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统编版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道德修养,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新闻链接,探究与分享,品读电影,拓展空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题
1.2在社会中成长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本课为 1 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二框,本单元是八上教材的第一单元,本单元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述,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本单元以“走进社会生活”为主题,有价值导向和行为指向的考虑,意在明确走进、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是中学生成长为负责任公民的必经之路。基于对社会生活由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识和思考,本单元为后续各单元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提供了逻辑起点和认识依据。
本节课“在社会中成长”,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
本节课由“在社会课堂中成长”“养成亲社会行为”两目组成。第一目“在社会课堂中成长”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其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第二目“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其二,青少年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即怎么做的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对社会的正向认识,愿意参与社会生活,能够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乐于服务和奉献社会,其行为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性。部分学生存在社会参与的畏难情绪,有参与愿望,但受交往能力限制和青春期闭锁心理影响,表现出内心彷徨、举棋不定、缺少人生目标、孤芳自赏等各种不同形式。从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同伴、老师的认可,而且需要获得更富社会性的存在感,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专业的引导,帮助其认识和理解“我与社会”的关系,进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成长”。基于以上考虑,教材第一课帮助学生在具体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理性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促进个人发展。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道德修养】维护公共秩序,讲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在公共生活中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参见2022版 新课标 P12)
知识目标:知道中学生应该积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理解“社会化”的内涵,懂得个人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素养。
能力目标: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并在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
教学重点
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怎么样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1.【展示课题及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学习更有效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与学段目标是:(展示目标、学生朗读)
2.【导入新课】
方案1——视频提兴趣,学习更有趣
【新闻链接】15年前被救的孩子们,如今……
“汶川哥哥”:泸定地震救援中,一张消防员抱着一名婴儿转移的照片感动网友。消防员肩膀上的“汶川”二字,更是感动全网,这名消防员也被称为“汶川哥哥”。“5·12特大地震”时,他6岁,看着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和消防员叔叔,他的心中萌发了一个梦想。
▲ 配套视频:15年前被救的孩子,如今...
观看视频并思考:15年过去了,地震中获救的少年都已长大,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别人眼里的“光”?
参考答案: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我们被呵护,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们曾被光照亮,如今成为了别人的光!
方案2:
学生阅读教材P6“运用你的经验”呈现的案例,讨论并回答:
你是否有与小东类似的经历?
与同学交流分享你的付出和收获。
参考答案:(1)有过。例如,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暑假帮助父母做家务等等。(2)这不仅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与人相处、适应社会要求等,还让我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学习。
师总结: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了解真实的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能帮助我们积累宝贵的社会经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服务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与收获的欣喜。
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在社会中成长”的学习。
明确目标,学习有方向
本活动通过“汶川哥哥”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结合“汶川哥哥”成长的历程思考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在社会中成长”的观念,从而导入本课主题。
本活动意在以同龄人的经历和收获为例,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为“在社会中成长”的学习作铺垫。
新课讲授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师出示知识点:
1.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P7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社会化的概念有点抽象,教师可以用一组图片展示个人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名中学生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P7“相关链接”的内容,提炼出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接着,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说说自己是怎样从一个婴儿成长为一名中学生,其中家庭、学校、社会提供了哪些条件?
参考答案:我们每个人从“蹒跚学步”开始就不断的接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我们一步步成长,不断的去学习和适应社会,让自己更加的优秀,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预期,最后一张图是志愿者活动,表明我们开始关注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也就是奉献和服务社会。社会提供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自然人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才成长为社会人。
教师同学生一起简单回顾上节课展示的狼孩的故事,用狼孩未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例子引导学生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比较,加深对社会化过程及内容的理解,切实认识到社会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探究与分享】日常学习和生活用品来源
阅读教材P7“探究与分享”中的两幅图片,思考并回答:结合图片,说明食物、学习用品、衣服等是怎样生成出来的。
答案与解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生活必需品都是很多社会角色分工合作生产出来的,如图中的粮食、书籍等,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我们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教师总结提升:个人依赖社会,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除了物质上的依赖外,还有精神上的依赖。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社会交往取得的,我们的文化素质是受社会影响形成的。
师总结知识点:
1.个人成长与社会生活有什么关系?P7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
【品读电影】《荒野生存》
师展示一张《荒野生存》电影海报,提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部电影?可以请知道的同学简单说一说。
师简单介绍这部电影:
《荒野生存》这部影片改编自乔恩·克拉考尔的同名畅销小说,取材于发生在1992年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和超验主义者克里斯多夫·强森·麦坎得勒斯因厌恶社会而在茫茫的荒野中流浪,年轻的克里斯托弗孤身前往阿拉斯基的荒野,被人发现时已经活活饿死在公交车里。
【新闻链接】“倒立男孩”站起来了!
教师播放视频《“倒立男孩”颜玉宏站起来了》,学生观看材料并思考:(1)你觉得“倒立男孩”能够站立起来的原因有哪些?(2)如何评价他说的“以前都是别人发光照亮我,以后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回报社会、国家...”?
答案与解析:①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材料中,“倒立男孩”能够站起来,一方面是他自己自强、自立、乐观,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他的关爱,为他能够站起来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材料中,他的话就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是非常正确的。
▲ 配套视频:“倒立娃”站起来了
教师提问: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说说:采访中宗庆后的财富观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与解析:宗庆后说,要让别人尊重你,你必须要帮助别人。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师出示知识点:
1.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为什么)
①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展示2幅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一幅是亲社会行为?
接着,师出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又能促进双方交往关系协调的行为。可以是谦让、分享、微笑、问好,也可以是帮助他人、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或一些关心社会发展的行为。
师再展示2幅情境图,让学生判断图片呈现的行为是不是亲社会行为。
【探究与分享】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展示劳动体验、研学旅行、植树活动、科技节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学生观看材料后回答:
这些行为都是养成什么行为的做法?
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体验与收获。
答案与提示:(1)上述图片行为都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2)例如,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等等。这些收获增强了我们亲社会的意识,发展了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师总结知识点:
2.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怎么办)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②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遵守社会规则,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新闻链接】劳动成为必修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秋季学期开始,劳动将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将整理与收纳、烹饪、打扫卫生等纳入课程内容!
▲ 配套视频: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
教师出示关于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的相关视频和文字材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时政新闻,另一方面针对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育人价值,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都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
本活动根据社会学理论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化以及社会化的内容,意在证明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用“狼孩”案例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如果脱离社会只能畸形生长。
本活动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究,认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通过展示《荒野生存》这部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从反面论证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同时针对社会中有一些人甚至同学,有“厌世”、“离家出走”等错误的想法,借此警醒这既是对生命的不重视,又是非常错误的人生观。
本课重点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学习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活动通过“倒立男孩”颜玉宏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站起来的原因,从而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同时通过评价站起来了的颜玉宏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社会、回报国家,引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为下一目“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学习作铺垫。
本活动借助情境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主要表现。
本活动意在让学生回顾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收获,认识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个时政内容是很重要的,放在这里将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一起讲解是合适的,都是养成亲社会行为的要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在社会中成长”,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热爱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养成亲社会行为一是要靠亲身的社会实践,二是要积极参与、体验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主动关心社会、倾力奉献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课堂练习
略。(详见配套课件P15-23)
课后拓展
【拓展空间】教材P9,成功人物的成长过程
课后作业:
请课后搜集成功人物任务的故事和案例,并选取一个人为例,参考表格提示,探究他的成长过程。
答案与提示:答案具有开放性。可以在研读名人传记、纪录片等资料的基础上探究成长过程,要求探究结论是本学科本章节的知识点,即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这一人物的经历如何体现这一点。
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成功人物成长过程的探究,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板书设计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在社会中成长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和意义
养成亲社会行为
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采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情境创设,注意引用有针对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 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议学情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