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01讲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考情分析,年备考策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巩固基础知识,分类掌握要点 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要掌握常见的行文思路及梳理技巧、明确线索类型及作用。针对不同的文本,能够快速梳理内容并判断答题要点,提升文本敏感性及考点做题效率。2.深入课本内容,细化教考衔接 以行文思路为例,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分析,可以高度关联《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既有空间顺序的转换,又有时间的变化,而《故都的秋》整体结构属于总分式,中间主题段落——五幅图画在结构关系上属于并列式。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关联课内文本,细化教考衔接的内容。
3.强化试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类试题查考频率较低,但之后可能会逐渐淡化标志词,提升试题难度和出题频率。我们在平时备考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不同的答题策略,提升辨别分析的意识,在试题训练中进一步巩固能力。 总之,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类试题虽然目前考查频率不高,但与课本内容高度关联,在高考中有进一步加强考查频率的可能性,我们要灵活掌握出题规律和答题技巧,同时注意衔接课本内容,在试题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应试能力质的提升。
【角度解读】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部分主要有两个个细化设题角度,分别是梳理行文思路和分析线索及其作用。两个考向都是高考散文阅读中重要内容,必须明确设题方式,提升题型解读能力。
散文的线索时间线索:时间的变化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的经历等。空间线索: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等。事物线索:赋予某个事物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事物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人物线索: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行文。感情心理线索: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事件线索:围绕某个中心事件,展开丰富的联想,并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
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衔接课本:《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一条明线,线索是渔人的行踪。衔接课本:《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
赋予某个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此物象展开行文,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衔接课本:《我与地坛》《我与地坛》明线——“我”与地坛的缘分;暗线——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衔接课本:《秦腔》《秦腔》中以“秦腔”为线索。文章首先介绍了秦腔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接着,详细地描写秦腔所形成的特殊文化风俗(描绘秦腔戏班的排演、演出过程中的种种场面和细节及秦腔所引发的生活中的悲喜剧)。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三秦”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秦腔的感悟和思考。
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作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衔接课本:《藤野先生》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暗线)双线并行。
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串联成文,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衔接课本:《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以“清、静、悲凉”统领全文;衔接课本:《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一路写下去,构成文章。衔接课本:《散步》“散步”直接点明叙述的主要事件,还是全文的线索,文章以“散步”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几个特写镜头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交代散步的地点及人物,后写一家人散步的整个过程。
【考点解读】结构思路分析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因此,需要我们重点分析掌握答题思路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考点突破1——梳理行文思路】
直接考查型(梳理行文思路)——解答方法(1)划分层次法。总结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进而厘清文章的思路。(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围绕线索,分步骤、分阶段地厘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3)抓关键词句法。如中心句、首括句、结尾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这些词句把握文章的思路。
直接考查型(梳理行文思路)——解答方法(4)依据文本类型法。不同类型的散文,其行文思路是不同的:①写景状物散文一般是先引出写作对象;再进行时空拓展,状景咏物,同时也会穿插其他景物的描写,有时也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突出主旨;最后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进行议论或抒情。②写人叙事散文往往先交代写作缘起;再进行写人记事,中间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场景或者细节描写;最后抒发情感,总结感悟。③文化哲理散文常常先引出作者的触发点,从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写起:再联系类似事件或者相反事件,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或者阐释某种道理;最后多会联系现实进行议论升华。
间接考查型(梳理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解答方法心理词(情感词)组合法。优先从文本中直接圈画出表现作者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的词语;若文,中没有直接描写心理或情感的词语,可根据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或者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人物心理)分析、概括作者的心理活动或情感状况;最后,厘清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再对以上圈画或者概括的词语进行归类合并。
【考点突破2——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寻找文本线索的“五”种方法(1)题材解读法。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人物之间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抒情或议论散文多以情或理(认识)为线索。(2)标题判断法。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为题的散文。(3)时空理解法。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
寻找文本线索的“五”种方法(4)物品联系法。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穿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5)情感指引法。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情感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厘清情感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文本线索作用的“两”个角度(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内容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另外,还要注意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事物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增添诗意;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时空线索有使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题干要求对“儿时看火车”的经历进行分析,并明确指出“叙述很有层次感”,由此可知,本题的主要任务是按一定的顺序梳理“儿时看火车”的经历。第二步,通读原文,划分层次。诵读原文,并划分文本事件和情感层次。第三步,分层梳理,规范作答。将事件层次与情感层次整合起来,从“我”的角度,按顺序分层理儿时看火车的经历和感受。
例1:(2020 全国Ⅲ,T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答案:①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②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③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
【解题思路】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要求。题干已经指出了文章的线索,“简析”包括对两条线索的解读及其作用的分析。
例2:(2020 新高考I,T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解题思路】第二步,解读线索,分析作用。解读线索 :文章首先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写起,然后依次抓住“一旦进入城门”“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等表示空间转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梳理概括。这是文章的明线,是空间线索。②文章既写了“原始之城”,又写了今日的建水城。历史和现实交织,这是文章的暗线,是时间线索。分析作用:文章写建水城的古和今,是将建水城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昭示蕴含着这种诗意的栖居仍将延续下去。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
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考点主要包括两个考向,分别是梳理行文思路和分析线索及其作用。其中,分析线索及其作用与课本衔接最为紧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析行文思路与线索类试题的必备基础知识,与课本内容进行了深衔接分析,梳理了试题的基本考法和答题方法。接下来,我们精选2015、2018、2020、2021年相应真题,希望同学们从真题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题规律,真正提升做题效率和应试能力。
(2015年湖南卷,T21)综合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答案】(1)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2)等盌时,心生懊悔。(3)得盌后,心怀感激。(4)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5)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行文脉络的能力。本题的题干要求“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这就要求学生先分析情节,找到情节的变化,再从中找能体现“我”心理变化的内容。(1)当得知盌忘记带了时,母亲先是劝“我”放弃,“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但又深知“我”难以忘怀的性格特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答案】“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意思是拿不到盌就不走了,可知“我”此时的情心是固执,不肯妥协。(2)等盌的时候,让满船的人跟着一起等待也感觉不好意思,“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可知此时“我”心生悔意。(3)看到取盌的空着手跑回来了,既担心又紧张,“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盌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可见此时的“我”心怀感激。(4)船开动了,我玩盌,不小心丢到水里了。“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盌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盌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盌飞掉了!”
【答案】“那盌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氽着,向船后渐远渐远……”,可见“我”此时内心充满惋惜和自责。(5)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2018年浙江卷,T1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结构的把握。考生解答该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考生“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文章开头通常是总括全文,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中间部分一般为承上启下,照应某段,为某些情节做伏笔;结尾部分通常收束全文,照应前文、标题,点题等。文章先写街的繁荣,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文章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017年全国卷,T9)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我们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来回答。从情节看,根据原文“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可知,小说围绕“渴”展开,有线索的作用;
【解析】从人物看,根据原文“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可知,塑造了实验人员的乐于助人的品质;从主题看,根据原文“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可知,实验队员在“极度渴”的情况下,仍旧能帮助别人,深刻突出了主题。
(2021北京卷,T19)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心灵的呼吸音乐,在我的童年生活里,是沉重而苍凉的存在。许多真诚而朴实的响器的演奏和歌声,强烈地感染了我,像土地、阳光、露珠、微风那样地真实。我觉得人世间的确有一些美好的声音使你无法忘却,它渗透了你的生命,它沉重如种子落在你的心上,永远留在那里,生了根。父亲屋里的墙上,挂着一管竹箫,我只听他吹过一次。一个秋天的黄昏,我已近十岁光景,父亲独自到房顶上,背靠着烟囱,手挂着箫。我坐在房顶的一个角落,离父亲好远,我的心灵感到一片空茫,隐隐地感觉出父亲是孤独而哀伤的。天渐渐地暗黑下来,父亲的面孔已经模糊不清。我不是听见,是感觉到了有一种很轻飘的、跟夜雾融成一气的声音,幽幽地,静穆地,一缕一丝地降落到我的心上。吹的什么曲调,我不知道,是从来未听过的声音。
那箫声仿佛是从父亲深奥的体腔内部流泄出来的,像黑暗中的小溪流,你不用心去感觉,就什么也听不到。父亲什么时候不吹了,我不知道,我们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没有说一句话。箫不吹了,但那个由声音显示的情境还在,人和箫声都不愿意分离。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回想起来,我当年学着写诗,就是想找一管接通遥远世界的箫,或与箫相似的让心灵能呼吸的气管。箫,只属于我父亲个人,他只为自己吹,不要听众。笙和管子,父亲经常吹,不是独自吹,是跟村里的“自乐班”的人一块儿,总是在黄昏以后吹。深秋农闲以后,他们几乎天天在村里的广场上吹奏,全村人都能听到。演奏的声音,如当空月亮,照遍了每个角落。父亲有两船笙,一船是黄铜的,从我能记事时起,它就摆在父亲的桌上,竖立的竹管如张开的翅膀,我觉得它很好看,知道它能发出奇异的声音,就更对它生出崇敬的感情。我十岁以后,父亲置买了一船白铜的,他特别珍爱这白铜的。父亲用白铜的笙吹,我得到他的允许,怀抱着黄铜的笙坐在一边学着吹。
父亲在家里偶然对我说过几句:指头按眼,不能按得太死,声音都憋死了,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我从父亲吹笙前严肃的准备动作和神情,开始向他学习,他瘦削的双手端着笙座,嘴唇跟笙的嘴一旦接触,笙跟他的生命就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整体:没有笙,就没有父亲;没有父亲,也就没有笙。“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父亲对我说。他让我一个音一个音地认识笙。黄昏时,我坐在屋顶上学着吹,如果父亲正好在家,他总认真地听我吹,很少指点,最多说一句“用心好好琢磨”。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我吹奏时感到很振奋,整个的生命都感触到了美妙的节奏。可以说,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父亲跟我一块儿吹,总要检查我的手和脸是否干净。仿佛不只是吹吹笙,是带我一起去一处远远的精神境界,比走亲戚还要郑重几分。父亲和我端端地坐在炕上,面对面地吹,中间隔着一张炕桌。我当时觉得这一切的细节确有必要,它表现了一种虔诚的气氛和心境。
父亲没有让我吹过管子,说我人还小,容易伤了心肺。笙主要起和声作用,是柔性子,它的声音是浑圆的,而管子的声音是峻拔的,像忽上忽下飞翔的鸟,在笙声的云雾中鸣唱。管子是用硬木镂空制作的,握在手里很沉重,还镶着一圈圈的白铜。父亲吹管子时,脸憋得通红,胸间的气似乎聚集起来朝上冲,拼命朝高高的顶峰飞跃。父亲的嘴异常灵活地吹奏着,声音的高低强弱很难控制,每个音节,稍一不慎,松懈一下,就可能从高入云霄的顶峰摔了下来,把乐曲摔得粉身碎骨。到现在我还有一种看法,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黄昏后,村里的“自乐班”在广场上演奏时,那情景,那气氛,表面上很混乱,尘土飞扬,还免不了有孩子们的哭闹声,可是一旦演奏起来,杂乱的一切都融和了。“自乐班”的人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所有的曲调都是很苍凉的,在苍茫之中,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如果我对音乐有一点素养的话,主要就是从这些充满了热汗味和烟尘气的场合感受来的。
童年时半夜醒来,常听到沉郁的驼铃声在空旷的夜里一声声地响着,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一种长途跋涉的沉缓而坚毅的节奏。拉骆驼的老汉和一匹匹骆驼需要这苍凉而庄重的乐音伴随着。我在童年少年时期受到的音乐熏陶,使我形成了对乡土音乐的迷恋,也使我这一辈子都无法背离深入骨髓的乡土气,也影响了我的诗的气质。这也就是所有故乡的性格吧!(取材于牛汉的同名散文)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等能力。
【试题19】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答案】①作者因偶然听到父亲吹箫,初步地感受到音乐对于生命的意义。②作者学习吹笙时对不同乐器在音乐上的特点有了更具体的了解。③“自乐班”的演奏使作者的理解延伸到音乐背后的社会和人生。④作者成年后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声响也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文章第二段写自己听父亲吹箫,感受到“我觉得箫声是很神秘的,箫是接通心灵与遥远世界的通道,就像微细的血管与心脏相通那样相依为命的关系”,还引发出“我”对自己创作诗歌的思考。第四到七段写父亲的笙与“我”学习吹笙时的感受,“音调要像呼吸那么自然才好,呼吸是随曲调的命脉而呼吸”“先得摸透每个笙管的个性”“我对节奏的理解,就是从吹笙开始的。心灵的吐诉需要节奏,节奏能把内心的各种情感调动起来,凝聚成实实在在的音响世界,任何一个音节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不是孤立的”,了解到不同乐器有不同的特点。
【解析】第八段写作者对自乐班的感受,“吹奏时,曲谱固然重要,但吹奏者的心境与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都是不可分的”“大都是从口外回来的,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受够了苦,需要解闷,当他们在一起合奏的时候,似乎忘掉了一切……他们的心像雁群一般飞越过寒冷的冬天,飞越过苦难的人生”,不但感受到音乐,而且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生与社会。第九段写成年后回想童年的驼铃声,感到那也是一种“生命的音乐”,作者对音乐的感悟从乐曲延伸到现实,更加广阔、深沉。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37:梳理行文脉络、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 学案(含答案)+课件,文件包含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课件37梳理行文脉络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共77张pptpptx、2025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学案37梳理行文脉络分析论证结构和论证思路含答案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第1讲分析散文结构思路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C,答案D,续上表,线索的类型,区分三对答题术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内观点的论证与分析(行文思路的分析)-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信息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课件PPT,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