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三单元 核心素养探究 明辨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切片对比信息
展开
这是一份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 第三单元 核心素养探究 明辨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切片对比信息,共34页。
核心素养探究明辨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切片对比信息 梳理角度:论述类文本选项与原文信息作比对 要判断论述类文本题目中各个选项是对还是错,就要看原文是怎么说的,这就需要从原文中筛选出和选项相关的信息,将两者加以比对,说法一致的选项就是对的,不一致或没有相关信息的(这个信息既指原文中没有,也指不能推断出来)就是错的。 梳理角度:明辨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 1.以偏概全(绝对化)。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课文范例: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请判断: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不会再复发。原文说“复发率很低”,经过比对,选项说法绝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有关词语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应引起重视。 课文范例: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后,请判断: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原文信息是“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里混淆了已然与未然,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课文范例:阅读《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后,请判断: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因为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原文相关信息是“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可见阅读题的说法混淆了原句的因果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4.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课文范例:阅读《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请判断:中药砒霜对治疗白血病、失忆等疗效显著。查看原文,治疗老年痴呆症状很有效果的是石杉碱甲而非砒霜,这就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此外,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还有无中生有、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主次颠倒、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充分必要条件、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典例研读】(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阅读示范】 1.思维发展与提升——论述类文本各选项与原文信息作比对 比如选项说法“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而原文则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经过比对,两种说法不同,选项忽视了“某种程度”,故错误。 2.审美鉴赏与创造——明辨论述类文本设题陷阱 (1)选项“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这个说法对应原文的第一段第二句,“……四大驱动力”才是原因,选项犯了强加因果的错误。 (2)选项“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真题演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选A。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强加因果,对应材料第一段第二句,“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四大驱动力是主体身份被数据化的根本原因,而“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不是原因;C项偷换概念,对应原文第二段,“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防止自己的隐私受到侵犯,“被遗忘权”的提出,除了保护隐私,还在于“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但这不等于说“对抗大数据”;D项无中生有,原文第四段,“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方法的能力。D项,“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错,是说明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影响我们的认同,会对主体不利。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对应材料第三段,原文信息是“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原文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而非“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两者之间不是对等关系。“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无中生有,原文是“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