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人教版(2024)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
展开一、课标分析
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给出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并用实验引入课题,学生观察碘升华的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教材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了哪些属于升华现象,哪些属于凝华现象,对于升华需要吸热,凝华需要放热也是联系实际分析的,并分析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最后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介绍了水循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情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初中学生最难理解的两种物态变化,原因是升华和凝华的发生过程在课堂中比较难观察,学生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不理解,对自然界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就更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感性认知入手,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升华、凝华的事例出发,把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碘升华和凝华的过程,引导学生间接分析和推理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关注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难点:能用物理语言简单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有几种状态?分别是哪几种?
(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4)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5)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什么?吸热还是放热?
物质能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变化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学生回答:
(1)三种,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2)熔化,吸热。
(3)凝固,放热。
(4)汽化,吸热。
(5)液化,放热。
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同时引出升华和凝华。
环节二:升华
定义: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
教师演示碘升华实验。
教师:碘的熔点为114 ℃,沸点为184 ℃。而我们的热水最多只有100 ℃,碘是不可能熔化的,更不可能汽化,那它是怎么变成气态的呢?
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例如,我们打开香皂的包装,马上就能闻到香味,这是香皂的升华现象;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会“变小”,其实也是升华现象。
教师:刚才我们说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是吸热的,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也是吸热的,那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升华)是吸热还是放热呢?
教师实验:先将几块干冰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倒入热水,让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提问:这些白色的烟雾是什么?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态,我们无法看到,那么,“白色的烟雾”是什么呢?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回答:是升华,固态的碘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
学生猜想:吸热。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水雾。
通过实际实验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升华。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升华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升华
教师:“白色的烟雾”是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水雾”。那么,这些水雾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总结:升华吸热,这也是舞台上制作云雾效果的原理。
教师: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有降温的作用,我们常常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加入一些干冰,制造低温环境,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教师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升华的例子?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并回答:干冰升华吸热,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水雾”。
学生思考后回答: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通过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升华吸热的理解。
环节三: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作凝华。
教师演示碘凝华实验。
教师:凝华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例如,霜和雾凇。
教师提问:冬天窗户玻璃上出现的冰花也是一种凝华现象,它是在窗户玻璃的内侧还是外侧呢?为什么?
教师:前面我们说“升华”是吸热的,那“凝华”呢?
教师:对,凝华放热。
教师提问:为什么灯泡用时间长了会发黑,而且怎么擦也擦不干净?
观看视频。
教师:我们利用“物态变化”规律,可以为我们生活造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工降雨”。
教师讲解人工降雨的基本过程。
例1 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如图甲所示,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附在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而松花江畔,严冬却经常出现“雾凇”现象,如图乙所示,它是由水蒸气遇冷凝结并附在树枝上形成的冰晶。“雨凇”和“雾凇”的形成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分别是 、 。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它在窗户玻璃的内侧。因为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户凝华形成的。
学生回答:放热。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思考、解答。
通过实际实验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凝华。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凝华的理解。
前呼后应,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四:水循环
教师:阅读教材第80~81页。
观看视频。
阅读教材第81页“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教师:到今天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所有的物态变化,请你以“水”为例,来完成水循环。
例2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向大地
C.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加强节水意识。
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升华和凝华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生活现象升华吸热应用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生活现象凝华放热应用
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1.《七彩作业》第三章第4节。
2.“练习与应用”1~5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4 升华和凝华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学习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推进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知识回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