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3 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设计
展开一、课标分析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应用,知道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平均速度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在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学会描述物体运动的动和静、快和慢之后,学习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匀速直线运动,是关于速度学习的延伸,学习求平均速度,更是建立物理思维的重要过程。求平均速度,同样是今后重点考查的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结合上节课内容,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建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和习题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形式。
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利用平均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
3.让学生学会用机械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4.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5.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
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杭州亚运会中运动健儿的精彩表现。
教师:在运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几个物理量?
教师:杭州亚运会百米比赛中,如果某运动员用了10秒,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
由此可见,要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就必须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长度)和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学生聆听故事,思考故事背后的问题,并回答:路程、时间。
学生动手计算:
v=st=100m10s=10 m/s。
通过对相关故事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运动的分类
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
教师继续讲解:
(1)直线运动:
①匀速直线运动。
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下面我们研究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并初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环节三:匀速直线运动
课件展示“做直线运动的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什么?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图甲中汽车各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速度大小也相等;图乙中汽车各时间段通过的路程都不同,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学生认真听讲。
通过总结两种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
环节四: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即平均速度表示的是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v=st。
v——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
学生认真听讲。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平均速度
例1 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 m/s的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 m/s的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为t1,后半段运动时间为t2,则t1=12s20m/s=s40m/s,t2=12s30m/s=s60m/s,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t2=ss40m/s+s60m/s=24 m/s。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2 某物体在10 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的路程为60 m,接着在乙地停留30 s。又经过10 s后回到甲地。求该物体前10 s的平均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解:物体前10 s的平均速度v=st=60m10s=6 m/s。物体整个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60 m×2=120 m,整个运动过程所用的时间t'=10 s+30 s+10 s=50 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v'=s't'=120m50s=2.4 m/s。
教师: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学生答题,教师答疑。
学生尝试做题。
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进一步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学会如何解物理计算题。
环节五: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步骤: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五:测量平均速度
①将木板支成斜面(如图所示)。
②确定小车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
③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1和s2。
④小组合作测出小车通过路程s1和s2时的时间t和t'。
⑤记录测量结果。
⑥计算平均速度。
(2)实验指导:
①斜面的坡度要缓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长一些,测量时间增长,减小测量结果的误差。
②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③实验表格参考:
教师总结:
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因此在表格中t=t1-t0,t'=t2-t0'。
2.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小车要从斜面顶端由静止释放;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要保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3.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
学生观看实验并思考。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根据教师的总结,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教师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规范操作的意识。
在总结中提升动手实验的能力,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板书设计
第3节 物体运动的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概念: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路线是直线变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的运动平均速度概念:物体通过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计算公式:v=st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2章第3节。
2.自我评价第1、2题。
物理八年级上册(2024)1 认识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4948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认识运动教学设计及反思</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2 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a href="/wl/tb_c404948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2 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4 能量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2024)<a href="/wl/tb_c404948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4 能量教案及反思</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内容和地位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