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 (2份,原卷版+解析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复习练习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复习练习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63防灾减灾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63防灾减灾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
目标任务
02
预习导学
1.防灾自救——暴雨
(1)地势低洼的居民住宅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挡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将垃圾、杂物等丢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时积水成灾。
(3)底层居民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应移装在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4)在积水中行走要注意观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准随意倾倒垃圾及废弃物,以防淤塞。
2.防灾自救——台风
(1)台风来临前防御措施
要及时收听或观看电视、网上的台风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到政府防台风的措施。
台风来临之前,要记得将门窗关好,窗台和阳台上有植物花盆之类的也要及时收好,检查并且收好容易被风吹倒的物品。
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以防发生被砸、被压、触电等意外发生。
台风来临前要关闭各类电器电源,以防止遭遇雷击。
(2)台风来临时应对措施
行人安全防范:
如果在外遇到了台风来袭,行走的路人应该及时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躲避后再联系家里人告知其位置。在下雨或雷电时,注意切忌使用手机,另外还要留意外面的动向,以方便随时更换躲避的场所。
行车安全防范:
开车的司机,在遇到台风来临时,在开车的时候必须提高警惕,善于利用灯光。并且要降低车速,减少变道行驶。要绕开路上积水的地方行驶,车子要往高处地方停,避免遭遇水势的危害,必要的时候要先弃车。
(3)台风来临时在外如何自救
如果台风来临的时候,你正好在外面,那么记得不要躲在广告牌、大树以及临时搭建的建筑物下。
如果你是开车的,则要快速将车子开到地下停车场或者隐蔽处。
如果你在水里游泳,则要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3. 防灾自救——滑坡、泥石流、崩塌
(1)雨季不要在沟谷中或危岩附近长时间停留。
(2)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
(3)不要停留在沟谷中坡度大、土层厚的低洼处或躲在滚石、乱石堆后。
(4)泥石流发生时,不要攀爬树木躲避。
(5)当发现滑坡、泥石流或崩塌征兆时,应及时报警或报告当地政府,通知临近的村民尽快撤离。
4. 防灾自救——地震
(1)地震发生时在室内如何藏身?
立即躲到墙根、墙角或远离窗户的室内门道里;身体应紧贴墙根、墙角,头部尽量靠近墙面;可随手取些被褥、枕头,掩住自己的头部。
(2)发生燃气泄漏时如何逃生?
切断总电源,迅速离开现场;千万不要使用明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处;若被倒塌物砸压,应设法将脸朝向通风口,等待救援。
(3)被塌落重物压住身体怎么办?
查清压在身上的物体是何物,不要轻易移动物体或身体;检查自己是否受伤,若没有受伤,应根据情况向外缓慢拽拉身体;若已受严重外伤,应尽力用衣物等物包扎好伤口;若发生骨折,不要轻易移动,应等待救援。
(4)埋在废墟中如何维持生命?
树立坚定的生存信念;不要大哭大叫,应保存体力;尽量休息,闭目养神;寻找食物和水,维持生命,若无法找到水,可以用自己的尿液应急;若有伤,应设法包扎,多休息。
(5)公共场所人群混乱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秩序地行动;若被拥进人群,应双手交叉在胸部,保护自己;用自己的肩、背部承受压力;挤在人群中无法脱身时,不要往相反的方向跑,要跟随人群向前移动,注意防止摔倒。
知识点一 防灾减灾手段
1.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知识点二 自救与互救
1.灾前准备
①在洪涝、台风多发地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但做好灾前准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
①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②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③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④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式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3.灾后自我保护
①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②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1.自主判断
(1)地震等地质灾害发生时要注意收听地震预报。( )
(2)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自我保护和灾后救助三个方面。( )
2.将下列防灾减灾措施填到对应横线上。
①修建水库 ②加强灾害预警 ③制定防灾减灾法律法规
④营造防护林工程 ⑤加固堤坝 ⑥加强防灾减灾教育
(1)工程性措施: 。
(2)非工程性措施: 。
答案:
1.(1)×目前人类的技术手段还无法预报地震。
(2)×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2.(1)①④⑤
(2)②③⑥
03
核心整合
核心01 防灾减灾手段
【核心整合】
(1)灾害监测
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不同平台(陆地、海洋、空中)的监测仪器
吊箱测流是目前最适合对高含沙、冲淤变化大、漂浮物多的河流进行流量监测的设施。上图为工作人员在吊箱内进行水文测量测流。
(2)灾害防御
我国为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一过程也能帮助重建区增强防灾能力。
【小试牛刀】
材料一 2022年3月23日是第62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表示要准确、及时预报天气变化,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材料二 2021年10月13日是第32个“国际减灾日”,应急管理部原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原局长郑国光认为,多部门应急联动将是防灾减灾救灾的“尖刀”力量。“过去,各救援力量往往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救援效率。应急管理部组建后,综合救援的整合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
(1)材料一显示的自然灾害避防手段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自然灾害避防手段是什么?怎样实施?
【答案】(1)灾害监测。
(2)灾中救援。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分析】本题以世界气象日与国际减灾日为背景材料,涉及灾害防御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与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一可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刘雅鸣表示要准确、及时预报天气变化,发挥气象防灾减灾作用,故针对气象灾害避防手段是做好灾害监测。
(2)由材料二可知,应急管理部组建后,综合救援的整合优势逐渐显现,成为应急救援的中坚力量,说明自然灾害避防手段是灾中救援。具体实施为灾害发生后,相关救灾部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对灾民进行救护和救济,对损坏的各种设施进行抢修以及恢复,以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
核心02 自救和互救
【核心整合】
1.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具体措施如下所示:
(1)震前准备
(2)避震方法
(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特别提醒: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洪水中的自救和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应急
(3)洪水中的救助
3.台风中的自救
4.滑坡灾害的防避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或坡脚从事生产活动,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3)要关注山坡上的异常现象。
(4)要注意加固有滑动危险的山坡。
(5)滑坡发生时,首先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的山前或沟谷,应迅速辨别滑坡运动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5.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堆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6)突遇泥石流,应迅速沿垂直于泥石流方向向高处逃离。
【小试牛刀】
材料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如图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 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2)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
【答案】(1)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分析】本题以全国“防灾减灾日”为背景材料,涉及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内容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自救的方法有: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地质灾害,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尽快离开事故现场,切勿贸然返回,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灾情,等待专业人员的处置和救援。
04
重难拓展
一、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工程性防御措施
2、防避气象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3、防避地质灾害的措施和方法
〔典例〕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设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针对的自然灾害有( )
①地震②滑坡③崩塌④山洪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快径流流速B.保持水土C.促进蒸发D.美化环境
【答案】1.B 2.B
【解析】1.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御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危害,②③④正确;图中的防护工程并不能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①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挖方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A错误,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正确,对促进蒸发、美化环境作用较小,CD错误。故选B。
05
知识总结
06
强化训练
考点01 防灾减灾手段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完成下面小题。
1.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A.监测灾害发生过程B.战胜自然灾害C.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D.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下列属于灾中救援与救助的有(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下列关于救灾应急预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主要是在灾中应急时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毫无用处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1.D 2.B 3.C
【解析】1.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D项正确;监测灾害发生过程属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内容之一,不是其主要目的,A项错误;人类目前无法完全战胜自然灾害,也无法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B、C项错误。故选D。
2.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③不符合题意;而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都是属于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救援与救助措施,①②④符合题意。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其主要在灾中应急时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①②④正确;有些救灾应急预案就是为了应对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并不是毫无用处,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02 自救与互救
2022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及以上地震27次,其中震级最高的一次是1月8日青海门源发生的6.9级地震。地震发生时,应合理避震和自救。完成下面小题。
4.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在商店里,靠近立柱屈身蹲下B.在高楼上,迅速乘电梯或步行下楼
C.在教室里,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处D.在野外时,迅速离开电线杆跑向开阔处
5.下列关于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尽快拖出来进食
B.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顺风方向跑离
C.地震发生后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
D.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
【答案】4.B 5.D
【解析】4.在高楼上,发生地震时电梯易发生故障被困,故不能乘坐电梯,应先就地躲避,B是不正确的措施,符合题意;在商店里,靠近立柱屈身蹲下,在教室里,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处都可获得一定的保护和求生空间;在野外时,迅速离开电线杆跑向开阔处,不易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伤和触电。通过分析可知,ACD选项都是避险的正确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B。
5.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被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蒙上眼睛以免被阳光刺伤眼睛,慢慢进食,让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A项错误;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逆风方向跑离,顺风方向 易中毒,B项错误;地震发生后不应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而应保存体力,听到有人时再大喊,C项错误;在救援他人时,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这样才能准确快速就出被困者,D正确。故选D。
【点睛】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朝河流下游方向迅速跑到地势低的地方B.垂直于河谷方向逃离,尽量逃往地势较高处
C.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寻找制高点D.站在原地大声呼救
7.为防御此类地质灾害,该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②修建水利工程③修建护坡工程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答案】6.B 7.D
【解析】6.当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应远选择垂直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避开河谷,B正确;不应朝河流下游方向跑到地势最低的地方,应朝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A错误;沿着山谷向山顶奔跑即为迎着泥石流的方向,危险性更高,C错误;地质灾害发生速度快,原地不动大声呼救不是有效的求救方法,D错误。故选B。
7.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使地表物质更加稳定,①正确;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但是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不大,②错误;修建护坡工程,可以稳固谷坡,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③正确;清除河道淤泥,对河道内水流排泄有利,但对滑坡、泥石流没有影响,④错误。综上①③正确,故选D。
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既需要高深的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不包括( )
A.灾害监测,灾害预报B.防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
C.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D.召开联合国大会
2.下列关于我国防灾减灾主要手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是防灾B.灾害预报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活动的科学依据
C.灾害监测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D.我国已能对自然灾害做出准确预报
【答案】1.D 2.B
【解析】1.我国防灾减灾的手段主要有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等手段,同时防灾减灾又是一项社会行动,需要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召开联合国大会与我国防灾减灾无关。故D符合题意,选D选项。
2.灾害预报是减灾准备和各项减灾活动的科学依据,B正确;防灾减灾工程的先期性措施是灾害监测,A错误;防灾是灾前为有效减少灾害损失采取的防避措施,C错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还不能对一些自然灾害做出准确预报,比如地震灾害,D错误。故选B。
【点睛】防灾:是指灾害发生前一切有助于防止灾害发生和减少灾害损失的工作和活动。我们通常把减灾活动划分为三个环节,即防灾、抗灾和救灾,防灾是相对于抗灾和救灾而言的。防灾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制定设计规划和工程选址时尽量避开灾害危险区;二是在灾害发生前将人和可动资产撤离灾区;三是种种工业流程在灾害发生时对某些重要环节采取自控的或人为的减灾技术。减灾:是通过发挥因素的作用,控制致灾因素,防止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
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结合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进行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坡地植被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
C.修建大型水库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
4.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撤离
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
【答案】3.C 4.D
【解析】3.修建大型水库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土壤含水量,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滑坡的防范,C不合理,符合题意;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和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均属于防范滑坡的有效措施,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误;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撒离,B错误;在滑坡停止后,有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误;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以防止被掩埋,D正确。故选D。
【点睛】预防滑坡的常见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定期检测山体情况;植树造林,恢复山坡植被;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体;将人口转移到安全地区。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是影响我国华北小麦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一般出现在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时期。如图为我国华北地区小麦干热风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5.华北地区干热风一般出现在( )
A.3、4月份B.5、6月份C.7、8月份D.9、10月份
6.图示地区防御干热风气象灾害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营造农田防护林②改进耕作和栽培技术③适时提前收割④实施人工降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5.B 6.A
【解析】5.华北地区5、6月份气温大幅度回升,地面升温快,加之空气干燥,易形成干热风,B正确。3、4月份华北地区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降水较少,易出现春旱,但气温相对较低;7、8月份受雨带北移影响,降水较多,华北地区空气湿度大,不易形成干热风;9、10月份华北地区秋高气爽,天气转凉,不易形成干热风,故ACD错误。故选B。
6.营造农田防护林,调整播种期,改进耕作和栽培技术等措施均可以有效防御干热风气象灾害,①②正确;适时提前收割需要在小麦成熟的条件下进行,若小麦尚未成熟,则不能改变干热风对小麦的影响,③错误;干热风灾害出现时,当地空气湿度低,不利于实施人工降雨,④错误。由此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
2022年10月27日8时,台风“尼格”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并以每小时20~25千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于29日凌晨在菲律宾东部海岸登陆,给当地造成严重灾害。下图示意台风“尼格”未来120小时路径概率预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台风“尼格”登陆菲律宾时带来的天气是( )
A.滑坡B.山洪爆发C.海啸D.狂风暴雨
8.防御台风“尼格”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加强台风监测预报B.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C.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D.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
【答案】7.D 8.A
【解析】7.台风“尼格”登陆菲律宾时带来的天气是狂风暴雨,D正确;滑坡属于地质灾害、山洪爆发属于气象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都不属于天气现象,ABC错误。故选D。
8.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各种灾害重在预防,以防为主,故需要加强监测预报,A正确;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起到多大作用是以预报信息为前提,D错误;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可控制和减少台风灾害造成的损失,但作用相对较小,故排除BC。故选A。
【点睛】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公里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A. B.
C. D.
10.以路程最短路途安全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A.市民广场B.第一中学C.奥体中心D.森林公园
【答案】9.B 10.C
【解析】9.本题主要考查应急避难场所标识。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故选B。
10.根据示意图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所,路程远,D项不符合要求。故选C。
【点睛】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紧急时避难,闲时利用应急逃生模拟平台宣传应急逃生知识。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旱涝急转事件通常指一个地区前期为干旱状态,后期出现强降水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导致该地区迅速由旱转涝的天气过程。广义的旱涝急转则是同时包括干旱转洪涝和洪涝转干旱的过程。旱涝急转事件不同于单一的干旱、洪涝事件,它更强调地区短期内在干旱与洪涝状态之间的快速转变。下图示意1980~2018年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旱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的季节。
(1)分析西南地区频繁发生旱涝急转事件的原因。
(2)分析与一般的干旱、洪涝事件相比,旱涝急转事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3)简述西南地区为应对旱涝急转事件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该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受季风的影响大;春末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受南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东部率先从干季进入雨季,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进入夏季后,当副热带高气压带在短时间内出现强度、位置异常时,西南大部分地区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
(2)自然状态旱转涝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容易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等现象;快速的涝转旱,由于缺少抗旱的准备时间,可能加剧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3)加强对天气的监测预警;做好防旱、抗涝两手准备;制订完善的防旱、抗涝处置方案。
【分析】本大题以1980~2018年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早涝急转事件主要发生的季节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早涝急转事件的原因、影响、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该地区(西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的影响大;春末(4、5月份)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移动,受南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东部(主要受东部地区的锋面雨的影响)率先从干季进入雨季,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进入夏季后,当副热带高气压带在短时间内出现强度、位置异常时(副高北移速度偏快,造成北涝南旱;反之,造成南涝北旱),西南大部分地区易发生旱涝急转事件。
(2)结合材料信息“旱涝急转事件不同于单一的干旱、洪涝事件,它更强调地区短期内在干旱与洪涝状态之间的快速转变”提示及已学知识,自然状态,旱转涝转换急剧,时间短、降雨强度大或雨量较大的连阴雨,容易引发山洪暴发、河水陡涨、河水入侵等现象,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快速的涝转旱,由于缺少抗旱的准备时间,可能加剧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导致农业减产。
(3)结合以上题目分析,旱涝急转事件的成因及负面影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所以西南地区为应对旱涝急转事件可采取的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应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科学并主动的做好防旱、抗涝两手准备;制订完善的防旱、抗涝处置方案。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耳其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东高西低,落差大。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震中300km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时24分土耳其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之后又有多次6级以上余震。地震发生后又出现了暴雪和冻雨天气。该次地震造成至少41156人死亡、105505人受伤,灾区有超过8.4万栋建筑倒塌、严重受损或急需拆除。下图为土耳其地质构造与地震震级示意图。
(1)说明土耳其地震的成因。
(2)简述此次土耳其地震灾损严重的原因。
(3)请为减少土耳其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土耳其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应力长期积累,能量积累多,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突然破裂;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表,形成地震。
(2)双震型地震,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震中附近分布有多个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震区建筑物质量差,抗震能力差;地震时遭遇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被埋的人容易失温伤亡。
(3)提高土耳其人民的防震意识,学会地震中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政府应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加强逃生演练;完善地震灾害的相关保险体系等。(答出三点)
【分析】本题以土耳其地震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到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造成的危害、防震的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土耳其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壳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应力长期积累,长期积累的能量积累多,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破裂;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表,形成强烈的地震。
(2)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短,双震型地震,震级大,而且震源浅,余震多;震中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附近分布的大中城市多,人口分布密集;震区建筑物质量差,抗震、防震能力差;地震时遭遇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此生灾害多,被埋的人容易失温伤亡。
(3)从民众的意识来看,提高土耳其人民的防震意识,学会地震中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政府管理应急的角度看,政府应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加强民众逃生演练,增强震后的自救能力;完善地震灾害的相关保险体系,减少民众的经济损失。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结合材料及实例,认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阐述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措施。
1.举例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知道常见自然灾害的灾前、灾中与灾后自救与互救措施。
3.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的方式和疏散逃生的方法。
改变地表环境,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避防措施和方法
洪涝
防洪准备:提高防洪标准;关注天气预报,学会防洪技能,熟悉逃生线路和储备逃生物资
洪水中的自救:尽快撤离到高处;在水中抓住漂浮物,防毒蛇、害虫叮咬和触电
洪水中的互救:抛救生器具或划船、游泳救人;对溺水者控水和人工呼吸等
旱灾
农业生产上选育抗旱作物、早熟品种,扩大抗旱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旱后及时改种或补种
台风
台风来临前:对房屋等建筑物进行检查,必要时应给予加固。台风来临时:不宜出海;海上作业要“停”“靠”“绕”;尽量回到室内、不要接近门窗
风暴潮
关注天气和海浪预报;低洼地区和海边人员要及时撤离;及时关闭海滨旅游项目;出海船舶尽快靠岸或等待救援
避防措施和方法
地震
准备应急包和应急卡片,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地震发生时,尽可能有序逃到室外、到达空旷地、远离高大建筑物;在室内可以躲避在狭小房间内,以柔软物保护头部,并保持呼吸通畅
滑坡
向滑坡方向的两侧逃离;若无法逃离,应迅速抱住固定物体;不要在滑坡区域寻找财物;灾后确认安全后再进入屋内
泥石流
下雨时不要在沟谷中停留或行走;在穿越沟谷时,应先观察,确定安全后方可穿越;一旦听到连续不断雷鸣般的响声,应立即向两侧山坡上转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四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原卷版docx、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讲义64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防灾减灾精品课堂检测,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3《防灾减灾》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63《防灾减灾》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