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考点串讲专练(原卷+答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2024统编版全国通用
- 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1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训练(考点清单)-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1 次下载
- 专题14 整本书阅读 训练(考题猜想)-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15 非连续性阅读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试卷 0 次下载
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2 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2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3-24七年级上·湖南怀化·期中)阅读两篇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谏③曰:“阿兄,老翁可念④,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⑤曰:“阿奴⑥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剡(shàn):地名。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②醇酒:高度酒。③谏:规劝。④念:怜悯;同情。⑤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⑥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是“儿子和女儿”之意。
B.“未若柳絮因风起”中的“因”是“因为”之意。
C.“遂遣之”的“遂”是“于是”之意。
D.“阿奴欲放去邪”中的“去”是“出去”之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
C.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语句的大意。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
4.从甲乙两文,我们分别能看出谢太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C 2.B 3.(1)跟撒在空中的盐差不多。(2)有一个老年男子触犯法令,谢奕就用高度数的酒罚他喝。 4.从甲文可以看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乙文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A.“与儿女讲论文义”意为: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儿女:子侄辈;
B.“未若柳絮因风起”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D.“阿奴欲放去邪”意为:你要把他放走吗?去:离开;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太傅时年七八岁”是说太傅当时的年龄,意思完整,应在此断开;“著青布裤”描述太傅的穿着,是一个独立的表述;“在兄膝边坐”说的是太傅所处的位置,应单独断开。因此断句: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坐;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注意重点字词:
(1)“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2)“犯法”,触犯法律;“以”,用;“醇酒”,烈酒。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知,谢太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召集家里的子侄辈在一起,谈论文章义理,看的出谢太傅重视家庭教育;并且侄子和侄女的文采卓著,长辈晚辈在一起非常和乐,看得出谢太傅善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且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
结合乙文“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可知,谢太傅看到哥哥用喝酒惩罚犯法的老人家,非常不忍心,小小年纪就知道替老人家求情,可以看出谢太傅善良、富有同情心。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23-24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同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看书竟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7.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
C.“意色举止”的“色”是“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是“慢慢地”的意思。
8.甲乙两文塑造人物的侧重点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机敏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了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答案】5.(1)急(2)大体(3)不如,不及(2)完毕,结束 6.(1)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谢公说话时的)神态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差异。 7.C 8.乙文中谢安收到军情书信,却安然自若,突出他遇事冷静、沉着的性格特点。
【解析】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大了。骤:急。
(2)句意: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4)句意:谢公看完书信之后。竟:完毕,结束。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2)意色:神态脸色。异:和……不同。常:平常。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C.“意色举止”意为:谢公的神色举止。色:神色;
故选C
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乙文“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可知,正在下棋的谢安收到侄子谢玄大破敌军的书信后泰然自若,并未表现出喜形于色的神情,依然专注和别人下棋,由此可以看出谢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的性格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的哥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谢公与别人下围棋正在下围棋,不一会儿淮上的谢玄的书信到了,谢公看了之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和客人下着棋,客人问淮上的军情如何,谢公回答说:“那些小子大破敌军。”在说话时,谢公的神色举止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
(23-24七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②焉。”乃共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③以白母,请设馔④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⑤。”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是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南北朝·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位于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孺子:孩子。③具:详细,具体。④馔(zhuàn):酒食。⑤乖违:违反。
9.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乃共期日
B.过中不至 巨卿果至
C.则是无信 尔何信之邪
D.太丘舍去 相委而去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
11.甲、乙两文给我们初中生在“交友之道”方面带来了什么启示?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9.C 10.①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②元伯将事情详细地告诉母亲,请母亲准备酒食等候范式。 11.启示:朋友之间都要讲诚信,诚信最重要;与朋友交往要讲究诚信。
甲文中,友人与陈太丘相约同行,但友人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到,不讲诚信;范式信守承诺,不忘与元伯的二年之期,按时到元伯家拜访。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诚信是立身之本。
【解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译为:约定;
B.均译为:到;
C.讲信用/相信;
D.均译为:离开;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具:详细;白:告诉;设馔:准备酒食;候:等候。
11.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友人与陈太丘相约同行,但友人到了约定的时间没有到,不讲诚信;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根据乙文“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期日”“是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可知,范式信守承诺,不忘与元伯的二年之期,按时到元伯家拜访;元伯在约定的日期告诉母亲准备好酒食;从正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启发我们与朋友的交往中,诚信是立身之本;朋友之间要要讲究诚信,信守承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来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后告别。
(23-24七年级上·江苏淮安·期中)阅读【甲】【乙】两个选段,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暑寒。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元末 阿鲁图《宋史》
12.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各限标一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
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去后乃至
(2)元方入门不顾
(3)自是手不释卷
(4)众皆弃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2)光持石击瓮,破之。 译文:
1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答案】12.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 至 /不 知 饥 渴 暑 寒 13. 才 回头看 放下 离开 14.(1)等你很久,你没到,已经离开了。(2)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缸破了。 15.相同点:临大事,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点:【甲】文中元芳:方正,能言善辩,有礼有节,刚正,勇于维护自己以及父亲的尊严。
【乙】文中司马光:少年老成,爱读书,孜孜不倦,学习能力强,聪慧,善于分享。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①句的意思是: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君与家君”是主语,“期日中”是谓语,中间可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一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君与家君/ 期日中。
②句的意思是: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不知饥渴暑寒”是事例,中间可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一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至/不知饥渴暑寒。
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②句意为: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从此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释:放下。
④句意为: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去:离开。
1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①待:等待。至:到。已:已经。去:离开。
②持:拿。破:击破。之:代词,代指水缸。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相同点:
甲文:“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据此可以看出元方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能言善辩;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非人哉!”而说的。抓住实质,击中要害,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据此可以看出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有礼有节,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乙文:“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同伴掉入水缸里的情况,其他同伴跑掉,司马光不慌不忙,想到用石头击破水缸,看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肯动脑筋、果断、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元方在面对父亲的朋友不礼貌的指责时,冷静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司马光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他能够迅速想到用石头砸破瓮来救人。据此可知两人的相同点为:临大事,处变不惊,沉着冷静,机智,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点:
甲文:“待君久,不至,已去”,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据此可以看出元方能言善辩;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七岁的元芳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反驳的有理有据,据此可以看出元方方正,有礼有节,刚正;
“元方入门不顾”,对当着自己面辱骂父亲的人,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据此可以看出他勇于维护自己以及父亲的尊严。
乙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据此可以看出司马光:七岁就像一个大人一样。
少年老成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司马光把老师讲的知识,讲给家人,自己就能明白其的内涵,据此可以看出司马光学习能力强,聪慧,善于分享;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看书入迷,不知寒暑饥渴,据此可以看出司马光爱读书,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中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仍然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大门外玩耍,朋友便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没有来,已经离开了。”这位朋友便发火骂道:“真不是人!和朋友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道:“您和家父约定正午时分,到了正午您却不来,这是不守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听后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牵拉陈元方(道歉),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
乙: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别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块将缸击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23-24七年级上·安徽蚌埠·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①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②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选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序》)
【注释】①赀(zī):价格。②傅:凭借。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思而不学则殆 殆:
(3)何子少好读书 好:
(4)以揣摩当世之故 故:
17.请用“/”给画波浪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1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
19.【甲】【乙】两文共同阐述了怎样的读书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6. 同“悦”,愉快 疑惑 爱好,喜欢 原因 17.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18.(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他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的)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 19.爱好读书;乐学忘艰;勤思博学;惜时刻苦。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也是很愉快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为: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殆:疑惑。
(3)句意为: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好:爱好,喜欢。
(4)句意为: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因。故:原因。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该句句意:如果有不合的,就深入地进行思考,竟然是夜以继日。由“则”是连词,前面是后面的条件,故此处应断开;“则深湛思之”句意完整;“竟日继以夜”是对前面的评价。
故正确断句为: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知: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2)句重点词语:撤:缩减。费:费用。虽:即使。饥冻:忍饥挨冻。不顾:不在乎。
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读书要读与思相结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要以学习为快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提出要珍惜时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提出要“博学”;
联系乙文中“何子少好读书,遇有异书,必厚赀购之,撤衣食为费,虽饥冻不顾也。每巡行田陌,必挟策以随。或如厕,亦必手一编。所藏书四万卷,涉猎殆遍。盖欲以揽求王霸之余略,以揣摩当世之故。一遇事之盘错难解者,即傅以古义合之。而有不合,则深湛思之,竟日继以夜”的内容可知,通过何子“如果遇到有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每次去田间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粗略地浏览了一遍”“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于处理的,立即用古人的作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学深入地进行思考,竟然是夜以继日”的行为,强调了好读书、乐读书、勤思博学和惜时刻苦;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陋的饭食,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子夏说:“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何子年少的时候喜欢读书,如果遇到有奇特的书,一定用大价钱把它购买回来,(为此)缩减衣食(用度的开支)作为(购书)费用,即使忍饥挨冻也不在乎。每次去田间巡走,一定拿着书。有时候去厕所,也一定是手拿一本书。他所收藏的书有四万卷,几乎都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大概是想要用来揽求各种称王称霸各种策略,来揣度当今世道形成的原因。一旦遇到有些事情盘根错杂难于处理的,立即用古人的作法来相合。如果有不合的,学深入地进行思考,竟然是夜以继日。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⑤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④绝编⑤,迨⑥能倍⑦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心。③既:已经。④下帷:典故。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⑤绝编:典故。指孔子读书用功,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⑥迨:等到。⑦倍:通“背”。
20.解释画横线的词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
(2)思而不学则殆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患记问不若人
21.与“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
2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语句。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24.概括出【甲]【乙]两文中相同的学习方法。
【答案】20. 生气, 恼怒 疑惑 以……为乐 如 21.B 22.(1)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2)吟咏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23.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24.及时复习、善于思考
【解析】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
(2)句意为: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3)句意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句意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若:如。
21.本题考查“而”字用法。
“人不知而不愠”中“而”字用法是:连词,表转折。
A.连词,表并列;
B.连词,表转折;
C.连词,表修饰;
D.连词,表并列;
故选B。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
(2)咏:吟咏。思:思考。义:意思。
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意思是:(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用力多者收功远”主谓结构,应在“远”后停顿;“其所精诵”偏正结构,做主语,应在“诵”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用力多者收功远/ 其所精诵 /乃终身不忘也。
2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和乙文“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可概括出要及时复习;
根据甲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乙文“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可概括出:要善于思考。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为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才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
(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咏絮之才,道韫也。阅读下面三则关于谢道韫的故事,完成相关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王凝之谢夫人①既往王氏,大薄②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③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④;群从⑤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丙】
谢遏⑥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⑦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谢夫人:谢道韫。[丙]文中的“王夫人”也是指谢道韫。②薄:轻视。③人身:指人的品貌、才干等。④阿大、中郎:指谢尚与谢据。⑤群从:指同族兄弟。⑥谢遏:谢玄的小名,谢道韫之弟。⑦济尼:名字叫济的尼姑。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意大不说
(4)欲以敌之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4.读完后小语有了疑问:同样是写谢道韫,为什么编者将《咏雪》归入《言语》篇,而将【丙】篇归入《贤媛》篇?请结合提示与文章内容,说说原因。
【答案】1. 大体 趁、乘 同“悦”,愉悦 匹敌、媲美 2.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3.(1)不久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公子这样的人! 4.甲文中谢道韫运用巧妙的比喻,将雪比作柳絮,表现了她高超的文学才华。此才华是用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列入《言语》篇。丙文借用济尼的评价,高度赞美谢道韫潇洒的风度、隐士的风采,体现她的才智姿容,所以列入《贤媛》篇。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3)句意:内心极不高兴。说:同“悦”,愉悦。
(4)句意:想把妹妹和谢道韫媲美。敌:匹敌,媲美。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王夫人(谢道韫)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顾家媳妇(张玄妹妹)心地清纯,洁白光润,自然是妇女中的优秀者。
“故有林下风气”是对“王夫人神情散朗”的评价,“自是闺房之秀”是对“顾家妇清心玉映”的评价;
故断为: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2)不意:没想到;壤:地;乃:竟然。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谢道韫用“未若柳絮因风起”形容雪景,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乘风而起的柳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雪花飞舞时的轻盈之态,取柳絮比拟飞雪的形状,说明飞雪骤且大的特征,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表现了谢道韫富有才华,高超的语言艺术,通过言语表现出来,所以列入《言语》篇。
根据丙文“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可知,借用济尼的评价,高度赞美谢道韫潇洒的风度、隐士的风采,体现她的才智姿容;所以列入《贤媛》篇。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嫁往王家之后,十分看不起凝之。回娘家来时,内心极不高兴。太傅谢安宽慰她说:“王公子是逸少的儿子,人才也不差,你为什么这样不满意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伯父叔父之中,有阿大、中郎这样的人物;堂兄堂弟之中,又有封、胡、遏、末这样的人才,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公子这样的人!”
【丙】谢遏非常推重自己的姐姐谢道韫,张玄常常称赞自己的妹妹,想把妹妹和谢道韫媲美。有个尼姑叫济尼,和张、谢两家都有交往,别人问她这两个人的高下。她回答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态风度潇洒爽朗,确实有隐士的风采和气度;顾家媳妇(张玄妹妹)心地清纯,洁白光润,自然是妇女中的优秀者。”
(23-24七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节选自《咏雪·世说新语》)
【乙】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
【丙】
子曰:“_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5.《〈论语〉十二章》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的“ , ”教会我们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长处;当我们勤奋苦学却不得方法时,孔子的“ ,思而不学则殆”警示我们死学不可取,还要善于思考;子夏的“ ,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提高修养的途径。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
(2)子在川上曰 川:
(3)曲肱而枕之 肱: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谢家兄妹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后者更好。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9.“贤哉,回也!”颜回因为什么品质被孔子称赞?
【答案】5.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 博学而笃志 6.(1)因:趁,乘 (2)川:河流 (3)肱:胳膊 7.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②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8.因为盐小而沉,缺乏美感;而柳絮体积较大而轻盈,与雪花更像。 9.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择善而从,学习他人身上的优点,看到他人身上的缺点,反观自己,如果有就改正。教会我们正确对待他人的缺点和长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教会我们学习方法,学与思相结合。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是我们通往“仁德”的途径,告诉我们提高修养的途径。
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
(2)句意:孔子在河边感叹道。川:河流。
(3)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肱:胳膊。
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泛指平民百姓。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柳絮”是轻盈的,有风就会漫天飞舞。“柳絮因风起”表现了雪花乘着风飞舞的景象,表现了雪花的轻盈,以春景写冬景,富有意蕴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盐”有颗粒感,略显沉重,将雪纷纷扬扬的飘落的景象比作“撒盐空中”,缺乏美感与意蕴。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丙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生活条件简陋,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乙】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丙】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23-24七年级上·湖南常德·期中)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世说新语·伤逝》)
【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德行》)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下车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B.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C.元方入门不顾/顾语同游曰D.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1.用“/”给下面这句话断句。(限断一处)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1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3.丙文写了哪两件事?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管宁的交友之道是什么。
14.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外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10.B 11.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12.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13.第一件事写了在园中除草时看到金片,管宁置之不理,华歆却将其拾起。第二件事写了读书时看到穿着礼服坐车的人经过,管宁专心读书,华歆却出去观看。管宁最后割席断交,体现了管宁的交友之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者交友要志同道合。 14.示例1:我赞同。《世说新语》简短有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其中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尤其是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在普通小事中还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对我们中学生的品格塑造有着重要的正面作用。如甲文中陈元方的聪慧过人、明白事理就值得我们学习,丙文中管宁的交友之道也对我们很有启发。多读此类书,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开拓我们的眼界,有利于我们的成长。所以赞同。
示例2:我不赞同。《世说新语》里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这是一部文言文的书籍,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里面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像乙文中文帝的做法,在葬礼上让所有人都学驴叫来悼念亡友,这种怪诞不羁的做法也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所以不赞同。
【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代词,他;
B.副词,当时/副词,按时;
C.都是动词,意思是“回头看”;
D.都是动词,意思是“讲信用”;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本句译为:王仲宣喜欢驴叫,大家可以各自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行。
“王好驴鸣”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可各作一声以送之”则是基于事实提出的做法。
故断为: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重点词有: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丙文中第一件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这句话描述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挥锄对待金子就像对待瓦石一样,毫不在意;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然后又扔掉。通过两人对金子截然不同的态度,展现出他们价值观的差异。
第二件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意思是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门前,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而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这一情节体现了管宁能够专心致志,不为外界所干扰,而华歆则容易被外界的荣华富贵所吸引。
最后“宁割席分座,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并表示华歆不是他的朋友了。这表明管宁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志同道合,而华歆的行为与他不同,所以管宁选择与他断交。这充分体现了管宁的交友之道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者说交友要志同道合。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者不赞同。然后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优点或不足之处。如果赞同,可以从选文语言简洁易懂、故事生动有趣、蕴含教育意义等方面阐述,以甲文为例,“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符合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水平,言浅意深,告诉读者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如果不赞同,可以从选文难度较大、内容可能过于复杂或不太贴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论述,比如乙文中关于为逝者学驴叫送别的习俗,可能让七年级学生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最后总结自己的观点,再次强调理由。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一:我赞同。《世说新语》中的文章篇幅较短,文字简洁,适合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时阅读。例如甲文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语言表达清晰,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而且这些故事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像丙文中管宁割席的故事,能让学生明白交友需志同道合,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积极引导作用。所以我认为可以作为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示例二:我不赞同。《世说新语》中的部分内容涉及较为复杂的古代文化和社会背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比如乙文中王仲宣好驴鸣这一特殊的喜好,以及文帝在葬礼上让众人学驴鸣送别的举动,其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过于深奥。同时,书中一些用词和语法结构对于初学者可能会造成混淆,增加学习负担。因此,不适合作为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目。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王仲宣喜欢驴叫。他去世后下葬时,魏文帝曹丕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同行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大家可以各自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行。”参加葬礼的来客就都学了一声驴叫。
【丙】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锄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把金子看得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然后扔掉。他们又曾经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贵人乘车路过门前,管宁依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陈元方之子长文①,有英才。与季方②之子孝先③,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注释】①长文:陈元方之子,陈群。②季方:陈元方之弟,陈堪。③孝先:陈季方之子,陈忠。
【丙】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④,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⑥,万里如一⑦。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探望。②履行:做事情。③绥:安抚。④恣其所安: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⑤孤:我。⑥周旋:指应酬交往。动静:活跃社会与安定社会的做法。⑦万里如一:到处都相同。
(三则材料均选自《世说新语》)
15.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
(1)课内字词积累——解释下列中的加点词。
①期日中( ) ②太丘舍去 ( ) ③相委而去( ) ④下车引之( ) ⑤入门不顾( )
(2)各种文言现象积累——在空格内填上相应内容。
(3)查字典释义。
16.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1)【乙】文“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一句,引申出成语“难兄难弟”,但现在此成语之意和乙文中表达之意完全不同,甚至“难”读音也不同。请根据上述提示,猜猜乙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2)【丙】文中,元方面对“究竟谁效法谁”的问题,是如何回答的(用自己的话)?
元方以孔子和周公作比,说明家君和哀公也是一样的情况:
17.结合三则短文,谈谈你对陈元方的认识。
【答案】15. 约定 离开 舍弃 拉,牵拉 回头看 否 学习 他,指元方 的 ① 16. 元方和季方的才华或能力相当,难以称元方为兄长,也难以称季方为弟。 不存在谁学谁的问题,两人同样优秀。 17.①元方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父亲尊严的人。从甲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友人可以看出。②他也是一个优秀的人,从乙文他父亲对他的肯定可以看出。③他还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从丙文他回复袁公的话可以看出。
【解析】15.(1)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约定;
②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④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⑤句意为: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第一空,“尊君在不”,意思是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第二空,“周公不师孔子”,意思是周公没有学习孔子。“师”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学习”。
第三空,“下车引之”,意思是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之:代词,指代元方。
第四空,“陈元方之子长文”,意思是陈元方的儿子长文。之:结构助词,的。
(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元方难为兄”,意思是难以称元方为兄长。难:困难。故选①。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难兄难弟:两个兄弟都非常优秀,实力相当,差距不大。但是“难兄难弟”原本的比喻义人们渐渐淡忘了,后来出现了一个意思,和它原本的意思恰恰相反,带有一种讽刺的意味,比喻两个兄弟都非常坏。现引申为彼此之间患难与共的兄弟。“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
(2)“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意思是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元方机智应变,“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据此可概括为:不存在谁学谁的问题,两人同样优秀。
1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联系甲文中“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内容可知,他有理有据地回应友人,是一个机智善辩,能维护父亲尊严的人;
联系乙文中“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的内容可知,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从他父亲对他的肯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学识品行都很优秀的人;
联系丙文中“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内容可知,元方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体现出他还是一个机智、才思敏捷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陈季方的儿子孝先各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德行,争议相持不下,无法决断,而去询问陈太丘。太丘说:“(论学识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
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23-24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①奇爱之。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②,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
——(节选自《世说新语》)
【丙】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③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④。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⑤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⑥焉别颜回?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魏武:即曹操。②令方:使其成方形。③将:带、领。④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⑤坐:座位。⑥尼父:指孔子。
18.解释下列加点词。
(1)相委而去(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人问其故( )
1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 晏乃画地令方
B.相委而去 学而不思则罔
C.欲以为子 所宝以百数
D.诸人咸共叹之 虽与之俱学
20.翻译句子。
(1)魏武知之,即遣还。
(2)年少,一坐之颜回。
2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两处)
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22.三个选段中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
【答案】18. 离开 回头看 缘故 19.D 20.(1)曹操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把他送还何家。
(2)这少年,是全座中的颜回啊。 21.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22.示例1:我喜欢何晏。何晏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表达自己不想被曹操收为养子的想法,可见他是个聪明机灵的小孩。示例2:我喜欢谢仁祖。从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可见他是个有知识、反应敏捷的小孩。
【解析】1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别人问他原因。故:缘故。
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才/连词,于是;
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C.介词,把/介词,用;
D.代词,他/代词,他;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知:知道;即:立即;遣还:送还。
(2)年少:这少年;坐:座位。
21.本题考查断句。
句子意思: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曰”后提示“仁祖”所说的内容;“焉别颜回”提出问题;
正确断句为: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父亲友人的“非人哉”,不卑不亢,分条理罗列出父亲友人的过错,指出父亲友人不信守诺言,没礼貌的过失之处,据理力争维护父亲的形象,表现了元方是明礼,善言懂得诚信的重要性的人。
根据乙文“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可知,曹操想收养何晏,何晏画地为方,身处其中,委婉的拒绝曹操;表现了何晏的聪明机灵。
根据丙文“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可知,大家赞美谢仁祖是颜回,谢仁祖能领悟长辈话中的意思,并机智应对,表现了谢仁祖有知识、反应敏捷。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丙】谢仁祖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那时(谢仁祖)在言谈中已表现出奇异的领悟能力,跻身于上流社会。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这少年,是全座中的颜回啊。”谢仁祖答道:“座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乙】子曰:“温故而知断,可以为师矣。”
(《为政》)。
【丙】孔子适①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②,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③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④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适:到。②尧:与下文皋陶、子产、禹等人都是古代贤者。③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④末:微不足道的,次要的。
2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不亦说乎( )
②郑人或谓子贡曰( )
③孔子欣然笑曰( )
④不及禹三寸( )
(2)下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实告孔子 静以修身 B.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淫慢则不能励精
C.人不知而不愠 相委而去 D.丧家之狗 下车引之
2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26.【甲】【乙】两则语句都阐明了 的道理。【丙】文末孔子的表现,可用【甲】文中“ ”来概括。
【答案】23. “悦”愉快 对……说 ……的样子 比得上 B 24.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25.(1)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2)然而他说我像丧家之犬,“对极了,对极了!” 26. 学习了要按时复习 人不知而不愠
【解析】23.(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②句意:(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谓,对……说;
③句意:孔子高兴地笑道。然:……的样子;
④句意为:不到禹的三寸。及,比得上。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以:把/来;
B.则:都是就;
C.而:表示转折关系/表示顺承关系;
D.之:助词,的/代词,指元方;
故选:B。
2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方法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断句时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子的大意是:然而从腰以下就不到禹的三寸。“然”在句中表转折,“自腰以下”在句中做“不及禹三寸”的状语,因而据此断句为: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有: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凭借;
(2)重点词有:而:然而;谓:对……说;似:像;然:对;哉:句末语气词,不译。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和乙文中的“温故而知新”,可知都讲了学习需要复习的道理。丙文中的郑国人嘲讽孔子像丧家之犬,孔子不气恼,反而自嘲,体现了甲文中的“人不知而不愠”。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子曰:学到知识并且按时温习践它,不是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请教),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有人不理解你却不和他生气,不也是君子之行的一种表现吗?
【乙】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丙】 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城外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禹矮了三寸,不得志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是次要的。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
(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传不习乎
③赐好说不若己者
④丹之所藏者赤
28.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限两处)
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30.请对【丙】文“杨花落尽子规啼”作简要赏析。
31.甲、乙、丙三文都谈到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三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
【答案】27.①竭尽自己的心力。②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③不如,不及;④……的地方。 28.示例:本句句意为: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9.示例:①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30.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或借景抒情)借“杨花”“子规”两种意象,点明时节,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31.示例: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诚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习旁人的长处,改正缺点。乙文:“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丙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告诉我们在朋友失意时,给予友人关切同情、安慰。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心力了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②句意: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句意:子贡喜欢不如自己的人。不若:不如,不及。
④句意:装朱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者:……的地方。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则”是连词,其前断开。“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是并列结构的语句,中间应断开。故节奏应划分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①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学习;
②好:喜欢,喜爱;与:和,同;说:评论;不若:不如,不及;
30.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本句句意;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杨花即柳絮,暗含漂泊无定。子规叫声凄惨,引人叹息。诗人选取“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季节,又营造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诗人融情入景,感叹漂泊孤零、感叹离愁别绪。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关于“交友”的具体内容,表达清楚,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甲文中“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朋友之间相处要诚实守信,以真心换真心。学习旁人的优点,对照他们的缺点有则改之,无责加勉;
乙文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可知,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丙文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在人生失意的时候,真正的朋友是彼此关心和安慰的。
【点睛】参考译文:
(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一天比一天进步,子贡会一天比一天退步。”曾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子夏喜欢与比自己贤能的人相处,子贡喜欢不如自己的人。不了解他的儿子,就看看他的父亲;不了解他本人的为人,就看看他的朋友;不了解君主,就看看他任命的大臣;不了解土地,就看看地上生长的草木。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闻不到香味,说明已与香气融合一起了;与不善的人相处,就如同进入鱼铺子,时间长了闻不到臭味,这是同化了。装朱砂的地方会变成红色,装漆的地方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要谨慎地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人。”
(23-24七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班刊“研儒学”栏目精心编辑了一组古诗文,请你一起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③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④?”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⑤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⑥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⑦)
[注]①荀巨伯:东汉人。②郡:城。③败义:败坏道义。④邪:同“耶”,吗。⑤班军:调回军队。⑥送酒: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菊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⑦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未收长安”。
32.【乙】文中画线句编辑时遗漏了标点,请尝试用斜线“/”为其断句。(限两处)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3.下面是小语整理的有趣的“一词多义”现象,你觉得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乐亦在其中矣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①三军可夺帅也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C.①子令吾去 ②去后乃至
D.①不忍委之②相委而去
3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时要字字对应,在此基础上力求“信达雅”。请帮助小语完成下列翻译任务,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5.用典是一种通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来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可收到含蓄隽永的效果。小语阅读以上助学资料发现【丙】诗“ ”一句化用典故写了 的境况,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36.小语对三篇选段的理解拿不定主意,你觉得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文“贤哉,回也”以孔子之口赞颜回之贤,其中语气词“哉”加强了感叹语气,更突出颜回的高尚品德。
B.【甲】文通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来论述修身之道,【乙】文则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C.【丙】诗中的“故园菊”的意义已经不仅是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了作者对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的同情及对和平的渴望。
D.义和信是儒家的道德准则,【甲】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说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选择“义”,【乙】文荀巨伯在危机关头“宁以我身代友人命”是对“信”的坚守。
【答案】3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3.A 34.(1)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堪:能忍受、忍受、经得起)(2)败坏信义而求活命,这哪里(怎么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呢?(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35. 无人送酒来 处于军旅又逢战乱的萧瑟、凄凉 孤寂、惆怅 36.D
【解析】3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据此断句为: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曰”是说的意思,其后是说话的内容,故在其后应断开;“吾今死矣”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其后应断开。
故断句为: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3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快乐/以……为快乐;
B.均为“可以”;
C.均为“离开”;
D.均为“丢下”;
故选A。
3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堪,能忍受;忧,困苦;改,改变。
(2)败,败坏;义,信义;岂,难道。
3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分析。
“无人送酒来”意思是: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处化用典故,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惆怅之情。
3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是对‘信’的坚守”错误,根据荀巨伯不肯弃生病的友人而独自逃生,可知是对“义”的坚守。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丙)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世说新语》篇类
提示
言语
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方正
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贤媛
或德才兼备,或母仪垂范……才智姿容,别具风采。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是一个通假字,通“ ”
词类活用
孤法卿父:“法”原本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效法”。
周公不师孔子:“师”本来是名词,在此活用作动词,解释为“ ”
一词多义
“下车引之”的“之”解释为“ ”
“陈元方之子长文”的“之”解释为“ ”
从图中《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中,选出“元方难为兄”中“难”的意思 (填序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3 记叙文阅读(一)训练 【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原卷版docx、专题13记叙文阅读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1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诗词鉴赏 训练【好题汇编】备战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0诗词鉴赏原卷版docx、专题10诗词鉴赏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