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1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2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3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1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2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4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4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2-23七年级下·内蒙古通辽·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①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昧:黑暗。
    刘向《说苑·建本》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
    (2)即更刮目相待 更:
    (3)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戏:
    (4)恐已暮矣 暮: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
    4.从甲文中哪几处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5.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1. 推脱 另,另外 戏弄,嘲弄 迟,晚 2.(1)只是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2)青少年好学,像早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 3. 年纪大 事务多 4.(1)鲁肃对吕蒙的夸奖。(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克服困难、虚心接受他人的合理建议等角度阐述即可。(1)读书学习无论对什么人都有益。(2)要热爱学习、珍惜时间。(3)要努力学习,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4)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
    (1)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脱;
    (2)句意: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
    (3)句意: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戏:戏弄,嘲弄;
    (4)句意:恐怕已经晚了;暮:迟,晚。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词语: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2)重点词语:少:年少;而:表并列,并且;好:喜欢;日出之阳:初升的太阳,早晨的太阳;阳:阳光。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七十恐已暮”;根据“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军中多务”。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章的内容,在鲁肃印象里,吕蒙是一个才疏学浅的人,没想到“士别三日”后,鲁肃与吕蒙论文后,发现吕蒙才略就有了惊人长进,鲁肃为吕蒙的才略的长进而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对吕蒙的夸奖从侧面反映吕蒙的学有所成。
    根据“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鲁肃和吕蒙成为朋友,并且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从侧面反映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根据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可知,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根据“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权吕蒙学习,可知,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根据孙权劝吕蒙学习,“蒙乃始就学”可知,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意见,要知错就改;
    【乙】文:根据“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可知,师旷告诉晋平公,七十岁开始学习也不晚,我们正处在“日出之阳”的大好时候,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学习;
    根据“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坚持学习、热爱学习。
    【点睛】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纪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23七年级下·浙江杭州·期末)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题鹤林寺僧舍
    [唐] 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①,文人讲论,何也?“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善养生者,不可不交有道之士,而有道之士,多有不善谈者。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②,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③之用者也。
    (李渔《闲情偶寄》节选)
    【注释】①盘桓(huán):交往。②希觏(gòu):罕见。③开聋启聩(kuì):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比喻使人受到启迪或醒悟。
    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7.阅读丙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既 得 半 日 之 闲 又 免 多 时 之 寂 快 乐 可 胜 道 乎 ?(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8.联系丙文,你认为乙诗中诗人的情感前后有变化吗?请分析。
    9.对下列三句话语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理解:“邪”表反问语气,面对吕蒙不愿读书的推托,孙权在恳切的言辞中略带不满和责备之情。
    B.卿言多务,孰若孤?
    理解:反问语气,拿自己与吕蒙比较,现身说法,否定吕蒙没时间读书的借口,隐含着批评的情感。
    C.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
    理解:“何也”表反问,与其逃避寂寞享受安闲还不如与高士文人们交往谈论,暗含对躲避寂寞那些人的鄙视。
    10.丙文说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你赞同这个结论吗?请结合甲乙丙诗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6. 只 了解 选择 ③ 7.(1)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
    (2)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 8.有变化。先心绪低落,勉强去登山散心,从“昏昏、醉梦”可见。后经过寺院与高僧交谈后,变得快乐,从“闲”字可见。 9.C 10.示例:赞同。因为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终学有所成;李涉整日昏沉醉梦,与高僧交谈后有所悟,心情变开朗。“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也肯定了与有才学有品德的人交谈对提升自己学习和见闻是很有帮助的。
    【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
    ②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③句意:选择快乐而逃避辛苦。结合下文中的“避寂寞而享安闲”可知,这是对读书的选择,故可确定“就”的意思是:选择。
    ④句意:有人却嫌寂寞。病:担心,忧虑;故选③。
    7.(1)本题考查断句。
    结合句意“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可以确定,“既得半日之闲”与“又免多时之寂”,为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故断句为: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
    受:接受。乐:快乐。省:节省。
    8.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
    乙诗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第三句中“因”,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由此可见,诗人先是极度消沉,想借登山赏春来排遣这种愁苦与不快,后与寺内高僧闲聊,心绪平和,变得快乐,认为自己“又得浮生半日闲”,前后情感有变化。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何也”与下文议论构成设问,解释作者认为“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的原因,作者认为“‘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半日之闲又免多时之寂快乐可胜道乎?”,“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选项中“‘何也’表反问……暗含对躲避寂寞那些人的鄙视”理解有误;
    故选C。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丙文中“有道而善谈者,人生希觏,是当时就日招,以备开聋启聩之用者也”,大意是生活中很难遇到有道德修养又善于交谈的人,对于这种人应该经常接近,通过他们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表明与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交流,能让人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则是直接的证明;
    甲文中吕蒙不愿读书,孙权现身说法,耐心劝诫,从而使其开始学习,最终学有所成;
    乙诗中诗人因遭流放而消极低落,勉强借景消愁,后与高僧交谈论道,有所参悟,心胸开阔,变得快乐。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善于交谈的有道之士对人具有开聋启聩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丙】读书是最快乐的事,懒人却常觉得辛苦;清闲也是最快乐的事,有人却嫌寂寞。选择快乐而逃避辛苦,逃避寂寞而享受安闲,都不如与隐士文人交往谈论,为什么呢?“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既享受一晚的快乐,又省去十年的辛苦,这不是太便宜了吗?“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既得到半日清闲,又免去长时间的寂寞,这种快乐说得完吗?善于养生的人,不能不结交有道德修养的人,这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大都不善言谈。有道德修养又善于交谈的人,人生中很难上遇到,遇到当时就应该经常接近,来通过他们启发自己的聪明才智。
    (22-23七年级下·山东威海·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
    【乙】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选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用以表示品级身份。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杖之,碎其金鱼
    B.但微颔之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尧咨每以弓夫为乐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及守荆南回 及鲁肃过寻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何陋之有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濯清涟而不妖
    C.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 自以为大有所益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蒙乃始就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睨之久而不去。
    (2)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
    14.从【乙】文中可以看出,陈母教导儿子要养成 的品德,改变 的性格缺陷。
    15.小方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作为好朋友,请结合选文《卖油翁》揭示的道理劝说他。
    【答案】11.C 12.D 13.(1)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不离开。
    (2)而今你不致力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14. 忠孝于国家 不谈政绩教化,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箭术的夸赞 15.小方,实践出真知。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静心读书,还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才能,这样才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你说对吗?
    【解析】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均为代词,均译为:他;
    B.均为连词,均译为:只;
    C.代词,当作/介词,被等到;
    D.均为动词,均译为:等到;
    故选C。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表承接,可不译/表转折,但是、却;
    C.介词,用/动词,认为;
    D.均为连词,均译为:于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去:离开;
    (2)今:如今;务:致力;行仁化:施行仁化的政策;专:专注;一夫之伎:指个人的射箭技艺;岂汝:表反问,难道;志:心意、心愿。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夫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在陈母问他有什么政绩时,陈尧咨却因射箭技艺被夸赞而沾沾自喜,陈母希望孩子能够像其父亲一样以忠孝来报效国家;可见陈母教导儿子要养成以忠孝辅国家的品德,改变不谈政绩教化,沉溺于别人对自己箭术的夸赞的性格缺陷。
    15.本题考查文章理解及劝说语。
    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的质疑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展示了钱孔沥油的绝技,揭示了熟能生巧、学无止境、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劝说时要注意礼貌用语,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即可。
    示例:小方,你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埋头于书本忽略实践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促进自身发展,你说呢?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射箭每次都能命中目标,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的时候,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是重要的地方,常常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座的人没有不叹服的。”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于是)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22-23七年级下·山东德州·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卖蒜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挪揄之。杨大怒,招度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自清·袁枚《子不语》)
    16.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17.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老人自缚于树
    B.徐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鼓腹纵之
    C.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
    D.以我酌油知之 以拳打砖墙
    18.翻译句子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19.文言虚词往往蕴含着丰富情感,请结合上下文,选择下面其中一句品析加点虚词的表达效果。
    ①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②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我选择 ,理由
    20.你在阅读了《卖蒜叟》后,想把它作为《卖油翁》的拓展性材料推荐给同学,请你从写法和思想角度比较两篇文章,阐述推荐理由。
    【答案】16. ⑤ 绑或束缚 但,只。 17.D 18.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19. ① 示例一:① 这句话是反问语气,“乎”作反问语气助词,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意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示例二:② 这是一个陈述句,其中“晚生”是谦辞,是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矣”用于陈述句尾,结合文中“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可知,杨二已经看到老人深藏不露、身怀绝技,远远超过自己,这样用“矣”更加强调杨二的羞愧和知错。 20.示例:两文写法上刻画卖油翁与卖蒜叟的形象时,既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直接刻画,又运用反衬手法来间接刻画。在思想上都是教育人的技艺无止境,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意思对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选⑤。“垂死之年”句意: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垂:临近。
    (2)“缚鸡之力”意思是:捆鸡的力量,比喻力量小;缚:绑、束缚。“老人自缚于树”句意: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缚:绑、束缚。
    (3)“但微颔之”句意:只是微微点点头;但:只。“但见杨双膝跪地”句意: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但:只。
    17.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B.都是代词,分别指葫芦和杨二;
    C.都为连词,表顺承;
    D.介词,凭借/介词,用;
    故选D。
    18.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良久,很久;纵,放;跌,摔。
    19.考查品析文言虚词的表达效果。首先,表明观点,二选一;其次,阐明理由。
    ①“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的意思是: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这句话是反问语气,“乎”作反问语气助词,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意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认为卖油翁不懂得射箭才有此表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②“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的意思是: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这是一个陈述句,其中“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时使用。“矣”用于陈述句尾,结合文中“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可知,杨二已经看到老人深藏不露、身怀绝技,技艺远远超过自己,这样用“矣”更加强调杨二的羞愧,有所悔改。
    20.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思想上,《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可知,陈尧咨擅长射术;《卖蒜老叟》中“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可知,杨二擅长拳法。由《卖油翁》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和《卖蒜老叟》中“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可知,两文中的卖油翁和卖蒜老叟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用实力教育了骄傲自满的年轻人。两者都因为自己的特长而轻视别人,两人最终都自讨苦吃。在思想上都是教育人的学无止境,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其写法上,由《卖油翁》中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以及“睨之”“忿然”“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和《卖蒜老叟》中杨二和卖蒜老叟的对话以及“旁睨而挪揄”“奋拳击之”“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等句子可知,两文都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正面)直接刻画,也有通过年轻人的傲慢与老人的深藏不露、身怀绝技相对比。
    因此,可以将这篇课外文章推荐给同学们作为《卖油翁》的拓展性材料。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22-23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以我酌油知之
    B.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
    C.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D.乃亦大笑 蒙乃始就学
    22.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3.【甲】【乙】两文都以书屋为写作对象,【甲】文主人自称书屋为“陋室”,【乙】文作者笑称自己的书屋是“书巢”。【甲】文主人对“陋室”的评价是“ , ”(用文章原句回答);【乙】文主人称“吾室”为“巢”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4.结合选文,说说【甲】【乙】两文作者的品质有何异同。
    【答案】21.A 22.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23.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示例:书房里到处都是书,如枯树枝一样堆积(成巢),甚至不能行走 24.相同点: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
    不同点:【甲】文通过对陋室的居住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乙】文通过写“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未尝不与书俱”等内容,可以看出主人是一个热爱读书、不拘小节的人。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与“可”连用,用法同现代汉语“可以”/介词,凭借;
    B.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C.都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的意思;
    D.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故选A。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乱,扰乱;案牍,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甲】文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可知,这是陋室主人对自己陋室的评价。
    从【乙】文中的“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可知,室主人称自己的屋子为“巢”是因为屋子里到处都是书,如同鸟儿用枯树枝积成的巢,甚至不能行走。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①居室主人都情趣高雅。表现在:【甲】文中,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乙】文中,室主人“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倾心于读书。
    ②居室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表现在:【甲】文借孔子之言“何陋之有”;【乙】文中,室主人“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③居室主人都与朋友谈笑风生。【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客“乃亦大笑曰”。
    根据【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士,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从【乙】文中的“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可知,室主人情趣高雅,热爱读书;从“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 “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可知,他不拘小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间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拢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从来没有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经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啊,这像鸟窝。”
    (22-23七年级下·吉林·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25.【甲】文的作者是 ,【甲】文与《爱莲说》齐名,两文都是 (写作手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2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不译) 水陆草木之花(不译)
    B.有仙则名(闻名) 卷卷有爷名(闻名)
    C.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只)
    D.何陋之有(为何)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为何)
    27.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或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
    28.【甲】文作者在陋室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9.【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用原文句子填空)
    30.陆游的“书巢”纪念馆前打算挂一匾额,同学想引用或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词句为之题词。请你仿照示例拟一则,并说明理由。
    示例:室陋德馨——取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我的书房简陋,但是我的德行高洁,因此就不觉得简陋了。表达了陆游的自我追求和自我勉励,透露着一种清高和自信。
    【答案】25. 刘禹锡 托物言志 26.C 27.A 28.“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是: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这句话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刘禹锡这种宁静平和的心态,要学会用心灵的宁静来应对世俗的喧嚣,用高雅的情趣净化我们的心灵 29.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 30.示例1:何陋之有——直接引用结尾的“何陋之有”用强烈的反问,表现了书房主人毫不介意书房拥挤,毫不在意物质条件清贫,突出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强烈自信。
    示例2:水有潜龙山有仙——取自“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以仙、龙自喻,说明书房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暗示书房主人虽隐居民间,但才华超绝,终有腾飞之时。
    【解析】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①空:《陋室铭》的作者还是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
    ②空:《陋室铭》作者自述其志,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陆游筑书巢》作者将自己的书屋比作书巢,只因为自己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多太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明书斋虽小虽乱,但也体现了自己的追求。因此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A.“水陆草木之花”句意:水里和陆地上的草本花木。之,的;
    B.“卷卷有爷名”句意: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名,名字;
    D.“何陋之有”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何,什么;
    故选C。
    2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A.“山”和“水”在这里都是作主语,其后应断开;“不在高”和“不在深”可分别看作一个整体,作补语。句意: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神异了。故正确的断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故选A。
    2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意思是: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羁绊,追求内心的宁静,高洁傲岸、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质。这种品质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很重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放慢脚步,追求生活的本真,不应为了名利而劳神伤神,而应亲近自然,放松自我,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空: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这是作者对自己屋子和自己的人格的评价,表达了自己对陋室的喜爱之情。这里要用原文作答,因此应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空:结合乙文“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可知,作者邀请客人走近看自己的书屋。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由此可知原文中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是:信乎其似巢也。
    3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作答时结合甲文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句子来分析即可。
    示例:白丁不来鸿儒常至——取自“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句话体现了书房主人交往的朋友都是志趣高雅、博学多才的人,侧面体现了书房主人的高洁傲岸。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神异了。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文: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22-23七年级下·广西河池·期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小窗幽记
    陈继儒
    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①也。
    一间屋,六尺地,虽没庄严,却也精致;蒲作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灯一盏,香一炷,石磬数声,木鱼几击;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闲便入来忙便出去;省闲非,省闲气,也不游方②,也不避世。
    【注释】①七尺:人身高大约古尺七尺,所以“七尺”代称身躯。②游方:到处游荡。
    31.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陋室之陋的一项是( )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
    C.用盆为池,以瓮为牖。
    D.墙高于肩,室大于斗。
    32.下列对《陋室铭》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开头,以山水引出陋室,突出“德馨”二字。
    B.“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的文辞精练,一般都用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表现居室主人孤高自傲,不屑与平民来往。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一方面证明陋室不陋,另一方面证明陋室不陋是因为室内主人的品德高尚。
    3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鸿儒:
    ②白丁:
    3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
    35.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曾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选文和链接材料的作者都养德于身。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刘禹锡和陈继儒都具有怎样的高尚品德?
    【答案】31.B 32.C 33.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34.(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我)喜爱读书不是为了谋求身后的名利,只是(因书中有)不同的见解和见闻。 35.刘禹锡和陈继儒都有安贫乐道的品德。刘禹锡身居的屋室简陋,台阶长满苔藓,但他享受环境的清幽宁静,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乐在其中;陈继儒的六尺小屋也十分简陋,他把蒲草做垫,衣服当被,生活清贫,但他不求名利,无牵挂与拘束,享受生活的清净无为。
    【分析】3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的是陋室的环境。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描写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陋室主人的情趣之高雅,说明陋室不陋。
    C.“用盆为池,以瓮为牖”指用盆为池,用大缸为窗,体现简陋;
    D.“墙高于肩,室大于斗”描写墙高于肩,房间比斗,体现简陋;
    故选B。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这里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人,没有没有功名的人。此句是借作者交往高雅来表现“陋室不陋”,表现作者(居室主人)志趣高洁。并未体现“不屑与平民来往”;
    故选C。
    33.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思是: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鸿儒(hóng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3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上:蔓延;入:映入;
    (2)好:爱好、喜欢;求:谋求;但:只是;异:不同的。
    35.本题考查作者形象的分析。
    结合甲文语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分析可知,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但是没有丝毫不满,反而安贫乐道,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乙文中,“一间屋,六尺地”“蒲作团,衣作被,日里可坐,夜间可睡”,可见作者陈继儒的小屋也非常简陋,生活十分清贫,但他“不贪名,不图利,了清静缘,作解脱计;无挂碍,无拘系”,生活非常洒脱,清静无为;
    可见刘禹锡和陈继儒都有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品德。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喜好读书不是为了谋求身后的名声,而只是为了获得独特的见解和见闻,这才是心中的愿望。因此会孜孜不倦地搜索讨教,想要停下来都不能,怎么会是为了赢得好名声而使七尺身躯劳累呢?
    一间小屋,占地只有六尺左右,虽然庄严,却也显得很精致;用蒲草做的坐垫,用衣服当作被子,白天可坐,晚上可以入睡;一盏煤,一炷香,有时敲敲石磬和木鱼;不贪名声,不图财利,清静无为,潇洒解脱;无牵无挂,无拘无束,闲时便进来,忙时便出去;省去了是非,省去了闲气,既不到处游荡,也不逃避尘世。
    (22-23七年级下·辽宁葫芦岛·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肉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唤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没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3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亭亭净植 植
    (2)不蔓不枝 蔓:
    (3)而名之不可 名:
    (4)莫能肖也 肖: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38.给下面句子用/划分节奏(划分两处)
    而 不 极 于 色 令 人 览 之 有 馀 而 名 之 不 可
    39.【甲】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哪一句?【乙】文中写兰之味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句子是哪一句?
    【甲】
    【乙】
    40.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在“香味”方面,莲“ ”而兰却“氲氲无所”;在“品位”方面,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兰却“ ”。甲【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 的品性。
    【答案】36. 竖立 生藤蔓 说出 酷似,逼真 37.(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它的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 38.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39. “莲,花之君子者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40. 香远益清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洁身自好 高洁
    【解析】36.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植:通“直”,立;
    (2)句意: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3)句意: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名:说出;
    (4)句意: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肖:酷似,逼真。
    37.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2)盖:大概是。以:因为。
    38.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故断句为: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
    39.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即: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结合【乙】“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可知,兰花的香味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据此可知,文中写兰之味香气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句子是: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40.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一、二空,结合【甲】“香远益清”和【乙】“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可知,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在“香味”方面,莲花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兰花的香味是能感受到的,它就在眼前,它有着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是花中君子。
    第三空,结合【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知,【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第四空,结合【乙】“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可知,【乙】文作者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从中感受到兰花高洁淡雅的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这样的人,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人,却要亲近或疏远他们吗?
    (22-23七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白莲
    (唐)陆龟蒙①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①陆龟蒙:唐代文学家,姑苏(今苏州)人。举进士不第后,曾任苏、湖二州从事,隐居松江甫里,人称“甫里先生”,自号江湖散人。
    【材料二】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材料三】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④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④仕:指做官。
    4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
    ④吾不为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部使者荐之 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C.杀人以媚人 静以修身(《诫子书》)
    D.为分宁主簿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42.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4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
    44.试结合材料三的具体事件,分析周敦颐的形象特点。
    45.材料一与材料二借莲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
    【答案】41. 洗,洗涤 亲近而不庄重 想要,要,准备,计划 做 C 4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3.(1)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2)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 44.①速决案件,表现他富有才能,一心为民,急他人之所急;②和王逵争辩,表现他为官正直,不惧邪恶势力。 45.周敦颐笔下的莲象征品行高洁的君子,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情感。
    陆龟蒙笔下的白莲,总是受到冷落和排挤,只能默默无闻地被埋没掉,作者借此表达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的心理。
    【解析】4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濯,洗,洗涤。
    ②句意: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亵,亲近而不庄重。
    ③句意:转运使王逵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要,准备,计划。
    ④句意:我不做这样的事。为,做。
    (2)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表转折,却\表修饰,不译;
    C.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D.动词,担任\介词,被;
    故选C。
    42.考查断句。句意: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逵酷悍吏也”的主语是“逵”,“众莫敢争”的主语是“众”。故断句为: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蔓,生枝蔓。枝,长枝节。益,更加。
    (2)独,独自。之,他。乃,于是。委,扔下。
    44.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据“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可知,速决案件,表现他富有才能,一心为民,急他人之所急;
    根据“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可知:和王逵争辩,表现他为官正直,不惧邪恶势力。
    45.考查比较阅读。
    材料一:根据首句中的“素花多蒙别艳欺”可知,白莲因为生得素雅,被别的鲜艳的花所欺辱。根据“无情有恨何人觉”可和在,荷花的心思没有人能理解。根据“月晓风清欲堕时”可知,荷花最后的结果是有月晓风清之时凋落。作者借白莲的遭遇,影射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无人赏识,才华得不到施展的舞台,只能孤芳自赏,沉沦于世俗的境遇。
    材料二: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点睛】参考译文: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22-23七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资。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亡何②,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非其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在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研③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牡丹说》)
    【注释】①鄂韡(wěi):繁盛。②亡何:同“无何”,不久。③研:通“砚”。
    4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亭亭净植 植:竖立
    B.陶后鲜有闻 鲜:新鲜
    C.再移之墙 再:又一次(第二次)
    D.请具研削牍 具:准备(具办)
    47.选出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濯清涟而不妖 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客过而尤之日
    C.菊,花之隐逸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D.山之叟担一牡丹 孔子云:何陋之有?
    48.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4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50.根据要求答题
    (1)【甲】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
    (2)《爱莲说》和《牡丹说》都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爱莲说》告诉我们 的生活态度。《牡丹说》则寄寓读者,其一, ,其二,待人接物不要喜怒无常。
    【答案】46.B 47.C 48.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49.(1)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娇媚。
    (2)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50. 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也可)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要顺乎自然天性
    【解析】46.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句意: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鲜:少;
    故选B。
    47.考查文言虚词。
    A.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
    B.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承接,就;
    C.都是助词,的;
    D.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故选C。
    4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故”引出后文的原因,与后面的内容断开稍加停顿;“人与花”并列短语做主语与“常两全也”中间停顿;故停顿为:故/人与花/常两全也。
    4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艳。
    (2)他日:以后;子:你;庭:庭院。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5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结合甲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选文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世人对菊花、牡丹和莲花的态度,衬托出莲的高洁品质。
    (2)结合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乙“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等内容可知,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爱莲说》告诉我们要像莲一样拥有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远离世俗尘嚣,具有洒落的胸襟;《牡丹说》则告诫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破坏事物固有的发展模式,此外待人接物不能喜怒无常。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冬天,山中有位老翁挑了一株牡丹,(牡丹)有一人多高,枝条繁茂,花苞蔟簇数以百计。主人对它另眼相看,出高价买了下来。怕栽在别处与这株牡丹不相称,庭院中原有几株牡丹,特地移到别处,把地方让出来。上面用锦帐遮盖,晚上点上烛火,客人来了,(主人)常指着它感到自豪。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大大不如原先的那几株牡丹。于是主人愤愤地将它移到山上,再移到墙边,牡丹很快枯死了。主人感到对不起原有的那几株牡丹,并且嫌庭院太空,便将原来的牡丹移回原处,没过几天,也枯死了。
    来访的客人埋怨主人道:“您没见过善于种花的人吗?适宜在山上长的就种在山上,适宜在庭院中长的就栽在庭院,如果迁移它,应该在冬天而不是春天。所以人和花常能两全其美。您既然根据外貌认为那些牡丹是良种,一见不如原来想的那样,立即粗暴地摧残损害他们,移栽不按时节,牡丹花含冤而死理所当然。(如果当初)新的牡丹虽然买来,旧的牡丹先不移走,比较它们开的花哪个更好,然后再移栽,就都不会死掉了。即便当初将旧牡丹迁走了,(发现情况不妙后)却不急着将他迁回原处,那么,新牡丹死了,旧牡丹却能不死。您急急忙忙,既不懂生物的习性,又不知道土壤是否适宜,高兴了就抬举它,生气了就摧残它,主人如此喜怒无常,花的命也就送掉了。那么,您的毛病在于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性情专断而缺乏见识,自以为是而不和人商量。以后您的庭院中,大概不会有花木了。”
    主人听了无以对答,于是准备下笔墨纸砚,记下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警戒。
    (22-23七年级下·广西贺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②薄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5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B.亭亭净植 植:种植
    C.自古人知贵兰 贵:以……为贵D.是所谓遁世无闷 遁:避
    5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B.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C.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D.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53.下列对两篇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B.【乙】文借对兰花的描写和赞颂,表明自己耐得住寂寞、能经受得住各种打击。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含蓄、意境隽永、韵味深长。
    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5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5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 并谈谈理由。
    【答案】51.B 52.C 53.D 54.(1)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靠近)去玩弄(赏玩)啊!
    (2)(兰花)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芳香。 55.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生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解析】5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B.亭亭净植: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植:竖立。
    故选B。
    52.本题考查断句。
    这句话意思是: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其”指代兰,“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对偶句,“所谓……也”是判断句。根据句意断句为: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故选C。
    53.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D.乙文只是赞美了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未涉及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
    故选D。
    5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远观(远远地观赏)、而(却)、亵玩(靠近赏玩)”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薄丛(贫瘠的丛林)、为(因为)、芳(发出香味)”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5.本题考查发散思维与表达。根据平时积累,要了解兰花、梅花、桂花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如兰花的特点是香气淡雅,花形较小,多盛开在人烟稀少的地方,象征默默无闻,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作答时,先表明观点,再根据其特点和象征意义说明理由。
    示例一:赞成梅花,梅花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凌寒独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梅花鼓励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开创,不畏艰险,创造了优秀的文明与生活,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能傲立雪中,不畏严寒,不惧霜刀,代表着不畏严寒、不屈不挠,坚强、美丽且有德行的人。
    示例二:赞成桂花,桂花代表着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品质,桂树是香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室树,是崇高美好的,吉祥的象征。桂花香气宜人,花小秀丽,它是贞洁荣誉和吉祥的象征,被称为仙树花中月老等,从中国汉代起,桂花就已经成为名贵的花卉和贡品,是美好事物的代表。
    【点睛】参考译文:
    【甲】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22-23七年级下·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舁,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铬,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异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沈括《活板》)
    【乙】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李防《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释】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5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持就火炀之
    则字平如砥
    殊不沾污
    饰以篆文
    57.翻译句子
    (1)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2)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58.请为【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标注两处
    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59.请分别从文中找一个字概括活版印刷术、地动仪的主要特点
    60.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版印刷用胶泥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 、 等特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
    【答案】56.烘烤 磨刀石 根本 用 57.(1)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印完
    (2)从古以来,不曾有过。 58.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59.活 巧、奇 60. 不易变形 便于取用 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解析】56.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 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炀:烘烤;
    ② 句意: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③ 句意:根本不会被弄脏。殊:根本;
    ④句意:上面用篆文作装饰。以:用。
    57.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更互:交替、轮流。就:完成;
    (2)自古所来:自古以来;未尝:未曾,没有。
    58.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
    故断句为: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59.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文中“每字为一印”可知,每个字一个字模,可见字印灵活;
    结合【甲】文中“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可知,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可见排版布字是灵活的;
    结合【甲】文中“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可知,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可见印刷是活的,排版过程调配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出现频率高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以备不时之需,可见字印数目活,刻好的字运用灵活;
    结合【甲】文中“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可知,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以便下次印刷,可见选字的方法活,刻字存储方便,拆版时很灵活;
    结合【甲】文中“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用讫再火令药熔”可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可见做法是活的,制字取材容易简便,做法灵活;
    据此可知,活板印刷术的特点是“活”。
    【乙】文中“张衡性精微,有巧艺”意思是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观之莫不服其奇丽”意思是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据此可知,地动仪的主要特点是“巧(奇)”。
    60.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二空,根据【甲】文中“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胶泥具有不易变形,易于取用的特点;
    第三空,根据【乙】文中的“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22-23七年级下·辽宁大连·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梦溪笔谈》)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火烧令坚
    (2)持就火炀之
    (3)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6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帝善其能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B.则以纸帖之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C.及和帝即位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D.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6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
    6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65.“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 ”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 ”的缺陷(用原文语句回答),体现出“ , ”的特点。
    【答案】61.(1)用火 (2)靠近 (3)所以 62.C 63.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 64.(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2)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人们使用起来都不方便。 65.活 缣贵而简重 方便实用 造价低廉
    【解析】6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句意:用火烧使它坚硬。火:用火。
    (2)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
    (3)句意:所以天下人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故:所以。
    6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称赞/擅长;
    B.用标签标出/同“贴”,粘贴;
    C.两个“及”都是“等到”的意思;
    D.代词,它/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故选C。
    6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永元九年”是时间状语,它的后面应断开;“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是动宾结构,在句中作谓语和宾语;其后要断开;
    句意:和帝永元九年,蔡伦监督制造皇室所用的刀剑和其他器械,都很精美坚固。
    故断句为: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
    6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1)奇字:生僻字。素:平时。备:准备。旋:立刻,随即。之:代词,代指生僻字。
    (2)缣:双丝的细绢。而:连词,表并列。简:竹简。于:对,对于。便:方便。“并不便于人”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是:于人并不便。
    6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甲文“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可知,活板制字活,活板一字一印,取用非常方便灵活;排版活,在印刷时备有很多字印,可以随时取用;印刷活,一板印刷时,另一板已开始排版,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字印数目活,每个字都有好几个,以便在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选用活,所有字印都放在不同的木格子中,便于灵活取用;做法活,生僻字可以临时制作字印,随时增补;拆板活,印完后用火烤,字印就掉落了,可以灵活拆版,重复使用。总之体现了“活”的优势;
    ②空:结合乙文“自古书契多编以行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可知,蔡伦创造设计用树皮、麻头和破布、渔网来造纸,这些材料都很容易得到,很便宜,并且对于人们来说这种纸方便实用,因而弥补了“缣贵而简重”的缺陷;体现出造价低廉和方便实用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甲】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汉明帝永平末年,蔡伦便在皇宫内廷开始做事。章帝建初年间,他是小黄门。到和帝即位,蔡伦转为中常侍,参加政令的制定。
    蔡伦有才学,尽心公事,敦厚谨慎。多次触犯皇帝的意旨,辅佐匡正皇帝的得失。每到休假的日子,常闭门不接待宾客,躬行于田野之间。后来他升任为尚书令。和帝永元九年,蔡伦监督制造皇室所用的刀剑和其他器械,都很精美坚固,被后世效法。自古文字,大多刻在竹简上,然后编成册;那些用缣帛写字的人,把缣帛叫做纸。缣贵而竹简笨重,对人们来说都不方便。蔡伦于是创造设计,用树皮、麻头和破布、渔网造纸。和帝元兴元年,他把造出来的纸献给和帝,和帝赞赏蔡伦的才能。自此之后,大家都使用这种纸,所以天下人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
    (22-23七年级下·山东临沂·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②庆历中,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③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6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字平如砥
    (2)用讫再火令药镕
    (3)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4)为后世法
    67.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C.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D.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6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一处)。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69.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
    70.“活板”和“造纸术”都是在原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活板”解决了雕板“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体现了“① ”的优势;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 ”的缺陷。它们均具有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用原文中的字句回答)
    【答案】66.(1)磨刀石;(2)完毕;(3)都;(4)效仿。 67.C 68.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69.(1)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
    (2)永元九年,(蔡伦)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 70. 活 缣贵而简重
    【解析】6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2)句意: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讫:完毕;
    (3)句意: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咸:都;
    (4)句意:方法被后世效仿。法:效仿。
    67.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做;
    B.动词,发明;
    C.介词,被;
    D.动词,造成;
    故选C。
    6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句话的意思是: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元兴元年奏上之”前边省略了主语“蔡伦”,“帝善其能”的主语是“帝”,二者之间应该停顿,所以,正确的停顿应为: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
    6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旋:旋即。
    (2)秘剑:皇室用的剑。莫不:没有不,即全都;坚:牢固。
    70.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阅读【甲】文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字印“活”,排版“活”,印刷“活”,字印数目“活”,选用字印“活”,生僻字做法“活”,拆版“活”,充分体现了“活”的优势;
    【乙】文中“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意思是“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弥补了“缣贵而简重”这一缺陷。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材制作字印,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同时木材和药料相粘,难以取下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九年,监督制作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个主意,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22-23七年级下·四川巴中·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节选)
    【乙】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①省独专其盛。
    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
    入惶桶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②受舂,舂至形同泥面,竹麻倾入抄纸槽内。
    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抄纸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③。
    竹与皮④,精与粗,皆同之也。
    (选自《天工开物·竹纸》,有删改)
    【注释】①闽:指福建一带。②臼:舂米的石器。③帙:一叠为一帙。④竹与皮:竹纸与皮纸。
    7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厚薄由人手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
    7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满铁范为一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B.以草火烧 以钱覆其口(《卖油翁》)
    C.则水干自成洁白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D.是名杀青 斯是陋室(《陋室铭》)
    7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①段交代活字印刷术的前身,“盛”“始”“皆”等修饰语准确说明了印刷术的发展、沿革,朗读时应重读。
    B.甲文按照“制字”“排版”“印刷”的顺序逐层进行说明,逻辑清晰。
    C.作者对活板的介绍突出一个“活”字,如“每字为一印”,字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排版是活的;“密布字印”“更互用之”,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即刻之”,也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
    D.乙文详细地介绍了竹纸的制作过程,用语简洁、准确、平实。
    7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
    75.【甲】【乙】两文分别讲述了活字印刷和竹纸的制作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两文都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答案】71.厚 薄 由 人 手 法/ 轻 荡 则 薄/ 重 荡 则 厚。 72.B 73.C 74.①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②数量够了就用木板压在上面,让纸内水分压净完全流干。 75.活字印刷和制作竹纸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两文都表达了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的赞叹之情。
    【解析】7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
    “轻荡则薄”与“重荡则厚”句式结构相同,所以中间停顿,且“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是对前面“厚薄由人手法”的解释说明,所以在“手法”后面停顿。
    7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成为/介词,替;
    B.介词,都译为“用”;
    C.副词,自然/代词,自己;
    D.代词,这/判断动词,表示肯定;
    故选B。
    7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密布字印”体现出排版是活的。“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体现出印刷是活的。
    故选C。
    7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1)帖:动词,标记;帖:名词,标签。 句意: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2)则:就;以:用。句意:数量够了就用木板压在上面,让纸内水分压净完全流干。
    7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概括。
    [甲]文说明了活版印刷的制作过程、使用方法和优越性;[乙]文介绍了竹纸的制作方法。两篇文章都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乙]竹纸是南方制造的,其中以福建省为最多。
    每年到芒种节令,便可上山砍竹。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漂浸。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做“杀青”。
    竹料加入锅和惶桶中,煮八天就足够了。停止加热一天后,揭开惶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竹麻洗干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倒入抄纸槽内。
    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热气从留空的砖缝中透出而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焙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竹纸与皮纸、精细的纸与粗糙的纸,都是用上述方法制造的。
    文言词句
    释义方法
    解释
    但当涉猎
    积累法:理解并识记课文中的文言词
    但:①
    见往事耳
    语境推断法
    见:②
    就乐去苦
    联系上下文
    就:③
    有人病其寂寞
    查阅字典法:①名词,疾病,弊病;②动词, 生病;③担心,忧虑。
    病:④ (填序号)
    文言语句
    方法
    释义
    垂死之年
    查阅字典法:①<名>边疆,边境。又写作“陲”。②<动>垂挂。③<动>垂落,落下。④<动>流传。⑤<动>临近。⑥<副>敬辞。表示对与关于自己。
    ① (填选项)
    老人自缚于树
    勾连成语法:缚鸡之力

    但见杨双膝跪地
    课内迁移法:但微颔之

    相关试卷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提升)5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提升)5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提升5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提升5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6 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4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6 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4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06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4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06课内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40题-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4 文言文对比阅读75题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