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时作业
展开1.春秋时期开始的标志是( )
A.周武王伐纣B.周平王东迁洛邑C.国人暴动D.犬戎攻破镐京
2.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B.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C.耧车的发明D.筒车的发明
3.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穆公
4.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原因是( )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③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④打出了“勤王”的旗号,树立了威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下列关于齐桓公称霸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B.齐桓公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
C.齐桓公称霸的基础是齐国的强大
D.齐桓公称霸后,周天子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6.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是( )
A.城濮之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7.春秋时期,与晋国长期在中原争霸的诸侯国是( )
A.齐国B.秦国C.楚国D.吴国
8.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夺土地和人口B.维护周天子的权威C.传播文化D.推翻周王朝的统治
9.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下属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①农业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被更多地使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10.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出现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 )
A.吴王阖闾B.越王勾践C.宋襄公D.郑庄公
11.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尊王攘夷”的实质是( )
A.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民族的进攻
B.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势力
C.帮助周天子解除周边民族的威胁
D.保卫周天子,巩固周朝的统治
1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
A.李悝变法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D.管仲改革
13.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农业深耕细作B.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C.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使井田制迅速瓦解,土地私有制完全确立
14.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政治改革。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B.维护周王室的统治C.增强国家实力,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D.推行儒家思想
15.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以下对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商业由官府控制,私人不得经商B.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商人,如范蠡、吕不韦等C.金属货币开始广泛流通,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D.各诸侯国纷纷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1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这些战争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B.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C.战争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D.战争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17.春秋时期,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以下属于这一时期文化成就的是( )
①孔子创立儒家学派②老子著《道德经》③出现了许多记载历史和文化的典籍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8.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 )
①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②周王室的财政收入减少③周王室的军队实力减弱④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9.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B.诸侯势力强大C.生产力的发展D.分封制的瓦解
20.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县、郡,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出现( )
A.标志着世袭制的废除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导致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2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和变法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不包括( )
A.鼓励开垦荒地B.重视农业生产C.统一度量衡D.兴修水利工程
22.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这种现象对井田制产生的影响是( )
A.巩固了井田制B.促进了井田制的发展C.导致井田制瓦解D.对井田制没有影响
23.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下能够体现文化交流的是( )
A.各诸侯国使用统一的文字B.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C.各诸侯国的礼仪制度完全相同D.各国都推崇儒家思想
24.春秋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以下人物中,属于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是( )
A.孟子B.荀子C.庄子D.老子
25.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也孕育着新的变革因素。以下对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变革主要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经济和文化方面没有变化B.变革导致了社会的倒退C.变革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奠定了基础D.变革使周王室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权威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0分)简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及影响。
27.(10分)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及影响。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才,进行改革,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5分)
(3)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29.(15分)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及原因。
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B
解析:周平王东迁洛邑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周武王伐纣是西周建立的事件;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是西周由盛转衰的标志;犬戎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亡。所以答案选B。
2.A
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但到春秋时期已逐渐被铁制农具取代;耧车是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筒车是唐朝发明的灌溉工具。所以答案选A。
3.B
解析:春秋时期,最早称霸的诸侯是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称霸都在齐桓公之后。所以答案选B。
4.A
解析:齐桓公称霸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经济实力大增;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既尊崇周天子,又打击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树立了威望;③齐国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富庶,为称霸提供了物质基础。④打出“勤王”旗号,树立威望也是其称霸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A。
5.D
解析:齐桓公称霸后,周天子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提高。齐桓公凭借齐国的强大实力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际上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答案选D。
6.A
解析:晋文公称霸的标志性事件是城濮之战。在城濮之战中,晋国打败楚国,确立了其在中原的霸主地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的战役。所以答案选A。
7.C
解析:春秋时期,与晋国长期在中原争霸的诸侯国是楚国。齐国、秦国、吴国与晋国在不同的地域,并非长期在中原争霸。所以答案选C。
8.A
解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争夺土地和人口。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更多的资源,各诸侯国纷纷进行争霸战争。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并非主要目的,此时周天子的权威已大大削弱;传播文化不是争霸战争的主要目的;各诸侯国也没有推翻周王朝统治的意图。所以答案选A。
9.D
解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包括:①农业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深耕细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②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被更多地使用。所以答案选D。
10.C
解析:“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是春秋后期的诸侯,但一般不被认为是“春秋五霸”;郑庄公虽然在春秋时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属于“春秋五霸”。所以答案选C。
11.B
解析:“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势力。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崇周天子为幌子,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进攻,同时借此机会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并不是真正尊崇周天子并击败周边民族的进攻,也不是单纯为了帮助周天子解除威胁或巩固周朝的统治。所以答案选B。
12.D
解析: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改革是管仲改革。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经济实力大增,为齐桓公称霸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都是战国时期的变法。所以答案选D。
13.D
解析: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深耕细作,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但此时井田制开始瓦解,土地私有制并没有完全确立,直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改革,才逐渐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所以答案选D。
14.C
解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国家实力,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各国都希望通过改革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春秋时期改革的主要目的,此时中央集权尚未形成;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也不是各国改革的目的,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大大下降;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尚未成为主流思想,各国改革也不是为了推行儒家思想。所以答案选C。
15.C
解析:春秋时期,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开始广泛流通,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当时商业并非完全由官府控制,私人也可以经商;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商人;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所以答案选C。
16.D
解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但战争并没有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战争主要带来的是破坏和伤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但不能说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答案选D。
17.A
解析:春秋时期,文化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孔子创立儒家学派,老子著《道德经》,同时出现了许多记载历史和文化的典籍。“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时期。所以答案选A。
18.D
解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很多方面。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大大减少,财政收入减少,军队实力减弱,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周王室的衰微。所以答案选D。
19.C
解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增强。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的瓦解都是诸侯争霸的表面原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所以答案选C。
20.B
解析: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征服的地区设立县、郡,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管理,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世袭制并没有被废除;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诸侯割据局面的形成;促进民族交流融合不是其主要目的。所以答案选B。
21.C
解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鼓励开垦荒地、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等。统一度量衡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不是春秋时期的措施。所以答案选C。
22.C
解析: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导致井田制瓦解。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私田的出现破坏了井田制的基础,使得土地逐渐私有化。所以答案选C。
23.B
解析:春秋时期,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相互融合体现了文化交流。当时各诸侯国并没有使用统一的文字;各诸侯国的礼仪制度存在差异;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崇。所以答案选B。
24.D
解析: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答案选D。
25.C
解析: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变革不仅体现在政治制度方面,经济和文化方面也都有变化;变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倒退;春秋时期的变革并没有使周王室重新恢复往日的权威,周王室的地位继续下降。变革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C。
二、非选择题
26. (10分)简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及影响。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及影响如下:
一、表现
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铁制农具相较于之前的青铜农具和石制农具更加坚硬、锋利,能够更有效地开垦土地、翻耕土壤,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牛耕技术的推广使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深耕细作成为可能。牛的力量远远大于人力,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并且能够开垦更多的土地,扩大了耕种面积。
2.水利工程的兴修:
各国纷纷重视水利建设,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例如,楚国修建了芍陂,改善了灌溉条件,使得大片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
水利工程的兴修不仅有利于农业灌溉,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洪、排涝的作用,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生产技术的进步:
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掌握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懂得了根据不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及合理施肥、轮作等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二、影响
1.经济方面:
农业产量大幅增加:铁制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的综合作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粮食的丰收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发展。
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剩余农产品,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同时,商业活动也逐渐活跃起来,各地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商人阶层。
2.政治方面:
诸侯争霸加剧:农业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经济实力,为诸侯争霸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战争,导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更加激烈。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一些贵族和富裕农民通过开垦私田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政治上的权力,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推动了各国的政治变革。
3.文化方面:
思想文化繁荣: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生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27。(10分)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及影响。
一、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1.政治方面
任用贤才:齐桓公重用管仲,管仲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经济头脑。他在齐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内政,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家治理有序。
改革内政:管仲改革包括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分设各级官吏管理,并以士乡的乡里组织为军事编制,设轨、里、连、乡等行政机构,加强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同时,改革用人制度,注重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打破了贵族世袭的传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2.经济方面
发展经济:鼓励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根据土地的好坏和产量的多少来确定税收的轻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同时,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设立市场,制定商业法规,保护商人的利益,使齐国的商业繁荣起来。
盐铁专营:齐国拥有丰富的海盐资源和铁矿资源,管仲实行盐铁专营政策,由国家统一管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齐国的争霸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军事方面
改革军制:实行“作内政而寄军令”的政策,将居民组织和军事编制相结合,使齐国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规定士乡居民必须服兵役,每家出一人为士卒,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全国共设三军,分别由齐桓公、高子、国子统帅。这种军制既保证了齐国的军事力量,又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扩充军备:齐桓公大力扩充军备,制造精良的武器装备,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同时,注重军事战略的制定,在对外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4.外交方面
尊王攘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尊崇周天子的权威,利用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提高了齐国的政治地位。同时,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保护了中原各国的安全,赢得了各国的尊重和支持。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二、齐桓公称霸的影响
1.政治方面
确立霸主地位: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确立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领导地位。各国纷纷向齐国靠拢,听从齐国的号令,形成了以齐国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稳定政治秩序: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的政策,维护了周天子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各国在齐国的领导下,共同抵御外敌,减少了内部纷争,为中原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2.经济方面
促进经济交流:齐桓公称霸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齐国作为霸主,积极推动各国之间的商业合作,制定统一的商业法规,保护商人的利益,为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推动经济发展:齐国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各国的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学习齐国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经验,大力发展农业、工商业,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3.文化方面
传播文化:齐桓公称霸期间,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密切。齐国的文化、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传播到其他国家,促进了中原地区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培养人才:齐国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吸引了各国的贤能之士前来效力。这些人才在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将齐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传播到其他国家,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4.历史意义
开创霸业先河:齐桓公称霸开创了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先河,为后来的霸主树立了榜样。各国纷纷效仿齐国,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扩充军备等手段,争夺霸主地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影响后世政治格局:齐桓公称霸对后世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历史中,霸主政治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各国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断,直到秦朝统一六国,才结束了这种分裂局面。
总之,齐桓公称霸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8.(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才,进行改革,发展经济,训练军队。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怎样的政治局面?(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5分)
(3)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局面如下:
•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大减弱。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减少,财政收入降低,军队实力也大为削弱,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
•诸侯崛起: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诸侯强并弱”,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政由方伯:诸侯中的大国如齐、楚、秦、晋等开始崛起,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政治权力逐渐转移到强大的诸侯手中,即“政由方伯”。
(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争做霸主:一些大的诸侯国有着称霸的野心和欲望,希望成为诸侯中的领导者,号令其他诸侯国,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和威望。
•增强实力: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齐、晋等国认识到必须增强自身实力。这就促使他们任用贤才,进行改革,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为争霸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训练军队,提高军事力量,以在战争中获胜。
(3)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产生了以下影响:
•积极影响:
民族融合:诸侯争霸战争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在战争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局部统一:争霸战争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众多弱小诸侯国,使局部地区逐渐走向统一,为后来全国的统一奠定了一定基础。
文化交流:各国在争霸过程中,文化也相互交流和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借鉴、融合,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消极影响:
给人民带来灾难:频繁的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战争使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农田荒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破坏社会秩序:诸侯争霸打破了原有的政治秩序,各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传统的礼仪制度也受到冲击。
29. (15分)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请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春秋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及原因。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政治方面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大减弱。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面积减少,财政收入降低,军队实力也大为削弱,周天子在诸侯中的威望下降。
2.诸侯争霸: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各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形成了“春秋五霸”等诸侯争霸的局面。
3.分封制逐渐瓦解:随着诸侯势力的增强,各国对周天子的忠诚度降低,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一些诸侯国不再严格遵守分封制的规定,擅自扩大自己的领地,甚至出现了诸侯僭越称王的现象。
4.新兴地主阶级崛起: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一些贵族和富裕农民通过开垦私田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新兴地主阶级。他们要求政治上的权力,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诸侯争霸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得各国对土地和人口的需求增加,从而加剧了诸侯之间的战争和兼并。
2.周王室自身的衰落: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失去了原有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实力大为削弱。同时,周王室内部的纷争和腐败也使其统治力进一步下降,无法有效地控制诸侯。
3.分封制的弊端: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对周天子的忠诚度降低。此外,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二、经济方面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农业生产力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水利工程的兴修,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和物资。
2.手工业发展: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手工业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些精美的手工业品成为贵族们的奢侈品。
3.商业活动活跃: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也被更多地使用。商人阶层逐渐崛起,他们在各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4.土地制度变化: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土地逐渐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
原因:
1.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兴修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好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社会需求的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这促使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
3.商业环境的改善:各国为了发展经济,纷纷采取措施鼓励商业活动。一些诸侯国设立市场,制定商业法规,保护商人的利益,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文化方面的表现及原因
表现:
1.思想文化繁荣:春秋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培养了大批人才。
3.文学艺术的发展:春秋时期,文学艺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有所发展。
原因:
1.社会变革的影响: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政治、经济的变化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思想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2.教育的普及:私学的兴起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出现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
3.各国之间的交流: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综上所述,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优秀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优秀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0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讲义原卷版docx、同步讲义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0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讲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