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巩固练习,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西汉陆贾说,《史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浙江浙东北联盟高一上期中)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尊崇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3.汉武帝给一些“天子宾客”的侍从近臣或亲信之臣,追加侍中、给事中等官职,让他们参与中枢决策,之后让丞相去执行。该举措意在( )
A.完善国家决策机制 B.使决策实现集思广益
C.明确中枢部门职权 D.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
4.(2024·临汾一中高一联考)汉武帝即位后,将货币的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上林苑”,同时颁布法令,加强铸币监管,严厉打击私人铸币等违法行为,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钱币者,一律死罪”。汉武帝统一铸币权( )
A.根植于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B.折射出王国问题日趋严重
C.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日趋强化
D.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5.(2023·六盘水高一下期末)有学者认为“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性的”。该学者主要强调尊崇儒术有利于( )
A.巩固大一统国家 B.恢复西周礼乐制
C.边疆问题的解决 D.商品经济的发展
6.(2023·河南百所名校高一上联考)如图所示是出土于古大宛国(今中亚地区的费尔干纳盆地)的仿中国式铜镜。此镜最有可能是( )
A.汉朝通西域的见证
B.匈奴向西迁徙的遗存
C.宋朝给西夏的岁赐
D.吐蕃向唐朝进献的贡品
7.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回忆道:“会黄巾盛于海岱,山寇暴于并、冀,乘胜转攻,席卷而南,乡邑望烟而奔,城郭睹尘而溃,百姓死亡,暴骨如莽。”其回忆反映出黄巾起义( )
A.因土地兼并盛行而爆发
B.主要在沿海地区进行
C.彻底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8.(2024·黑龙江龙东高一联考)据史料记载,东汉的庄园“膏(肥沃)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由此可推知,东汉这类庄园的大量出现( )
A.实质上是汉代王国问题的延续
B.侵蚀了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C.强化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
D.有利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
9.汉武帝时期,李延年在乐府中担任协律都尉时,收编了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柯兜勒曲》的新声28解;司马相如也曾一面命使者采集南北各地的曲调歌谣,一面选派辞赋文人为乐府作歌以配合歌唱。这些做法( )
A.使乐府诗开始体系化
B.改变了乐府诗的颓势
C.为乐府诗注入新活力
D.推动了乐府诗的西传
10.(2023·石家庄高一上联考)汉赋中对疆域的描写除了有对东、西、南、北抵达之地的点状铺写外,还在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东北的方位中铺写帝国边疆,展现了汉王朝疆域的概况,其中还涉及诸多的民族、部族、属国、郡县、治所、地名和山水名等。据此可知,汉赋这种题材创作( )
A.促进了国家认同 B.巩固了汉朝疆域
C.体现了文化繁荣 D.强化了中央集权
11.(2023·怀化高一下期末)汉初以刑名黄老之学为政治措施之最高指导原则,是西汉初年最高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因文帝皇后窦氏坚持黄老之学,景帝时的大儒辕固生险因刺豕而死,武帝时的赵绾、王臧(均为儒生)则因此而自杀。这反映( )
A.阶级斗争复杂性与残酷性
B.思维固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C.意识形态符合现实的需要
D.儒学在哲理上思辨化不足
12.(2023·黑龙江龙东高一上期中)下表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铲除了特权阶级的根基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3.(2023·北海高一下期末)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桑弘羊派出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并指派各地“均输官”分管,“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同时在京师设平准官,接受各地聚积运来的货物,“贱买贵卖”。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14.(2023·苏州高一上期末)秦末陈胜、吴广揭开反秦起义的序幕,刘邦、项羽等反秦势力壮大,最终秦朝灭亡;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掀起黄巾起义,随后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这是中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国家覆亡的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下的斗争都( )
A.是突发的农民起义 B.体现历史由英雄创造
C.利用宗教发动民众 D.源于阶级矛盾的激化
15.(2023·辽宁卷,2)《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16.(2023·临沂高一上期末)(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承秦制”
根据上表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承秦制”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精析
1.B [据材料可知,西汉陆贾指出秦朝灭亡的教训是统治者做了太多的事情,并且刑罚过重,引发暴政,因此汉初采取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开始奉行儒学,设中朝,排除A、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西汉吸取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教训,排除D项。]
2.C [材料反映了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C项正确;察举制与诸侯叛乱无关,A项排除;尊崇儒家学说是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B项排除;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排除。]
3.D [材料描述的是中朝的设置,该举措意在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D项正确;材料除了涉及中枢决策,还涉及执行,排除A、B项;C项说法不是汉武帝的目的,排除。]
4.A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强化了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在经济上强化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大一统国家发展的需要,故选A项;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对王国的控制,排除B项;重农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统一铸币权没有“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尊崇儒术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举措之一,故选A项;“恢复西周礼乐制”不合时空,排除B项;边疆问题在汉代主要靠军事、和亲、设置军政机构等措施解决,排除C项;儒家重义轻利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6.A
7.D [材料说明黄巾起义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极大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沿海地区只是黄巾起义波及的地区之一,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彻底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C项。]
8.B [据材料可知,东汉庄园兼并了大量土地和人口,这破坏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家赋税的正常征收,故选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有效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庄园强化了农民对地主豪强的人身依附,而非国家,排除C项;庄园以农耕经济为主,不属于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的范畴,排除D项。]
9.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乐府对西域歌曲及民间歌谣的收编,有利于为乐府诗注入新的活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乐府诗的体系化,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之前乐府诗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据材料无法看出乐府诗西传,排除D项。]
10.A [题干反映了汉赋对汉王朝疆域的描写,这种创作方式无疑增强了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A项;疆域的巩固主要依靠边疆管理而非汉赋,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文化繁荣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直接证明汉赋的创作方式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汉朝为巩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诸多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排除D项。]
11.C
12.B [汉代察举制既注重选拔重孝之人及清廉官吏,也注重选拔正直之人和各类有才之士,这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选B项;A项夸大了察举制的作用,排除;“铲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察举制下的人才举荐权在地方,而且材料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
13.A
14.D [据所学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和东汉末年的起义均是因为苛捐杂税、政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故选D项;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经过长期准备的,不是突发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而非英雄的作用,排除B项;秦末农民起义是突发的,并未利用宗教,排除C项。]
15.D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三家注”,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汉承秦制”基本符合史实,但不全面。(2分)
秦统一后,制定秦律管理人民,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实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以秦律为蓝本制定完善了法律制度,沿用三公九卿制等中央官制,地方上以郡县制为主体,为维护统治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6分)
汉代在秦朝的制度基础上又有诸多调整和发展,改变了秦朝严刑峻法的做法,在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在地方上由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4分)
总之,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随着社会形势发展,汉政府的制度也有发展和变化。(3分)
(说明:秦、汉制度不局限于表格内容,答出经济制度、选官制度、边疆制度等均可。)
常科
特科
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敢于直言之士
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
——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
项目
秦制
汉制
律法
秦律严酷
汉高祖颁行《九章律》;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思想
“焚书坑儒”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中央官制
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
地方管理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到汉武帝时,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达标测试,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立意,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同步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记》载,易中天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随堂练习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