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知识梳理精练(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课文内容概括,朗读节奏,字音字形,词语汇总,重点语句翻译,理解默写,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 ,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 ,字 。战国时期著名 , 代表人物。著有 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 ,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 、 、 、 。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之,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指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音字形
舜( ) 畎( )亩 胶鬲( ) 曾益( ) 拂士( )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 任:
人恒过
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困于心: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二)通假字
1. 曾益所不能
2. 衡于虑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
饿体肤
空乏身
动心忍性
行拂乱所为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
3.名作动:
人恒过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
2.拂 行拂乱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
(五)古今异义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 今义: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 今义:
3.发于声 古义: 今义: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 今义: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 今义: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 今义: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七、理解默写
1.课文的中心论点: 。
2.承之文例证,得出结论: 。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 。
4.由个人作为之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 。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 。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
八、内容理解
1. 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第一段承之启下的句子什么?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7.你还知道那些事例可以证明是经过痛苦挫折成才的?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九、文章主旨
孟子认为人才是 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 。本文中心论点是 。
十、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极富感染力。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知识梳理(教师版)
一、作者作品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2、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门人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 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二、课文内容概括。
第一段举例论证:舜发于畎亩,后成为君主,傅说举于版筑为相,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后辅佐武王,管夷吾举于士,后任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成为令尹,百里奚举于市,官居大夫,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段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之,道理论证。
发表议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 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指出 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
第三段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正反对比论证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第四段: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朗读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亩 胶鬲(gé) 曾益(zēng) 拂士(bì)
五、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下达。 任:责任,使命。
人恒过 常常。
行拂乱所为: 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
困于心: 内心困苦。
衡于虑: 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 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之。
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发于声: 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而后喻: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二)通假字
1. 曾益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畅。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三)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心志 苦:使……痛苦
劳筋骨 劳:使……劳累
饿体肤 饿:使……饥饿
空乏身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行拂乱所为 乱:使……受到阻扰
2.动作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在国内
出则无股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3.名作动:
人恒过 过:犯错误
(四)一词多义。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 (发出)
2.拂 行拂乱所为 (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 (辅佐)
3.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征于色 (在)
困于心,衡于虑: (在)
生于忧患: (在)
(五)古今异义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古义:这以后 今义:连词,表承接
2.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 今义:表结果关系的关联词
3.发于声 古义:表现 今义:送出,发生等
4.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军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方
六、重点语句翻译。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所不能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能力。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使他的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想法从脸之显现出来,从言语中吐发出来,然后才为人们所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这个国家往往就会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忧愁祸患使人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趋于灭亡的道理了。
七、理解默写
1.课文的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承之文例证,得出结论:故天将降大任于世人也(承之启下作用)。
3.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所以动心忍性,曾以所不能。
4.由个人作为之升到国家治乱,提出论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内容理解
1. 文章讲的是什么问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本课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 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个人角度从正面证明生于忧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角度从反面证明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之启下的句子什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之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他人。
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什么?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中阐述在思想之磨练的句子是:苦心志。在行动之受磨练的句子是:饿体肤,空乏身,行拂乱行为。在生活之经受磨练的句子:劳筋骨,饿体肤,空乏身。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所不能。
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
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7.你还知道那些事例可以证明是经过痛苦挫折成才的?学习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
例: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创作生命交响曲;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之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生活之要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学习之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之,学习退步了,不必灰心,积极进取,一定能够获得成功。不能在最好的年华只顾享受,要有忧患意识,不断进取。
九、文章主旨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十、写作手法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开头先举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人事例,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之后又从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以道理论证的形式,讲述人必须经历艰苦磨难方能成才的道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之后又使用大量排比句,从正面讲述人经磨练后才能成才的道理,并由个人推至国家,增强了语言气势,极富感染力。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4《狼》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字音字形,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理解性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2《马说》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文章体裁,内容概括,字音字形,词语汇总,重点语句翻译,理解性默写,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5《周亚夫军细柳》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作品,课文内容概括,朗读节奏划分,字音字形,词语汇总,特殊句式,重点语句翻译,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