首诗的大概内容。
是呀,这首诗是王昌龄送别辛渐时所作,那关于作者你有了解些什么呢、
2.出示(作者简介)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等。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课件出示】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课件出示】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
交流诗句意思: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3.交流诗句意思: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师:古代送别呀,诗人总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感情,那么,在诗的前两句,诗人有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1) 品读“寒雨”【课件出示】
“寒”字不仅写出了雨水的寒冷,夜寒天也寒,作者的内心一定是寒冷的,因为他就要和好友分别了,透着寒意的雨,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让离别的气氛更加浓烈,更加惹人心碎!
品读“孤山”【课件出示】
孤独是形容人的情感,而在这里,用孤字形容楚山,把连绵起伏的楚山写成楚山孤影,可以感受到送别友人后,诗人内心的凄冷孤寂之感,就连眼前的楚山也是孤零零的。
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2.品读后两句诗【课件出示】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过渡)
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
【课件出示】
出示送别诗(【课件出示】)
师生合作:师:奇怪了,送别诗,其他诗人是这样写的。
师:在赠汪伦中,李白这样说:
学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表达了王轮对李白的一片深情呀! 高适在别董大中这样激励: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这是高适对东大的激励呀! 王维送元二这样说:
学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对元二的不舍和劝慰呀!而王昌龄不去激励,不去劝慰,他却这样说:
学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为什么这样说?【课件出示】
王昌龄曾在朝为官,他才华横溢,为人刚正不阿,政治清廉。然而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
公元737年,王昌龄因小人的诽谤谗言,被贬到千里之外的岭南,在岭南一呆就是三年。
公元740年,回长安后,因小人的诬陷,而被贬到江宁任江宁丞。
公元748年,他再次因小人的诽谤谗言,而被贬到小小的龙标任龙标尉。
他这一生呀,少说有三次被贬到偏远荒僻之地,许多不明缘由的人都对他议论纷纷,他这一贬再贬,别人都会怎么议论他呢?
学生交流:
老师总结:面对朝廷的一贬再贬,面对百姓的质疑,面对人们的议论纷纷,王昌龄心里的压力好大呀,他一定要把对朝廷的忠心表达出来,把自己清正廉洁的本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让辛渐带回去的这句话:
学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6)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冰心”“玉壶”都是高洁的象征。我想他想对远在洛阳的亲友说,他很正直、纯洁,虽然前面经历了那么多坎坷,但是一定不会因为两次被贬的遭遇而改变自己清正廉洁的本心。
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走进王王昌龄的一生
师:王昌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纵观王昌龄的一生,27岁的他,投笔从戎,奔赴战场,,站在玉门关下,他高喊:
学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 这是何等的爱国情怀!
边塞战争艰苦,他在黄沙滚滚中呐喊:
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不把敌人击退誓不会还,这是何等的报国之志呀!
即使后来他被贬到没有实权的县城,他依然是:
学生:平明驱郡府,不得展故人。
师:天刚亮,他就去县府办公,都没有时间会见老朋友,他有是如此的忠于职守。
八年后,他又一次,因为别人的诽谤谗言,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任龙标尉时,由现在的江宁丞降到了龙标尉,他仍不改初心,在龙标,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开文脉,中教化,修孔庙,建书院。
师:你门瞧,他有没有因别人的诽谤谗言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呢?
学生:没有
师:他王昌龄自始至终都是不改初心,一直都是:
学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堂小结
师:现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前两句借景抒情,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后两句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了自己清正廉洁的本心,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六 课外拓展诗词【课件出示】
同学们,在心为志发言为师,。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人们把自己的内心之志写进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诵读时也受到这精神的滋养。
【课件出示】
像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课下,让我们继续诵读,继续在诗词的身上汲取营养。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熟读古诗,并查找诗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情感与品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充实课堂内容,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回顾本课教学,我有几下以点感悟:
一、以读代讲,将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在古诗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通过反复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教学本诗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个别读、合作读、齐读、配乐读等。每次朗读都有具体目标,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由于学生大多认真预习了,初读效果较好,少数同学“冰心”一词的前后鼻音读得不准。读通全诗后,请同学边听教师范读边划出停顿,再通过齐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读好声调、读好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含义,体会古诗感情,激发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为学生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走进诗人内心世界。
诗人往往寓志于诗歌的形象之中,古诗的意境正是诗人心境与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关键词。教学古诗第一句时,抓住“寒”字,引导学生想象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感受诗人内心之寒。“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愁绪,寒意不仅弥漫在吴江烟雨之中,更萦绕在离别之人的心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连绵、悄然而至,诗人因离愁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教学第二句时,抓住“孤”字,展示一幅高远壮阔的楚山孤影图,感受诗人送别友人之孤。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学习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则抓住“冰心”“玉壶”二词,结合二词的释义、典故,以及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感知诗人是在借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表明心志,感悟诗人高尚纯洁、刚正不阿的品质。
当然,这节课仍有很多不足。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不高,尤其是感悟诗人高洁品质时,学生举手不积极,主动性不高。一节扎实、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也少不了学生的精彩生成。如何设置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巧妙处理好课堂生成点,这是我今后应该多关注的地方。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统编版(2024)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引出任务群——边塞诗,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认识诗人,品读人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2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授,互动,总结,知识拓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