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原卷版docx、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A.粮食安全问题解决B.饮食结构渐趋合理
C.长途贩运贸易活跃D.外来物种得到推广
【答案】D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当时烤番薯在街头进行售卖,说明当时民众对这一食物认可,D项正确;番薯并非主粮,无法得出粮食安全问题解决,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民众日常饮食的构成,无法判断饮食结构,排除B项;烤番薯无法长途贩运,排除C项。故选D项。
2.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
①马铃薯②花生③水稻④番茄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铃薯、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最初是由美洲的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 水稻原产地并非美洲,③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CD三项错误。故选B项。
3.“这些贩奴船只从非洲满载黑人起航前往美洲,在那里出售奴隶。最后,从美洲运回欧洲的是市场上很抢手的食物和原料”。这些食物和原料主要包括( )
①茶叶 ②香料 ③烟草 ④蔗糖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组合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非、美、欧洲)。据材料“从美洲运回欧洲的是市场上很抢手的食物和原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的食物和原料主要是烟草和蔗糖,③④正确,D项正确;茶叶香料产自亚洲,①和②错误,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
4.下图为两千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它可以用来说明( )
A.重视农耕保障了人口稳定增长B.哥伦布大交换促进人口增长新高
C.工业革命时期人口增长率最快D.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后至公元2100年世界。曲线图反映出17世纪以后,人类增长率从0%迅速上升到5%,人口数量打破长期低水平状态,这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后,带来的物种大交流关系密切,高产作物的推广,物种的丰富性,大大促进人口增长,B项正确;人类很早就出现并重视农耕,人口稳定,但未明显增长,排除A项;数据显示最高增长率是在20世纪,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两次世界大战造成全球人口骤减,排除D项。故选B项。
5.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以下传播路径,正确的有( )
①小麦、水稻由欧亚传入美洲 ②咖啡由非洲传入亚洲
③辣椒、甘蔗由美洲传入欧亚 ④樱桃、杏由亚洲传入欧洲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由欧亚传入美洲,所以①符合题意,A项正确;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所以②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甘蔗原产地在亚洲,所以③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樱桃、杏等早在新航路开辟前就已经传入欧洲,所以④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16世纪伊始,随着新航路开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等地生根发芽。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新物种来到美洲。下列物种属于欧洲人带入美洲的是
A.小麦、水稻、牛、马B.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
C.玉米、水稻、牛、马D.马铃薯、番茄、花生、葡萄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从欧洲流入到美洲的物种有小麦、水稻、牛、马等,A正确;玉米、马铃薯都是美洲流出的,排除BCD。
7.下图为在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 )
A.推动丝绸之路的发展B.有利于缓和人地矛盾
C.促进了中外贸易的繁荣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该物种由东南、西南、西北等方向传入中国可知,这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甘薯等作物,这些农作物的传入与 广泛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明清时期的人地矛盾,B项正确;该作物传入与 中国丝绸之路的关联性并不大,排除A项;仅凭该农作物的传播并不能得出其促进了中外贸易繁荣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据题意无法得到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历史 信息,且该农作物传入中国时,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
8.在中世纪,一个勃艮第的农奴若想获得自由,必须向当地的修道院院长缴纳1磅胡椒;在15世纪的英国,一磅胡椒的价值与一头猪相等;在一些表现中世纪商业的文艺作品中,人们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边是金子。16世纪以来,胡椒逐渐成为欧洲寻常人家的调料。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百姓生活状况有极大改善B.欧洲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东西方商品贸易快速发展D.胡椒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欧洲。题干所示为中世纪和16世纪以来,胡椒在英国价值的变化,胡椒从中世纪等同于黄金,到新航路开辟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得益于东西方商贸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当时百姓生活状况极大改善,A项说法欠妥,排除A项;胡椒进入寻常百姓家,还不能说明欧洲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排除B项;胡椒在中世纪价比黄金,也不能说明其充当了等价物的角色,16世纪以来,胡椒进入寻常百姓家,更不能说明其具有了等价物的功能,排除D项。故选C项。
9.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经历了观赏植物—药用作物—调味品的“形象变迁史”。在门口悬挂红辣椒成为一些地方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
A.中国传统风俗的宽厚包容B.新航路的开辟与西学东渐
C.中华传统医药理论的进步D.物种交流与文化心理传承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材料“辣椒原产于美洲,自传入中国后”可知,人们将红辣椒在门口悬挂,视为新的一年生活红红火火,这是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换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致辣椒融入中国人的生活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物种交换的影响,而非中国风俗的包容性,排除A项;材料描述物种交换,与西学东渐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医药理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0.16世纪的世界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这说明( )
A.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该现象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C.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D.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生产的烟草、蔗糖、咖啡及棉花销往欧洲等地,其所必需的日用品如粮食、布匹等却需从欧洲进口;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也出现在全球各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范围更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欧洲旧的经济秩序遭到了冲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物种交流,小麦在美洲的种植扩大,让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能吃上面包,而不需要进口欧洲的小麦,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美洲殖民地的饮食生活更为适宜,方便他们常驻美洲,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B项正确;近代化表现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等,材料中小麦在美洲的种植、传播与近代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奴隶贸易在15世纪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小麦种植主要服务于欧洲殖民者,“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咖啡B.甘蔗C.玉米D.烟草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和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16世纪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B项正确;咖啡原产地在非洲,排除A项;烟草、玉米等农作物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新航路的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3.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17世纪初,在东亚海域商业活动中最活跃的是葡萄牙人,然而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首先是荷兰与英国两国东印度公司的联合袭击。这段材料可以用来探究
A.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B.黑奴贸易和英荷殖争霸的兴起
C.东方没落和西方崛起D.欧洲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拓展
【答案】D
【详解】17世纪初期,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在东亚海域商业活动的竞争,可用于探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拓展,D正确;“价格革命”“黑奴贸易”和商业革命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对欧洲的影响,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排除A;1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尚未争夺殖民霸主,排除B;“东方没落”与史实不符,排除C。
15.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 )
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19世纪(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小麦是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进入美洲,成为美洲重要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美洲贸易的发展,这反映了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小麦在美洲的种植和交易,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
16.阅读清朝康熙至咸丰时期的人口与土地数据。促进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美洲作物的引入B.疆域的扩大C.耕作方式的变革D.外人的来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17至19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和土地均有所增长,这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入有关,因为这些作物的引入和推广,使得耕地数量和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生产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推动了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疆域并未明显扩大,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C项;外人的来华是次要而非造成中国人口显著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7.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
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欧洲的,这种作物的交流本身也是文明链接的方式,所以②错误,排除所有含②的选项。故C项正确。
点睛:排除法是做选择题的一个重要技巧。有些题目不是很容易直接得出正确选项,就比较适合用排除法,一般是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比如时间、空间等);不符合逻辑的选项(比如,让选择“原因”,那就需要排除掉属于结果的选项);明显和题目所给的信息不一致或者相反的选项;说法过于绝对的选项需要慎重对待,很多时候也是该排除掉的选项。这一题的选项都是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是排除到其中的一项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了。
18.观察图一和图二,根据所学,对两幅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图一具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图二对欧、亚、非、美、澳五大洲的形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④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可看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C
【详解】 2世纪希腊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在15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航海潮兴起的背景下被重新发掘出来,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故①正确;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图二中五大洲的轮廓比较明显,故②正确;图一只有欧亚非三洲,没有美洲和澳洲,而且比例不当,通过地理大发现,人们认识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细节,故③正确;①②③正确,故选C;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转移,但是从图片中看不出来,故④错误,故排除ABD。
【点睛】
19.意大利威尼斯很有权势的孔塔里尼家族在布伦塔河畔皮亚佐拉领地的地产于1617年首次接受佃农们用(熟)玉米(粒)交实物地租。1618年,威尼斯共和国政府终于同意接受农业地区的农民用(熟)玉米(粒)上交所征的赋税。由此可推知( )
A.玉米在意大利得到了广泛种植B.意大利庄园经济加速解体
C.价格革命影响了农业生产结构D.意大利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7世纪欧洲。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被引入欧洲并逐渐推广,在17世纪威尼斯农民可以用玉米上交租税,说明玉米得到大量种植,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庄园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所述现象是美洲物种外传的结果,而非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表明上交的仍然是实物租税,而非货币,无法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0.“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1.全球贸易
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给人类的文明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1)根据所学,以上《全球贸易示意图》中,表示“三角贸易”线路的箭头是________(填字母)
(2)根据所学,E箭头表示的贸易线路上可能出现的货物是(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A.白银、瓷器 B.白银、玉米 C.瓷器、玉米 D.水稻、瓷器
材料二 明朝后期,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新航路开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知识进一步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四中马克思观点的认识。
【答案】(1)ABC
(2)B
(3)影响: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发展经济作物,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面(娱乐活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人口激增;物种丰富(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能源危机开始凸显)。
(4)三个层次:殖民扩强造成亚非拉灾难(掠夺贵金属、种族灭绝、人口贩卖)/有利于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或者: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之恶,是社会历史前行的杠杆等角度,客观上对贸易涉及区(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初步形成国际分工。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指的是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得出表示“三角贸易”线路的箭头是ABC。
(2)根据材料可知,E箭头表示的贸易线路是美洲运货物到中国,结合所学知识,贸易线路上可能出现的货物是“B.白银、玉米” 。
(3)影响:根据“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得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根据“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得出发展经济作物,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根据“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得出社会生活方面(娱乐活动、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激增;物种丰富(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能源危机开始凸显)。
(4)认识: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方面给亚非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另外一方面又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可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扩展解释得出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庆市某中学历史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外来农作物。他们根据曹雨《中国食辣史》、蓝勇《中国川菜史》等著作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中国各地关于辣椒的部分早期记载。
材料二 史料记载川人“尚滋味,好辛香”,食茱萸与花椒、姜并列为川人喜好的“三香”。随着辣椒传入,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造成了川菜以麻辣为突出味型,兼重各种辛香味型的特色。……自乾隆年间开始,辣椒就逐渐代替了食菜萸成为主要的调味品,到嘉庆年间,四川地区的许多方志中已有关于辣椒的记载。辣椒占地不多,不挑气候和土壤,收获期长达半年。光绪《南溪县乡土志》记载,辣椒“二月播子,四月移植”,“粪尤忌晨,初耨治,惟以水和溺注之”。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品种各异的辣椒通过干制、腌制、酱制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清末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昔先君在雅安厘次,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 。
——摘编自于帅《人口迁徙、环境适应与技术改良:辣椒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播》
(1)从材料一表格信息中能得出辣椒在中国种植传播的哪些推论?说明其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期以来川渝地区食辣之风兴盛的原因。
【答案】(1)推论以及理由:从最初的海椒、番椒名称推断辣椒可能自海外传入中国;从记录的地点变化推论辣椒是从沿海地区逐步传入西南、西北内陆地区;从记录的时间推论辣椒的传播种植经历漫长的时间阶段;早期记录中多有“可观”、“不可食”到后期记录“味极辣”、“可食”,说明辣椒从观赏植物到食物的变化。
(2)原因:外地移民迁入川渝带来辣椒的种植和食辣的习惯;川渝地区的土壤、气候适宜辣椒种植,民众具有好辛香的饮食传统;辣椒具有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适合社会下层民众的需要;辣椒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促进辣椒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推论及理由:根据材料中“番椒”、“海椒”等称谓可以推出中国种植的辣椒是从海外传入中国;根据记载的地点从浙江到陕西、四川可以推论出,辣椒是从沿海地区逐步传入西南、西北内陆地区;根据材料记录的事件从1591年到1844年可以推论出,辣椒的传播种植经历漫长的时间阶段;根据早期记录中多有“可观”、“不可食”到后期记录“味极辣”、“可食”可知,辣椒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差异化,与中国本土文化逐渐结合,从区域性种植发展到了全国性,规模也不断扩大,而且还出现了商业化种植,种植辣椒,丰富了我国的蔬菜品种,改变了农作物的结构,而且还形成了本土特色的辣椒文化。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原因可以从辣椒的传播、川渝自然地理条件、辣椒特性、加工技术、市场需求等角度分析。根据材料“随着辣椒传入”可知外地移民迁入川渝带来辣椒的种植和食辣的习惯;根据材料“四川当地风土气候成为适宜辣椒生长的沃土,辣椒很快被用于烹饪食材之列”可知,川渝地区的土壤、气候适宜辣椒种植,民众具有好辛香的饮食传统;根据材料“辣椒具有温中下气、开胃消食、散寒除湿的作用,辣椒的火热、刺激能够盖掉劣质食材的味道,能够下饭”可知其符合中国人民劳动的需求和实物消费的需求;根据材料“……等方式加工后,产生丰富多样的食用方法”可见辣椒本身的品种适应性强,成本比较低,中国人民在制作方面的智慧;根据材料“见辣椒一项,每年运入滇省者,价值数十万”可知,社会需求促进辣椒广泛种植,商品化程度提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比]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2015)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人类日常饮料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
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大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流和贸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原产美洲的可可;产于亚洲的啤酒、茶、烈酒;产于欧洲的红酒;产于非洲的咖啡等实现了全球性的流动。这些饮料的产生、传播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自产生后,通过武力扩张、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形式,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传播和文化的传播,人类文明不断丰富发展。
其他论题也可,如物种交流丰富人们的生活;美洲的食品丰富人类生活;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交流;全球贸易推动了物资的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饮品选择上有各自的偏好;饮料的发展受到各国饮食习惯、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追求健康饮品成为时尚等。
【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提取信息,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茶是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的,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可以拟定论题为“人类日常饮料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然后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等知识进行阐述,如从15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大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之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物种交流和贸易活动。在此过程中,原产美洲的可可;产于亚洲的啤酒、茶、烈酒;产于欧洲的红酒;产于非洲的咖啡等实现了全球性的流动。这些饮料的产生、传播与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反映了全球化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综上所述,人类文明自产生后,通过武力扩张、经贸往来、文化传播等形式,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传播和文化的传播,人类文明不断丰富发展。
名称
时间
地点
记载及出处
番椒
万历十九年(1591)
浙江
《遵生八笺》:“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
辣椒
万历四十二年(1614)
山东
《群芳谱》:“番椒,亦名秦椒。白花,子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
辣茄
康熙三十三年(1694)
浙江
《杭州府志》:“又有细长色纯丹,可为盆几之玩者,俗名辣茄,不可食。”
海椒
康熙六十一年(1722)
贵州
《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辣椒
雍正十一年(1733)
广西
《广西通志》:“每食烂饭,辣椒为盐。”
秦椒
乾隆九年(1744)
陕西
《直隶商州志》:“结角似牛角,生青熟红,籽白,味极辣。”
黔椒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四川
《城口厅志》:“黔椒,其种出自黔省,俗名辣子,一名海椒……可面可食可淹以佐食。”
啤酒
啤酒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第一批农业社会用驯化的谷物直接制造的产品。啤酒在20世纪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饮料。
红酒
红酒是地中海希腊和罗马文化的象征,曾长期是西方精英所偏爱的饮料。红酒后来成为世界贸易的一部分,并突出体现于非西方世界精英“西化”上。
烈酒
蒸馏是阿拉伯人的发明。许多种烈酒在欧洲扩张时期得到传播,特别是用甘蔗酿造的朗姆酒。
咖啡
咖啡由阿拉伯人引入欧洲,这种异域饮料首先经由咖啡屋在精英中得到普及。19世纪时取代啤酒成为最流行的饮料。
茶
茶是由英国人和荷兰人从东方进口的,在18世纪变得十分流行。
可可
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时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药用饮料,19世界末在美国诞生。可口可乐是美国的“国民饮料”,也象征着20世纪的美国化、商业化和全球化。
水
直到不久前,水一直都是公用的、非商业物品,瓶装水如今已是增长最快的商业饮料。本世纪的一个主题将是对适于饮用的水的争夺,因为它既是普遍可用的物品,又是新的利润来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综合训练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后复习题,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