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步训练-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学案 0 次下载
-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同步训练-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学案 0 次下载
- 《国家的儿子》(节选)教案- 2023-2024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设计
展开##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理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和重要意义,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质。
- 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成语,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 感受袁隆平为解决人类粮食问题而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于追求真理、积极进取。
##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梳理文章内容,把握袁隆平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
- 学习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模仿写作。
2.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 引导学生将袁隆平的精神品质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
##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如展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袁隆平的贡献和精神,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4. 读写结合法: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图片:展示一些饥饿儿童的图片和丰收的稻田图片,形成鲜明对比。
-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粮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2. 引出人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位科学家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袁隆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1. 作者简介
- 简单介绍作者沈英甲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笔名、代表作品、文学成就等。
2. 写作背景
- 讲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强调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重大成就以及他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性。
### (三)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2.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 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如:菽(shū)、籼(xiān)、粳(jīng)、分蘖(niè)、戛然而止(jiá)等,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
- 针对一些易错字,如“蘖”“粳”等,进行字形分析和书写示范。
3. 梳理文章结构
-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 提问学生,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文章结构:
- 第一部分(1 - 3 段):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经过及其探索思考。
- 第二部分(4 - 10 段):袁隆平研究杂交稻的艰难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 第三部分(11 - 13 段):袁隆平的三系配套法获得成功的过程及影响。
- 第四部分(14 - 19 段):袁隆平不断创新,引领“绿色革命”,以及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 (四)文本研读(20 分钟)
1. 分析袁隆平的人物形象
-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袁隆平是如何发现天然杂交稻的?这一发现对他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隆平在稻田中偶然发现“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研究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从此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体现了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 阅读第二部分,提问: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
-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袁隆平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传统理论认为水稻自花授粉无杂种优势,而他通过实践发现了杂种优势)、技术难题(寻找雄性不育系等)、外界的质疑等困难。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终于取得了突破,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坚韧不拔的品质。
- 研读第三部分,探讨:袁隆平的三系配套法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 学生自主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三系配套法的成功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突破,它使杂交水稻大规模推广成为可能,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了深远影响,展示了袁隆平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 学习第四部分,思考:袁隆平在取得巨大成就后有哪些创新举措?他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
- 学生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袁隆平不断创新,致力于超级稻研究;他具有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等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他把科研看得比什么都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为实现人类的粮食安全不懈努力。
2. 写作手法分析
- 细节描写
-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语句,如“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 14 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 提问: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在科研过程中的艰辛和专注,以及他找到目标植株时的欣喜之情,突出了他对科研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 对比手法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对比手法,如将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与传统水稻种植情况进行对比,将他在科研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他的坚持进行对比等。
- 让学生思考:这些对比有什么效果?
- 教师总结:对比手法突出了袁隆平的贡献和价值,凸显了他坚持真理、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引用数据
- 找出文中引用数据的句子,如“从 1976 年到 1989 年,累计推广杂交稻 7.6 亿多亩,增产稻谷 2 亿吨。”
- 提问:引用数据的作用是什么?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引用数据使文章内容更加客观、准确,更具可信度,直观地展示了杂交水稻在增加粮食产量方面的显著效果。
- 小标题运用
- 让学生分析小标题的作用,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等。
-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总结:小标题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内容层次分明,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突出重点,吸引读者注意力,同时也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和脉络。
### (五)探究与拓展(10 分钟)
1. 小组讨论
- 提出问题:袁隆平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他的精神?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学生的讨论并给予指导。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 联系实际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面对,是否具备像袁隆平一样的精神品质。
-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创新和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拓展阅读
- 推荐学生阅读关于袁隆平的其他文章或书籍,如《袁隆平传》等,进一步了解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
-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袁隆平的认识和感悟。
###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袁隆平的人物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主题思想以及我们从中学到的启示。
2. 强调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贡献对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向袁隆平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3. 以“我心中的袁隆平”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袁隆平的敬意和学习他的决心。
##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2. 多媒体课件,包括袁隆平的照片、科研成果图片、相关视频等。
3. 有关袁隆平的资料书籍和网络资源。
##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于袁隆平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的分析,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深入理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他的伟大之处。在讨论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源,如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袁隆平的纪录片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五单元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五单元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优秀教案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闻通讯—概念,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国士无双——袁隆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0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