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第1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第2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第3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第1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第2页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A.君主专制得以强化B.加强了中央集权C.地方诸侯反叛中央D.导致了藩镇割据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它导致了地方诸侯国叛乱,故C正确;郡国并行制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故B错误;藩镇割据属于唐代后期的现象,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大封子弟为诸侯王”,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初的郡国并行制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
    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
    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
    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
    【答案】C
    【详解】“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指的是汉承秦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朝的法家治国思想,而汉初信奉的是“黄老之学”,汉武帝以后是儒学治国,故C项不符合观点,但是符合题意;匈奴在秦朝就威胁北部边境,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巩固了边疆,故A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代继承下来,故B项符合观点,但不符合题意;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控制思想、文化专制,故D项符合观点,但是不符合题意。
    3.西汉时,有一陈姓寡妇,养婆母28年,汉文帝感其孝行,给予“孝妇”称号。东汉初年,临淄人江革以孝母闻名乡里,光武帝赐其“巨孝”称号,赐谷千斛。汉代统治者的上述做法旨在
    A.加强儒学独尊地位B.推进以礼入法
    C.维护社会伦理秩序D.创新基层教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统治者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有关,“以孝治天下”,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维护社会伦理秩序,C项正确;汉文帝时的治国思想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礼和法的关系,得不出推进以礼入法,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是推行孝道,没有涉及基层教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面对这种情况,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严刑峻法B.休养生息C.焚书坑儒D.独尊儒术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初期。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社会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甚至自卖为奴;投机商乘机哄抬物价,民不聊生。”及所学可知,汉初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B项正确;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减轻刑罚的措施,排除A项;秦始皇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5.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 )
    A.保持边疆地区稳定B.实施民族和睦政策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强化中央集权政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由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项正确;“保持边疆地区稳定”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西汉政府加强对南越管理,目的是维护统一,不是实施民族和睦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6.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汉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两者都
    A.强调等级秩序的重要性B.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C.践行“克己复礼”的主张D.重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
    【答案】D
    【详解】材料中提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均反映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故D项正确;五常无法体现强调等级秩序,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B项错误;“礼”只是人伦关系的一种表现,C项错误。
    【点睛】
    7.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解释对应不一致的是
    A.AB.BC.CD.D
    【答案】C
    【详解】唐代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官,而非地方,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中涉及的监察官员与解释对应,不符合题意,排除。
    8.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以下摘录不能用于研究汉朝( )
    (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多前七百一十八。
    A.官员考核制度B.赋役制度C.地方行政制度D.优抚制度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中的信息记载了当地的人口总数目和各年龄段的人口数目,根据这些人口数目可以用来对官员进行考核,征发徭役,确定优抚制度等,但仅根据人口数目无法说明当地的行政制度如何,所以不能用于研究地方行政制度,C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可以用来研究的对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9.《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令“举民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同“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这一举措表明
    A.注重推行道德教化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官府建立福利机制D.统治思想转向无为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汉高祖刘邦的道德教化政策。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以事相教”,可见“置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自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而不是汉初,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建立养老机制,C不符合题意;汉初统治思想是无为而治,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汉武帝政府在全国实行“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同时政府派专职人员管理铁的生产,盐铁官员由国家任命,受国家监督,对国家负责,规定“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表明
    A.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盐铁技术获得空前发展
    C.中央政府强化经济职能D.朝廷开始关注民生问题
    【答案】C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润为国家所有,使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得到强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政府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并未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并不能得出盐铁业技术就此获得空前发展,也无法说明民生问题开始受到朝廷的关注,故排除BD项。
    11.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④③B.④①②③C.④②①③D.②④①③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可知,列表中中国古代文明的信息,台谏合一、《天圣令》《梦溪笔谈》是元朝时期的信息;光武中兴、党锢之祸、《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信息;提督四夷馆、“金花银”、《天工开物》是明朝时期的信息;政事堂、羁縻州、《千金方》是唐朝时期的信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应为东汉、唐朝、元朝、明朝,即②④①③,D项正确;A项、B项和C项排列顺序有误,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2.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为司马相如作赋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关键信息:“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司马迁强调的是“节俭”,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败亡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C项“一致”说法是错误;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文辞铺张的,故D项“注意克服”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汉赋
    13.东汉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记述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 )
    A.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B.总结“通史入门”的治史方法
    C.恢复已经被人遗忘的远古历史D.仅仅展示秦代至西汉王朝历史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其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A项正确;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未涉及治史方法,排除B项;材料表明《史记》的宗旨是探索古今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史记》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4.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武帝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举措是( )
    A.设立中朝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D.确立察举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知,材料反映诸侯势力强大,威胁中央,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设立中朝是加强皇权,排除A项;设立刺史是加强对地方监察,排除C项;确立察举制是选拔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
    15.西汉时期,儒学发展为
    A.显学B.经学
    C.理学D.心学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发展,儒学确立了在国家政治和教育中的独尊地位,进入推崇“五经”的经学阶段,B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学学派和学生众多,成为显学,A项错误;理学在北宋时期形成,心学在南宋时期产生,CD两项错误。
    16.如表是小明整理的中国史学大师司马迁的个人成长条件,但老师说他还遗漏了一项。小明遗漏的是
    A.皇帝为他设立史局,并配选了助手
    B.他曾周游南北各地,了解风土人情
    C.他与监修官员意见不合,潜心治史
    D.他一生不入仕途,倾心于史书撰写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成长成史学大师除了家学渊源、名师相传、博览群书和性格坚韧之外,还和他实地游历考查有关,B项正确;史局始建于北齐,A项错误;与临修官的矛盾,不是其史学研究的动力,C项错误;司马迁是太史令,D项不符合史实。
    17.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经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代统治者的休养生息,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A项正确。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因此不可能引进西域良马,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C项时间不符;战马消耗减少,并不是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
    18.汉武帝允许诸侯将王国土地分给子弟,使“人人喜得所愿”。这种“上以德施,实分其国”的政策是为了
    A.抵御外辱B.独尊儒术C.加强集权D.增加赋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来解决诸侯国问题,通过“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据以上分析可知,A、B、D三项均不是材料中“推恩令”的目的,排除。故选C项。
    19.《汉书》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在于( )
    A.农业生产力的提升B.王朝更迭战乱不断
    C.通货膨胀趋于严重D.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0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公元前27年,这一地区的粮价增至每石三千至四千钱。”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7年是西汉汉成帝在位期间,政治黑暗,农民起义不断,任由外戚专政,为王莽篡汉埋下隐患,其在位期间粮食价格剧增,是其统治危机所造成的,B项正确;农业生产力提升,增加粮食产量,会促使粮食价格降低,排除A项;通货膨胀严重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与材料中描述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描述的地区是张掖以东,非在丝绸之路,且丝绸之路贸易繁荣,不会造成粮价大幅上升,排除D项。故选B项。
    20.下面是根据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所绘制的《均输平准图》。这一政策( )
    A.致使地方官员特权消失B.利用市场规律实现对经济的干预
    C.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旨在削弱地方诸侯国的经济实力
    【答案】B
    【详解】分析《均输平准图》可知,政府的均输官在各地统一低价征购货物,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这使得政府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这反映出中央利用市场价格规律来强化对经济的干预,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使地方官员特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能说是消失,排除A项;均输平准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排C项;这项政策针对的是富商大贾和工商业,而非削弱诸侯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是新儒学完全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在此基础上,正式衍生出理学。到南宋后期,程朱理学被朝廷尊为官方学术,获得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1)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将思想“归于统一”的主要举措,并说明其产生的不同影响。
    (2)指出宋代“新儒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并概括程朱理学有哪些核心主张。
    【答案】(1)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思想基础: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
    核心主张:“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详解】(1)秦始皇: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汉武帝:举措: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思想基础:根据材料“宋代儒学家把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糅入儒学”可知,佛教的心性义理之学与道教的“太极”思想。核心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主张包括“理”或者“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等。
    2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这一变革肯定了“以教为本”,否定了“以法为本”,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有着不宜忽视的积极意义。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根据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
    材料二 儒家精神同样表现在古代中国的城镇规划和建筑中,如城镇布局、宫殿坛庙、园林景观、一般居室,有着两个典型特点:①以颐和园后山后湖景区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政治含义,通过“写仿”手法汇聚各地建筑模样形成多文化景观复合体呈现帝国气象。②以平遥和皖南古民居为例,他们有着强烈的文化功能,呈现出“天人合一”,追求人道与天道在伦理道德上的一致性。这两个特点,且越到后期越明显。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
    (1)根据材料一,简述儒学在汉代和宋代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的“变革”带来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您选择哪一种认识?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表现:汉代独尊儒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宋代发展成理学,强调道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积极意义: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使儒学地位上升,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促进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
    (2)选择分析①四大部洲是典型的藏式寺庙建筑风格;苏州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将江南园林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等精心组合,形成多文化的新景观。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象征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选择分析②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西递、宏村借助自然山脉,加以人工布局整体布局;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人工水系;居室中线划分,清晰明确。做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代将儒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强调文化教育是‘为政之首’”可知,汉代独尊儒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根据材料“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可知,宋代发展成理学,强调道德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一,使儒学地位上升,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促进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
    (2)本题相对开放,如选择分析①四大部洲是典型的藏式寺庙建筑风格;苏州街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谐趣园呈现江南园林的风格;将江南园林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等精心组合,形成多文化的新景观。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象征着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蕴含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如选择分析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合院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西递、宏村借助自然山脉,加以人工布局整体布局;形成了科学完整的人工水系;居室中线划分,清晰明确。做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整合上述图表中历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释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说理透彻,逻辑清晰,书写规范。)
    【答案】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东汉至清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东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宋“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上头的意思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为学鹄”“科学的精神”可总结得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很普遍,据此拟定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其次,结合所学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研究史料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论证如下: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最后,强调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时期
    史实
    汉高祖时期
    汉高祖十一年,汉高祖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
    汉文帝时期
    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时期
    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
    选项
    监察官职
    解释
    A
    秦代御史大夫
    丞相副贰,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B
    汉代司隶校尉
    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C
    唐代御史台
    定期到各州县地方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D
    元代御史
    纠举官吏时,可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台谏合一、《天圣令》《梦溪笔谈》

    光武中兴、党锢之祸、《伤寒杂病论》

    提督四夷馆、“金花银”、《天工开物》

    政事堂、羁縻州、《千金方》
    朝代
    作者
    出处
    内容
    东汉
    班固
    《汉书·河间献王传》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刘歧
    《赵氏金石录序》
    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若干卷,别白抵捂,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汉陆贾说,《史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立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随堂练习题,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