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9.1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后复习题
展开1.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B.多情应笑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可堪回首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4.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试结合原词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作者说应笑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和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2.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1.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B.词的上阕即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又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一边写景,一边咏史,一边抒怀。
C.词的下阕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之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只能空望秦淮一片明月而伤心的情形。
D.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片段写作】
(中华经典诗词100首)要收录历代经典的诗词佳作,因为数量所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篇豪放派词作中只能选择一首,主编犹豫不决。请你帮他推选出一篇,并阐明推荐理由。
19 念奴娇·赤壁怀古
【基础练习】
1.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A项,“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宋代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意思是杏花、春雨中江南如此的美丽只为迎接先生回去而特意的准备。词人借江南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回乡之心切及回乡之难。属于借景抒情。B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宋代陆游 《书愤五首·其一》,意思是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属于借景抒情。C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意思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属于直接抒情。D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唐代温庭筠 《商山早行》,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属于借景抒情。故选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B.多情应笑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D.可堪回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故国,古义: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B项,多情,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C项,次第,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D项,回首,古今都是“回顾,回忆”的意思。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华发:花白的头发。
C.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故选D。
4.比较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意思辨析。结合具体语境内容辨析词语意思。①风流:为国建功立业或是才华出众的。侧重于微观的个人成就。②风流:有着丰功伟业的英雄人物。侧重于宏观上的成就。③“故”,当“旧”讲。④“故”,衰老、老了、旧了。综合C项正确。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CD三项都使用比喻修辞,“卷起千堆雪”是把激起的浪花比作雪;“江山如画”把祖国江山比喻成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如梦”把人生比作梦。B项,“樯橹灰飞烟灭”使用借代,用“樯橹”代指曹军战船,进一步代指曹军。故选B。
6.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江”指长江,词人由流逝的江水联想到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感慨万千。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
C.“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了赤壁大战的恢弘场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衬出词人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错误。“小乔初嫁了”衬出的是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而非词人。故选C。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词的上片写景,写出了赤壁景色的哪些特点?试结合原词分析。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惊险,“卷起千堆雪”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2.借景抒情的手法。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景特色的分析,可从写作技巧、角度、情景关系着手分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上阕实写的景,“穿空”,写出岸边山势险峻;“拍岸”,写出浪潮的力度;“雪”是比喻浪花,“卷”则写出浪花汹涌澎湃的力度。
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题也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本诗借景抒情,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上阙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下阙抒情,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本诗怀古伤今,结合诗人的背景(被贬黄州),与诗人吟咏的对象(年少功成名就的周瑜),可知是在周瑜身上寄托自身功业未成的情感,抒发“早生华发”而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二、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作者说应笑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和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2.作者正面描写赤壁景色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词里的写景,用词洗练生动,着墨不多,却能表现出气势雄伟的“江山如画”的景象,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1.D
2.写景是为了抒情或写人,根据词的内容,可以想到写景对人物或事件的衬托作用。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其中“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动势以及山崖的陡峭;“卷”字写出了浪花的汹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D项,“‘羽扇’‘纶巾’是古代武将的装束”错误,这是古代儒将装束。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写景作用的能力。前一句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三国周郎已不可见,但作者通过描写眼前赤壁之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环境的雄奇壮阔来衬托人物的英姿勃发,令人敬仰怀想,因此正面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物。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满足“写景”的条件,其实本诗中写景只有“大江东去”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要表现赤壁的“雄奇”,“大江东去”是概括不了的,因此便是后一句。接着赏析本句,从炼字的角度来说,“穿”“拍”“卷”,给人一种刺破苍穹、拍打岸石、浪花奔涌的奇险画面;从描写角度来说,“乱石穿空”是视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兼顾听觉,视听结合,带给人惊涛骇浪,波浪滚滚的感受;从修辞手法来说,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1.CD
2.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约,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3.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妻凉和孤寂。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
D项,“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错,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故选C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 但紧接着一句却是 “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以乐景写哀情,腰围芾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 “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 ,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南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本词下片,“鸿雁”“鹧鸪”“落花”这些意象与孤寂、漂泊、思乡有关。“此情惟有落花知”中,落花本无知。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
(南宋)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1.上阕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思想感情方面分析这两首词的相似点。
【答案】1.①比喻。把“云峰”比喻为“尤物”,写出了云峰的奇特可爱。②夸张。放眼望去,秋水和天粘连在一起,写出了水天浑然一体的浩荡之势。(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①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②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③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1.题干问的是“上阙借景抒情,在写景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这是考查表达技巧。起句“云峰横起”,奇峰突起,气势不凡。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区遮去了三面。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吴关,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成尤物”,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尤物,原意指尤异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紧接以下两句用夸张手法,“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字点出时令。
2.题干问的是“前人评价这首词‘艳苏氏之余波’,意即这首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请就抒发的思想感情内容的相似点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并且是比较题。“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一场,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作者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的。词的下片,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可惜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动。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随着秋风飘来,词人不禁想到:淮水以北地区已被金兵占领,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收复失地渺不可期。安得有一天王师北定中原,大军直入金人腹地,以实现举国父老的愿望。“穷发”一词出自《庄子•逍遥游》,指最遥远的北方,词里是指金人的后方,“吞穷发”也就是岳飞所说的“直捣黄龙府”之意。这几句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结尾两句,写月亮从东山升起了,就是这个月亮,曾照遍古往今来的人,其中既有孙策,也有率军南下进驻瓜步的北魏太武帝,当年的情景,月亮通通可以作证。这些历史事件,可是有谁去问过它呢!“更谁重问山月”这一结句,既有景又有情,让人回味无穷。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课内的内容,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最后把两词的情感相同点找出来: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首怀古之作,诗人抚今追昔,以苍凉的韵调,以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了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
B.词的上阕即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又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一边写景,一边咏史,一边抒怀。
C.词的下阕也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之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只能空望秦淮一片明月而伤心的情形。
D.这首词采用宋代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全部韵脚,但因萨都剌思笔流畅,工笔描写世事的变迁,抒发人生之感慨,使作品思路开阔,境界宽广,自然天成,堪为豪放派之大作。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C
2.相同点: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作答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先要认真研读作品,然后将自己的理解与选项进行充分的比对分析。只有这样细心的研读和认真的对比,才能很好的作答本题。选项C,“只能空望秦淮一片明月而伤心”不是虚写。是实写眼前之景。故答案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的能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要注意相同点都是怀古伤今,注意不同点是两首诗词抒发的人生志向的不同,苏轼是想建功立业,而本词是抒发的对战争残酷的批判和厌恶。
【片段写作】
(中华经典诗词100首)要收录历代经典的诗词佳作,因为数量所限,《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篇豪放派词作中只能选择一首,主编犹豫不决。请你帮他推选出一篇,并阐明推荐理由。
【参考例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这样才能使作文立意准、立意高。本题先选择词,再阐述理由。《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上片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来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一课一练</a>,共1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1457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6.2 插秧歌同步训练题</a>,共15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1 芣苢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3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6.1 芣苢精练</a>,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