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1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2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3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4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5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6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7页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散文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年备考策略,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学类文本趋势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指南;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考试要有效引导教学,打破 “以纲定考”,实现“教考衔接”。从命题理念来看,无论是新高考卷还是全国卷都呈现散文与小说并重的命题趋势,不再单纯重小说轻散文。此外,命题重点也放在审美鉴赏上,强调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从客观题设置来看,重点放在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这三个层级上,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是重点,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查难度,但是由于考查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也往往具有比较大的迷惑性。
    从选材来看,高考散文选材多以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作者大部分是名家,所选文本多为非名家名篇或名家非名篇。如:2023全国甲卷——巴金《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从散文主题来看,文本主题一般贴近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写作,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立德树人是首要方向。如:2022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从考查趋势来看,高考散文考题与课本内容(单元研习任务)相结合,进一步强化教考衔接,考查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能力。
    ①题材上,涉及保家卫国、乡土中国、战争感悟、童真视角等多种题材。②分值上,从题目分数的分布来看,两套新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总分呈现出16分/15分的规律,也就是主观题是3+3+5+5/3+3+6的模式。分数的变化也意味着难易度的变化。③创新变化:从设题的角度来看,简答题更具开放性,题目的答案不一,2023 新课标I卷有“写文学短评”的新型题目,某种程度上表明命题人在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各类文本的阅读方法(如教材中的单元研习任务),夯实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分析试题规律,强调基础能力。 新高考虽有变化,但是题型常规化,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学要重视基础,注重运用知识,课堂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加强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新高考中问题设置具有个性化,要引导学生答题时规避套路化,体现个性化解读;新高考中情景式考题增多,思辨性增强,作文加强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价值选择。2.夯实知识基础,注重答题规范。 梳理课本中有关散文的必备知识,建立散文阅读的必备知识体系;梳理高考卷中已经考查的散文的典型考点。要关注异质文本的组合;关注叙述视角的变换、文学评论题、对文中词句的理解等;要引导学生发掘文本中没有命题的角度,培养学生深入文本的真正阅读的自觉。养成精准规范表达的良好习惯:答案写得具体、全面、有条理、有层次而又简洁。
    3.注重文本回归,落脚教考衔接。 依据高中课程标准教学与备考,降低机械刷题收益,学习内容必须回归课标、回归课堂。注重返璞归真,打通新老教材。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标,所以,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必然隐含在教材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教材就可以从容地应对高考。备考中,要再次熟悉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分解到早读或者微专题中,熟悉答题规范。 总之,在2025年的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思维品质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善于从多角度主动思考、深入探究,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散文概念: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包括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如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游记、书信、人物传记等。狭义的散文,专指用生动、优美、凝练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写景、状物、叙事、记人、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特点:1.形散神聚(1)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形散”主要表现为:①选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可以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2)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散文特点: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散文特点: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散文理想和生活情趣。如《荷塘月色》。状物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 托物言志。如《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借写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叙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如《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如《我与地坛》(节选)。文化散文 :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如《秦腔》。
    散文的线索时间线索: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的经历等。空间线索: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等。事物线索:赋予某个事物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事物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人物线索: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线索: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事件线索:围绕某个中心事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
    类型:开头句段作用:①开篇点题,开头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做销垫;从景物描写上看,可能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类型:中间句段作用:①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容(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照应开头;照应结尾;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③表达效果上,过渡自然,顺理成章。类型:结尾句段作用:①内容上,篇末点题,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②结构上呼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完整严谨;卒章显志,总结全文。③表达效果上,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类型:引用性材料作用:(1)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2)史实: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②增强文章的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气息。(3)诗句: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类型:反复出现的句子作用:①内容上,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②结构上,交代线索、前后呼应。③表达效果上,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类型:插入材料作用:①内容上,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强化中心,凸显主旨;强化情感。②结构上,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起到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作用。③表达效果上,增加趣味;生动形象。
    散文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所有表情达意的手法。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比喻(1)定义: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2)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3)构成条件: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③本体和喻体的感情色彩要一致。(4)作用: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
    (5)种类:①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 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荷色的蝉翼一样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②暗喻: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两者之间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语联结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③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例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例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比拟(1)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2)形式:事物“人化”人“物化”,甲物“乙物化”。(3)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②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例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4)作用:①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②使人或事物更加生动形象;③表意丰富,有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④增强语言的亲切感。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借代(1)定义: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2)种类:特征代本体:一位红领巾走了过来。(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材料代本体: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标志代本体: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标志代本体的呢,这岂不冤枉!人名代著作:我们要多读点鲁迅。绰号代本人:芦柴棒,去烧火!专名代泛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具体代抽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分代整体: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2)种类: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与先出现的事同时出现的。(3)作用:①突出事物的本质;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创造意境,以引起联想;④强化作者的某种感情。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对偶(1)定义: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似、用词互相对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对偶。(2)种类:按内容(正对、反对、串对)、按形式(工对、宽对)(3)运用对偶应注意的问题:切忌脱离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4)作用: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有一种整齐均匀的美感效果;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排比(1)定义: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强化感情的修辞手法叫排比。(2)种类:①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②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组成排比、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3)作用:①用于叙事,内容集中,重点突出:②用于议论,论述透彻,条分缕析;③用于打情,气势磅礴,节奏鲜明。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反复(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2)种类:①接连反复。例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②间隔反复。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3)作用:①强化感情;②增强气势。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设问(1)定义: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一种修辞手法。(2)作用:①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波澜;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段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反问(1)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时也用叹号。(2)种类: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你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人走向现代的起点,但是,哪一个民族走向现代时的步履会像在上海那样匆促 、慌张、自怯、杂乱无章?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反语(1)定义: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2)种类:①讽刺反语:以揭露 、批判、讽刺、嘲弄为目的,表达贬义的反语。例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②风趣反语:为了达到风趣的效果而说的反语,字面上表达的是贬义,实际上表达的是褒义,或因情深难言,或因避嫌忌说,并不包含讽刺、嘲弄之意。例 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3)作用:①可以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表现力;②可以鲜明地表现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③可以使语言生动有趣。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双关(1)定义:双关是利用词的多义性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的-种修辞手法。(2)种类:①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多义性,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又暗指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②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与“情”谐音,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3)作用:①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②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2种常见修辞手法分析——通感(1)定义: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 、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手法。例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2)作用:①能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表达效果;②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③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
    (1)记叙(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有对话效果,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和感染力。用于物时,往往能产生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多用于叙事散文中。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叙述详略)详写:笔墨较多,多用渲染、铺陈等手法,突出中心。略写:言辞简略,侧面烘托中心内容。
    (2)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3)议论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与抒情结合在-起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直接抒情)作者直接抒发对人、事、物的思想情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借助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融情于事:作者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托物言志:作者借助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通过赞颂其特性,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感情、志向、追求表达出来。
    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抑扬结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使上下文形成反差和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达到鲜明或出人意料的效果。虚实结合:所谓“实”,即所见、所闻;所谓“虚”,即所感、所想。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的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历史结合起来。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使主要事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退意义和特殊意义。以小见大:用平凡细微的事物反映重大、深刻的主题,为读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进而更充分地表达主题。联想和想象:联想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表现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截了当人题的一种写法。在记叙性散文中,表现为开头直接切人场景,直叙本事或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在议论性散文中,表现为开头直接表明观点或开头直接摆出敌论,树立驳论的靶子、这种写法既干脆利落、简洁明快,又引人人胜。卒章显志: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增强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教考衔接解读】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类别集中于写景状物和写人叙事的散文,涉及古代和近现代不同的作家。
    【教考衔接解读】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类别集中于文化哲理和古代经典,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古代作品的特色。
    必修上第七单元(生命感悟):《我与地坛》,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伟大复兴):两篇回忆录《长征胜利万岁》和《大战中的插曲》。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苦难与新生):两篇回忆性写人叙事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及《为了忘却的记念》。
    【2024年新高考卷课内衔接内容】
    【角度解读】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部分主要有两个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梳理行文思路和分析线索及其作用。两个考向都是高考散文阅读中重要内容,必须明确设题方式,提升题型解读能力。
    【角度解读】概括文章内容要点部分主要有三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概括特定内容、概括情感态度和概括主旨。本设题角度,选择题和简答题皆有出现,有时一个选择题中会出现多个细化设题角度。
    【角度解读】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理解句子的含意。在本设题角度中,我们要联系小说文本内容,重点把握两者的作用。
    【角度解读】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部分有一个细化设题角度,是材料安排,句段作用。在该设题角度中,考查的句段往往是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重要句段。
    【角度解读】分析概括形象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和物象特点、含义及作用。在本设题角度中,我们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重点关注物象的特点及作用。
    【角度解读】赏析艺术技巧部分主要有四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本设题角度考查有定向赏析和综合赏析两种类型。在后者中,我们需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多角度分析。
    【角度解读】探究主旨意蕴部分主要有四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词句的多重意蕴、标题的意蕴、物象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其中词句的多重意蕴、散文标题的意蕴探究是考查的重点内容,需要重点学习把握。
    【考点解读】结构思路分析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因此,需要我们重点分析掌握答题思路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考点突破1——梳理行文思路】
    直接考查型(梳理行文思路)——解答方法(1)划分层次法。总结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进而厘清文章的思路。(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围绕线索,分步骤、分阶段地厘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3)抓关键词句法。如中心句、首括句、结尾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这些词句把握文章的思路。
    直接考查型(梳理行文思路)——解答方法(4)依据文本类型法。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行文思路是不同的:①写景状物散文一般是先引出写作对象;再进行时空拓展,状景咏物,同时也会穿插其他景物的描写,有时也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突出主旨;最后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进行议论或抒情。②写人叙事散文往往先交代写作缘起;再进行写人记事,中间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场景或者细节描写;最后抒发情感,总结感悟。③文化哲理散文常常先引出作者的触发点,从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写起:再联系类似事件或者相反事件,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或者阐释某种道理;最后多会联系现实进行议论升华。
    间接考查型(梳理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解答方法心理词(情感词)组合法。优先从文本中直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的词语;若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根据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分析、概括作者的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最后,厘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再对以上圈画或者概括的词语进行归类合并。
    【考点突破2——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寻找文本线索的“五”种方法(1)题材解读法。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之间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抒情或议论散文多以情或理(认识)为线索。(2)标题判断法。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为题的散文。(3)时空理解法。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寻找文本线索的“五”种方法(4)物品联系法。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5)情感指引法。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情感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文本线索作用的“两”个角度(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内容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事物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时空线索有使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题干要求对“儿时看火车”的经历进行分析,并明确指出“叙述很有层次感”,由此可知,本题的主要任务是按一定的顺序梳理“儿时看火车”的经历。第二步,通读原文,划分层次。诵读原文,并划分文本事件和情感层次。第三步,分层梳理,规范作答。将事件层次与情感层次整合起来,从“我”的角度,按顺序分层理儿时看火车的经历和感受。
    例1:(2020 全国Ⅲ,T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答案: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题干已经指出了文章的线索,“简析”包括对两条线索的解读及其作用的分析。
    例2:(2020 新高考I,T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题思路】第二步,解读线索,分析作用。解读线索 :文章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写起,然后依次抓住“一旦进入城门”“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等表示空间转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梳理概括。这是文章的明线,是空间线索。②文章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历史和现实交织,这是文章的暗线,是时间线索。分析作用:文章写建水城的古和今,是将建水城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昭示蕴含着这种诗意的栖居仍将延续下去。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考点解读】概括文章内容主要包括对文中景、物、人、事的丰富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文本意蕴的解读。选择题和简答题皆有可能出现,我们可以通过掌握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考点突破1——概括文章内容选择题】
    【考点突破2——概括文章内容简答题】
    一、层(段)意概括“三方法”  1.提取词句法:对于直接概括某段段意题,如果有中心句或结论句或关键词,直接提取即可。  2.层意相加法:没有中心句、结论句、关键词的段落,首先要确定段落叙述或描写的对象,然后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各层层意相加。对于多段落的层意概括题,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如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3.层次分析法:需要概括的内容,文中无明显的对应关键句时,则可将原文内容分层,层层分析后归纳概括。
    二、特定信息概括范围及解题思路(一)特点类概括范围 特定信息概括,是指对文中某一方面信息(如原因、特点、作用、意义、方式、影响、观点、结果等)进行概括。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二)特点类概括 1.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明确陈述对象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A.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B.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C.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写明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2)概括物象特点:①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②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③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阅读原文,确定区域。题干中关键词出现的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3.概括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三)因果探寻类概括 1.关注题干提问模式,界定题型。因果探寻类题,题干提问时一 般都有“为什么”“什么原因” “什么理由”等关键词。2.注意思维模式:由果溯因或一果多因。散文中作者多阐发对生活的感悟或某种道理,这些感悟或道理,就是命题者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文中的叙事、描写等。说到底,散文往往是一个因果复句,故这类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答题时要尽量把“因”找全。  
     3.遵循就近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所在的区域,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此外,往往会有一二要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需要延伸思维,适当扩大搜索范围,把答案找全。  4.用因果法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用“因为……所以”的形式把原因与结论连接起米读一读,如果因果关系成立,则基本正确:如果生硬,则可能不正确,或语言组织不到位。
    三、主旨概括解题“5技法” (1)因文而异法:①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②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③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2)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三、主旨概括解题“5技法”  (3)借助背景法:借助注解,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4)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5)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2020 新高考I,T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考点解读】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类型多样。以重要句子为例子,主要包括:含蓄句、行文思路句、技巧句、结构复杂句和主旨情感句。但是,无论是词义理解还是句意理解,都需要我们深入文本,紧扣语境,剖开表面看本质。
    【考点突破——理解重要词句的含意】
    理解重要词语含义“两关注”(1)关注词语本身的特点:分析词语的词性、结构、修辞手法、感情色彩等,以此来挖据词语的深层含义。(2)关注词语外在的语境:①词不离句:关注词语所在句子中的搭配成分。不同的搭配强调的重点自然不同②词在篇中:关注词语在全篇中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对于出现在文末的词语,需结合全篇分析;对于多次出现的词语,要注意分析其在各种语境下的含义的异同。 ③词与主旨:关注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情感。重要词语往往能暗示或揭示文章的中心,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三观察”“三联系”(一)句内三观察:(1)看句中词语:词语含义丰富,句子含意自然就复杂。句中代词的指代意义,名词的特殊含义,动词的动作发出者及表现的情态、情感,形容词的感情色彩,等等,都影响着句子的含意。(2)看句子修辞:对于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将其转化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3)看结构和句式:①针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分析其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如果是复句,其内部层次、关系又是怎样的。②句式不同,作者的情感态度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气势磅礴。
    理解重要句子含意“三观察”“三联系”(二)句外三联系:(1)联系句子位置:①总领句,从其总领的内容人手;②过渡句,前瞻上文,后顾下文;③总结句,根据上文内容归纳;④照应句,分析其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2)联系句子上下文:一是看有无邻句可以互解;二是看其所在段落的段意,结合段意分析句意。(3)联系文章主旨:联系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作者情感态度等来分析句意。
    【理解词语的含义教考衔接——《秦腔》】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思考】这段话中,如何理解标红并划下划横线的词语?【明确】“只有……也只能有”在文段中出现了两次,起到强调作用,体现出秦地人对秦腔的热爱,是不容置疑的语气。
    【理解句子的含意教考衔接——《为了忘却的记念》】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晓文语文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理解词语的含义教考衔接——《为了忘却的记念》】
    【明确】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深层含义: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中的“钥匙”是比喻性说法,也就是说这句话是阅读并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就能读懂这篇文章。所以答题时我们应朝着普希金的临终遗言的含意及其和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关联这一方向去思考。
    例:(2021 全国甲,T9)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临终遗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它将普希金个人不幸与时代痛苦联系起来,揭示出他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②临终遗言是统摄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标题由此而来;作者的情感抒发、思想表达也都与遗言有密切关系。
    【解题思路】第二步,根据语境,明确含义。本题涉及的句子是第6段中普希金的遗言:“我的痛苦已经大于我的力量了!"结合后文“这样巨大的痛苦显然不仅仅是来自妻子的不贞,还有人格上的、事业上的种种,与其说诗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弹,不如说他是被当时沙皇统治下的压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来自社会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属于个人的”,可知这句话的含意:来自家庭、人格、事业、时代和社会的种种痛苦使普希金备受压抑,感到窒息,直至死亡。第三步:多种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这句话浓缩了普希金的人生悲剧,揭示了他死亡的深层原因,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可将其视为本文的“文眼”。结构上,这句话被作者化用为文章标题,统领全文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剧的线索。
    【考点解读】对句段作用的分析实质是分析一篇文章的选材与组材如何影响了文章主旨。分析句段作用题中考查的句段往往是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重要句段。
    【考点突破——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四关注”一是句段位置,二是答题方向,三是提示或暗示性语言,四是变式提问。例如“第××段中叙写了……,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第××自然段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结合上下文,分析第××段的作用”等。其中“答题方向”最为重要,如果是笼统地问“有……作用(好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则为综合性提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读者感受等多角度回答;如果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从文章结构上作答即可。
    分析句段作用“四角度”(1)思想内容: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该内容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奠定基调等方面有何作用,该内容是否有揭示(突出/深化)主旨等作用。(2)结构思路:如果是段落,则主要是结合其在文中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分析其与上下文的关系;如果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3)表达特点:若所要分析的句段在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4)读者感受:结合句段的表达效果和内容,思考其对读者的作用,如加深印象、激发情感、引发共鸣、发人深思、引人想象等。
    明确六种常考句段作用解答此类题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题中考查的句段往往是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重要句段。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一)开头句段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一)开头句段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二)中间句段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③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
    (三)结尾句段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四)引用性材料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弓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四)引用性材料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①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②丰富文章内容。(五)插入材料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五)插入材料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六)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问题】《荷塘月色》第七段,作者追忆的六朝时的采莲场景有何作用?【参考答案】六朝采莲的场景热闹美丽,富有生命活力。作者借助这些描写,表达了对自由无忧的生活的向往;同时,这种追忆也与现实生活的苦闷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失落与孤寂。
    【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教考衔接——《荷塘月色》】
    【问题】《荷塘月色》本文结尾段最后一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很久了”是否多余,为什么?【参考答案】六不多余,最后这句话一方面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形成圆形结构;另一方面,也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作者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恍若一梦,而现实依旧,愁思依旧,作者心理的不宁静依旧,这句话更突出了“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问题】请你分析《故都的秋》首段的作用。【参考答案】①第一段议论开篇,照应标题,又与结尾前后呼应形成了严密的回环往复的结构;②点明文眼--北国秋天特别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静”是秋的客观特征,“悲凉是作者对秋的主观感受,统领全文;③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者到北平的原因既有痛失爱子的家庭悲剧因素,又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因素;④奠定情感基调--既有浓浓的悲伤之意,又有赤诚的家国情怀。
    【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教考衔接——《故都的秋》】
    【问题】请你分析《故都的秋》议论段的作用。【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插入了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和议论,是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连通了历史人文,把对秋景的感悟上升到整个人类文化的层面去认识,去理解,增添了本文的“厚重”感,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秋文化的珍爱情感。②情感上,给文章的感情基调做注解。写于1934年的《故都的秋》一文的感情基调。议论段强调的就是常秋是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有情趣的人对秋都有感触悲秋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问题】请你分析《故都的秋》议论段的作用。【参考答案】而郁达夫表达的悲凉的情感,与之不谋而合这一段正好在情感上为文章的感情基调做了最好的注解。③结构上,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段议论处在文章后半部分的位置,在描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由形到神达到深化,此为承上。本段议论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此为启下。
    【问题】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的零头。”在结构上有何作用?【参考答案】这段话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问题】《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参考答案】这一句话照应开头,深化主旨,主要表达了作者以下情感:(1)对爱国者的崇敬,(2)对执政府的愤怒,(3)对反动文人的憎恨,(4)对麻木民众的失望,(5)对社会现状的忧愤,(6)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7)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分析关键句段的作用教考衔接——《记念刘和珍君》】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本题实际是要分析文中饮食描写的相关内容对于表现建水城的特点有何作用,答题时应主要从内容的角度来思考。第二步:品读原文,分析作用。梳理原文有关饮食描写的内容,总结内容方面的作用:①这些描写较为集中地介绍了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②表现了建水城的历史传承。③表现的是建水人的日常生活和建水城的烟火气息,这也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第三步:简要概括,分点作答。
    例:(2020 新高考I,T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考点解读】无论是人物形象特点及作用还是物象特点、含义及作用,相较于小说文本中出现的概率都要低得多。但是在散文与小说文本并重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注意积累解题方法,养成多角度分析文本的能力。
    【考点突破——分析概括形象】
    人物形象角度“四分析”(1)从事件角度分析:根据记叙的事件分析人物的特点。(2)从描写角度分析:从对人物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3)从主题角度分析: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是反映某个主题,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考虑文章主题与写作背景(4)从抒情、议论角度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注意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句子。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四方向”(1)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如:勤劳、善良、淳朴、忠厚、内向、腼腆、懒惰等;(2)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如:乐观、悲观,活泼、向上积极、消极,乐于助人等;(3)人物形象的思想特征:如:爱国、守旧、反动、愚昧、自私、贪婪等;(4)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如:人物身份、社会地位、意义代表等。
    刻画人物形象方法(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地位、生活经历、性格心理等特征;(2)语言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和人物的思想性格心理活动;(3)行动描写:传神地摹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更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4)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刻画人物性格;(5)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6)衬托:用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形象(7)对比: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
    物象特点及作用思路分析(一)分析物象的特点:(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点明其所体现的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所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二)分析物象的作用:(1)主要物象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一般来说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到把众多材料串联在一起的作用。
    (二)分析物象的作用:(2)次要物象①内容主旨方面:使内容更加充实,使主旨得到深化升华。②对主要物象方面:通过对比、衬托、类比,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③形成了主次的得当安排,过渡照应的关联,伏笔悬念的设置。
    分析物象的内涵(1)体现人物品质:写“物”最终是为了写“人”“物”的精神品格就是“人”的精神品格。(2)表达观念情感:通过“有形”的客观物象来表达某种“无形”的观念情感、哲理哲思。(3)暗示人物命运:有些物象和“人物的命运”紧密联系,起到暗示作用。(4)寄寓着作者相思:写这个物象的种种特征和变迁最终因各种原因“远离了它”,这样的文章就基本可以判断表达某种相思之情。
    分析人物形象的解题思路与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相同,可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人物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此外,要关注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把握文章时代背景,明确人物的代表类型、地位,以及人物的称谓中暗含的褒贬感情色彩也是分析人物性格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分析物象的解题思路(1)第一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分析物象试题多是托物言志类散文的命题热点。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感触必须要借助描写所托之物来抒发,作者以事物的外形特征与人物品格的相似点为“契合点”,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因此,要抓住文中从形状、色彩、声音、状态(静态与动态)和环境特点等方面描写物象特征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归纳出物象的外在特点。
    分析物象的解题思路第二步:挖掘物象的内在品质抓住文中描写物象特征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概括出物象所体现的人物的精神品格(内涵、本质、精神)。第三步:点明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抓往段首句和结尾段,关注文中议论句和抒情句提炼所言之志,把握作者的托物所言之“志”。
    【考点解读】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有定向赏析和综合赏析两种类型:前者指明了赏析的角度或所要赏析的手法技巧;后者则设问宽泛,没有指明赏析角度,需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多角度赏析。
    【考点突破——赏析艺术技巧】
    判定表达技巧“三角度”(1)文字多寡:若题干要求赏析的文字的范围较小(画线句子、较短的段落),一般优先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若赏析的段落较长或较多,则可以考虑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若赏析的是全文,则优先考虑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2)文字内容和表达方式: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全是描写,则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的角度切人(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则优先考虑景物描写手法,其次是修辞手法;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是人物描写,则优先考虑写人手法,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是叙事,则考虑叙述的人称、方式;
    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等;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3)文字位置:如果要求赏析的内容在篇首或篇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精准分析表达效果“四方面”(1)内容方面:看它表现了“景”“物”“人”的什么特点。(2)作者情感:看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的情感结果如何(是否强烈、是否含蓄等)。(3)结构方面:看它在结构上是否起到设悬念、做铺垫、埋伏笔等作用。(4)艺术技巧自身效果:如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对比的表达效果是鲜明突出。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题干要求找出三处体现童趣的细节描写并简要分析,属于定向赏析型。答题时,应扣住“童趣”,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2022 新高考Ⅱ,T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诶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
    【解题思路】第二步,回归原文,分析作用。分析原文中的细节描写(①“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②“她毫没有驻足而精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③“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总结所表现的童趣(①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孩童个性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第三步,依据要求,分点作答。
    【考点解读】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练,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文中词句一般比较丰富,尤其容易成为探究的对象。文本标题、词句的探究是对文本内容的关系的深入挖掘,也是探究主旨意蕴类考题的重要考查形式。
    【考点突破——分析标题意蕴】
    把握散文主旨“四方法”(1)抓关键词句法:散文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和某些情感倾向明显的词语等,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2)段意层意串联法: 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若某段无中心句,则自己概括出来;然后从多段意思中提炼中心意思。或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然后将层意串联起来,提炼中心意思。
    把握散文主旨“四方法”(3)文体类型区分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在人物上寄寓的精神、品格,对事件的反思与态度;写景状物散文,应看所抒之情或所言之志;议论说理散文,则应看其阐述的道理或体现的哲思。(4)视角转换法:常见的视角转换有:①历史与现实的转换,如文本写的是历史,可能暗含着对现实的期待;②批判与希望的转换,如文本批判一些问题,可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希望;③正面与反面的转换,如文本写了反面的内容,可能暗示着它要肯定正面的内容。
    探究散文标题意蕴及作用“三角度”(1)标题的特点:①看标题的类别。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暗示主旨的作用;以事件为题,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②看标题表达上的特点,如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结构上有无特别之处,等等。③看标题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是否给读者带来思考、启示,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标题的含义:思考标题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词组或短语为标题的,要注意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以语句为标题的,要注意标题的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探究散文标题意蕴及作用“三角度”(3)标题与文章的联系:思考标题是否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标题是否点明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思考标题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思考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是否体现了行文思路。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方向。根据题干中“到橘子林去”为题,说明本题考查标题意蕴,据此可以明确考查的方向。
    例:(2022 新高考Ⅱ,T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
    【解题思路】第二步,结合角度,分析作用。分析本文的思考角度(①标题与人物形象的关系;②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③表达效果)明确其作用(①“到橘子林去"这件事,跟小岫这个人物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自己的决定,体现了小岫的孩童心性。②文章以小岫提醒"我"带她去橘子林开启行文思路,以写"我"和小岫去橘子林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主要内容,最后以"我"对小岫心思的猜测为结尾,可见“到橘子林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文章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到橘子林去,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却放弃,结果出人意料。)第三步,依据要求,分点作答。
    回顾近几年的散文选材,2024年全国1卷徐则臣的《放牛记》,2024年全国甲卷周蓬桦的《霜降夜》,2023年全国甲卷巴金的《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2022年全国乙卷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2022年新高考I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这些文章都鲜明地体现散文形式的自由和灵活,或借助书信体,或借助旅行随笔;或宏观,或微观,将自然、历史、文化人生等主题有重点的突出。客观题中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考查是重点,主观题开放性则进一步加强,强调随文设题,具有明显反套路特点。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两种热考题型:探究题和文学短评试题。
    高考题型基本动向: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注重能力培养,强调情境创新知识迁移。
    一、探究题基本题型范围(一)语句探究题 (二)段落结构探究题 (三)文章探究主旨意蕴题(四)作者创作意图探究题 (五)个性化解读探究题二、探究题思路归纳总结(一)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不只有一层。(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二)明确答题基本形式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
    4.(3分)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大文化系统分处各地,有着土著的起源和自己的特色。B.各文化系统之间的交流形成了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C.黄河中下游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结合开启了华夏文化。D.各文化系统相互影响形成大的相互作用圈,逐渐走向一体。
    (2024新课标Ⅰ,T9)【题目】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答案】观点一:做到了。作者在回忆放牛的经历时,没有过多地赋予意义,而是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观点二:没做到。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从本文的书写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就这么自由地放自己的牛,过自己的少年生活,是对少年经历的真实呈现;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一观点,是对“拔高意义”那种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拒绝强行升华、寻找“意义”,这一点即便对于不从事写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很能共情。
    【解题思路】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这可以是从《放牛记》所属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的。同学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教材中也引导讨论过《朝花夕拾》中“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掌握了这一“朝花夕拾式”阅读方法,就可以将那些隐藏的“意义”从文本中读出来。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义”的表达吗?书写回忆这种行为,不正是被“意义”所驱使的吗?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就是“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无非都是“规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从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就算现在”“当然后来我就知道了”等表述,我们其实可以读出来,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这些意义体现于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句中,比如:“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意味着人生需要阅历,经历让人成长。
    【解题思路】“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启示我们人生要有梦想、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模式化生活,痛苦和快乐是相伴而生的。“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启示我们要乐观积极,释放天性,自在生活,团结友爱。“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启示我们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哲理。“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启示我们要热爱并亲近大自然,让青春自由、放松。
    一、什么是文学短评?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二、什么是“因体而论”?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对其作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比如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时,则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这是由诗歌特质所决定的。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三、文学短评角度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 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2023新课标Ⅰ,T9)【题目】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甲组:围绕“未来·回忆·成长”三个词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未来:结合“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分析可知,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回忆: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等内容分析可知,本文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
    【解题思路】成长:结合“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懂了自己。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分析可知,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想通过本文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用心感悟生活,在其中找到自我。乙组:围绕“河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选取本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评析。结合“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等内容可知,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作者的好多记忆和生活感悟都和河流有关。结合“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等内容分析可知,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
    【解题思路】结合“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等内容分析可知,从主题上看,河流既是人们的得生活环境,也是自然风景,它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对生活生命的思索。
    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回忆性散文,徐则臣的《放牛记》试题内容与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以鲁迅《朝花夕拾》为代表的大量回忆性散文高度关联,可以视为对教材中多篇回忆性散文学习的融会贯通。因文设题也是近两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即根据文本的自身特点命制试题,如果文本中某个点恰好能够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那么可以根据其答案的重要程度来设置分值。此外,全国甲卷的“一拖五”命题模式在2024年的新课标 I 卷中再次出现,在之后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全国甲卷的创新题型, 把握高考试题的总方向。因此,教考衔接深度融合、因文设题趋势增强,综合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在新课标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体现尤为明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放牛记徐则臣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
    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
    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等能力。
    【试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那样不合群的性格”错误。原文信息是“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结合第一段分析,是“我”自己想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不想站在他们(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选项曲解文意。C.“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错误。原文信息是“大雨天……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可见并非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选项强加因果逻辑,“可见”的内容也是无中生有。
    【试题解析】D.“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错误。原文信息是“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可见所谓的乱坟岗在“我”眼里、心里是美好的,并非刻意营造阴森怪异的环境,这里适合放牛,并引出“我”的读书乐趣。故选B。
    【试题2】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C.“先抑后扬”错误。此段落并非先抑后扬,只是对锯木厂的描写及与买牛相关内容的回忆,段落开头就点明“我”的激动,没有“抑”。故选C。
    【试题3】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试题答案】①放牛生活给了作者一个自由、放松的少年时代,贴近了自然,拥有了一段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回忆;②实现了“我”的少年英雄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思考,调动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
    【试题解析】从表层看:文章详细描述了放牛的过程,包括训练牛、放牛的日常、与同伴的互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放牛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由自在。作者通过描述放牛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珍视。放牛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实现少年英雄梦的途径。从深层看: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放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等,这些情感表达说明了放牛对作者的重要性。结合文章内容(表层)和作者情感(深层),总结出放牛给作者带来的自由、放松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得这段经历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的原因。
    【试题4】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试题答案】观点一:做到了。作者在回忆放牛的经历时,没有过多地赋予意义,而是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真实地展现了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观点二:没做到。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从本文的书写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就这么自由地放自己的牛,过自己的少年生活,是对少年经历的真实呈现;
    【试题解析】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一观点,是对“拔高意义”那种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拒绝强行升华、寻找“意义”,这一点即便对于不从事写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很能共情。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这可以是从《放牛记》所属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的。同学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教材中也引导讨论过《朝花夕拾》中“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
    【试题解析】掌握了这一“朝花夕拾式”阅读方法,就可以将那些隐藏的“意义”从文本中读出来。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义”的表达吗?书写回忆这种行为,不正是被“意义”所驱使的吗?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就是“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无非都是“规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从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就算现在”“当然后来我就知道了”等表述,我们其实可以读出来,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
    【试题解析】这些意义体现于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句中,比如:“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意味着人生需要阅历,经历让人成长。“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启示我们人生要有梦想、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模式化生活,痛苦和快乐是相伴而生的。“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
    【试题解析】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启示我们要乐观积极,释放天性,自在生活,团结友爱。“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启示我们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哲理。“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启示我们要热爱并亲近大自然,让青春自由、放松。

    相关课件

    小说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小说阅读第一课(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年备考策略,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学性阅读——散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第一步•必备知识梳理,第二步•一轮学情诊断,第三步•提分瓶颈突破,第四步•应考素养演练,考题试做,答案C,考情解码,命题分析,思维解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散文阅读1第3章散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章散文阅读1第3章散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描写,3抒情,4议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